八年级物理上册声学复习专题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音的发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体的共同特征: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并没有停止(二)声音传播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15℃)340m/s。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的实质:声音实质是一种波,叫声波。
在传播过程中声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4、人能听到声音的途径:(1)人耳听声;(2)骨传导。
5、双耳效应:声源到人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以及步调也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
(三)回声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2.利用回声测距离:s=21vt二、音调、响度和音色(一)音调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细粗),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20000Hz的叫超声波(如蝙蝠),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生波(如大象)(二)响度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2.振幅: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中振幅。
3.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有关(三)音色用心爱心专心 1用心 爱心 专心21、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有关。
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其音色也发生变化,如好碗与有裂缝的碗。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和波形是不同的,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四)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及过程:1、条件:(1)声源振动;(2)介质传播;(3)传播到耳;(4)人耳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4)声的响度达到一定数量;(5)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 。
2、过程:声音−−→−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专题02 声的世界清单0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1、声源:的物体。
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声,因此都可以作为声源。
2、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声音不能凭空产生,发声体一定在。
(1)停止,发生停止,但发出的声音还会。
(2)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声。
3、几种常见动物或乐器的发声部位:(1)动物:蝈蝈——而发声;蝴蝶、蚊子——发声;蝉——腹部的振动发声;鸟——振动发声。
(2)乐器:①拨弦乐器:竖琴(Harp)、吉他(Guitar)、古琴、琵琶、筝;②拉弦乐器: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二胡;③击弦乐器:扬琴——琴弦振动发声;④打击乐器:鼓——鼓面振动发声;⑤其他乐器:箫——的振动发声;笛——边棱音发声方式,即而发出声音,并由共鸣管产生共鸣;口琴——发声;唢呐——植物唢呐嘴的两片似扇形的发声。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1、介质:声音的传播,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
(1)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作为传声的介质。
(2)一般情况下,传声效果最好,次之,传声效果最差。
(3)通常情况下,人耳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传播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1);(2)具有传声的。
3、真空传声。
太空中依靠传递信息。
4、声音以向外传播。
5、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通过及其他组织把信号传给,再把信号传给,人就听到声音。
6、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1)发出声音;(2)有传递声音;(3)声音能引起的感知;(4)人耳的正常。
清单02声音的特性一、响度1、概念:物理学中,声音的叫响度。
2、振幅(1)概念:物体振动的。
(2)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越大,振幅就越大。
3、影响响度的因素:(1)振幅:发声体的振幅,响度越大;振幅,响度越小。
(2)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距离发声体越,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题(解析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题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2.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3.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4.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小“人”随着音乐起舞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D.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6.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A.声音的响度大些B.声音的音调高些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8.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A.老师的声音振动慢 B.老师的声音音色不好C.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9.我们能分辨出鼓声和锣声,主要根据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10.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安装玻璃隔音板,能降噪20分贝左右。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声音在介质中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音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单位是m/s 。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⑴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⑵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⑴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能听到两次声音,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
⑵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第三章声的世界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36分)1. 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介质2.将耳朵贴在足够长铁水管(管中有水)的一端, 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水管的另一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听到一次敲打的声音B. 听到二次敲打的声音C. 听到三次敲打的声音D. 听到最后一次敲打的声音是水中传播的声音3.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 1.5 s后听到回声, 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 m/s, 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A. 510 m B. 255 m C. 340 m D. 1 020 m4.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师生合唱《我的祖国》, 歌声响彻礼堂。
“响彻礼堂”描述的是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5.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 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A. 声速B. 响度C. 音调D. 音色6.如图所示, 排箫又叫“参差”, 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真空中可以听见箫声B. 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C. 我们能区别排箫的声音是依靠声音的音调D. 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7. 如图展示的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的互动情况。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B.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 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 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D. 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8.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在空气中声速跟光速相等C. “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色不同D. 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来定位的9.如图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 选手在鼓声指引下, 整齐地划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 选手通过响度来辨别鼓声C. 鼓声震耳欲聋, 说明鼓声的音调高D. 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 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0.关于声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图所示, 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的B. 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 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 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C. 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 可看出下面的音叉发声音调高D. 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 会发出超声波, 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 可以预报灾害, 减少损失11.科学家在研究大象之间的交流时, 发现大象会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
声现象知识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音的发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体的共同特征: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并没有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15℃)340m/s。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的实质:声音实质是一种波,叫声波。
在传播过程中声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4、人能听到声音的途径:(1)人耳听声;(2)骨传导。
5、双耳效应:声源到人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以及步调也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
(三)回声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
2
1
vt
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细粗),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20000Hz的叫超声波(如蝙蝠),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生波(如大象)(二)响度
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2.振幅: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中振幅。
3.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有关
(三)音色
1、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有关。
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其音色也发生变化,如好碗与有裂缝的碗。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和波形是不同的,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四)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及过程:
1、条件:(1)声源振动;(2)介质传播;(3)传播到耳;(4)人耳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4)声的响度达到一定数量;(5)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 。
2、过程:声音−−→−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二)噪声等级
1、分贝(dB ),声音强弱的单位。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 ;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比较安静的环境为30—50dB 。
(三)怎样减弱噪声
1、听到声音的三个阶段: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中传播 鼓膜振动引起听觉
2、控制噪音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四、阶梯式训练题
A 、基础概念题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而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传播。
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
声音在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5.乐音的三个特征: 、 、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
它与发声体的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跟发声体的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人们用 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
7.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减弱;(2)在 中减弱;(3)在 处减弱。
B、基本知识运用
1、人说话、唱歌时的发声,靠的是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发出的振动。
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靠交谈,说明:
3、利用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需要测出,然后利用公式计算。
4、某同学对着一山崖高喊一声,2 秒后听到回声,该同学距山崖有米。
5、人们彼此交谈的语声,是靠传播的。
6、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 、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 、只要我们对着高墙喊话,就一定能听到回声。
7、用两个金属盒或塑料瓶盖,中间串上一根塑料绳,做成一土电话,这是利用
了()
A 、回声;B、空气传声;C、固体传声快;D、气体传声快。
8、声音在空气、水、枯木、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A 、空气
B 、水
C 、枯木;
D 、钢。
9、对因衣物没有放平整引起洗衣机身振动产生的躁声,应采取什么办法减弱?
10、居住在夜间允许通行重型卡车和拖拉机的路边的居民,防止噪音干扰的主要方法有那些?
11、一汽车以20米/ 秒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 秒钟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
C:能力提高训练
1、如果人耳要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必须满足: 传入人耳的原声与回声时间相差秒以上,人距障碍物不得小于米。
2、自来水工人甲在一根很长的已供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工人乙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A 、一次敲击声;
B 、两次敲击声;
C 、三次敲击声;
D 、无数次敲击声。
3、某一运动会上100 米赛跑时,记时裁判员听到发令枪响后才按表记时,问裁判员给运动员少记了多少秒钟?
声现象参考答案:
A组1、振动振动 2、介质真空空气 3、340米/秒
气体 4、总
总
vt
S
s
2
1
2
1
=
=
5、音调响度音色(1)高低振动频率(2)大小振幅
6、分贝 40-50dB 90 70
7、声源处传播途中人耳
B组 1、声带鸣膜腹部 2、无线电话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水中的速度听到回声的时间总
总
vt
S
s
2
1
2
1
=
=
4、340
5、空气
6、B
7、C
8、D
9、解:由s=( S
声
-S
车
)/2
C组 1、0.1 17 2、C
3、解:由题意得,裁判少记的时间为从发令枪响传到裁判耳朵所用的时间
t=s/v=
s
m
m
/
340
100
=5/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