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二章+第六节+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2课时)04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0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是学习了《生物是怎样呼吸》和《光合作用》基础上的再进行拓展,并且也为九上《物质的转化规律》作铺垫,同时通过温室效应的成因、利弊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产生和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途径的知识,学生在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都有所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串成途径。
温室效应成因、利弊及防治措施,同学们在近年来的报刊、电视里经常听到、看到,所以建议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用讨论的形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体会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且是在不断地循环演变中运动着(2)知道碳循环的意义(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4)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5)能列举一些防治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2.能力目标:(1)查找资料的能力(2)学会读图表述,分析归纳的能力(3)能通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去解释自然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碳循环了解,树立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建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2)通过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的了解,培养环保意识(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深刻认识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界的碳循环难点:自然界的碳循环四、教学方法设计情景,学生探究、讨论,师生阅读归纳总结五、课前准备玻璃杯两个,玻璃片一片,温度计两支六、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流程复习回顾【复习】答:温故知新1.在大自然中,消耗氧气途径主要有哪些?2.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自然界中氧循环是指“氧元素”的循环还是“氧气”的循环?⑴生物的呼吸;⑵物质燃烧;⑶食物、钢铁等缓慢氧化。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氧元素。
引入新课了解碳循环的途径【问题】地球上还有类似的物质循环吗?(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引:在自然界中的氧能不断地循环,而自然界中碳也可以循环的。
浙江省开化二中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科学学科《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2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一、目标分层双向表二、教学案导学促教情景问题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你认为含有碳元素的是。
2、呼吸作用表达式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3、分析上述两个表达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新课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之间有什么关系?新知探究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
[读图]P8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讨论分析: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1、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1、CO2→作用→物→作用→CO22、CO2→作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3、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4、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2、二氧化碳的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氧化碳在中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回答后小结:增加了大气中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自然界的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二、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的含义:大气中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利弊2、温室效应的成因:二氧化碳像温室玻璃一样,来自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使地面温度,而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