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2节《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新华师版科学九年下课时教学设计这里涉及到的反应是光合作用。
6CO2+6H2O C6H12O6+6O2碳的存在碳是地球上拥有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元素。
碳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岩石和生物体中,并循环不止。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的。
观察图解,我们寻找含碳物质之间转化原例子,你能到哪些?【略】视频:碳循环到此,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至相等。
】碳循环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
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往复循环、生生不息观察书中的图解:碳循环可以看到,碳循环它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水化合物(糖类);在植了解碳的存在概括定义分析图示,了解碳循环的途径复习光合作用概述碳循环物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第二种形式是植物被动物或人采食后,碳水化合物(糖类)经食物链传递,被人或动物吸收,又成为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并通过动物或人的呼吸释放回到大气中又可被植物利用。
第三种形式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我们用简图的形式可以表示为:碳平衡的破坏自然界自发进行的碳循环,在很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使地球的环境基本保持不变。
然而人类的行为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这种平衡。
尤其是近二百年来,人类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含碳能源的大量开采利用,致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氧循环和碳循环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预习问题:1. 什么是氧循环和碳循环?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和水体中循环的?3.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流动方式有哪些?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是什么?三、学习内容:1. 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定义和作用;2. 氧气在大气和水体中的循环;3.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流动方式;4. 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四、梳理重点难点:1. 区分氧循环和碳循环的概念;2. 掌握氧气和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路径;3. 理解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生产、分解、沉积等。
五、课堂讲解技巧:1. 结合图表讲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2. 引导学生思考氧和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联系;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促进互动交流。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2. 思考氧气和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写下自己的观点;3.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将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性,掌握其基本概念和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环境中的关键循环过程。
一、导入1.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呢?这两个循环过程对我们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都有怎样的重要意义?2. 观看视频:“氧循环和碳循环”简介,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二、认知1. 学习氧循环的过程和作用:通过教师讲解和课本内容,了解氧分子在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掌握氧气在维持生物生存和燃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学习碳循环的过程和作用:了解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大气中、海洋中和土壤中的循环过程,明白碳循环对维持地球气候平衡和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3. 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知识检测,加深对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浙江省开化二中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科学学科《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2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一、目标分层双向表二、教学案导学促教情景问题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你认为含有碳元素的是。
2、呼吸作用表达式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3、分析上述两个表达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新课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之间有什么关系?新知探究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
[读图]P8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讨论分析: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1、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1、CO2→作用→物→作用→CO22、CO2→作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3、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4、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2、二氧化碳的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氧化碳在中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回答后小结:增加了大气中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自然界的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二、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的含义:大气中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利弊2、温室效应的成因:二氧化碳像温室玻璃一样,来自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使地面温度,而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作用。
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温室效应的含义和利弊。
教学重难点: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2.温室效应的利弊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主要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新课导入展示冰墩墩图片,冰墩墩是我国冬奥会的吉祥物,我国北京冬奥会是首个碳中和奥运会,彰显了中国低碳理念,为什么要低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碳氧循环的世界。
(板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二、新课讲授我们知道生物要生存,氧气对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金鱼,你有什么办法使金鱼活得久一些吗?生:勤换水、鱼缸里养一些水草。
追问:为什么要养水草呢?生:水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接下去看老师的活动。
活动:1.取两个封闭的玻璃钟罩,在A中放入蜡烛;在B中放入绿色植物叶片和蜡烛,然后将两个钟罩放在灯光下。
(蜡烛火焰应当相同,树叶体积忽略)2.观察A钟罩内蜡烛燃烧的时间为;而B钟罩内蜡烛燃烧的时间为。
演示实验,让学生测时间,比较哪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长一点?生:B中的蜡烛。
钟罩内的空气一样多,为什么B中蜡烛燃烧的时间长,谁在起作用?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故B钟罩内蜡烛燃烧的氧气来源于:空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呢?生:被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用于制造氧气。
从这一实验中,你得到了哪些结论?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追问:还有其他结论吗?展示燃烧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图:氧气被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生成氧气。
在玻璃钟罩内形成了氧的循环。
自然界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自然界中的氧气也在不断消耗,但我们发现自1910年以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这是为什么呢?生:自然界中也存在着氧循环。
接下去请同学们根据图3-84进行归纳,自然界中有哪些途径获得和消耗氧气?生: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氧化分解、燃料燃烧消耗氧气,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案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措施。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的学习,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的分析,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二、教学重点
氧循环和碳循环。
三、教学难点
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本。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断地进行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那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会因此而增加,而氧气是否又会因此而减少呢?
新课讲解:
探究物质的转化
一、碳循环
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有怎样的影响?课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防止?
二、氧循环
思考: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增加?
三、保护臭氧层
自学课本中“保护臭氧层”一节内容,整理并归纳相关知识。
1.臭氧的形成:
2.臭氧的分布:
3.臭氧的物理性质:
4.臭氧的作用:
5.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
6.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第6节自然界中氧和碳循环(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2、了解大气层中臭气层的作用及其保护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重点难点:自然界的氧、碳循环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自然界中,生物不断进行进行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会不会因此而耗尽氧气,充满了二氧化碳呢?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增加?――在缸内养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阅读材料:日渐兴起的生态球(让学生搜索有关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视频补充)结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蜡烛燃烧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讨论:在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有什么?――消耗氧气的途径:物质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光合作用*自然界的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思考:根据氧的循环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使空气保持清新?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农作物增产?――适当地放几盆植物盆栽可以增加室内氧含量,而大棚里可以通一些二氧化碳以增加光合作用。
二、保护臭氧层1、臭氧的形成:O22O O+O2=O32、臭氧层:距地面20-35千米的大气平流层,集中90%的臭氧。
3、紫外线的危害: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会破坏植物叶内的叶绿素,阻碍光合作用。
4、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有保护作用。
5、臭氧层的破坏:氟氯烃、氟里昂(汽车、计算机、空调等)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2题第2课时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自然界中碳的形式: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的途径:燃烧→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动物吸收→体内氧化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煤、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思考: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的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文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两个方面展开,内容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掌握氧气的产生和消耗过程,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了解碳的循环途径和作用,意识到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掌握氧气在地球大气、水体中的循环过程;2.了解碳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氧的循环(1)呼吸作用•学生小组进行气球充气实验,观察氧气的消耗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了解氧气被消耗后生成二氧化碳。
#### (2)光合作用•学生小组进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观察氧气的产生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过程,认识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 (3)空气循环•利用科学实验展示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循环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循环中的氧气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氧气在大气中的分布情况。
2. 碳的循环(1)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中的碳•利用实验展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中的碳。
•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循环。
(2)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学生小组进行小型动物呼吸作用实验,观察并比较不同动物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总结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3)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学生小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产生。
•引导学生认识到燃烧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你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和氧是如何循环的吗?这两种重要的元素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将深度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为我们更好地保卫环境和生态做好筹办。
二、碳循环1. 碳的来源:碳最初来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从而经由食物链传递至动物体内。
2. 碳的储存:生物体内的碳主要储存在有机物质中,如葡萄糖、脂肪等。
此外,部分碳会以死亡生物体的形式沉积在地下形成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
3. 碳的开释:碳在自然界中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开释。
植物和动物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会开释二氧化碳,而有机物质经过分解后也会开释碳。
4. 碳的循环:碳经过上述过程不息循环流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平衡。
碳的循环过程中,水、土壤、大气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氧循环1. 氧的来源:氧气是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主要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开释的氧气。
同时,海洋也是氧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2. 氧的储存:氧气主要储存在大气层中,同时也溶解在水体中。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也会将一部分氧气储存在植物体内。
3. 氧的开释:氧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通过呼吸和光合作用循环开释。
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吸纳氧气并开释二氧化碳,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则开释氧气。
4. 氧的循环:氧气通过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不息循环流淌,维持着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氧气的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体的生存至关重要。
四、沉思与谈论1. 碳和氧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对我们的生存和进步有何重要意义?2. 当人类活动导致碳排放量增加时,会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3. 你认为应该如何缩减碳排放量,保卫地球生态环境?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碳循环和氧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循环过程及影响。
期望大家能够熟识到保卫环境、勤俭能源的重要性,为实现可持续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气。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2. 掌握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关键环节;3. 能够诠释碳循环和氧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碳循环:1.1 观点: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循环的过程。
1.2 过程:(1)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开释二氧化碳;(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开释氧气;(3)动植物死亡后,其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开释到大气中;(4)碳还可以通过海洋的溶解和沉积进入地球内部。
二、氧循环:2.1 观点:氧循环是指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2 过程:(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开释氧气;(2)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并开释二氧化碳;(3)氧气还可以通过水体的溶解和再开释进入大气中。
导学任务:1. 请结合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诠释它们之间的干系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请列举一些影响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因素,并分析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3. 请思考如何珍爱和增进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平衡,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导学练习:1.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诠释。
2. 为什么碳循环和氧循环被认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循环之一?请说明理由。
3. 如果地球上的氧气含量下落,将会对生物和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练习:1. 请调查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最新钻研效果,并分享给同砚们。
2. 请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开释和吸收情况。
导学反思: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碳循环和氧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环境珍爱,积极参与碳减排和氧气增氧的行动,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大气层中的臭氧的作用及其保护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大气层中的臭氧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了解大气层中的臭氧的作用及其保护6•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教学过程一、新知尝试[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学案]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课件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1・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等而减少,但又会随着植物的 _________ 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 ____________ 。
2 •探究活动: [教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课件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1) 观察A 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2) 观察B 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展示,指导学生思考完成学案]B 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是来自于 __________________ , 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__________ 。
(4) [学生讨论]从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课件展示]读图,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有哪些?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八、、A •乙是呼吸作用,丙是有机物和02, 丁是光合作用; B•乙是光合作用,丙是有机物和02,丁是呼吸作用; C.乙是呼吸作用,丙是H20和C02,丁是光合作用; D •乙是光合作用,丙是H20和C02,丁是呼吸作用。
5•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致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十* W子英亍/•兰0、~匚(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2)上述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措施。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的学习,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的分析,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二、教学重点
氧循环和碳循环。
三、教学难点
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本。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断地进行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那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会因此而增加,而氧气是否又会因此而减少呢?
新课讲解:
探究物质的转化
一、碳循环
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有怎样的影响?课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防止?
二、氧循环
思考: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增加?
三、保护臭氧层
自学课本中“保护臭氧层”一节内容,整理并归纳相关知识。
1.臭氧的形成:
2.臭氧的分布:
3.臭氧的物理性质:
4.臭氧的作用:
5.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
6.保护臭氧层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