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 格式:ppt
- 大小:724.50 KB
- 文档页数:27
初中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性状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的性状。
2. 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能够识别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相对性状。
教学重点:1. 性状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相对性状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与联系。
2. 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案例及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PPT展示不同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生物的相同点是都有生命特征,不同点是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二、学习性状1. 教师提问:生物的这些不同点我们怎么称呼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性状。
三、学习相对性状1. 教师提问: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豌豆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豌豆的形状、颜色等性状。
2. 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豌豆的形状、颜色等都是豌豆的性状,而形状呈圆形或皱缩则是豌豆的相对性状。
五、生活中的相对性状1.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植物的高茎和矮茎等。
2. 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相对性状。
六、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学生总结后,教师补充并强调: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对于我们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生活实例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性状和相对性状,避免混淆。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遗传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遗传学第四版第三章名词解释1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4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5.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6, 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7.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8.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9.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10.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11.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太之一的再次交配12. 显性:F1表现出来的性状。
13.不完全显性: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14.假显性:如果缺失的区段较小,不严重损害个体的生活力时,则存活下来的含缺失染色体的个体,不免表现各种形式的遗传上的反常。
当含缺失显性基国染色体的杂合个体表现其缺失染色体相对的隐性性状。
15、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16.超显性:杂合体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的现象称为超显性。
17.相引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8,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与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9,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20,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21.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22、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
如红花,白花。
《性状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区分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传递特点。
(3)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明确生物的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生物的性状和基因显隐性的原理,能够运用遗传学的观点解释各类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物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和有关性状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生物学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2)每种生物的固有特征能够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图解分析、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X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可X莉却是单眼皮。
随着年龄的增长,X莉常常感到迷茫:我是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和X莉一起去探究这个问题吧!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一)生物的性状课件展示玫瑰花、各种血型、左右手图片1.观察与思考: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描述它们的特征?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畅所欲言。
总结:玫瑰花:外部特征有形态、结构、花色等,内部特征一般有气味等。
血型:生理特征。
惯用左右手:行为方式。
2.同学之间从不熟悉到熟悉,你是如何辨认这么多同学的呢?先来玩个游戏吧!(1)小游戏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随便找两个同学向你们说声“HELLO”,同学们能把这两名同学的名字说出来吗?你是根据什么辨认出来的呢?学生游戏,讨论总结:根据不同的音色特征。
(2)同学尝试总结一下性状的概念,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性状:遗传学上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统称。
3.设疑:同一种性状在不同个体身上会有差异吗?课件展示豌豆、番茄、兔子的图片思考:(1)三幅图分别表示哪种生物的什么性状?(2)这些生物的这一性状有哪几种表现形式?你还能举出其他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的实例吗?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帮助小组完成问题以形成相对性状的概念。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性状包括: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生理功能方面的特征,形态方面的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性状在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人的毛发有直发和卷发,虹膜的颜色有蓝色、黑色,人的单双眼皮,家兔毛的白色和黑色等;豌豆的皱粒和圆粒。
为了描述方便,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相对性状
《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对“性状”、“单位性状”、“相对性状”的释义:
性状(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豆荚形状、豆荚(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等性状,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由一对等位基因所决定并有明显差异的性状。
如豌豆的形状呈圆形或皱缩。
高二生物知识点性状分离(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精子的形成:3、卵细胞的形成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间期:染色体复制↓间期:染色体复制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前期:联会、四分体…(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2个次级精母细胞(n)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前期:(n)↓前期:(n)中期:(n)中期:(n)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第三节、伴性遗传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遗传学名词解释第二章1.染色质:真核细胞分裂期间,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均匀的网状、丝状的物质(或称核蛋白纤维丝)。
2.染色体:细胞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折叠盘曲而成的杆状小体,形态结构相对稳定。
3.常染色质:染色质线中较浅且均匀的区段4.异染色质:在细胞间期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深的区段。
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
5.结构异染色质:是各类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此类染色质多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端粒区,次缢痕,以及Y染色体长臂远端2/3区段,含有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没有转录活性,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
6.兼性异染色质:是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成凝缩状态的异染色质,二者的转化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例如,女性体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是有活性的常染色质,约在胚胎发育的第16天,其中一条x染色质失去活性转变成异染色质,在核膜内缘形成高度凝聚的浓染色小体,即x 染色质。
7.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
8.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
9.灯刷染色体:灯刷染色体形如灯刷状,是一类处于伸展状态具有正在转录的环状突起的巨大染色体。
常见于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中。
因此它常是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的含有4条染色单体的二价体。
卵母细胞发育中所需的全部mRNA和其他物质都是从灯刷染色体转录下来合成的。
10.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一种缆状的巨大染色体,见于有些生物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里的某些细胞中。
由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11.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两条分别来自双亲。
12.额外染色体(B染色体/副染色体):亦称多余染色体,是被称为A染色体的常染色体的对应词。
相对性状名词解释1、相对性状一、性状描述。
二、性状选择。
两个性状的表现随机排列,一个用来加性状,另一个用来减性状。
2、双重显性基因是两个性状都可通过基因连锁在一起的基因型。
3、亲代隐性性状:亲本中两种等位基因均有显性表现的性状,叫做亲本隐性性状。
4、显性基因控制性状的显现,其等位基因一定控制该性状的发生;而隐性基因控制该性状的隐性性状的发生。
5、性状表现的方式有:显性和隐性、可育与不育、纯合与杂合、复等位和复等位性状。
6、一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形式是A+A。
1、性状遗传:把性状作为自变量,把基因作为因变量的遗传方式。
2、性状分离:当性状的遗传因子不止一个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型不同的纯合子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的组合称为性状分离。
3、绝对性状:指性状是由同一对基因控制的,这对基因就叫做绝对性状的等位基因。
4、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5、人工选择: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的交配繁殖,从野生动物的后代群体中选择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并把它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叫做人工选择。
6、自然选择: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即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使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性状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不利的性状逐渐消失,这种现象叫做自然选择。
7、平均值:是由各种基因组成的全部基因,对每一个基因分别乘上相应的概率所得到的数值,即性状的平均值。
8、独立分配律:由遗传因子组成的全部基因,在配子中各等位基因之间,都是独立分配到配子中的。
9、显性基因: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
10、显性: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
11、隐性: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
12、同源染色体上相对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13、同源染色体上相对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14、表现型:指生物个体的表现出来的性状。
15、表现度:某一性状的表现程度。
16、生物的基因型:生物体的DNA 中包含的控制该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该性状的基因型。
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
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豌豆植株的高茎或矮茎;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
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小麦的抗锈病和易染锈病、大麦的耐旱性和非耐旱性、人的双眼睛皮和单眼皮、人的肤色白色和黑色等。
孟德尔在研究性状的遗传时,就是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性状来进行杂交试验的,从而揭示了遗传的两大规律。
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例如,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无论用白花作父本,红花作母本,还是用红花作父本,白花作母本,子一代植株全部开红花,没有白花或其它颜色的花。
红花相对于白花来说,红花是显性性状,因为红花在子一代中显现出来,而白花则是隐性性状。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一见钟情,就不能天长地久,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么好的福气,遇到愿意疼你爱你,陪你在俗世烟火里细水长流的人。
让你心动的,不一定可以陪你一生到老,只有愿意陪你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过平淡生活的人,才是你最终的选择。
我们很多人,心里都有一颗浪漫的种子,只是有的种子不断发芽,抽枝,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密匝的情感叶子,遮挡住了现实的视线,沉迷在浪漫的追求之中,不得自拔。
都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它围住了你的某一些欲望,尤其对浪漫的欲望。
如果没有婚姻这座围城,那么关于性,人和低级动物,就没有了区别。
那么你的人生,可真谓是乱七八糟。
别一直去询问对方爱不爱你,嘴巴上的甜言蜜语,解决不了现实的残忍。
时间,是最好测量感情的仪器。
只有相互懂得和理解,感情才会不被时间扼杀,谁都渴望心底深处的浪漫。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有性生殖:通过亲本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受精而形成合子,随后进一步分裂,分化和发育而产生后代。
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单位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被区分开得每一个具体性状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表现型: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基因型: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非姊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复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存在很多等位形式纯合基因型:从基因的组合来看,等位基因相同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称为纯合体杂合基因型:从基因的组合来看,等位基因不相同,这在遗传学上称为杂合基因型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致死基因:致死基因是指那些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
返祖现象:F1和F2的植株表现其野生祖先的现象。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到若干性状相引相(相引组):如果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形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地杂交组合相斥相(相斥组):如果甲显性性状和乙隐形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形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地杂交组合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和重组性染色体:在生物许多成对的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常染色体:在生物许多成对的染色体中,除了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外,其余各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同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是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
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是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遗传:生物亲代繁殖跟它们自身相似的后代的特性。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特性。
单位性状:生物体能够被区分开的每一具体的性状。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等位基因:控制同一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不同形式。
野生型:野生型也叫正常型,是生物体自然界中出现最多的类型,或某一生物用作标准实验种的基因型或表现型。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致死基因:导致一个生物体死亡的一个等位基因叫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在生物群体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显性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在显性结合(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新性状的发育,只有一对显性基因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某一亲本的性状,这种互作现象叫做显性互补作用。
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叫做互补基因。
上位作用:在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互作时,常常出一对基对另一对非等位基因起抑制或掩盖作用,被称为上位作用。
上位基因:这种不同对基因间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下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为;显性上位:如果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则称为显性上位;隐性上位:如果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则称为隐性上位。
下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为;基因型: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生物体从它的亲代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和。
表现模写: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现型改变,有时与由某一基因型引起的表现型变化很相似,遗传学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表现模写。
表现度:某一特定的基因型在不同个体间表现型上所表现的不同程度称之为表现度。
外显率: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一基因型的群体中某一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效应的比率。
伴性遗传或性连锁遗传:这种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或性连锁遗传。
基因连锁: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杂交中表现出的亲代原有组合大大超过重组合的现象叫做基因连锁。
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教学目标1、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3、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三、教学过程设计四、课堂小结,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要求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五、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有()(1)同样是生长成熟的鱼,鲤鱼的个体较大,鲫鱼的个体较小。
(2)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3)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4)狐的长尾和短尾;(5)穿山甲的爬行和鹅的游泳;(6)眼色的茶色、黑色和蓝色2.一只波斯猫生了一窝漂亮的小猫,其中一只和它一样长着一对蓝眼睛,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其他小猫的眼睛都是一只黄一只蓝,这属于_______ 。
3.生物的性状受到____________的控制,也受_________的影响。
4.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_______ __和_______ _的科学就是遗传学。
5.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A.子女的一些性状跟他们的父母相似B.羊和小牛吃同种草,小羊长成大羊,小牛长成大牛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D.种水稻得水稻,种玉米得玉米6.子女与父母在外貌特征、皮肤颜色、个子高矮的不同是()A.遗传B.变异C.自然选择D.人工选择7.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玫瑰的黄花和红花B.狗的长毛和卷毛C.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8.关于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不可能是遗传的B.《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可能是遗传的C.《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断腿很可能是遗传的D.《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都不可能遗传的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的理念是要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生活的的现象去总结生物学的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并可以把学到过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