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 格式:pptx
- 大小:853.73 KB
- 文档页数:15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学习目标] 1.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
2.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优点豌豆的特点优势____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一般都是________具有易于区分的______且能够稳定地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遗传给后代花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子代个体数量较多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更可靠,且偶然性小2.相关概念(1)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如植物的______________、同株异花传粉均属于自交。
(2)相对性状:______生物的______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3)父本和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提供花粉的植株叫________,接受花粉的植株叫________。
判断正误(1)玉米的黄粒与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2)兔子的长毛和狗的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3)小鼠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任务一:杂交实验的一般流程1.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图中的序号完善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步骤。
①(________)→套袋→②(________)→套袋。
(2)上述实验中父本和母本分别是哪株豌豆?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什么时间对豌豆进行去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次套袋前,虽然已经完成了人工传粉,但存在部分传粉不成功的可能,如果不套袋,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套袋是防止____________、保证父本的花粉来自杂交实验指定父本的有效措施。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通过实验性模拟小游戏,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4.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简介,使学生明确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实验方法。
2.结合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引领学生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2.通过疑问探究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教具准备】1.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新知导学】一、豌豆作为遗传材料的优点及方法1.优点:(1)________传粉和________受粉。
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是___________。
(2)具有易于区分的____________,且能_________地遗传给后代。
2.方法:人工异花传粉的一般步骤是:___________→套袋→_________→套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过程:亲本(P)高茎× 矮茎↓子一代(F1)高茎↓子二代(F2)高茎______比例___ : _____2.特点:(1)F1全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2)F2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_存在的。
实验1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验证分离规律。
二、实验原理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基础。
水稻的种子胚乳糯性和非糯性、玉米的籽粒黄色和白色等均各为一对相对性状,一般由单基因控制。
例如:水稻种子非糯性(WxWx)品种与糯性(wxwx)品种杂交,其F1的种子表现为非糯性的杂合体(Wxwx)。
当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形成含有基因Wx 或wx的花粉粒。
具有非糯性基因Wx,能产生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色;具有糯性基因wx。
能产生支链淀粉,遇碘液呈棕色。
这两种花粉粒在数量上的理论比例为1:1。
F1的雌雄配子受精,形成F2的表现型也是两种,其比例为3:1。
对所观察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一般用X2测验进行验证。
三、实验材料水稻(Oryza sativa):胚乳淀粉糯性×非糯性F1植株的花粉和F2种子。
玉米(Zea mays):籽粒甜×非甜F1植株的花粉、F1自交的果穗和测交的果穗。
四、实验用具、药品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镊子;1%碘-碘化钾溶液五、实验步骤(一)水稻1、观察水稻花粉粒从固定的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一小花,拨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或解剖针)将花粉粒压出。
加1滴1%碘-碘化钾液染色,盖上盖玻片。
在低倍镜下观察F1花粉的颜色分离。
记录10个视野下糯性与非糯性花粉粒数。
2、观察水稻F种子胚乳性质的分离2取糯性×非糯性杂种F1植株成熟的稻穗,晒干,脱粒,剥去颖壳。
用目测法检测糯性与非糯性的米粒数。
一般非糯性的米粒透明,有光泽,而糯性的米粒则呈乳白色,无光泽。
如用肉眼难以区分,则可对各米粒的胚乳加1滴1%碘-碘化钾液区分,根据其棕色和蓝色的反应,分析记录糯性和非糯性的子粒数。
(二)玉米1、观察玉米花粉粒从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1枚花药(于开花前一天把将要散粉的雄花序放入卡诺氏固定液中保存备用),按观察水稻花粉粒的步骤观察。
重难点03 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一)(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历来是高考的必考重点和难点,而且常考常新,题型可能是实验设计和分析题,综合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即自由组合定律,还可能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显隐性性状的判断等。
作为高考中生物部分的“压轴”大题,一般会在不同小题中设置层层递进的难度,作为选拔尖子生的手段。
【满分技巧】1.在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上,通过足够的练习量,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
2.回归课本,从教材的经典实验中把握遗传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向。
3.注意答题规范,学会正确运用各种遗传符合和图解。
【必备知识】1.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
2.判断或验证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实验方法(杂交、自交、测交的适用生物和应用范围)3.各种异常分离比的产生原因、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的特点、判断方法【限时检测】1.(2019全国卷II·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
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A.①或②B.①或④C.②或③D.③或④【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
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课标解读一、学科地位及主要内容本章节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 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从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遗传学。
本章内容的学习就是引导大家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难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时间,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1、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
掌握好分离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通过学习分离规律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因此,在介绍基因的分离规律时重点有三:(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的假设和对假设的验证过程,以及现代遗传学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其与减数分裂的关系。
(3)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分析、推论(假设)、求证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极好素材。
为要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可能会有三:(1)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的介绍并不难,难在通过介绍这个实验,讲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
高中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2.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过程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杂交实验——提出问题(1)杂交过程(2)(3)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假说内容(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解释现象)①决定高茎和矮茎的遗传因子分别为D和d。
②亲本纯合高茎和纯合矮茎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DD和dd,F1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
③F1产生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32________________。
④F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共有4种结合方式;产生的F2的遗传因子组成共有□33________种,分别为□34____________,其比例为□35____________;F2的性状表现有2种,分别为□36____________,其比例为□37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填] □1自花□2纯种□3性状□4雄蕊□5纸袋□6传粉□7另一植株□8父本□9套上纸袋□10高茎□11高茎□12矮茎□13未显现□14高茎□15矮茎□16矮茎□17矮茎□18成对□19遗传因子□20随机的□21dd□22D□23d□24Dd□25Dd□26 Dd□27D□28d□29Dd□30Dd□31dd□32D∶d=1∶1□333□34DD、Dd、dd□351∶2∶1□36高茎、矮茎□373∶1(1)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2)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
()(3)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杂合子。
()(6)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豌豆产生含D的雌配子和含d的雄配子的数量相同。
()答案:(1)×(2)√(3)×(4)×(5)×(6)×核心点一遗传学相关概念辨析1.性状类2.个体类3.交配类方式含义表示式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方式AA×aa;Aa×AA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配子结合(通常也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方式AA×AA;Aa×Aa;aa×aa测交显性杂合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Aa×aa正交与反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正交、反交是相对而言的正交:甲(♀)×乙(♂);反交:乙(♀)×甲(♂)4.花的类型(1)(2)5.传粉类型[温馨提示]玉米作为遗传材料的优点(1)生长期较短,繁殖速度快,节省杂交实验的时间。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是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习遗传与进化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其内容理论性强,逻辑严密,是发展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学习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良好载体。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生命观念:形成遗传的物质观。
科学思维:分析实验过程,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阐释分离定律。
【教学重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过程】引入遗传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PPT展示融合遗传现象:双亲的遗传物质混合后,后代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这种观点称为融合遗传。
问题导引: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当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PPT展示孟德尔及其成就:直到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才揭开了遗传的奥秘。
(1)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上确定为基因);(2)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PPT展示普通花的结构:PPT展示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PPT展示人工杂交(异花传粉)过程:去雄(未成熟)→套袋→授粉(已成熟)→套袋。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花各部分结构较大,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3、豌豆具有许多稳定的相对性状,并且易于区分。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形状、颜色;生理特性如植物抗病性、耐寒耐旱性等。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课题名称】【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课型1、例举生物的性状及表现方式,区别性状及相对性状(新授课A总课时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2、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自主阅读、合作探究B)【知识链接】【导学过程】个案补充]—课上自主预习导学(20分钟)U(请同学们在20min内快速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一节P27〜29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并将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知识点一:孟德尔及其对遗传学的贡献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最先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即_____ 和。
知识点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选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严格的植物,而且是闭花传粉。
自然情况下一般都(2)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实验。
(3)具有易区分的。
(4)性状能稳定遗传。
【相关概念】①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等特性。
(见课本P73)②相对性状:_________ 生物___________ 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请同学们思考:对多对相对性状应该如何研究)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过程图解正交辰交亲本〔珀白花X 當花子TUP』--------------(观察课本上P28 7对相对性状图,思考: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请同学们思考:要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如何进行异花传粉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请同学们思考:【相关概念】①把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如豌豆的紫花)②把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
(如豌豆的白花)③ F1植株自花受粉产生子二代(F2),在子二代中,有些植株表现显性性状(紫花),有些植株表现隐性性状(白花),有的开白花,这种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 。
(2 )实验结论①F1中只表现出显性性状;②F2中出现了;③F2中出现了性状分离比为。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1.科学思维——根据豌豆的物种特点,归纳概括出其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并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概括出玉米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
水平二2.科学探究——理解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一般过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概括出玉米等其他作物人工异花传粉的一般过程。
水平二3.生命观念——理解孟德尔对于分离现象的解释,并能利用遗传图解,分析预测一对遗传因子杂交实验的结果。
水平二4.科学思维——熟练掌握一对遗传因子的6种杂交组合及其结果,在试题所给的情景中灵活应用。
水平三———————————————自主梳理———————————————1.豌豆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的自花传粉和玉米的同株异花传粉都称为自交物种特点相应优点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进行自花传粉(自交),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稳定地遗传。
便于进行杂交实验,容易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豌豆的生活周期短且易栽培,一次产生的后代数量多。
确保实验结果误差小2.豌豆人工异花传粉(杂交)的一般步骤3.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如豌豆的红花与白花、狗的直毛与卷毛、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等。
(1)玉米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有何优点?提示①单性花,雌雄同株,便于进行人工杂交;②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稳定遗传;③易栽培,生长周期短,一次产生的后代数量多。
(2)利用玉米进行人工杂交时,是否还需要在开花前对母本去雄?为什么?提示不需要。
因为玉米是单性花,即雌雄异花,只需在开花前对母本的雌花进行套袋,即可避免自交和外来花粉的干扰。
(3)利用玉米进行人工杂交时,主要的操作流程有哪些?提示开花前套袋→(开花时)采集花粉→人工授粉→套袋。
课后作业(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分离定律[学业水平合格练]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为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B.豌豆先开花后受粉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解析] 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答案] C2.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合体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体B.猪的白毛和黑毛,马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C.隐性性状就是指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没表现出来的性状D.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解析] 两纯合体(如AA、aa)杂交,后代(Aa)是杂合体;马的长毛与短毛是相对性状,马的卷毛与直毛是相对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称隐性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答案] D3.下列是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各项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解析] 豌豆中雄配子即花粉的数量较多,而雌配子即卵细胞的数量较少,二者之间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在受粉过程中雌雄配子之间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 D4.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A.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B.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C.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D.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解析] 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A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后代只有1种遗传因子组成,B错误;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为1∶2∶1,C错误;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为1∶1,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