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革兰氏染色法
- 格式:ppt
- 大小:617.00 KB
- 文档页数:15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以及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帮助。
实验材料和方法,取得所需的细菌培养物,革兰染色试剂,无菌玻璃片等实验器材。
首先在无菌工作台上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涂抹在无菌玻璃片上,然后用火焰消毒的镊子取一根无菌玻璃棒,在细菌培养物上进行搅拌,使其均匀分布。
接着倒入革兰染色试剂,静置片刻后用水冲洗,再用吸水纸轻轻吸干,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其中某些细菌呈紫色,而另一些细菌呈粉红色。
紫色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粉红色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壁多糖和较少的脂质,所以在染色后能够保留革兰氏染色试剂的紫色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质和较少的壁多糖,因此在染色后会失去紫色而呈现粉红色。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不同染色结果。
这为我们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本次实验也巩固了我们对革兰氏染色法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免细菌培养物受到外界的污染。
同时,在染色试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成功地观察到了细菌的染色结果,并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细菌分类鉴定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水平。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内容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和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的特点,并通过染色观察和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通过染色反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两类。
革兰氏氏阴性菌是指细胞壁较厚,染色后呈现粉红色的菌群,如大肠杆菌等。
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薄,染色后呈现紫色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取少量液体培养基,通过接种线将细菌接种于培养基上。
2. 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形成薄膜。
3. 用火焰消毒的钳子夹住已冷却的玻璃片,将细菌薄膜向上,放置在炉子上加热1-2分钟,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4. 取革兰染色剂,倒入上述玻璃片上,静置1分钟。
5.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6. 涂上碘试剂,静置1分钟。
7. 用酒精洗去碘试剂,直到水清。
8. 加入对应革兰氏颜色染色剂,静置30秒。
9.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10. 将玻璃片倒立在滤纸上晾干。
11.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显微镜镜头,确保实验环境无菌。
- 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在实验室台面上铺上无菌纸,将待染色的细菌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
3. 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形成薄膜。
4. 用巴氏钳夹住已冷却的玻璃片,将细菌薄膜向上,放置在炉子上加热1-2分钟,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5. 取革兰染色剂,倒入上述玻璃片上,静置1分钟。
6.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7. 涂上碘试剂,静置1分钟。
8. 用酒精洗去碘试剂,直到水清。
9. 加入对应革兰氏颜色染色剂,静置30秒。
10.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11. 将玻璃片倒立在无菌纸上晾干。
12.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粉色细菌样本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以及判断细菌的结构类型。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大肠杆菌培养液、革兰氏染色试剂(紫晶染液、碘液、酒精、碳酸钠)、玻璃片、显微镜、移液管、灭菌架等。
方法:1. 取一块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一滴大肠杆菌培养液。
2. 用火杀菌的移液管,取少许紫晶染液滴在大肠杆菌液上,静置1分钟。
3. 用移液管滴上碘液,静置1分钟。
4. 用移液管滴上酒精,以使玻璃片上的颜色变浅,然后用水冲洗。
5. 用移液管滴上碳酸钠,静置1分钟,然后用水冲洗。
6. 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放在灭菌架上晾干。
7. 取一块盖玻片,将其放在玻璃片上,用手指轻轻按压,使两者紧密结合。
实验结果与分析:观察革兰氏染色后的大肠杆菌,发现其为革兰氏阴性菌,因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呈现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特点是细胞壁含有脂多糖,不易被革兰染色的染料染色,因此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的形态特征。
同时,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判断出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本次实验的实践操作,我们对革兰氏染色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实验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消毒的器具,避免细菌污染。
2. 在染色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染色失败。
3. 在观察细菌形态特征时,要调节显微镜,以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染色,成功观察到了细菌的形态特征,并判断出了细菌的结构类型。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本次实验的实践操作,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实验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增进对细菌染色方法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意义。
3、通过实验观察,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该染色法的原理主要基于两类细菌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脂质含量少。
当用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脱水而使孔隙缩小,细胞壁通透性降低,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内,细胞仍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小,脂质含量高。
乙醇脱色时,脂质被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容易被洗脱出来,细胞被脱色,再经复染后呈红色。
三、实验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2、试剂: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染液。
3、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吸水纸等。
四、实验步骤1、涂片取干净的载玻片,在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
分别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鲜培养物,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均匀的薄膜。
自然干燥或用吹风机吹干。
2、固定将涂片通过酒精灯火焰 3 次,以固定细菌。
3、染色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覆盖涂片,染色 1-2 分钟,水洗。
媒染:滴加碘液覆盖涂片,染色 1-2 分钟,水洗。
脱色:用 95%乙醇脱色,约 20-30 秒,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立即水洗。
复染:滴加番红染液,染色 2-3 分钟,水洗。
4、干燥用吸水纸吸干或自然干燥。
5、镜检用显微镜油镜观察涂片,记录细菌的染色结果和形态特征。
五、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被染成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被染成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球形,排列呈葡萄串状,细胞个体较大。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摘要: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病原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选择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是革兰氏阳性菌A和革兰氏阴性菌B。
2. 革兰氏染色试剂:结晶紫、碘液、酒精、脱色剂、苏木精。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
实验步骤:1. 取两株细菌培养物,分别进行涂片制备。
2. 将制备好的涂片用结晶紫染色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加入碘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4. 用酒精滴加在涂片上,使其脱色,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加入脱色剂浸泡30秒至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将涂片用苏木精染色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涂片晾干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A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B呈红色。
根据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首先染色细菌细胞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能够吸附结晶紫,形成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含量较少,无法吸附结晶紫,因此在后续的染色步骤中无法保留紫色,最终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呈紫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较大、圆润。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步骤一、准备工作1.1 准备细菌培养物:从培养基上取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培养物,注意保证培养物的纯度和活性。
1.2 准备玻璃片:将玻璃片洗净,并用酒精炉烘烤杀菌,确保无菌。
1.3 准备染色试剂:包括革兰碘液、革兰酒精、洗净的蒸馏水和苏木精染色液。
二、制备细菌涂片2.1 取一支无菌的注射针,将其浸入细菌培养物中,沿着玻璃片上划出一条细菌涂片。
2.2 将涂片晾干,避免细菌在涂片上移动。
三、革兰氏染色3.1 将制备好的细菌涂片放在染色盘上,用革兰碘液滴在涂片上,静置一分钟。
3.2 用蒸馏水洗去多余的革兰碘液。
3.3 倾斜染色盘,用革兰酒精沿涂片滴流,停留时间约为30秒,直到滴落的酒精不再有颜色流出。
3.4 用蒸馏水洗去多余的革兰酒精。
3.5 将涂片放在苏木精染色液中,静置1-2分钟。
3.6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到冲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3.7 用纸巾轻轻吸干涂片上的水分。
四、观察和解读4.1 将制备好的革兰氏染色涂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100倍或1000倍镜进行观察。
4.2 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革兰染色复合物,因此在显微镜下呈紫色或蓝色。
4.3 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的细胞壁较薄,不含革兰染色复合物,在显微镜下呈红色或粉红色。
4.4 根据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特性。
五、注意事项5.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源细菌的污染。
5.2 染色时间要控制好,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染色效果。
5.3 在染色过程中要轻柔操作,避免细菌涂片的脱落或损坏。
5.4 染色后的涂片要及时观察,避免颜色的变化影响结果的解读。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可以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这对于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快速鉴定细菌种类,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革兰氏染色法也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基础技术,对于学习和理解细菌的结构和特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用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方法能够将细菌区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对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观察和鉴定所需细菌的性质。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 牛津线- 凝聚试剂(碘酒)- 乙醇- 结晶紫染液- 茚-甲醛染液- 脱色液(95%乙醇)- 尼格拉试剂实验步骤1. 取适量的细菌培养物,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2. 用针刺取一根牛津线,先蘸取结晶紫染液,在涂片上涂抹20-30秒。
3.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使多余的染色剂流走。
4. 再用乙醇逐滴滴在涂片上,持续滴加直到滴下的乙醇不再显色。
5. 再次用蒸馏水洗涤。
6. 接下来用茚-甲醛染液涂抹涂片,静置5分钟。
7.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
8. 用脱色液(95%乙醇)滴在涂片上,直到涂片待比较清晰为止。
9. 再用蒸馏水洗涤。
10. 用尼格拉试剂滴于涂片上,观察显色情况。
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染色后的涂片。
观察涂片后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将细菌划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 革兰阳性细菌:这类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或紫蓝色。
这是由于细菌细胞壁较厚,染色剂容易进入细胞内部,形成结晶紫复合物,并且乙醇处理后不易脱去。
常见的革兰阳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 革兰阴性细菌:这类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粉红色。
这是由于细菌细胞壁较薄,染色剂容易逸出,不能在乙醇处理中保持染色。
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染色不均匀、显色较弱等问题。
我们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1. 涂布时要均匀:将细菌涂布在玻片上时,要注意用均匀的手法涂布,尽量避免涂布过厚或者过稀。
2. 染色时间要掌握好:染色液在涂片上的时间过长,会导致染色剂过多,出现混淆;染色液在涂片上的时间过短,会导致染色剂进入细胞内不充分,显色较弱。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分辨颜色能力;2.认识细菌的清洁度;3.熟悉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操作。
二、实验器材和药物器材:革兰氏染色盒、光学显微镜、玻片、神经力酸具、胶质高锰酸钾、白醛、甲基红色、结晶紫、酒精、1%碘酒等。
药物: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
三、实验步骤1.取一块较大的细菌营养琼脂涂片,用抹菌棒取少量细菌涂于玻璃片上;2.用夹片夹住玻璃片,将菌涂片放置在酒精灯上烘烤,直至滴出菌液时,颜色变浅;3.将磁力架上的杯子放满脱脂后的酒精,将菌涂片放入酒精中浸泡2分钟;4.拿出菌涂片,将其放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5.将菌涂片放入盛有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的杯子中浸泡2分钟;6.取出菌涂片,在菌涂片上均匀涂抹胶质高锰酸钾后,放置5分钟;7.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然后在结晶紫中浸泡30秒;8.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然后在甲基红色溶液中浸泡30秒;9.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用纸巾吸干水分;10.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片上,加入一滴油,然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两种不同的染色方式: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五、实验讨论1.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和染色结果,可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2.实验中使用的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是为了在染色过程中保持细菌活性。
如果细菌死亡,则无法进行革兰氏染色,染色结果可能不准确。
3.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无菌,避免细菌的污染。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细菌染色方法,能够区分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并观察到其形态特征。
实验中我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我对细菌的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次实验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观察不同菌落的染色效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菌株:选择了两种细菌,分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培养基:使用了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3.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结晶紫、碘酒和乙醇。
4. 实验器材:无菌培养皿、移液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在无菌培养皿上分别接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并在恰当的温度下培养。
2. 将培养皿中的菌落取出,用无菌移液管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悬浮菌落。
3. 取一滴悬浮的菌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火焰消毒玻片。
4. 将滴有菌液的玻片放在炉子中,用火焰烘烤至完全干燥。
5. 滴加结晶紫染色液,静置片面染色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7. 滴加碘酒,静置片面染色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9. 滴加乙醇,静置片面脱色30秒。
10.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11.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玻片上的水分。
12. 将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的染色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这是因为在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可以渗透进细菌细胞的胞质,使细菌呈紫色。
而碘酒可以形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使细菌细胞内的染色物质更稳定,不易被乙醇脱色。
乙醇的作用是脱去细菌细胞外的结晶紫,但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结晶紫不易脱色,因此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较薄,结晶紫易被脱色,因此呈红色。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细胞结构上有所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较多的胞质,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质较少。
这种区别导致了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效果不同。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染色后细菌的形态及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改变细菌胞壁结构的颜色,使得细菌可以在显微镜下通过染色观察。
该方法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特征:-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菌细胞壁富含的脂多糖层和多肽聚糖层的作用,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在染色过程中保留紫色的结晶紫染色剂,因此染色后呈紫色。
- 革兰氏阴性细菌:由于细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脂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过程中难以保留紫色的结晶紫染色剂,而在除色过程中被洗去染色,再与著色剂(如蔗糖胺粉红色)发生反应,呈红色。
实验步骤:1. 取一片洁净的载玻片,用酒精灯或培养基灶烧热消毒。
2. 取一株已培养好的细菌涂抹于玻片上,并用酒精灯烘烤进行固定。
3. 将玻片放入蒸馏水中冲洗,以去除多余的细菌。
4. 滴加结晶紫染色液,静置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滴加碘酒,静置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滴加脱色剂(乙醇或乙醚),直到滴下的溶液不再有紫色为止,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快速滴加蔗糖胺粉红色著色剂,静置1分钟。
8. 用蒸馏水冲洗玻片,使其不再出现颜色溢出。
9. 化干净后,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100倍至1000倍的放大倍数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染色后的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根据染色结果可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呈紫色,常见的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染色后呈红色,常见的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实验结论: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我们可以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及染色结果,并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这对于细菌的鉴定及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染色后的细菌呈现明显的颜色差异,根据形态及染色结果可以准确判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特性。
Ⅱ、革兰氏染色法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是先用结晶紫进行初染;再加媒染剂--碘液,以增加染料与细胞间的亲和力,使结晶紫和碘在细胞膜上形成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然后用脱色剂(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凡细菌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被脱色后又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二、实验器材1、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三、操作步骤1、涂片在一张载玻片上加两滴蒸馏水后,分别涂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
2、固定将制成的涂片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3、染色⑴初染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小心地冲洗。
⑵媒染滴加(Lugol)碘液,染1-2min,水洗。
革兰氏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用来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这种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壁上的生物化学性质不同,可将细菌分成两类,即革兰氏阳性(Gram Positive)与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这种染色法是由一位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年所创造).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异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比照,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属(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蜡样芽抱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为临床重要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埃希氏菌属、枸檬酸菌属、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等〕、莫拉菌属〔卡他莫拉菌等〕、奈瑟菌属〔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罗菲不动杆菌等〕、克雷伯菌属〔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等〕、黄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军团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血杆菌属〔杜克雷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产气杆菌属、霍乱弧菌、阴沟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在院内感染中的细菌感染中占了大约65%,且大多菌株容易对抗菌药物耐药,产生“新德里金属酶" 〔NDM-1〕的绝大多数细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是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是利用革兰氏染色法来鉴别的两大类细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 靠内毒素使人致病.细胞形态和结构细胞的根本结构包括细胞壁和原生质体两局部.原生质体位于细胞壁内,包括细胞膜〔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和内含物.另外细胞还含有有些特殊结构,主要有荚膜、芽抱、鞭毛和菌毛等4种.1 .细胞壁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主要是抓住了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在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上的不同,具体比拟见下表:进一步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包括磷壁酸的酸性多糖构成,细胞外表整体带负电的局部原因就是由于磷壁酸带负电.同时,磷壁酸赋予了革兰氏阳性细菌以特异的外表抗原.总的说来,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导致了染料吸收的差异,也导致了很多生理特性的不同.2 .非细胞壁结构性性一兰早明性郛菌•兰氏阴性细菌外壁层结构Hl# nm)Z-J0三房飞三、M配/F冬吟日T5%汪单位交联,正箔益密上图华巳翔阳碑位空於瞬曲城沱=1阴m性美系腾箍二汩性1毛『|』口%福如5%; “ D%土蜜〔龄一蛔王五宅法天五蛋E五一或无无fi指雪龙三存11S-22%在非细胞壁结构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芽抱和鞭毛与性菌毛的不同上.芽孢是某些细菌菌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细胞质和核质的浓缩凝集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没有会形成芽抱的菌种,而局部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另外,在鞭毛和性菌毛方面两者也有不同.鞭毛和性菌毛都是附属物.某些细菌外表伸出的细长、波曲的附属物称为鞭毛.革兰氏阳性细菌的鞭毛上根本着生两个环,革兰氏阴性细菌那么根本着生四个环.性菌毛只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参与细胞间称作接合作用的交配过程.生理特性以下是关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在生理特性方面的比拟. 两者的不同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主要是由细胞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用日虽兰对日性细菌革兰氏阴性和菌对机械力的抗性强弱至1胞壁抗花菌南弱〔砂感〕理〔不原感,*对青毒春、磷胺钻感不勘感*对链霉素、氯霉素、哩F素八城魅前感对碱性霜的抑菌作用强弱*对阴离子去污剂敏感不敏感*对叠氨叱论颍感不勖感对一曜血性强疝件弱代卅抱壁最外层中脂务雄阻碍流阕诙、亩牛叁.染料、去污各I等式十分千番入步骤: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制片.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枯燥、固定.要用活泼生长期的幼培养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火焰固定不宜过热〔以玻片不烫手为宜〕.〔2〕初染.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染色1-2min,水洗.〔3〕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4〕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脱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缺乏,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成阴性菌.因而脱色时间一般为 20-30S.〔5〕复染.用番红液复染约2min,水洗.〔6〕镜检.枯燥后,用油镜观察.菌体被染成蓝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 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明第名燃料S扇港U疑isr:i生五丸红匕用说也染#1;i月等红化江电韭闲箱状.亚色t用酒新瑞色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再用95%乙醇脱色.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1].染色的差异主要是阴性与阳性细菌细胞壁的差异所引起的.①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G+细菌细胞壁具有较厚〔20-8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多达50层,占细胞壁成分的40%〜95%,它同细胞膜的外层紧密相连〔图2-9〕.有的G+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磷壁酸〔teichoic-acid〕,也称胞壁质〔murein〕,它是甘油和核糖醇的聚合物,磷壁酸通常以糖或氨基酸的酯而存在.由于磷壁酸带负电荷,它在细胞外表能调节阳离子浓度.磷壁酸与细胞生长有关,细胞生长中有自溶素〔autolysins〕酶类起作用,磷壁酸对自溶素有调节功能,阻止胞壁过度降解和壁溶.如果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被消溶,G+细胞成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s),细胞壁不复存在,而只存留细胞膜.除链球菌外, 大多数G+细菌细胞壁中含极少蛋白质.②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G一细菌细胞壁比G+细菌细胞壁薄(15〜20nm)而结构较复杂, 分外膜(outer membrane)和肽聚糖层(2〜3nm)(图2-10).在细胞壁和细胞质膜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空间,称为壁膜间隙(periplasmic space).外膜G—细菌细胞壁外膜的根本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同细胞质膜相同之处也是双层类脂,但除磷脂外还含有多糖和蛋白质.LPS的多糖局部包括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O-特异多糖由重复分支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组成,含有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鼠李糖) 和二脱氧已糖.由于糖的种类不同,使各种G—细胞具有不同特性的LPS.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的主要组分是酮脱氧辛酸(ketodeoxyoctonate, KDO).外膜中还含有几种蛋白,如脂蛋白、通透蛋白.有些蛋白具有通孔作用(porin),调控外界分子进入细胞;有的蛋白分子可以作为噬菌体的受体;许多G—细菌对高等生物有致病性是由LPS的成分决定的,它的毒性组分常称为内毒素(endotoxins).肽聚糖层G—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很薄,在大肠杆菌和其它细菌中仅有单层.肽聚糖层和外膜的内层之间通过脂蛋白连接起来.壁膜间隙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质膜之间存在明显的壁膜间隙,一层薄的肽聚糖处于其间,肽聚糖层和细胞质膜之间的间隙较宽,肽聚糖层至外膜之间的间隙较窄.大肠杆菌的壁膜间隙宽度为12〜15nm,呈胶胨态.其间含有三类蛋白质:水解酶,催化食物的初步降解;结合蛋白,启动物质转运过程;化学受体(chemoreceptors), 在趋化性中起作用的蛋白.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观察和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的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从而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革兰染色试剂(碘液、靛洋红、洗涤液)、玻璃片、无菌吸管、显微镜、革兰氏阳性菌培养液、革兰氏阴性菌培养液。
2. 实验步骤:(1)取一张无菌玻璃片,用无菌吸管分别取革兰氏阳性菌培养液和革兰氏阴性菌培养液滴于玻璃片上。
(2)将玻璃片放在火焰上加热,使细菌液均匀分布在玻璃片上。
(3)用吸管滴加碘液,静置1分钟后倾倒干净。
(4)用吸管滴加靛洋红,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5)将玻璃片挂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用100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紫色,球菌呈葡萄簇状,链球菌呈链状排列;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杆菌呈杆状或弯曲状排列。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氏染色,观察到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初步鉴定方法,对于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玻璃片的无菌状态,避免外界污染。
2. 染色试剂的使用要按照规定比例和顺序进行,避免试剂浓度不足或过高影响染色效果。
3. 在观察细菌形态时,要注意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和光线,以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面的清洁。
总结:革兰氏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对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步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巧。
革兰氏染色在细菌鉴定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验,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