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大全(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5.10 KB
- 文档页数:44
禅宗公案大全、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1 of 62 禅宗公案、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不可向你说,-禅宗公案(禅画)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
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路要怎么走?“既曰覆船,何有道路?”道,有难行道,易行道,有大乘道小乘道,有出世道世间道,一般学者,总要循道前行,但禅门学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虽是覆船,又何无路?。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 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千七百则左右,常⽤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段⽽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通俗化,每⼀则更加上“启⽰”录,帮助现代⼈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卖鱼以谋⽣。
有⼀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刚经》,志公说⾃⼰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到禁中。
⼤⼠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拍,便扬长⽽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了吗?”武帝说:“明⽩什么?”志公说:“⼤⼠已经讲完了。
”启⽰:禅不可说,⼀说便有偏差。
⽆法可说,就是说法。
2、⾝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的⼤松树上搭窝棚居住,⼈称“鸟窠和尚”。
⽩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拜访,说:“禅师住这么⾼,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您⽐我更危险。
”⽩居易不解:“我⾝为地⽅⼤员,镇守⼀⽅,有什么危险?”禅师开⽰道:“⾝陷尘事纷争,耗费⼼⼒⽽⽆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居险境⽽思安慎⾏,危⽽不危也;⼼耽安乐⽽不知其危,安⽽不安矣。
3、⼤⽿觅⼼印度僧⼈⼤⽿号称有“他⼼通”,能知道别⼈⼼⾥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带微笑:“你看⽼僧我⼼在何处?”“国师童⼼重,西川看龙⾈。
”慧忠⼼念⼀转:“现在呢?”“溪边⼭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念全部收起,进⼊⼼⽆外物的禅定境界。
⼤⽿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迹,你到哪⾥去找呢?”启⽰:⼼定⽆迹,⼼动有踪;只要⼼中有杂念,别⼈就能发现。
禅宗公案:香严击竹香严击竹:香严智闲禅师曾向沩山灵佑禅师请教佛法,但长时间没有领悟。
有一天,他在山中击打竹子,忽然悟道。
他回到沩山,将悟到的道理告诉灵佑禅师。
灵佑禅师说:“汝见沩山了么?”智闲禅师说:“见了。
”灵佑禅师说:“沩山何似竹?”智闲禅师说:“它们一样通过。
”简洁这而则富有公哲理案体现了禅宗直指人心的特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启发人的悟性。
公案释义:首先,香严智闲禅师在长时间向沩山灵佑禅师请教佛法而没有领悟之后,有一天在山中击打竹子时忽然悟道。
这反映了禅宗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佛法并非仅仅通过文字和语言的教导就能完全领悟,而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亲身体验,去直观感受。
智闲禅师的悟道,就是他在亲身体验中,突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直接触摸到了佛法的真谛。
其次,智闲禅师悟道后回到沩山,向灵佑禅师报告了他的领悟。
灵佑禅师却反问:“汝见沩山了么?”这句话似乎是在问智闲禅师是否真正看到了沩山的真面目,或者说是否真正理解了佛法。
智闲禅师回答“见了”,表明他自认为已经领悟了佛法。
然而,灵佑禅师的进一步提问“沩山何似竹?”却揭示出智闲禅师的领悟可能仍有所局限。
这里,“沩山”和“竹”都是象征,代表了智闲禅师悟道前后的两种状态或境界。
沩山象征着佛法的大道,而竹则象征着智闲禅师悟道过程中的某一具体体验或感受。
灵佑禅师通过提问,暗示智闲禅师虽然有了悟道的体验,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体验上,把佛法等同于竹,那么就还没有真正看到沩山的真面目,还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广大无边。
最后,智闲禅师回答“它们一样通过”,这个回答看似回答了灵佑禅师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可能仍未能完全领会灵佑禅师的深意。
因为“一样通过”可能意味着智闲禅师把沩山和竹看作是同一层次的东西,没有意识到沩山所代表的佛法是超越于具体体验的,是广大无边、包容万物的。
总的来说,这则公案揭示了禅宗修行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真正的悟道需要超越具体的体验和感受,直接触摸到佛法的真谛。
同时,也警示我们,不要将佛法等同于任何具体的体验或感受,而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佛法的广大无边。
禅宗公案:香严击竹香严击竹:香严闲禅师初参百丈怀海禅师,百丈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香严闲禅师说:“我从百丈来。
”百丈禅师说:“百丈没有你这个人。
”香严闲禅师听了这句话,默然不知所措,于是就到侍者寮,整天将一支拄杖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三年。
有一天,他忽然悟到百丈禅师的那句话,便说:“百丈和尚真大慈悲,老婆心切。
”于是就去告诉百丈禅师,百丈禅师说:“你见个什么道理,就这样赞叹我?”香严闲禅师说:“某甲全不会也。
”百丈禅师说:“你赞美我的慈悲,又说全不会,这又是为什么呢?”香严闲禅师说:“若有所会,则与师道不别。
”百丈禅师当下便印可了他。
香严闲禅师开悟后,更精进于禅修,有一天他在除草时,无意间抛起一块瓦砾,瓦砾击到竹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
公案释义:这则禅宗公案通过香严闲禅师与百丈怀海禅师的对话及香严闲禅师的悟道经历,揭示了禅宗中独特的悟道过程和智慧。
一、语言与真理的关系在公案中,百丈禅师问香严闲禅师从哪里来,香严闲禅师回答从百丈来。
百丈禅师却否认百丈有这个人,使香严闲禅师陷入困惑。
这里,百丈禅师的话似乎与常识相悖,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打破了香严闲禅师的思维定式,引导他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禅宗常常通过非逻辑、非理性的方式,揭示语言无法直接表达的真理。
二、悟道的艰辛与喜悦香严闲禅师在侍者寮中,以拄杖为对象,默默思考了三年之久。
这三年中,他可能经历了种种挣扎、疑惑与困惑。
然而,当他终于悟到百丈禅师的话时,他感叹百丈禅师的大慈悲,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喜悦。
这种喜悦来自于他突破了原有的认知局限,认识到了更深层次的真理。
三、悟道的无所得与无差别当香严闲禅师告诉百丈禅师自己的领悟时,他说自己“全不会也”。
这里,香严闲禅师表达了一种无所得的心态。
他认识到,即使他以为自己有所悟,这种悟也是暂时的、有限的,与真理本身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
同时,他也表达了一种无差别的境界,即他与百丈禅师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两人都站在了真理的同一高度。
禅宗公案1 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传说从前有座圆音寺,有一个蜘蛛因为千年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
蜘蛛有了佛性。
有一天,佛祖来到这里,看到了这个蜘蛛。
佛祖停下脚步问蜘蛛:‚你我想见也是缘分,千年修行,有什么真知灼见‚。
便问道:时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
走了。
又经五百年,佛祖有来到圆音寺。
对蜘蛛说:‚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已失去。
‛佛祖说‚你在好好想想,我会在来找你的。
‛又经五百年,有一天,刮起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蜘蛛网上,蜘蛛望这甘露,顿生爱意。
蜘蛛往着甘露很开心。
突然,一阵狂风将甘露吹走。
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过来了问道:‚这五百你,你可曾好好想过: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甘露,仍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既然这样,我允许你去人间走一走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一个官宦家中,名叫:‚蛛儿‛转眼间蛛儿16岁了,已经成了妩媚多姿的少女,楚楚动人。
一日,状元甘露金榜题名,皇帝设宴庆祝,来了许多的妙龄少女,包括蛛儿,长风公主。
状元郎在此大献才艺,在场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
但是蛛儿一点没有紧张,认为这是佛祖赐给他的姻缘。
一日蛛儿随同其母上香拜佛,偶遇甘露。
蛛儿便和甘露一同去走廊聊天,可是甘露对蛛儿似乎无一点爱意。
蛛儿对甘露说:‚你可曾记得16年前的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甘露很惊讶地说:‚蛛儿你很漂亮,也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吧。
‛说着,蛛儿便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既然是佛祖安排的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起那件事。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甘露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
蛛儿大怒,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芝草,急忙赶来对蛛儿说:‚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了。
‛说着就拿起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此时,佛祖来了,对蛛儿说:‚你可曾想过,甘露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长风公主(风),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
禅门公案集锦禅门公案集锦是禅宗经典之一,记录了禅宗祖师们用生动且深入浅出的方式与弟子们的对话及教诲。
这些公案不仅令人徜徉禅机,更能指引人们在修行中悟道。
公案一:无字人和浊水人有一次,一位学僧来到禅宗大师面前,恭敬地问道:“禅师,请问禅宗的真谛是什么?”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你看见过无字人吗?”学僧疑惑地摇摇头,禅师继续说道:“那你曾经见过浊水人吗?”学僧一时无言。
禅师解释道:“禅宗的真谛就是无字心,贪嗔痴等杂念如同浊水,只有洗净内心,静心观照,方能悟得禅宗的真谛。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禅宗的修行在于摆脱纷扰,洗净内心的杂念。
只有在无字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领悟禅宗的真谛。
公案二:行凶者与长空一天,一名行凶者拔刀向禅宗大师追杀而来。
大师丝毫未动,悠然自得地望向行凶者。
行凶者惊讶地停住了脚步,不敢向禅师刺来。
大师淡然一笑,对行凶者说:“你为什么要行凶?”行凶者尴尬地放下了刀,低声说:“我想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师转身拍拍行凶者的肩膀,宽慰道:“解脱并非通过行凶得来,只有通过开阔心胸,迈向长空,方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内心平静远胜于愤怒和恐惧。
只有敞开心扉,追求内心的宽广,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公案三:迷船与明灯一位迷船的船长遇到了一个汹涌的大风暴,恐惧万分之际,他来到禅宗大师面前,请求大师给予指导。
禅师看着船长,轻轻地点了一盏明灯。
船长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中,时常会遭遇风雨般的困惑与挫折。
而明灯就在我们内心照耀,指引我们的方向。
只要我们心存正念,守住内心的明灯,便能在困境中寻得解脱和前行的方向。
禅门公案集锦中的故事,以简洁而深刻的对话,通过讲述禅宗大师的慧心和智慧,给予我们启示和指引。
它们告诉我们禅修并非抽离世俗生活,而是要在平凡的日常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只有通过内心的净化、平静与开放,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解脱和自由。
不论遭遇何种艰难困境,禅宗公案集锦总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明亮的道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快乐。
禅宗公案:只偷一次
2013年10月10日
石屋禅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
”石屋心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
“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
石屋:“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小偷:“数不清。
”
石屋:“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那要看偷的东西,其价值如何!”
石屋:“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小偷:“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
石屋:“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的做一次呢?”
小偷:“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
石屋:“只一次。
”
小偷:“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虽只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
小偷:“这东西是在哪里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一听,就往鼠贼的胸部一把抓住说:“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此真正的一生奉献在此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受却让人很舒服。
”
此鼠贼,深深后悔自己偷窃的行为,进而皈依石屋禅师,做了一个禅者。
奇怪!奇怪!人为什么贪取身外之财,自家宝藏为什么不要呢?。
放下!放下!-禅宗公案(禅画)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
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
”佛陀慈祥的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那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
在悬岸的地方,把手
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大千为床,-禅宗公案(禅画)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
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
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禅宗公案11则禅宗公案第一则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禅宗公案第二则公开地爱二十名和尚和一个名叫慧春的尼姑,一起在某位禅师会下习禅。
慧春生得非常漂亮,虽然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仍颇有姿色。
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有一个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来一次私下的约会。
慧春没有理他。
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写信给她的和尚说,“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的话,现在就来拥抱我吗?”禅宗公案第三则一尊佛在明治时代的东京,住着两位性情相对的导师:一为真言宗的上师云升,谨守佛戒,丝毫不犯;不但从不饮酒,而且过午不食。
另一位为禅宗的坦山,身为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从不遵守戒规;要吃便吃,要睡便睡,而且不分早晚。
一天,云升造访坦山,后者正在喝酒。
身为佛教徒,照理应该是滴酒不沾的。
“哎,兄弟,”坦山迎道,“要不要来上一杯?”“我从来不喝!”云升严肃地叫道。
“连酒都不喝的人不是人,”坦山说道。
“你因为我不沉湎于毒液而故意骂我不是人!”云升气愤地叫道,“请问:我不是人是什么呢!”“是一尊佛,”坦山答道。
禅宗公案第四则泥泞路上某次,坦山与一道友走上一条泥浆路,此时,天上仍在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女郎,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的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女郎抱过了泥路。
道友一直闷声不响,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才按捺不住地对坦山说:“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那是很危险的。
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么?”禅宗公案第五则一个寓言佛佗在一部经中说了如下寓言:一个人途经荒野,碰到了一只老虎,于是他拚命逃跑,老虎紧追不舍。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大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左右,常用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心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大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片段而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言通俗化,每一则更加上“启示”录,帮助现代人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大士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大士,人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里卖鱼以谋生。
有一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金刚经》,志公说自己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大士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大士到禁中。
大士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扬长而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白了吗?”武帝说:“明白什么?”志公说:“大士已经讲完了。
”启示:禅不可说,一说便有偏差。
无法可说,就是说法。
2、身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大松树上搭窝棚居住,人称“鸟窠和尚”。
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山拜访,说:“禅师住这么高,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大人您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不解:“我身为地方大员,镇守一方,有什么危险?”禅师开示道:“身陷尘事纷争,耗费心力而无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火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示:身居险境而思安慎行,危而不危也;心耽安乐而不知其危,安而不安矣。
3、大耳觅心印度僧人大耳号称有“他心通”,能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面带微笑:“你看老僧我心在何处?”“国师童心重,西川看龙舟。
”慧忠心念一转:“现在呢?”“溪边山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心念全部收起,进入心无外物的禅定境界。
大耳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大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你到哪里去找呢?”启示:心定无迹,心动有踪;只要心中有杂念,别人就能发现。
宜默不宜喧,-禅宗公案(禅画)
灵树院有一年夏安居的时候,五代时的后汉刘王坚持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大众全体到王宫内过夏。
诸位法师在宫内接受宫女们礼敬问法,莺莺燕燕,热闹非凡。
尤其刘王虔诚重法,故禅修讲座,无日无之。
寺中耆宿也都乐于向宫女和太监们说法。
但唯有云门禅师一人却在一旁默默坐禅,致使宫女们不敢亲近请示。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经常看到这种情形,就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一默,值殿官员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更加尊敬,就在碧玉殿前贴一首诗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
禅门高僧,一向如闲云野鹤,或居山林,或住水边,三衣一具,随缘任运,即使法缘殊胜,王宫侯第,亦不为利诱,不为权动。
如云门禅师者,“一默一声雷”,虽不言语,实则有如雷轰顶之开示,吾人如在沈默时体会出千言万语,就可以说已透到一点禅的消息了。
三一文库()〔禅宗公案〕*篇一:几则禅宗公案几则禅宗公案,几句智慧禅语二祖得法12月9日夜,天下大雪,神光为了向达摩求法,一直站在达摩面壁的洞外,一动不动,雪积已过膝部。
尊者被神光的执着所感动,问曰: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心愿?神光曰:但愿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请教我佛法吧!祖曰:诸佛为求无上的菩提,不惜花费无限时间去修行,你凭极小的决心来求大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
神光闻祖激励,便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
祖曰:诸佛为求佛法,不把身体当身体,不把生命当生命。
你断臂求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
神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非从人得!神光曰:我心未宁,请师为弟子安心。
祖曰:你拿心来,我将为你安心。
神光曰:我已经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出来。
祖曰:假如你能找到的话,那又怎么算是你的心呢?祖又曰:我已经给你安好了心,你现在明白吗?神光当下大悟曰:诸法本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槃之岸。
达摩因此收神光为弟子,并替他改名为慧可。
谁缚汝?隋开皇十二年,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禅理】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
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下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
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的。
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
何谓禅?一条小鱼向大鱼问道:我常听人说起大海的事情,可是海是什么?大鱼:你的周围就是海啊?小鱼:可是我怎么看不到?大鱼: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
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我之拙见】就好像我看不到我自己一样,因为我便是我。
精心整理禅宗公案大全(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你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禅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求菩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罪过。
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能顺着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语言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时,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鲜血淋漓地盛在“孩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十一岁,参访灵佑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沩山灵佑座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七十三岁时示寂,大家都尊称为“小释迦”。
中国人对出家为僧,一直没有正确的认”绳床的角上挂着的拂子,怀海禅师顺着马祖禅师的眼光说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马祖道一禅师道:“你以后要如何接引学人?”百丈怀海禅师拿下拂子,竖了起来。
马祖道一禅师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禅耳聋了三天。
”黄檗禅师听老师这么说后,不自觉地吐出舌头。
百丈禅师问道:“你以后不是要继承马祖的禅法吗?”黄檗禅师答道:“今天老师举出这个公案,使我们见到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但是还以后仰山禅师道:“此是显大机大用。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和故事是禅宗佛教中常被引用的教材。
它们以简短的形式呈现了禅宗大师们的思想和教导,对修行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经典的禅宗公案和故事,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1. 问禅和尚:“如何才能成佛?”禅师回答:“日常心即是佛。
”2. 有人问禅师:“真理在哪里?”禅师回答:“心即是真理。
”3. 学僧问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饭时吃饭,行时行路,睡时睡觉。
”4.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见性?”禅师回答:“砍断头颅,看见性即可。
”5.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了解自己?”禅师说:“看镜子,就能认识自己。
”6. 有人问禅师:“如何超越烦恼?”禅师回答:“不要去执着于它。
”7. 学僧问禅师:“如何断除妄想?”禅师答道:“将妄想当作妄想看待,自然会破除。
”8.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消除贪婪?”禅师回答:“放下执着,贪婪自然会消失。
”9.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安住于当下?”禅师回答:“将注意力专注于此刻正在做的事情。
”10. 有人问禅师:“如何超越生死?”禅师回答:“了解生死是虚幻的,自然会超越它。
”11. 学僧问禅师:“如何做到无欲无求?”禅师回答:“直接体验当下的满足,就不再有追求。
”12.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摆脱痛苦?”禅师说:“接受痛苦,成为它的观察者,痛苦就会逐渐解脱。
”13.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修习禅定?”禅师回答:“不要去思考,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感受。
”14. 有人问禅师:“如何培养慈悲心?”禅师回答:“体验到自己的痛苦,就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15. 学僧问禅师:“如何修行持戒?”禅师答道:“发现自己对某些行为有执着时,就要避免它。
”16.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不被外物所扰?”禅师回答:“意识到外物的变化无常,就不会被它所影响。
”17.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透彻理解空性?”禅师说:“放下执着,意识到一切都是空的。
”18. 有人问禅师:“如何提升智慧?”禅师回答:“思想的停止就是智慧的开启。
禅宗公案大全(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著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如今厄运一过,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罪过。
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能顺着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语言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时,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鲜血淋漓地盛在盘里,捧着去见双亲,长跪不起的请求道:“孩儿已身入佛门,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双亲大恩大德,孩儿当时时祈愿回向,却绝不再还俗成家。
今断二指以示决心,请双亲成全我的愿心!”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盘里血渍斑斑的两截断指,知道其意志坚决再难更改,只好让慧寂返回佛门。
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十一岁,参访灵佑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沩山灵佑座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七十三岁时示寂,大家都尊称为“小释迦”。
中国人对出家为僧,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出家生活清苦,有的人认为必定受什么刺激,才会看破红尘。
殊不知“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如顺治皇帝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仰山慧寂禅师若无大心大愿,不能入佛门为僧,怎能成为一代宗师!大机大用有一次,百丈怀海禅师参访马祖道一禅师时,站在他的身旁,马祖道一禅师转眼注视着绳床的角上挂着的拂子,怀海禅师顺着马祖禅师的眼光说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马祖道一禅师道:“你以后要如何接引学人?”百丈怀海禅师拿下拂子,竖了起来。
马祖道一禅师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怀海禅师就把拂子挂到原来的地方。
忽然,马祖禅师振威大喝一声,震得怀海禅师的耳朵聋了三天。
后来,怀海禅师住持百丈山,因为山岩险峻高绝,所以又叫大雄山。
一天,百丈怀海禅师对弟子开示道:“禅教大法不是微小的事,我从前被马大师一喝,耳聋了三天。
”黄檗禅师听老师这么说后,不自觉地吐出舌头。
百丈禅师问道:“你以后不是要继承马祖的禅法吗?”黄檗禅师答道:“今天老师举出这个公案,使我们见到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但是还不能了解马祖大师,假如继承他的方法,以后将会接引不到学人了。
”百丈禅师说道:“如是!如是!见解与老师一样,见解超过老师,才可以承当禅教大法的传授,你有些地方超过了我。
”黄檗禅师听后,便恭恭敬敬地礼拜着。
后来沩山禅师问仰山禅师道:“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山禅师道:“此是显大机大用。
”沩山禅师道:“马祖座下出八十四位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禅师道:“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皆是倡导之师。
”禅门的大机大用,主要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吾人在生活里,要能自由、自主,要能圆满、喜悦。
精神和物质要合一,内心和外境要一如,随佛道而不成佛,随众生而不入众生,只讲开悟,只讲机用,此即所谓禅!卧如来赵州从谂禅师,山东人,十八岁时到河南初参南泉普愿禅师时,因为年轻,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就没有起身,看见赵州时就仍睡着问道:“你从哪里里来?”赵州:“从瑞像院来。
”南泉:“见到瑞相了吗?”赵州:“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
”南泉禅师于是坐起来,对赵州颇欣赏,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赵州:“我是有主沙弥。
”南泉:“谁是你的师父呢?”此时,赵州恭敬地顶礼三拜后走到南泉的身边,非常关怀地说道:“冬腊严寒,请师父保重!”于是南泉禅师非常器重他,因赵州是以行动来代替语言。
从此,师徒相契,佛道相投,赵州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
有一天,赵州禅师请示南泉禅师一个问题:“什么是道?”南泉:“平常心是道。
”赵州:“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无边,另外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趣向呢?”南泉:“如果心中还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因此,所谓全面,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赵州:“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南泉:“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欲真达到不疑之『道』,你应当下体悟,『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说是非耶?”赵州禅师自小就聪明颖慧,出言吐语,自有禅味,一句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赢得了南泉普愿禅师的欣赏,即至问他是有主的沙弥还是无主的沙弥,他不用一般的语言回答,他用行动表示,顶礼、侍立,这不就是无言说的禅风吗?赵州禅师的禅,重在自我肯定,自然随缘,所谓从平常心流露,不做斧凿,自有一番禅心慧解!去了依赖性德山宣鉴禅师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剑南人氏,参龙潭崇信禅师悟道。
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受点心婆子的教训,似乎牢骚满腹,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山禅师闻此应声,有所契悟。
从此,德山禅师随侍龙潭崇信禅师参禅。
一日夜晚,德山禅师站在崇信禅师身旁,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时间已经不早,你怎么不回去休息?”德山禅师向门外走了几步,回头说道:“外面天黑!”龙潭禅师点了纸烛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正想用手去接,龙潭禅师一口气又把纸烛吹灭,德山禅师于此大悟,立刻向龙潭禅师顶礼,良久不起,龙潭禅师便问道:“现在一片漆黑,你见到了什么?”德山禅师说道:“弟子心光已亮,从此不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德山禅师悟道后,侍奉龙潭禅师三十余年,八十四岁圆寂!德山禅师为了不同意禅门顿悟的说法,特地担了他的《金刚经》批注,到南方挑战,刚到南方,被点心婆子一番教训,指示他参访龙潭禅师。
德山禅师未能服膺顿悟的禅道,总因众生一向对自我的自信不够、肯定不够,而总希望诸圣加被,渐渐觉悟。
他以为不见龙不见潭,但崇信禅师告诉他,已到了龙潭,这便是给他一个当下即是的感受。
崇信禅师又把烛光吹熄,这也说明了不可依赖别人,一切要靠自己,德山禅师终于顿悟,即刻表明心迹,依赖性一除,所谓心灯亮了。
禅心经语日本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京都建仁寺出家。
我国宋朝时代,道元禅师来我国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多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木耳。
道元禅师很亲切地跟他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煮饭),于是就对他说道:“禅师!天色已暗,您就不要急着赶回去,在我们船上过一宿,明天再回去吧!”有静老禅师也非常有礼的回答道:“谢谢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里正好煮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木耳,以便今晚带回,赶着明天应用,所以不方便在此过宿。
”道元禅师道:“就算您不在寺里,难道就没有人代理吗?”有静老禅师道:“不,不能让人代理,我是到了现在这种年纪才领到这分职务的,怎可轻易放弃或请人代理?何况我未曾获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坏僧团的清规。
”道元禅师道:“您已是年高德邵的长者,为什么还要负责典座这种职务呢?应该安心坐禅,勤于读经呀!”有静老禅师听后,开怀大笑,说道:“外国的青年禅者,你也许还不了解何谓修行,请莫见怪,你是一个不懂禅心经语的人。
”道元禅师羞愧地问道:“什么叫禅心经语?”有静老禅师不做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
”道元禅师再问道:“什么叫修行?”有静老禅师咬字清楚答道:“六七八九十。
”道元禅师在宋代时,到我国来学法,走遍我国名山丛林,后在浙江天台寺如净禅师处得法。
回日后,努力弘扬禅道,成为曹洞宗的开宗祖师,着有《正法眼藏》、《普劝禅仪》等禅门重要著作。
道元禅师初到我国时,即遇到有静这位老禅和子,可以让他知道中国禅林里真是藏龙卧虎,一个煮饭的老者,禅风高峻,深不可测。
什么叫禅心经语?什么叫修行?有静老禅师回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然这不一定指的什么,也可以说“一即一切”,“一二三四五”还不够包括禅心经语吗?还重吗?韩国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云水行脚,满空一路上嘀咕,嫌背的行囊太重,不时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镜虚禅师都不肯答应,永远都是那么精神饱满的向前走去。
有一日,经过一座村庄,一个妇女从家中走出,在前面走的师父,忽然握住那位妇女的双手,那位妇女尖叫了起来。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一看,以为一个和尚轻薄妇女,齐声喊打。
身材高大的镜虚禅师掉头不顾一切地奔逃。
徒弟满空,背着行囊也跟在师父的后面飞跑。
经过很久,跑过几条山路,村人无法追上这师徒二人。
在一条静寂的山路边,师父停下来,回头,非常关心地问徒弟道:“还觉得重吗?”“师父!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行囊很重!”对前途目标,不够有坚毅不拔的信心,嫌远、嫌难、嫌重是必然的,如果对前程有信心、有眼光、有担当,就会感觉不远、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