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只手之声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禅宗公案⼩故事宋代有个名叫张九成的居⼠,原为侍郎,中过状元,也算是⼀个⽂⼈⼠⼤夫了。
但他放着官⼉不好好做,却偏爱谈禅说道。
中国⽂⼈⼠⼤夫参禅学佛,⼤多是附庸风雅,闹着玩的,充其量以此排忧解乏⽽已。
因此,⼗之⼋九的⼈,谈禅不知禅,学佛不知佛。
张九成也是这样。
他读了不少禅书佛典,也参拜过许多禅师,但仍是“久之⽆省”,始终不能开悟。
有⼀天,他去拜访⼤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他:“你来⼲什么?”张九成说:“打死⼼头⽕,特来参喜禅。
”⽼禅师见张九成急急忙忙地⼀⼤早就跑来朝庙,刚⼀见⾯就⼝称要“参喜禅”,即知来者根基不深,机缘未⾄。
宗杲禅师听了他的回话后,即对他说:“你为什么起得这么早啊!难道不怕家⾥的妻⼦同别⼈睡觉吗?”张九成听了,顿时⽕冒三丈,⽓咻咻地说:“你这个愚昧⽆知的⽼秃驴,怎么敢说出这种话来?亏你还是⼀个出家⼈,竟然……”宗杲禅师忙⽤⼿势⽌住他说,我轻轻这么⼀扇,你就⼤为光⽕。
像这样的话,怎么能参禅呢?接着,⽼禅师⼜对他说,⼤海常被⼈唾骂;秋⽉常被⼈轻视;明镜常被⼈挫伤。
你见它们发过⽕,⽣过⽓吗?没有。
它们处之泰然,安然不动,闻⽽未闻,听时不惑,事过不留。
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本体之⼼,⼀⽚明净,⼀⽚空灵,既深⼜⼴,既刚⼜柔,能容纳⼀切,⼜超远⼀切。
故能见⼈之所未见,忍⼈之所不忍,岂是区区⼀句笑话、⼀点点不顺⼼的事能动其⼼的?⼜道,禅者之所以为禅者,应在于他⼼如⼤海那样的深邃宽⼴,似秋⽉那样的皎洁柔情,像明镜那样的明亮清纯。
所以禅者⽅能两袖⼀甩,⼀路清风;布履⼀双,踏破⼭河;仰天⼀笑,快慰平⽣;张⼝即佛,⼈⼈都是菩萨;与⼈为善,天天都是好⽇⼦。
这样,他怎么能被外缘所牵动呢?⼜说,⼈⽣之真谛,本来就很单纯。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眼横⿐直,⽣⽼病死。
天要下⾬,娘要嫁⼈。
⼀切何等⾃然,何等简单明⽩。
⼤可不必⽆事找事,惹⼀堆烦恼。
这就是禅者的境界。
不可向你说,-禅宗公案(禅画)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
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路要怎么走?“既曰覆船,何有道路?”道,有难行道,易行道,有大乘道小乘道,有出世道世间道,一般学者,总要循道前行,但禅门学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虽是覆船,又何无路?。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 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千七百则左右,常⽤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段⽽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通俗化,每⼀则更加上“启⽰”录,帮助现代⼈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卖鱼以谋⽣。
有⼀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刚经》,志公说⾃⼰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到禁中。
⼤⼠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拍,便扬长⽽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了吗?”武帝说:“明⽩什么?”志公说:“⼤⼠已经讲完了。
”启⽰:禅不可说,⼀说便有偏差。
⽆法可说,就是说法。
2、⾝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的⼤松树上搭窝棚居住,⼈称“鸟窠和尚”。
⽩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拜访,说:“禅师住这么⾼,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您⽐我更危险。
”⽩居易不解:“我⾝为地⽅⼤员,镇守⼀⽅,有什么危险?”禅师开⽰道:“⾝陷尘事纷争,耗费⼼⼒⽽⽆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居险境⽽思安慎⾏,危⽽不危也;⼼耽安乐⽽不知其危,安⽽不安矣。
3、⼤⽿觅⼼印度僧⼈⼤⽿号称有“他⼼通”,能知道别⼈⼼⾥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带微笑:“你看⽼僧我⼼在何处?”“国师童⼼重,西川看龙⾈。
”慧忠⼼念⼀转:“现在呢?”“溪边⼭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念全部收起,进⼊⼼⽆外物的禅定境界。
⼤⽿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迹,你到哪⾥去找呢?”启⽰:⼼定⽆迹,⼼动有踪;只要⼼中有杂念,别⼈就能发现。
禅宗故事篇一:这是一则禅宗故事这是一则禅宗故事。
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
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
”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
”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
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
”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
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提示: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在甲乙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从市场的需求看,是只看现状,还是看发展?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看,是只看一面,还是看两面?从主观认识上看,是积极地开辟还是消极地对待?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
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
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提示: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好事也要有分寸地去做。
如果做过了火,就会走向反面。
这是一种思维方法问题。
立论作文时可就这方面问题联系实篇二:禅宗故事精彩禅宗故事2010-11-03 08:50:48 来自: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回头是岸) 精彩禅宗故事一、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
.
;. 这个故事是根据《六祖坛经》记载演绎成文的,这段对话也成为禅宗历史上的一段公案,
禅宗往往拿它来说明“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理。
争论的这三个观点,其实都有部分道理,只不过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
打个比方,盲人摸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躯体的说大象像堵墙,叫眼睛正常的人看来,他们只不过是摸到大象的一部分罢了。
在这个争论中,风在动,幡在动,心也在动,三者是同时成立的。
三者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只认为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
佛教的“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说,只不过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讲“心”而不“唯心”,才是正确的。
同样,唯物主义也是片面的,讲“物”而不唯物,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过去的论点,同样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鉴定过程。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世界,我们的道理也就必然是立体的、多面的。
人们可能能犯盲人摸象的认识错误,但不能把这种偏颇的认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景德传灯录》里记载的一则禅宗公案,大概是这样说的:石头希迁问一名新来的僧人:“从哪里来?”僧人答:“从江西来。
”希迁问:“见过马祖大师了吗?”僧人答:“见过了。
”希迁指着一块木柴问:“为什么马祖大师很像这块木头?”僧人无语,不知如何作答。
回去后,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马祖大师。
马祖问:“你看那块木柴有多大?”僧人比划着回答:“蛮大的一块。
”马祖笑道:“你力气蛮大的嘛。
”僧人费解,问:“什么意思?”马祖答:“你能把这么大块木柴从南岳衡山背到这里来,那得多大的力气啊!”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僧人两次都没听懂两位大师的意思。
读者可以自己揣摩一下,两位大师究竟是在说什么。
我自己的理解,大师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希迁问僧人,为什么马祖很像木柴,其实是在表达众生平等之意。
世间万物,皆有佛性,且佛性是无差别的。
希迁说马祖像木柴,指的是二者在佛性上的平等。
可惜僧人没听懂,只从外表模样上理解,想马祖和木柴的外表并不相像,那便是着相了。
僧人没听懂,但马祖是听懂了的,自然也不会怪希迁把他比作木柴。
他只是觉得好笑,既然人和木柴本身都差不多,那僧人又何必为这件事耿耿于怀呢?像木柴又如何?不像木柴又如何?所以马祖开僧人的玩笑,居然一路上都想着这个事情,弄得愁眉紧锁的样子,在马祖看来那就太陷于执着了。
我想,这个僧人就是世俗人的典型,世俗人之所以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中,无非就是因为看不开和放不下。
所谓看不开,就是汲汲追求于自己的理想、志向、欲望、虚荣,就像这个僧人一样,日日努力读经修行,渴望着能够成佛悟道,其实自己的脑子早已僵化成了木柴。
你成为了马祖又如何?马祖原来像木柴。
你成不了马祖又如何?马祖不过像木柴。
看不开马祖和木柴的相似,则永远纠缠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这个落差就是烦恼的牢笼。
如果说看不开是第一层烦恼,放不下便是第二层烦恼。
你若不理解马祖为什么像木柴,那就不理解吧,又何必对此纠缠不放?人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比比皆是,何必事事都问为什么?何必事事都要搞懂?放不下心里的落差,就将永远在烦恼的牢笼里羡慕嫉妒恨,被扭曲的不成人形。
谈对禅宗公案的理解
公案:神山密禅师与洞山良价禅师一同出游,经过一独木桥,洞山先过去了,却把独木桥移开了,然后对神山说,“过来吧”。
神山喊了一声“良价”。
洞山于是放下了桥,让神山走了过来。
理解:我认为,神山密禅师展现了一个大师该有的风范。
他在良价把独木桥移开后,没有执着于让良价把独木桥放下,也没有陷于过与不过河的具体事物中,也没有责怪良价,而是泰然处之,对待一事一物不固执不依倚。
具体到巡防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我应该处变不惊,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不拘泥于一事一物,换个角度对待问题,寻找最优方式去解决。
⼏则禅宗公案,⼏句智慧禅语作者:⼈⼈6分⼆祖得法12⽉9⽇夜,天下⼤雪,神光为了向达摩求法,⼀直站在达摩⾯壁的洞外,⼀动不动,雪积已过膝部。
尊者被神光的执着所感动,问⽈:你⼀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愿?神光⽈:但愿师⽗打开⽢露之门拯救众⽣,请教我佛法吧!祖⽈:诸佛为求⽆上的司道,不惜花费⽆限时间去修⾏,你凭极⼩的决⼼来求⼤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
神光闻祖激励,便取利⼑,⾃断左臂,置于祖前。
祖⽈:诸佛为求佛法,不把⾝体当⾝体,不把⽣命当⽣命。
你断臂求法,也是⼀种很好的⾏为。
神光⽈: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诸佛法印,⾮从⼈得!神光⽈:我⼼未宁,请师为弟⼦安⼼。
祖⽈:你拿⼼来,我将为你安⼼。
神光⽈:我已经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出来。
祖⽈:假如你能找到的话,那⼜怎么算是你的⼼呢?祖⼜⽈:我已经给你安好了⼼,你现在明⽩吗?神光当下⼤悟⽈:诸法本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槃之岸。
达摩因此收神光为弟⼦,并替他改名为慧可。
谁缚汝?隋开皇⼗⼆年,有位沙弥,名道信,⼗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道信道:“⽆⼈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什么呢?不是多此⼀举吗)?”道信禅师闻⾔,当下⼤悟。
【禅理】⼈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在我们的内⼼。
束缚完全来⾃于我们⾃⼼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所来,去⽆所去,当下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
内⼼不解脱,到哪⼉都不会⾃在的。
因此,解脱在⼼,不在外。
何谓禅?⼀条⼩鱼向⼤鱼问道:我常听⼈说起⼤海的事情,可是海是什么?⼤鱼:你的周围就是海啊?⼩鱼:可是我怎么看不到?⼤鱼:海在你⾥⾯,也在你外⾯,你⽣于海终归于海。
海包围着你,就像你⾃⼰的⾝体。
【我之拙见】就好像我看不到我⾃⼰⼀样,因为我便是我。
智慧向来不是看见的,不是创造的,它本来就在那⾥,除⾮⽤⼼感受,否则即使它近在眼前,我们也视⽽不见。
禅宗公案大全只手之声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命好福厚的人,往往会有这两大特征今年重阳节,我到岳麓山爬山,顺便在半路上的麓山寺停留了一阵,特意找一位结识多年的得道高僧破解内心的困惑。
我向大师请教:什么样的人才会是有福之人?大师告诉我说:“有福之人,一看便知”:命好福厚的人,往往会有这两大特征,错不了的!特征一:懂得活出每天的精彩大师说:做人要活出每天的精彩,懂得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顺其自然,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因为失去此刻便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未来。
接着,大师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
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树,这样他觉得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
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出每天,才是最明智的人生态度。
大师指出,明天的落叶,怎么能在今天全部清扫干净呢?再勤奋的人也不能在今天处理完明天的事情,所以,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认真地活在今天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的人,才是命好福厚之人!特征二:懂得自己主宰自己大师说: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外界的奴役,自己主宰自己,才可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接着,大师又讲了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默雷禅师有个叫东阳的小徒弟。
东阳看到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分别到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师父给他们公案,于是他也请求师父指点。
“等等吧,你的年纪太小了。
禅宗公案故事有一则禅宗公案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公差,押解一名犯人去京城。
犯人是一名和尚。
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
第一样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盘缠、寒衣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
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
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风雨交加,饥寒交迫,两人赶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个破庙里。
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去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
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了枷锁,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
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过去。
和尚一看,机会终于来了。
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刚刚买来的剃刀,嗖嗖嗖,就将公差的头剃光了。
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对发生的这一切,公差都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
醒来后,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
一摸手边的包袱,包袱还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着了。
庙里找,庙外找,到处都找不到。
公差就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呃,发现头居然是光的~低头再一看,身上穿着僧袍,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呢~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
公差又在庙里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自己,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我到哪儿去了,这个故事放在今天来解读,显得格外有意味。
包袱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物质生活。
不管现在的生活水准如何,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物质生活的改善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它不会丢。
公文是什么,公文是我们的职业。
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总要有一个社会角色,要通过一种职业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份公文也丢不了,会随时带在身边。
【禅艺题记】禅宗之公案2016年8月21日,《禅艺春秋》(周宇著)与《禅艺题记》(纯道著)两本新书在2016年上海书展上首发,签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即日起《禅艺会》将摘录书中部分精彩内容连续发布,以飨读者。
亚马逊网、当当网、京东网、淘宝网等已上柜《禅艺春秋》《禅艺题记》两书,欢迎读者直接在网上订阅。
《禅艺题记》禅宗之公案禅宗公案,为史载祖庭祖师、禅宗大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是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中国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左右,常用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心智,脱迷顿悟。
顿悟与渐悟都是禅宗的重要法门。
六祖惠能提倡“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重视通过刹那间的顿悟,领悟佛法,开启般若。
每一个禅宗公案的背后都有悟与迷的故事发生,它虽然发生于过去,却对当下和未来都有启发意义。
古时禅师往往透过证悟,灵活运用佛家各宗结论作为出发点,用或直指或影射的方法,来表象这不可言说与不可思议的证悟境界。
众多禅理,对许多人来说,好似银山铁壁,无从了解其真正含义。
只有在渐进的学法过程中才能遇到顿悟的那一刻。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唯禅宗公案偈语,句不停意,用不停机,口角灵活,远迈道士之金丹诗诀。
”而今人读公案却一知半解,无法了意契机,全因大环境没了佛教气氛与禅宗气象,若要重新方圆默契,至少需二三代人的补习。
铃木大拙说:“公案乃‘一种建立判断标准的众所周知的文献。
’凭借它可以测验禅悟的正确性,它常是禅师说的话或对问题所作的回答。
”研读公案,可破除执迷;揭示妙趣,以幡然醒悟;刹那顿悟,得般若妙心。
南怀瑾言:“公案者,亦如儒家所称学案。
非徒为讲述典故记事之学,实为前贤力学心得之叙述,使后世学者,得以观摩奋发,印证心得也。
”自古禅师百万,留名高师无几;代代故事无数,朝朝公案可计,如若不读不学,愧对前贤高师。
日种让山先生认为:“坐禅与公案,是禅门修行的根本两轮,缺其一,就不能见性成佛。
”在日本人看来,发生于中国古代禅师间的诸多公案,是学习禅宗体系的根本大典,不论其哲学思想,还是美学思想,都在其中得到充分滋养与充足孕育。
白隐禅师的只手之声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12-23 16:51:49繁體版有一位沙弥南利,每天看着师兄们早晚都到禅堂里参禅,心里非常向往,就鼓起勇气请求雷禅师准许他也能进入禅堂参禅。
默雷禅师道:“学禅要用心,绝不能嬉戏、游乐,以你小小的年纪实在不适合,等长大一点再说吧!”南利沙弥不肯罢休,一再恳求道:“禅师!我一定有始有终,请给我机会。
”默雷禅师不得已,只得允许道:“好!注意听,你可以听到两手拍掌的声音,现在你进入禅堂,给我举示一只手的声音。
”南利沙弥一鞠躬的退出法堂,用心思量这个问题。
他从窗口听到不知何来的演奏乐器声音,高兴的叫道:“我会了!”于是便到禅师面前将听到的声音演奏给禅师听。
默雷禅师指示道:“不是!不是!那不是只手之声。
”南利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岔,于是便搬到一个偏僻寂静的地方,思量什么是“只手之声”,忽然听到水滴声,便马上跑到禅师的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
默雷禅师听后说道:“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
再参!”南利沙弥只有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
他每天听到的是风声、蝉声、虫鸣、猫头鹰叫,三年来,往默西禅师处跑了十几次,都被否决了,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观照禅心,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
南利沙弥最后说道:“原来世间的声音都是无常的,只有只手之声,那种无声之声才是『只手之声』。
”“双手互拍会有声音,一只手会有什么声音?”这是白隐禅师创始的有名公案。
也就是说,两只手掌互相拍击时会发出声音,但是,对一个禅者而言,如何去听出一只不加拍击的手所发出来的声音呢?白隐禅师的用意在于透过此种无义的公案,使人直入无法分别的世界。
白隐禅师曾将五祖法演禅师和大慧禅师以来的“赵州无字”公案,交给初学者去修行,但是,“无”字较难引起疑团,因此,才提出“只手”的公案,以便修行者下工夫参究,结果较易引导修行者达到了悟的境界。
默雷禅师教导后学沙弥南利的悟道方法,终于得到了实用。
精心整理禅宗公案大全(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你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禅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求菩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罪过。
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能顺着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语言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时,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鲜血淋漓地盛在“孩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十一岁,参访灵佑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沩山灵佑座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七十三岁时示寂,大家都尊称为“小释迦”。
中国人对出家为僧,一直没有正确的认”绳床的角上挂着的拂子,怀海禅师顺着马祖禅师的眼光说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马祖道一禅师道:“你以后要如何接引学人?”百丈怀海禅师拿下拂子,竖了起来。
马祖道一禅师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禅耳聋了三天。
”黄檗禅师听老师这么说后,不自觉地吐出舌头。
百丈禅师问道:“你以后不是要继承马祖的禅法吗?”黄檗禅师答道:“今天老师举出这个公案,使我们见到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但是还以后仰山禅师道:“此是显大机大用。
禅宗公案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
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
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
"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
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
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
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
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
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
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
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本书编者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心灯传承拈花微笑兄唤弟答皮肉骨髓僧璨忏悔谁人缚汝汝勿姓耶心如明镜菩提无树无住为本一物不中不落阶级沩山踢瓶临济三拳过水睹影脱却铁枷罗汉片石勘破悟禅摔师悟道禅师示法达摩廓然法融睹佛天柱风月吹缕布毛说易做难为灶说法本来面目磨砖作镜马祖教禅马祖四说庞蕴江水何不自射庭前柏树赵州勘婆坐而揖之临济说"喝"无事贵人呈剑献诗德山赐棒黄龙三关其声如雷疏山倒屙某僧话堕倩女离魂示法无语掷瓦翘足视生如梦非公境界识心见性古佛去久与夺拄杖教学相长独超物外超师之见石头不失石头路滑西堂鼓角龙潭吹烛怜儿不丑香严赤贫曹山龙吟玄沙明珠文益重行一指头禅从谂拜师沩山拔火苍天苍天老贼教子我子天然一粒之米慧中三召智常圈菜某甲去得甚堪雕琢德山托钵顿悟之道与汝安心百丈野鸭衔一茎草自家宝藏黄檗笠子击竹悟道崇信十饼鳌山成道见山见水曹源一滴放三顿棒拙自何来灵利僧人不干文字刻苦修持不见不闻是病非禅自观自静他心通者石巩牧牛天皇问法千圣不识百尺竿头无情说法猫狗大虫得心解脱不成佛道闻钟七条抬脚不起智不是道他是阿谁路在何方生活中禅赵州问道运水搬柴不作不食肚饥吃饭清潭月影大珠用功婆子倾茶随流而去失牛失火洗钵吃茶热凉寒火不断世谛思辨之智佛无南北风动幡动住处危险真性缘起慧忠考验神会知解不道长短钝根阿师丧我儿孙说有道无南泉斩猫南泉行粥鹅出瓶中牛过窗棂隐峰泻水东坡输带丹霞焚佛高平低平香严上械拾得扫地却辐却轴不可思议不触即背无缝之塔佛曾迷否哪块不精费却盐醋何曾错了信念金刚断臂求法不视天子不缺盐酱即心即佛亲者不问已进不退半个圣人折足而悟得与不得一得一失以此袁献禅的语言野狐之禅寸丝不挂背后底聻卧轮伎俩无水无舟芥子须弥一言相契云门三关白云万里私通车马三十六对诗情禅意上江籴米诫斫松竹鱼鼓颂歌蝇子透窗赞土馒头月上寒山云天水瓶零落知空如今不疑昨夜一枝溪声长舌翠微深处骑牛归家禅的幽默师姑女人鼻孔眼睛汝问不当筋斗画像见性非眼倒立而寂不钝置汝指人为驴唤主人公守堂家人心中有佛风吹不动禅与幽默禅师圆寂叶落归根振铎入棺吾欲行矣此物他物空诸所有无声三昧临逝夜话行脚去也不复来矣。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和故事是禅宗佛教中常被引用的教材。
它们以简短的形式呈现了禅宗大师们的思想和教导,对修行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经典的禅宗公案和故事,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1. 问禅和尚:“如何才能成佛?”禅师回答:“日常心即是佛。
”2. 有人问禅师:“真理在哪里?”禅师回答:“心即是真理。
”3. 学僧问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饭时吃饭,行时行路,睡时睡觉。
”4.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见性?”禅师回答:“砍断头颅,看见性即可。
”5.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了解自己?”禅师说:“看镜子,就能认识自己。
”6. 有人问禅师:“如何超越烦恼?”禅师回答:“不要去执着于它。
”7. 学僧问禅师:“如何断除妄想?”禅师答道:“将妄想当作妄想看待,自然会破除。
”8.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消除贪婪?”禅师回答:“放下执着,贪婪自然会消失。
”9.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安住于当下?”禅师回答:“将注意力专注于此刻正在做的事情。
”10. 有人问禅师:“如何超越生死?”禅师回答:“了解生死是虚幻的,自然会超越它。
”11. 学僧问禅师:“如何做到无欲无求?”禅师回答:“直接体验当下的满足,就不再有追求。
”12.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摆脱痛苦?”禅师说:“接受痛苦,成为它的观察者,痛苦就会逐渐解脱。
”13.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修习禅定?”禅师回答:“不要去思考,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感受。
”14. 有人问禅师:“如何培养慈悲心?”禅师回答:“体验到自己的痛苦,就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15. 学僧问禅师:“如何修行持戒?”禅师答道:“发现自己对某些行为有执着时,就要避免它。
”16. 某学生问禅师:“如何不被外物所扰?”禅师回答:“意识到外物的变化无常,就不会被它所影响。
”17. 一个学生问禅师:“如何透彻理解空性?”禅师说:“放下执着,意识到一切都是空的。
”18. 有人问禅师:“如何提升智慧?”禅师回答:“思想的停止就是智慧的开启。
禅宗公案:只手之声
2013年02月18日 09:18
来源:《禅宗公案大全》
禅在生活中(图片来源:资料图)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