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大全(网禅)
- 格式:docx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45
禅宗公案大全、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1 of 62 禅宗公案、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是邪是正,-禅宗公案(禅画)
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处任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道:“是邪?是正?”
仲兴走近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不说,道吾禅师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
仲兴摇摇头,表示意见道:“我不认为如此。
”
道吾追问:“那你的看法?”
仲兴就把道吾手中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
“是邪?是正?”
道吾抚掌大笑,说道:“汝不愧为我的侍者。
”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道吾禅师开示的“是正?是邪?”这内中的道理,所谓“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
”有些天天说道的人,却破坏人的信心;有
些好打喜骂的人却能给人入道。
名医治病,砒霜毒药皆成良药,因此说“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禅师认为宇宙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能体会时则不执断,亦不执常,作如此会时,则一切皆正。
若将手中物执有执空则皆是邪。
以此见地反问老师,道吾禅师欣慰嘉勉,终于师资相契了。
不可向你说,-禅宗公案(禅画)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
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路要怎么走?“既曰覆船,何有道路?”道,有难行道,易行道,有大乘道小乘道,有出世道世间道,一般学者,总要循道前行,但禅门学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虽是覆船,又何无路?。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 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千七百则左右,常⽤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段⽽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通俗化,每⼀则更加上“启⽰”录,帮助现代⼈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卖鱼以谋⽣。
有⼀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刚经》,志公说⾃⼰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到禁中。
⼤⼠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拍,便扬长⽽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了吗?”武帝说:“明⽩什么?”志公说:“⼤⼠已经讲完了。
”启⽰:禅不可说,⼀说便有偏差。
⽆法可说,就是说法。
2、⾝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的⼤松树上搭窝棚居住,⼈称“鸟窠和尚”。
⽩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拜访,说:“禅师住这么⾼,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您⽐我更危险。
”⽩居易不解:“我⾝为地⽅⼤员,镇守⼀⽅,有什么危险?”禅师开⽰道:“⾝陷尘事纷争,耗费⼼⼒⽽⽆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居险境⽽思安慎⾏,危⽽不危也;⼼耽安乐⽽不知其危,安⽽不安矣。
3、⼤⽿觅⼼印度僧⼈⼤⽿号称有“他⼼通”,能知道别⼈⼼⾥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带微笑:“你看⽼僧我⼼在何处?”“国师童⼼重,西川看龙⾈。
”慧忠⼼念⼀转:“现在呢?”“溪边⼭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念全部收起,进⼊⼼⽆外物的禅定境界。
⼤⽿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迹,你到哪⾥去找呢?”启⽰:⼼定⽆迹,⼼动有踪;只要⼼中有杂念,别⼈就能发现。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公案是禅者引人开悟的一种途径与记录。
禅宗公案:香严击竹香严击竹:香严闲禅师初参百丈怀海禅师,百丈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香严闲禅师说:“我从百丈来。
”百丈禅师说:“百丈没有你这个人。
”香严闲禅师听了这句话,默然不知所措,于是就到侍者寮,整天将一支拄杖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三年。
有一天,他忽然悟到百丈禅师的那句话,便说:“百丈和尚真大慈悲,老婆心切。
”于是就去告诉百丈禅师,百丈禅师说:“你见个什么道理,就这样赞叹我?”香严闲禅师说:“某甲全不会也。
”百丈禅师说:“你赞美我的慈悲,又说全不会,这又是为什么呢?”香严闲禅师说:“若有所会,则与师道不别。
”百丈禅师当下便印可了他。
香严闲禅师开悟后,更精进于禅修,有一天他在除草时,无意间抛起一块瓦砾,瓦砾击到竹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
公案释义:这则禅宗公案通过香严闲禅师与百丈怀海禅师的对话及香严闲禅师的悟道经历,揭示了禅宗中独特的悟道过程和智慧。
一、语言与真理的关系在公案中,百丈禅师问香严闲禅师从哪里来,香严闲禅师回答从百丈来。
百丈禅师却否认百丈有这个人,使香严闲禅师陷入困惑。
这里,百丈禅师的话似乎与常识相悖,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打破了香严闲禅师的思维定式,引导他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禅宗常常通过非逻辑、非理性的方式,揭示语言无法直接表达的真理。
二、悟道的艰辛与喜悦香严闲禅师在侍者寮中,以拄杖为对象,默默思考了三年之久。
这三年中,他可能经历了种种挣扎、疑惑与困惑。
然而,当他终于悟到百丈禅师的话时,他感叹百丈禅师的大慈悲,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喜悦。
这种喜悦来自于他突破了原有的认知局限,认识到了更深层次的真理。
三、悟道的无所得与无差别当香严闲禅师告诉百丈禅师自己的领悟时,他说自己“全不会也”。
这里,香严闲禅师表达了一种无所得的心态。
他认识到,即使他以为自己有所悟,这种悟也是暂时的、有限的,与真理本身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
同时,他也表达了一种无差别的境界,即他与百丈禅师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两人都站在了真理的同一高度。
禅宗公案1 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传说从前有座圆音寺,有一个蜘蛛因为千年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
蜘蛛有了佛性。
有一天,佛祖来到这里,看到了这个蜘蛛。
佛祖停下脚步问蜘蛛:‚你我想见也是缘分,千年修行,有什么真知灼见‚。
便问道:时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
走了。
又经五百年,佛祖有来到圆音寺。
对蜘蛛说:‚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已失去。
‛佛祖说‚你在好好想想,我会在来找你的。
‛又经五百年,有一天,刮起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蜘蛛网上,蜘蛛望这甘露,顿生爱意。
蜘蛛往着甘露很开心。
突然,一阵狂风将甘露吹走。
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过来了问道:‚这五百你,你可曾好好想过: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甘露,仍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既然这样,我允许你去人间走一走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一个官宦家中,名叫:‚蛛儿‛转眼间蛛儿16岁了,已经成了妩媚多姿的少女,楚楚动人。
一日,状元甘露金榜题名,皇帝设宴庆祝,来了许多的妙龄少女,包括蛛儿,长风公主。
状元郎在此大献才艺,在场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
但是蛛儿一点没有紧张,认为这是佛祖赐给他的姻缘。
一日蛛儿随同其母上香拜佛,偶遇甘露。
蛛儿便和甘露一同去走廊聊天,可是甘露对蛛儿似乎无一点爱意。
蛛儿对甘露说:‚你可曾记得16年前的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甘露很惊讶地说:‚蛛儿你很漂亮,也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吧。
‛说着,蛛儿便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既然是佛祖安排的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起那件事。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甘露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
蛛儿大怒,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芝草,急忙赶来对蛛儿说:‚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了。
‛说着就拿起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此时,佛祖来了,对蛛儿说:‚你可曾想过,甘露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长风公主(风),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
禅门公案集锦禅门公案集锦是禅宗经典之一,记录了禅宗祖师们用生动且深入浅出的方式与弟子们的对话及教诲。
这些公案不仅令人徜徉禅机,更能指引人们在修行中悟道。
公案一:无字人和浊水人有一次,一位学僧来到禅宗大师面前,恭敬地问道:“禅师,请问禅宗的真谛是什么?”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你看见过无字人吗?”学僧疑惑地摇摇头,禅师继续说道:“那你曾经见过浊水人吗?”学僧一时无言。
禅师解释道:“禅宗的真谛就是无字心,贪嗔痴等杂念如同浊水,只有洗净内心,静心观照,方能悟得禅宗的真谛。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禅宗的修行在于摆脱纷扰,洗净内心的杂念。
只有在无字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领悟禅宗的真谛。
公案二:行凶者与长空一天,一名行凶者拔刀向禅宗大师追杀而来。
大师丝毫未动,悠然自得地望向行凶者。
行凶者惊讶地停住了脚步,不敢向禅师刺来。
大师淡然一笑,对行凶者说:“你为什么要行凶?”行凶者尴尬地放下了刀,低声说:“我想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师转身拍拍行凶者的肩膀,宽慰道:“解脱并非通过行凶得来,只有通过开阔心胸,迈向长空,方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内心平静远胜于愤怒和恐惧。
只有敞开心扉,追求内心的宽广,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公案三:迷船与明灯一位迷船的船长遇到了一个汹涌的大风暴,恐惧万分之际,他来到禅宗大师面前,请求大师给予指导。
禅师看着船长,轻轻地点了一盏明灯。
船长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中,时常会遭遇风雨般的困惑与挫折。
而明灯就在我们内心照耀,指引我们的方向。
只要我们心存正念,守住内心的明灯,便能在困境中寻得解脱和前行的方向。
禅门公案集锦中的故事,以简洁而深刻的对话,通过讲述禅宗大师的慧心和智慧,给予我们启示和指引。
它们告诉我们禅修并非抽离世俗生活,而是要在平凡的日常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只有通过内心的净化、平静与开放,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解脱和自由。
不论遭遇何种艰难困境,禅宗公案集锦总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明亮的道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快乐。
通身是眼,-禅宗公案(禅画)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里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的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能上显现的。
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它彻天彻地的观照一切
呢?。
禅宗公案:只偷一次
2013年10月10日
石屋禅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
”石屋心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
“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
石屋:“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小偷:“数不清。
”
石屋:“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那要看偷的东西,其价值如何!”
石屋:“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小偷:“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
石屋:“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的做一次呢?”
小偷:“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
石屋:“只一次。
”
小偷:“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虽只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
小偷:“这东西是在哪里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一听,就往鼠贼的胸部一把抓住说:“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此真正的一生奉献在此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受却让人很舒服。
”
此鼠贼,深深后悔自己偷窃的行为,进而皈依石屋禅师,做了一个禅者。
奇怪!奇怪!人为什么贪取身外之财,自家宝藏为什么不要呢?。
放下!放下!-禅宗公案(禅画)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
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
”佛陀慈祥的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那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
在悬岸的地方,把手
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则禅宗公案,⼏句智慧禅语作者:⼈⼈6分⼆祖得法12⽉9⽇夜,天下⼤雪,神光为了向达摩求法,⼀直站在达摩⾯壁的洞外,⼀动不动,雪积已过膝部。
尊者被神光的执着所感动,问⽈:你⼀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愿?神光⽈:但愿师⽗打开⽢露之门拯救众⽣,请教我佛法吧!祖⽈:诸佛为求⽆上的司道,不惜花费⽆限时间去修⾏,你凭极⼩的决⼼来求⼤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
神光闻祖激励,便取利⼑,⾃断左臂,置于祖前。
祖⽈:诸佛为求佛法,不把⾝体当⾝体,不把⽣命当⽣命。
你断臂求法,也是⼀种很好的⾏为。
神光⽈: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诸佛法印,⾮从⼈得!神光⽈:我⼼未宁,请师为弟⼦安⼼。
祖⽈:你拿⼼来,我将为你安⼼。
神光⽈:我已经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出来。
祖⽈:假如你能找到的话,那⼜怎么算是你的⼼呢?祖⼜⽈:我已经给你安好了⼼,你现在明⽩吗?神光当下⼤悟⽈:诸法本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槃之岸。
达摩因此收神光为弟⼦,并替他改名为慧可。
谁缚汝?隋开皇⼗⼆年,有位沙弥,名道信,⼗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道信道:“⽆⼈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什么呢?不是多此⼀举吗)?”道信禅师闻⾔,当下⼤悟。
【禅理】⼈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在我们的内⼼。
束缚完全来⾃于我们⾃⼼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所来,去⽆所去,当下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
内⼼不解脱,到哪⼉都不会⾃在的。
因此,解脱在⼼,不在外。
何谓禅?⼀条⼩鱼向⼤鱼问道:我常听⼈说起⼤海的事情,可是海是什么?⼤鱼:你的周围就是海啊?⼩鱼:可是我怎么看不到?⼤鱼:海在你⾥⾯,也在你外⾯,你⽣于海终归于海。
海包围着你,就像你⾃⼰的⾝体。
【我之拙见】就好像我看不到我⾃⼰⼀样,因为我便是我。
智慧向来不是看见的,不是创造的,它本来就在那⾥,除⾮⽤⼼感受,否则即使它近在眼前,我们也视⽽不见。
大千为床,-禅宗公案(禅画)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
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
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禅宗公案11则禅宗公案第一则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禅宗公案第二则公开地爱二十名和尚和一个名叫慧春的尼姑,一起在某位禅师会下习禅。
慧春生得非常漂亮,虽然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仍颇有姿色。
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有一个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来一次私下的约会。
慧春没有理他。
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写信给她的和尚说,“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的话,现在就来拥抱我吗?”禅宗公案第三则一尊佛在明治时代的东京,住着两位性情相对的导师:一为真言宗的上师云升,谨守佛戒,丝毫不犯;不但从不饮酒,而且过午不食。
另一位为禅宗的坦山,身为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从不遵守戒规;要吃便吃,要睡便睡,而且不分早晚。
一天,云升造访坦山,后者正在喝酒。
身为佛教徒,照理应该是滴酒不沾的。
“哎,兄弟,”坦山迎道,“要不要来上一杯?”“我从来不喝!”云升严肃地叫道。
“连酒都不喝的人不是人,”坦山说道。
“你因为我不沉湎于毒液而故意骂我不是人!”云升气愤地叫道,“请问:我不是人是什么呢!”“是一尊佛,”坦山答道。
禅宗公案第四则泥泞路上某次,坦山与一道友走上一条泥浆路,此时,天上仍在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女郎,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的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女郎抱过了泥路。
道友一直闷声不响,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才按捺不住地对坦山说:“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那是很危险的。
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么?”禅宗公案第五则一个寓言佛佗在一部经中说了如下寓言:一个人途经荒野,碰到了一只老虎,于是他拚命逃跑,老虎紧追不舍。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大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左右,常用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心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大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片段而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言通俗化,每一则更加上“启示”录,帮助现代人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大士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大士,人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里卖鱼以谋生。
有一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金刚经》,志公说自己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大士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大士到禁中。
大士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扬长而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白了吗?”武帝说:“明白什么?”志公说:“大士已经讲完了。
”启示:禅不可说,一说便有偏差。
无法可说,就是说法。
2、身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大松树上搭窝棚居住,人称“鸟窠和尚”。
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山拜访,说:“禅师住这么高,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大人您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不解:“我身为地方大员,镇守一方,有什么危险?”禅师开示道:“身陷尘事纷争,耗费心力而无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火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示:身居险境而思安慎行,危而不危也;心耽安乐而不知其危,安而不安矣。
3、大耳觅心印度僧人大耳号称有“他心通”,能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面带微笑:“你看老僧我心在何处?”“国师童心重,西川看龙舟。
”慧忠心念一转:“现在呢?”“溪边山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心念全部收起,进入心无外物的禅定境界。
大耳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大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你到哪里去找呢?”启示:心定无迹,心动有踪;只要心中有杂念,别人就能发现。
宜默不宜喧,-禅宗公案(禅画)
灵树院有一年夏安居的时候,五代时的后汉刘王坚持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大众全体到王宫内过夏。
诸位法师在宫内接受宫女们礼敬问法,莺莺燕燕,热闹非凡。
尤其刘王虔诚重法,故禅修讲座,无日无之。
寺中耆宿也都乐于向宫女和太监们说法。
但唯有云门禅师一人却在一旁默默坐禅,致使宫女们不敢亲近请示。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经常看到这种情形,就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一默,值殿官员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更加尊敬,就在碧玉殿前贴一首诗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
禅门高僧,一向如闲云野鹤,或居山林,或住水边,三衣一具,随缘任运,即使法缘殊胜,王宫侯第,亦不为利诱,不为权动。
如云门禅师者,“一默一声雷”,虽不言语,实则有如雷轰顶之开示,吾人如在沈默时体会出千言万语,就可以说已透到一点禅的消息了。
寸丝不挂,-禅宗公案(禅画)
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忽然兴起一个念头,心想:“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没有来去之相,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
”
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
雪峰初见时问道:“从什么地方来?”
玄机回答道:“大日山。
”
雪峰用机锋语问道:“太阳出来了没有?”
玄机不甘示弱道:“假如太阳出来的话,会把雪峰给融化了。
”
雪峰见其出语不凡,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玄机。
”
“一天能织多少?”
“寸丝不挂!”
当玄机礼拜而退时,才走了三五步,雪峰道:“你的袈裟拖在地下!”
玄机听后,赶快回头看一下袈裟的衣角。
雪峰哈哈笑道:“好一个寸丝不挂!”
玄机和雪峰的对话,可以看出禅的不同境界,玄机的话是捷辩,不是禅;雪峰禅师的一句“好一个寸丝不挂”,那才是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