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6章)20_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920.50 KB
- 文档页数:21
现代文学戏剧部分知识点总结现代文学戏剧部分知识点总结戏剧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分支,是人们通过情节、角色、台词等方式展现生活与现实的艺术形式。
现代文学戏剧部分不仅包括戏剧的基本要素和表达技巧,还涉及到戏剧的流派、演出形式、剧作创作等方面。
以下是现代文学戏剧部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戏剧的基本要素:包括剧本、角色、情节、舞台、舞美等。
剧本是戏剧作品的基础,它通过对话、台词来展现情节和角色的发展;角色是戏剧中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情节是戏剧中的故事线索,是角色行为和冲突的展开;舞台是戏剧演出的空间,它通过布景、灯光、音效等手段来营造戏剧的氛围;舞美是指通过服装、化妆、道具等来塑造角色形象和衬托情节。
2. 戏剧的表达技巧:包括对白、独白、默剧、情境等。
对白是戏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展现角色性格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独白是由某个角色独自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的形式;默剧是通过动作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动作;情境是指通过舞台布景和舞美来营造特定的环境和氛围。
3. 戏剧的流派: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现代剧等。
悲剧是揭示人生悲剧性命运的戏剧形式,通常以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为特点;喜剧是描绘人生喜剧性情节和人物的戏剧形式,通过幽默和笑点来引发观众的欢乐;历史剧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戏剧形式,通过展现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来触动观众的情感;现代剧是以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为素材创作的戏剧形式,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来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戏剧的演出形式: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
话剧是以对话和台词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戏剧形式,着重于剧本和角色的展现;歌剧是以歌唱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戏剧形式,融合了音乐和戏剧的艺术特点;舞剧是以舞蹈和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戏剧形式,通过舞蹈和肢体动作展现情节和角色的发展。
5. 戏剧的剧作创作:包括剧本创作和剧作结构。
剧本创作是指编写戏剧剧本的过程,包括情节设计、角色刻画、对话撰写等;剧作结构是指戏剧作品的整体构架,包括开场、发展、高潮、冲突和结局等,要具有合理的时间、空间和情节的安排,使剧作具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外部原因。
(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内部原因。
(三)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前的文学创作状况。
二、讲授内容(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1、甲午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中的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这种危机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觉者开始寻求根本的变革。
2、寻求变革的努力带来了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发展。
其体现在:第一,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第二,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转移到民营出版业。
第三,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1、梁启超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性观念,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导。
同时,他与当时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提倡“俗语”(白话),为现代白话文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2、陈独秀:提倡戏剧观念的更新。
3、王国维:真正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
4、鲁迅、周作人:提出“立人”的观点。
(三)、文学创作实绩1、诗歌:黄遵宪和南社诗人的创作。
2、戏剧:旧剧改良和文明戏。
3、散文: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及章太炎、章士钊的创作。
4、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和言情小说。
阅读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思考题1、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如何的背景下出现的?2、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的意义?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过程。
(二)了解外来文艺思潮对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影响。
(三)掌握20年代文学中出现的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学主张。
(四)了解20年代的文学论争。
(五)掌握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讲授内容(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9、《语丝》派:(1)时间:1924年11月(2)主要成员:鲁迅(“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3)代表刊物:《语丝周刊》(4)风格: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11、新月社:(1)时间地点:新月社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戏剧活动。
(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后吸收: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新诗人(3)代表刊物:徐志摩《诗镌》《剧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4)主张:自由文学团体,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现代文学戏剧部分第一个十年的戏剧(1917-1927)第一节初创时期的戏剧1戏剧严格地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是指话剧、歌剧、戏曲艺术的总称;狭义则专指话剧。
文明戏时期2文明戏时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胚胎期。
文明戏曾被喻为“没有吹打的戏剧”,它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旧戏的虚拟化、程式化的歌舞剧形式,而是一种以对话和舞台艺术为基本特征的戏剧形式。
3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受日本“浪人戏”的影响,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李哀、欧阳予倩、陆镜若、马绛士等。
演出了《黑人吁天录》《茶花女》。
4 1914年,上海建立“春柳剧场”。
5由天津南开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等创建于1909年的南开新剧团,编导过早期话剧《新村正》,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表演体系。
6文明戏的衰落:文明戏不能算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艺术,因为文明戏的演出大多数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一张很简单的幕表提示,没有演出前的排练,演员表演过于随意。
文明戏越来越商业化。
戏剧改良期7 1918年10月《新青年》第5卷第4号刊出“戏剧改良专号”。
由胡适、傅斯年、欧阳予倩为代表。
8改良措施:一是批判旧戏;二是介绍西洋新剧,初步建立具有现代意味的新的戏剧观念。
9胡适:特别强调西方戏剧在戏剧思想内容上的进步意义,推崇切实关心家庭、社会、人生,主张维新革命,倡导个性解放的“易卜生主义”。
强调戏剧为人生及反映时代的社会功能作用,并主要介绍了“问题戏”“象征戏”“心理戏”“讽刺戏”等形式的戏剧,促进了“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戏剧观念的形成。
10傅斯年:针对中国旧戏具体提出了编写新式剧本的许多建议。
如在日常的社会现实中取材,写平常人的生活,塑造耐人寻味的个性人物,反对毫无疑义的大团圆结局。
还特别强调编制剧本,既要有文学价值,又要适用于舞台演出。
11欧阳予倩:强调了戏剧作为“社会之雏形”,“思想之影响”的社会功能后,又具体提出了“剧本”“剧评”“剧论”等现代戏剧艺术观念。
第20章戏剧(二)本章重点:夏衍及其《上海屋檐下》。
其他知识点:1.三十年代的戏剧运动。
2.剧场戏剧的确立及其创作。
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一)无产阶级戏剧大革命失败以后的苦闷彷徨五大剧社:南国社(田汉)复旦剧社(洪深)上海戏剧协社(应云卫)辛酉剧社(朱襄丞、罗鸣凤)摩登剧社(陈白尘)1.“无产阶级戏剧”的提出上海艺术剧社两次公演介绍外国左翼剧作家的作品2.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的成立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演剧大众化、戏剧走向农村群众性戏剧活动作品:大都以工人、农民为主人公;及时、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洪水》(田汉)《江南三唱》(尤兢)《工场夜景》(袁殊)《阿珍》(冯乃超)《同住的三家人》(欧阳予倩)《s.O.s》、《活路》(适夷)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走向工厂农村(二)红色戏剧八一剧团高尔基戏剧学校着重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现场鼓动演出形式:与歌舞结合、即兴发挥、观众的参与广场戏剧《庐山之雪》(三)国防戏剧主题: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功能:宣传艺术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话剧多为集体创作《放下你的鞭子》1.田汉现实性加强抒情性和传奇性弱化《回春之曲》抗日救亡的主线与男女主人公高维汉、梅娘始终不渝的爱情线索交织在一起2.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强烈的现实意义《五奎桥》: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威和利益。
桥的拆毁广大农民和豪绅地主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机械的现实主义他生怕在他的剧作中,人家中了一点点毒素,他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对于自己思想的消毒过程,对于读者或观众的防毒手术的施行过程。
(四)农民戏剧实验(又称“戏剧大众化实验”)熊佛西的戏剧观:以教育寓于娱乐的艺术“观众”为戏剧的生命在农民中创造一种新的农民戏剧对现代话剧发展历史的全面反思定县乡村建设实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消灭“愚穷弱私”四大民族病源由单纯的识字教育,进到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期使我们的全民族,尤其是大多数的农民,人人都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及团结力.“农民戏剧”实验的几个方面: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卧薪尝胆》、《兰芝与仲卿》《过渡》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跳出镜框,与观众握手;揭开屋顶,打破围墙,与自然同化”为特色的“露天剧场”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新式演出方式:“台上台下沟通式”、“观众包围演员式”、“演员包围观众式”、“流动式”戏剧观念的深刻变化观众的参与剧场中没有一个旁观者,人人都是活动者观众与演员,整个的融化为一体于人群之中造成一个集团的共同的戏剧活动诉于视觉的,是筋肉和力学的表现;诉于听觉的是怒吼与狂呼的表现;没有纤弱,没有忸怩,全盘地散发着雄伟的力量。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