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 比赛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统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溜索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简练、精妙、洗练、新颖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凸显主题的写法。
3.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了解小说的情节;梳理课文结构。
教学步骤:导入【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既是各少数民族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溜索》一文,将把我们带入怒江大峡谷中,欣赏马帮汉子在那奇险的深谷两岸的万丈悬崖上溜索的惊险情景。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1986年,凭借剧情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记》。
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
闷雷(mēn)溜索(liū)喧声(xuān)俯身(fǔ)蓦地(mò)驮队(tuó)扯住(chě)扭绞(jiǎo)一缕(lǚ)峡谷(xiá)翅膀(chì)睁眼(zhēng)哑声(yǎ)淌出(tǎng)咧开(liě)模糊(mó)盘桓(huán)涓涓(juān)腮(sāi) 呕(ǒu)跺(duò) 鬃(zōng) 脑髓(suǐ) 一睹(dǔ) 滇西(diān) 锱铢(zīzhū) 黏汗(nián) 顷刻(qǐng) 战战兢兢(jīng)(2)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溜索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课题:溜索技术训练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按照要求使用溜索技术及主要身体部位运动
2、学会溜索技术的正确科学运用
3、熟练掌握短索技术训练
四、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溜索技术,学会溜索训练项目的正确执行。
五、教学难点:学会溜索技术的正确科学运用,掌握短索技术训练。
六、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绳索、短索训练器材
2、环境准备:一个安全宽敞的空间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介绍溜索技术及相关知识
1、介绍溜索技术:
(1)什么是溜索?
(2)溜索分类;
(3)溜索所需要的相关训练;
2、介绍具体运动的要求:
(1)使用溜索所需要的基本动作;
(2)运动身体部位的要求;
(3)注重安全运动。
(三)实践操练:
1、安全教育:
2、搭梯练习:
3、把腰带佩戴:
4、穿越漂流梯: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短索技术训练:
1、熟悉训练器材并进行安全教育;
2、学会安全穿越;
3、学会索穿越;
4、学会正确带索;
5、学会维护索的安全。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二)实战操练:
1、搭建悬挂橡皮筋梯:
2、学习抓紧腰带:
3、学习个人穿越仪式:
4、学会索杆弹跳:
5、学习脚步走索:
6、学会穿越空腹绳或索篮: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溜索技术实施过程及步骤,掌握了溜索技术的安全操作技术,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结构。
2.根据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分析小说的主题。
3.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及选词炼字的功底。
重点难点1.读小说,理清小说的结构及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2.深入体会小说的主题和深刻意蕴。
3.体会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重点难点1.熟读课文,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2.抓住环境描写的特征,体会惊心动魄的自然力量以及感受人物在奇险的环境前的渺小与伟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溜索是什么?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我们可以称它为溜索桥,它主要架在崇山峻岭的山涧上或者湍急的河流上。
(屏幕显示一组溜索桥图片)(板书课题、作者)二、识记字词瞟一眼(piǎo)脑髓(suǐ)盘桓(huán)锱铢(zīzhū)顷刻(qǐng)战战兢兢(jīng)涓涓(juān)鬃毛(zōng 扭绞(jiǎo)瞟(piǎo)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快读课文,把握怒江奇险的环境和主要人物、情节。
2.为全文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全文共25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6):不见怒江,只闻其声就令人胆寒。
第二部分(7~24):溜索过怒江。
又分为四层:第一层(7~9):首领沉稳面对溜索。
第二层(10~17):汉子们和牛们溜索过怒江。
第三层(18~20):“我"溜索过怒江时的强烈感受。
第四层(21~24):首领过溜索后举止从容。
第三部分(25):“我”过怒江后的感受。
3.快速从文章中找到描写鹰的语句,思考一下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第2段中“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句,写鹰的英勇无惧。
第11段中“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一句,写出鹰在怒江之上的矫健姿态。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溜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特征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小说学习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过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曹雪芹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了鲁迅的现代小说《孔乙己》和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变色龙》。
本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有别于教读课文,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独特风格。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滇西的怒江大峡谷,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
这里山陡谷深、悬崖万丈,这里大江滚滚、森气腾腾。
这样险要环境下,小说《溜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又为我们展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小说《溜索》。
二、基础积累(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字词积累盘桓(huán)扭绞(jiǎo)顷刻(qǐng)滇西(diān)锱铢(zīzhū)千钧之力(jūn)战战兢兢(jīng)三、整体感知观察与比较:本篇和前两篇小说在教材呈现上的不同?(提示:参考目录和观察课文左右两边的设置)——本文左右有旁批,课后有阅读提示,是一篇自读课文。
鉴于这个特点,请借助阅读提示,浏览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事件。
(用上“溜索"这个词)具体要求:①结构:主+谓+宾。
②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③语言:简洁凝练。
④字数:不超过20字。
参考:一群马帮汉子通过(借助、乘)“溜索”飞渡怒江大峡谷。
寻美笔记小说初中语文九年级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寻美笔记小说《溜索》《溜索》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描写了滇西马帮溜索过怒江的场景。
作者阿城选取独特的观察视角,通过传神凝练的语言表现了环境的奇险和马帮汉子的身手矫捷,无所畏惧,给读者以难忘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2.品味语言特点,理解写作手法。
3.收获人生启示,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特点,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01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预习案呈现,检查预习效果)磕(Kē)拐弯(guǎi)睹(dǔ)滇西(diān)腮(sāi)蓦地(mò)锱铢(zīzhū)盘桓(huán)拽起(zhuài)咧嘴(liě)战战兢兢(jīng)呼哨(shào)脑髓(suǐ)黏汗(nián)一缕(lǚ)2.词语理解(希沃小游戏,词语对对碰)蓦地:陡然地,让人感到意外。
盘桓:徘徊;逗留。
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3.情节梳理(完成思维导图)内容概括:“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板书:淡化情节)02激趣导入知识小贴士: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阿城,原名钟阿城。
他说,笔记消失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笔记小说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笔记小说《溜索》。
任务情境:我校校刊《心底笔尖》“美文美语”“人物素描"“写法指津”“人生启迪"等栏目正在征集作品。
请将《溜索》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溜索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2. 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2. 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溜索设备:溜索绳、安全带、手套等;2. 教学场地:开阔平坦的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溜索运动的概念和历史,激发学生对该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包括安全注意事项、装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方法。
3. 示范演示(15分钟)- 让教师进行溜索运动的示范演示,展示基本动作和技巧的正确执行方法,同时强调安全措施。
4. 学生实践(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几名学生组成;-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方法逐步练习基本动作和技巧;- 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正确的操作。
5. 体验反馈(10分钟)-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估,评价自己和小组的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溜索俱乐部或找机会继续练习和提高溜索技术;2. 引导学生了解溜索运动的发展历史,探索更多关于溜索运动的知识。
七、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评估学习效果;2.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溜索运动的技能。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溜索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了基本动作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安全措施的落实,确保学生的安全。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第7课《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与主要内容,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并概括出小说人物、环境特点。
3、理解文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4、学习利用批注、图表等方法研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学习小说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学习利用批注、图表归纳等方法辅助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并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认识“溜索"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溜索”吗?溜索——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
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围绕小说三要素,用一些数量短语来表达你从文中获取的信息。
预设:人物:一个首领、一群马帮汉子;情节:一次溜索的经历;环境:一条怒江、两根绳索2.请结合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预设:一马帮首领带领汉子们溜索过怒江。
追问:马帮首领除了带领汉子们溜索过江,还有谁?(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存在)“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猛地耳边有人笑"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亲亲热热跺几下。
”“眼睛涩涩的,使劲挤一下,端着两手,不敢放下"。
请同学补充出这些句子的主语。
这些无主语的句中,你细读会发现其实暗含着主语“我”。
因此,完整的概述:一马帮首领带领“我"和汉子们溜索过怒江。
文中隐藏的“我”有什么作用呢?借助阅读提示。
这就是课后阅读提示中所提及的“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溜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顺课文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结构和内容。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坚韧。
2. 理解小说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描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和理解。
2. 课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二)教学难点1.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
2. 小说中语言艺术的理解和赏析。
3. 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溜索吗?"引入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溜索的初步印象。
展示怒江大峡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峡谷的险峻和溜索的惊险,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溜索》的作者阿城及其文学地位,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讲述怒江大峡谷的地理特点和溜索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知识。
3. 课文初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在你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到困惑或印象深刻?”鼓励学生分享初读感受,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导入课文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描写马帮在怒江大峡谷溜索过江的故事。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溜索?它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非常惊险刺激。
让我们通过阿城的《溜索》来感受这种独特的经历。
"2. 朗读课文指导:“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调,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