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44
2024年《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咬文嚼字》教材第四章“词汇的精确运用”,详细内容包括:1.词义的理解与辨析;2.近义词的替换与运用;3.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变化。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词义的理解与辨析方法,提高词汇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近义词替换的能力,丰富语言表达;3.引导学生关注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变化,提高语境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词义的理解与辨析;2.近义词的替换与运用;3.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变化。
重点:1.掌握词义的理解与辨析方法;2.学会近义词替换;3.能够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词汇卡片;3.近义词替换练习题;4.语境分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词义理解的重要性;2.新知讲解:讲解词义的理解与辨析方法,举例说明;3.例题讲解:讲解近义词替换的技巧,进行实例演示;4.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近义词替换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语境分析: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7.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中心主题:《咬文嚼字》——词汇的精确运用;2.左侧:词义理解、辨析方法;3.右侧:近义词替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变化。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请用近义词替换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0个);(2)分析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变化(5个)。
2.答案:(1)略;(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词汇精确运用能力的提高;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词汇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让学生观察广告、新闻报道等,分析其中的词语运用,进行仿写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语境分析的教学方法;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详细内容包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全文讲解,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及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对“咬文嚼字”的看法和观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咬文嚼字的思考。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光潜,让学生了解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咬文嚼字》全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结构。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3. 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七、作业设计(1)他的话里充满了火药味。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话语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拓展作业:阅读朱光潜的其他作品,分析其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咬文嚼字》,让学生理解了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咬文嚼字》公开课》公开课件(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现代文阅读》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文学创作中,对文字的运用要讲究精准、贴切,不可滥用词语,要做到“咬文嚼字”。
文章通过对一些成语的剖析,告诉我们在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用心去体会文字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学会如何运用“咬文嚼字”进行文学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实例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如:“一箭双雕”和“一石二鸟”哪个更准确?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观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实例,分析如何运用“咬文嚼字”进行文学创作。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练习巩固:出示一些成语,让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原则,选择最准确的成语。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咬文嚼字”的原则,写一篇短文。
六、板书设计《咬文嚼字》1. 概念:在文学创作中,对文字的运用要讲究精准、贴切。
2. 作用: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方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学会运用“咬文嚼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咬文嚼字”的原则,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明白了“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咬文嚼字”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加深对“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理解。
《咬文嚼字》公开课优质课件515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自教材《现代汉语》第四章第三节“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详细内容围绕“咬文嚼字”这一主题,着重分析词语的内涵、用法及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掌握其用法,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2. 培养学生对词语内涵的敏感度,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3. 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咬文嚼字”的正确用法,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现代汉语》词典、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日常生活中因“咬文嚼字”引发的误会,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用法,并通过例句加以说明;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咬文嚼字”;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增进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内容:定义:对词语过分斟酌,拘泥于字面意义;用法:举例说明,强调语境;注意事项:避免死板、生搬硬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注意“咬文嚼字”:A. 名列前茅;B. 一知半解;C. 眼高手低。
造句,正确运用“咬文嚼字”。
2. 答案:A. 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排在前面;B. 一知半解: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C. 眼高手低:形容要求很高,但实际上做不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咬文嚼字”的含义和用法,提高了语言表达准确性;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进一步体会“咬文嚼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汉语》教材第四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详细内容包括: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语境意义及修辞效果。
通过深入剖析“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使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词语理解能力。
2. 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学会运用词语表达情感。
3. 掌握词语的语境意义及修辞效果,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咬文嚼字成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现代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a. 播放一段采访视频,采访对象在表达时出现词语使用不当的情况。
b. 学生讨论:采访者在表达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2. 知识讲解:a. 讲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举例说明。
b. 讲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举例说明。
c. 讲解词语的语境意义及修辞效果,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a. 给出两个句子,让学生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b. 讲解答案,分析错误原因。
4.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b. 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词语的内涵与外延2. 词语的感情色彩3. 词语的语境意义及修辞效果4. 咬文嚼字成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他说话总是模棱两可,让人难以捉摸。
2)这位演员表演得栩栩如生,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b. 仿写一个咬文嚼字的句子,并解释其语境意义。
2. 答案:a. 1)不恰当,应改为“含糊其辞”。
2)恰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推荐阅读:《咬文嚼字》杂志。
2024年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2. 理解不同风格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提升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修辞手法的运用;2. 风格的辨别。
教学重点:1. 掌握各种修辞手法;2. 理解不同风格的特点;3. 咬文嚼字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析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关注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a. 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b. 分析不同风格的特点,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c. 举例说明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文章,让学生辨别其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风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文章进行咬文嚼字的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常见修辞手法;2. 不同风格的特点;3. 咬文嚼字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给定文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咬文嚼字的分析。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明确指出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风格特点以及咬文嚼字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咬文嚼字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咬文嚼字的相关活动,如征文比赛、文学社团等,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立;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及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解析a. 对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定义和特点;b. 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c. 引导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效果。
a. 深入讲解不同风格的特点,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b.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辨别不同风格的方法;c. 鼓励学生阅读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素养。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现代文阅读》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咬文嚼字》。
文章由著名文学家朱光潜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主要阐述了对文学作品中字词运用的严谨态度,强调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精确性和美感。
文章内容深入浅出,通过诸多实例,使读者认识到在文学创作中准确运用字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细致入微的阅读能力,提高其文本分析与鉴赏水平。
3. 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创作观,增强其写作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学创作中讲究字词运用准确性的原则。
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实例阐述“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趣味语文故事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主旨,然后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找出作者用以阐述“咬文嚼字”重要性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实例演练: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实例,尝试自己写作,体会“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个实例,写一篇赏析文章,加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旨:文学创作中讲究字词运用的准确性。
2. “咬文嚼字”的含义:对文学作品中字词的精细推敲和运用。
3.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和阅读美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以文章中的一个实例为例,写一篇赏析文章,阐述作者如何通过精确的字词运用表达其观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文本分析与鉴赏能力;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亲身体会“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现代汉语》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详细内容包括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词语的语境意义、成语的来源及正确使用、以及常见词语误用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掌握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
2. 学会正确使用成语,避免常见错误。
3. 提高学生对词语运用能力的认识,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语的语境意义、成语的正确使用。
2. 教学重点:词语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咬文嚼字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词语,让学生讨论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变化,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语境意义、成语的正确使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给出一个具体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咬文嚼字地进行表述。
4. 例题讲解:分析常见词语误用案例,讲解正确用法。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现场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词语的内涵与外延2. 词语的语境意义3. 成语的正确使用4. 咬文嚼字能力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道路(2)风光(3)晴天霹雳答案:(1)道路:指地面上供人车通行的部分;比喻人生道路。
(2)风光:指风景;比喻荣誉、地位。
(3)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情。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语境意义,以及成语的正确使用,让学生认识到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课后,建议学生多阅读、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词语运用能力。
同时,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研究成语背后的故事,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课后作业:(1)画龙点睛(2)掩耳盗铃(3)滥竽充数2. 结合所学内容,尝试用咬文嚼字的方式,修改一篇自己以前的作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024年《咬文嚼字》公开课》公开精彩课件(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自《咬文嚼字》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词语的辨析与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词语的搭配与辨析、常见词语误用实例分析、提高词语运用能力的策略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掌握词语搭配的基本原则。
2. 学会分析常见词语误用的原因,提高词语运用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语搭配与辨析,常见词语误用实例分析。
教学重点:词语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提高词语运用能力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词语搭配错误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其中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举例说明。
(2)讲解词语搭配的基本原则,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常见词语误用的原因,分享提高词语运用准确性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词语的内涵与外延2. 词语搭配的基本原则3. 常见词语误用实例分析4. 提高词语运用能力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从课文中找出5组词语搭配正确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3个常见词语误用的实例,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文章、书籍。
(2)实践活动:开展一次词语搭配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
4. 作业设计及答案的布置。
2024年《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自2024年《咬文嚼字》教材的第三章“词语的辨析与应用”,具体内容包括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近义词的辨析方法、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引导学生关注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增强语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及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讲解:详细讲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近义词的辨析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咬文嚼字》——词语的辨析与应用2. 主要内容: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近义词辨析方法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词语的内涵与外延。
2. 答案:(1)示例:词语“美丽”的内涵是指外貌好看,外延包括各种美丽的景色、人物等。
(2)答案见教材。
(3)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近义词的辨析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提高学生对词语运用的敏感度。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及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作业设计:特别是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练习。
一、近义词的辨析方法1. 词义差异:通过对比近义词的词义,分析其细微差别,如“优美”与“优雅”,“优美”侧重于美的程度,而“优雅”侧重于雅的韵味。
《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课程概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安排与进度•学习方法建议•相关资源推荐目录01课程概述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学习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精妙之处。
主题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目的课程主题与目的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思想和信息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能力是职场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质。
语言学习的必要性语言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素养,还能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课程背景1预期学习成果23通过学习文本的结构、语言特征、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掌握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实践,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细节和逻辑。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优秀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提高文章的质量和表现力。
提升写作水平02课程内容文字的发明和早期形态探讨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包括各种古代文字的代表和特征。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及其演变过程。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介绍汉字的构造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汉字的构造方法阐述汉字的特点,如形音义结合、方块字等,并介绍汉字的功能和应用领域。
汉字的特点和功能汉字的构造和特点汉字与其他文字的差异通过与其他文字的比较,突出汉字的特点和独特性。
汉字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介绍汉字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汉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与其他文字的比较03教学方法精讲理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精讲《咬文嚼字》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
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理论教学与实例分析相结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协作能力。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汉语》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修辞手法”,详细内容围绕“咬文嚼字”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通过分析具体例句,使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概念、特点及运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特点,学会运用咬文嚼字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汉语修辞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咬文嚼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概念、特点及运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含有咬文嚼字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的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咬文嚼字的概念、特点,结合教材例句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咬文嚼字的运用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咬文嚼字的概念咬文嚼字的特点咬文嚼字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原句:他很喜欢看书。
修改后:他嗜书如命,沉醉于墨香之中。
2. 答案:见作业题目修改后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咬文嚼字的概念、特点及运用方法。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含有咬文嚼字的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丰富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咬文嚼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设计。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难度和答案的指导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如何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度。
一、教学难点解析:咬文嚼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咬文嚼字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是教学的难点。
《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一、引言《咬文嚼字》是鲁迅先生在1935年写的一篇杂文,主要批评了当时文坛上某些人对文学作品的字句斟酌、语法分析过于繁琐,而忽视了作品整体意义的倾向。
本文旨在探讨《咬文嚼字》一文的主旨和鲁迅先生的文学观念,同时分析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鲁迅先生的文学观念1.文学的社会功能鲁迅先生认为,文学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他主张文学家要有担当,敢于面对社会问题,敢于揭露社会黑暗面,为民众发声。
这种文学观念在《咬文嚼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鲁迅先生批评了那些只关注字句、忽视作品整体意义的文坛现象,强调文学作品要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有益的思想。
2.文学的审美价值鲁迅先生认为,文学作品除了具有社会功能外,还应具有审美价值。
他主张文学作品要讲究语言艺术,追求文字的美感。
在《咬文嚼字》中,鲁迅先生批评了那些过分追求字句斟酌、语法分析的文坛现象,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文学作品失去审美价值,变得枯燥乏味。
3.文学的教育意义鲁迅先生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启迪民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在《咬文嚼字》中,鲁迅先生指出,那些只关注字句、忽视作品整体意义的文坛现象,会导致文学作品失去教育意义,无法达到启迪民智、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咬文嚼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揭示了文坛时弊《咬文嚼字》一文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文坛上的一种不良现象,即过分关注字句、忽视作品整体意义。
这种时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文学创作的质量,导致文学作品缺乏深度和广度。
鲁迅先生通过《咬文嚼字》一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提醒广大文学创作者关注作品的整体意义,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
2.倡导文学现实主义《咬文嚼字》一文倡导文学现实主义,强调文学作品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这种观念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我国文学逐渐走向现实主义道路,涌现出一大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