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7
一、强生收购大宝(一)公司简介一、美国强生强生(Johnson & Johnson)成立于1886年,是世界上规模大、产品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
据《》和《》97年发布的结果,市场价值指标评比名列全世界第20位,并位居全美十大最令人羡慕的公司之列,1999年全世界营业额达275亿美元。
目前强生在全世界57个国家成立了230多家分公司,拥有约11万6千余名员工, 产品销售于175个国家和地域。
二、北京大宝化妆品北京大宝化妆品成立于1999年,是北京市三露厂(国家二级企业,北京市先进福利企业)成功进行股分制改造的结果。
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12号,占地面积25,070平方米,建筑面积44,871平方米。
“大宝”系列化妆品1985年诞生至今,适应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已陆续形成护肤、洗发、美容修饰、香水、特殊用途共五大类100多个品种。
其中,1985年—-1990年期间推出的速消眼角皱纹蜜、老年斑霜、眼袋霜、减肥霜、美乳霜、生发灵等产品在国内外长销不衰、享誉至今;1990年推出的SOD系列化妆品,是国内首家从植物中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英文简称SOD)看成化妆品原料生产的护肤品,具有养颜、防晒、增白的双重功效;1993年畅销至今的美容日霜、晚霜,与SOD蜜一样众所周知,年均销量1400万瓶左右;1994年投入市场的MT系列化妆品,在国内开辟了将金属硫蛋白(英文简称MT)这种物质用于化妆品生产的先河,加速了营养物质渗透到皮肤内部的速度,避免皮肤老化作用加倍明显,开拓了化妆品原料应用的新领域;1996年,出产了将整枝东北人参放入产品的“人参香波、人参浴液体”,以特殊工艺精制而成,除洗浴作用外还具有排除疲劳、强身健体之功效;2000年研制功的手足护理霜,采纳极易被皮肤吸收的水解蛋白为原料,配以多种天然植物提取液精制而成;2001年,该公司参考世界先进技术信息开发的物理防晒霜面世。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第一篇: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在全球化并购浪潮中,已不仅仅限于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地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并购。
这种大企业的并购常常对一国或几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因而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企业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能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以下我们来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一)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并购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
并购总价值133亿美元。
并购后,每份麦道股份变为0.65波音股份。
麦道品牌只保留100座的MD一95型客机,其余民用客机一律改为波音品牌。
从此,有76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
波音公司总经理于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
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
当时预计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可望有530亿美元的进账,可牢牢稳住世界民用和军事飞机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
波音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发展成为一家设计并制造民用及军事飞机、导弹、直升飞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多种经营公司。
在今后的20年中,波音将以每年5%的速度发展空中交通事业,并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机交易量64%(1995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
麦道公司成立于1920年,一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拥有霸主地位。
但是在1996年以后,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竞争能力迅速削弱,从而面临着被其他企业并购的危险。
波音并购麦道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
麦道曾经两次拒绝波音,然而,在过去的几年,在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中,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降到不到10%。
1996年,麦道只卖出40架民用客机。
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300座MD一11无力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1.联合利华收购恒天然1989年,英国跨国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收购了日本公司恒天然。
此次并购案标志着联合利华进军亚洲市场的重要一步。
在并购之前,恒天然作为一家日本的传统食品公司,拥有强大的本土市场份额。
然而,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
相比之下,联合利华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和全球市场网络。
通过收购恒天然,联合利华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亚洲市场的份额,并获得恒天然在本土市场的品牌和产品资源。
这次并购案还体现了联合利华公司在市场规模和产品多样性方面的优势。
通过与恒天然的并购,联合利华公司得以扩展其产品线,涵盖日本传统食品领域,进一步满足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这次并购案也给联合利华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经营管理经验。
由于文化背景和运营方式的不同,联合利华在并购后面临了一些管理问题。
然而,通过与恒天然的合作,联合利华不仅学习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还获得了亚洲市场的市场洞察力,从而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2.AT&T收购时代华纳2024年,美国电信巨头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媒体和娱乐公司时代华纳。
这次并购案堪称是媒体和通信行业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AT&T作为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与时代华纳的业务高度互补。
通过收购时代华纳,AT&T巩固了其在内容生产和分发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时代华纳公司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渠道,推动其优质内容在移动和在线领域的传播。
这次并购案还能为AT&T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
通信和媒体行业越来越融合,通过整合时代华纳的资源和内容创作能力,AT&T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媒体和娱乐内容的需求。
此外,通过与时代华纳的合作,AT&T 还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数字广告和用户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这次并购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并不同文化和运营方式的难度非常大。
跨国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并购成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扩大企业规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以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并购案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AT&T并购Time Warner美国电信巨头AT&T于2016年宣布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传媒巨头Time Warner。
这次并购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涉及到了通信和娱乐两个不同产业的交叉。
通过收购Time Warner,AT&T得以获得其强大的内容库,进而与其竞争对手竞争。
这次并购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双方的互补性以及市场前景的看好。
二、福特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决定收购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
通过这次并购,福特得以扩大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强其全球竞争力。
此外,福特还将沃尔沃的技术和设计优势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这次并购案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福特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IBM收购红帽2018年,IBM以3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开源软件公司红帽。
这一并购案例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也是IBM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
通过收购红帽,IBM能够进一步加强其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红帽在开源软件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技术,这对于IBM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举措。
四、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新浪微博的部分股权。
通过这一并购案例,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实现了战略合作,双方在用户、资源和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整合。
这一并购不仅拓宽了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在线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的竞争力。
五、安盛收购荷兰人寿2018年,中国保险巨头安盛以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荷兰人寿保险公司。
这次并购案例是中国保险公司首次兼并海外保险公司。
通过收购荷兰人寿,安盛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提高全球化经营能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战略。
其中,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并购美国跨国公司通用电气(GE)的案例备受瞩目。
本文以海尔并购GE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收益。
一、案例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起初只是一家小型冰箱厂,通过长期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的巨头。
而通用电气(GE)则是一个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全球性电气设备制造和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2016年,海尔集团以5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成为GE家电的控股股东。
二、动因分析1. 打开全球市场:海尔通过并购GE,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通过收购GE家电,实现了在北美市场的快速扩张,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
2. 构建全球供应链:GE具有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海尔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此次并购使得海尔能够借鉴GE的供应链经验,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3. 强化创新能力:GE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
通过并购GE,海尔可以借鉴其创新理念和技术优势,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面临挑战1.文化差异:海尔和GE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企业整合中出现冲突和摩擦。
如何在并购过程中解决文化差异,保持员工的稳定和积极性是一个重要挑战。
2.风险控制: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市场风险、融资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
如何科学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是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四、实现的收益1. 市场份额扩大:通过并购GE,海尔在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可以借助GE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加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2. 技术优势提升:GE在创新技术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海尔通过并购GE,获得了GE的技术知识和专利,能够更快速地推动自身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然而,跨国并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不同国家法律体系的冲突。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跨国并购法律冲突案例——中企收购美国公司案为例,分析跨国并购中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策略。
一、案例背景某中国知名企业(以下简称“中企”)拟收购一家美国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美企”),美企主营业务为高端制造设备研发与生产。
此次收购旨在帮助中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中企与美企在法律适用、合同签订、税务处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争议。
二、法律冲突分析1. 合同法律冲突中企与美企在签订并购合同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合同法律冲突问题。
根据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合同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然而,中企与美企在合同适用法律问题上存在分歧。
中企主张适用中国法律,而美企则坚持适用美国法律。
双方各执一词,导致合同难以签订。
2. 劳动法冲突美企在美国设有众多分支机构,员工众多。
在并购过程中,中企需考虑美企员工的合法权益。
然而,中美两国劳动法在劳动条件、工时、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美国法律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而我国法律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这为员工安置、薪酬调整等问题带来了挑战。
3. 税法冲突跨国并购涉及巨额资金流动,税务问题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
中美两国税法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美国税法对跨国公司所得实行全球征税,而我国税法仅对境内所得征税。
这可能导致中企在并购过程中面临较高的税务负担。
4. 反垄断法冲突美企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其并购可能引发反垄断审查。
美国反垄断法对跨国并购审查较为严格,涉及市场份额、竞争格局等方面。
中企需充分了解美国反垄断法规定,避免并购过程中被认定为垄断行为。
三、解决策略1. 合同法律冲突针对合同法律冲突,中企可尝试与美企协商,共同选择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国法律作为合同适用法律。
跨国并购的案例一、引言跨国并购是指一家公司购买另一家位于不同国家的公司的行为。
这种跨国并购的案例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中越来越常见。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成功的跨国并购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对各方的影响。
二、高性价比的战略并购: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2.1 背景介绍•谷歌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主要经营搜索引擎和在线广告业务。
•Motorola Mobility是一家知名的手机制造商,拥有自己的手机品牌。
2.2 并购过程•谷歌于2011年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otorola Mobility。
•这笔并购使谷歌能够进入手机制造业,并拥有自己的硬件制造能力。
2.3 成功原因•谷歌通过收购Motorola Mobility,获得了手机制造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这笔并购为谷歌提供了直接参与硬件制造的机会,增强了谷歌在移动设备市场上的竞争力。
2.4 影响分析•谷歌通过Motorola Mobility的并购,加强了与苹果等竞争对手的竞争。
•这项并购对Motorola Mobility的投资和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实现市场扩张的跨国并购:迪士尼收购漫威3.1 背景介绍•迪士尼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娱乐公司,拥有丰富的娱乐内容和品牌。
•漫威是一家知名的漫画出版社,拥有众多受欢迎的超级英雄角色。
3.2 并购过程•迪士尼于2009年以4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漫威。
•迪士尼利用漫威的知名品牌和角色创造了众多的娱乐产品和电影。
3.3 成功原因•迪士尼通过收购漫威,获得了丰富的超级英雄角色资源。
•这项并购扩大了迪士尼的娱乐内容库,为公司的市场扩张提供了支持。
3.4 影响分析•迪士尼通过漫威的并购,推出了众多受欢迎的电影作品,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这项并购为迪士尼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资源整合的案例:宝洁收购吉列4.1 背景介绍•宝洁是全球大型消费品公司,经营各种家居和个人护理产品。
第1篇一、背景2008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以约240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饮料巨头汇源果汁公司,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一起跨国并购案。
然而,这场备受瞩目的并购案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通过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的法律分析,探讨跨国并购中的法律风险和应对策略。
二、案件概述1. 交易双方(1)可口可乐公司: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
(2)汇源果汁:中国知名果汁饮料品牌,总部位于北京。
2. 交易标的:可口可乐公司拟收购汇源果汁100%的股权。
3. 交易金额:约240亿元人民币。
4. 交易时间:2008年。
5. 交易结果:因涉及反垄断审查,交易未获批准,并购失败。
三、案件焦点1. 反垄断审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反垄断审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2. 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和汇源果汁在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合并后,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引发行业垄断担忧。
四、法律分析1. 反垄断审查(1)申报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①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②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③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4亿元人民币。
(2)审查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八条,经营者集中申报后,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审查。
2. 市场份额(1)市场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九条,市场界定应当考虑以下因素:①相关产品的范围;②相关地域的范围;③市场参与者;④市场控制力。
(2)市场份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条,市场份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经营者或者多个经营者生产、销售某一产品或者提供某一服务的总量占同类产品或者服务总量的比例。
并购交易中的跨国合并与重组案例分析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国并购交易的频率与规模越来越高。
跨国合并与重组案例成为了各行业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几个经典案例来分析跨国合并与重组在并购交易中的运作及影响。
1. Daimler-Benz与Chrysler的合并(1998年)1998年,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与美国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Chrysler)宣布合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这被认为是一次具有标志性的跨国合并案例。
通过合并,Daimler-Benz获得了Chrysler在北美市场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而Chrysler则得以进入欧洲市场。
合并后,公司展现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实现了产品线的互补和资源的共享。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管理不协调等问题,合并并不成功,最终导致戴姆勒-克莱斯勒在2007年解体。
该案例表明,在跨国合并中,合并方需要认真分析文化差异并进行适当的整合,同时做好管理和沟通,以实现合并后的协同效应。
2. 纳斯达克与OMX的合并(2007年)2007年,美国NASDAQ证券交易所与瑞典交易所OMX宣布合并,形成了纳斯达克OMX集团。
这被视为全球金融行业的一次重要合并案例。
通过合并,纳斯达克OMX集团力图打造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平台。
合并后,纳斯达克OMX集团拥有了更多的上市公司和更广泛的市场参与者,增加了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
此外,纳斯达克OMX集团还通过整合技术和资源,提供了更好的交易和清算服务。
该案例表明,在金融行业的跨国合并中,合并方需要注重整合后的技术和服务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联合利华与莱佛士的合并(2008年)2008年,英国日用品巨头联合利华与荷兰食品企业莱佛士宣布合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食品和日用品公司之一。
这是一次成功的横向合并案例。
通过合并,联合利华与莱佛士结合了各自在不同产品领域的优势。
合并后,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得到了显著增加,实现了产品线的互补和销售网络的拓展。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中国某家电企业收购美国某知名品牌为例,对其跨国并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概述中国某家电企业(以下简称“中国企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
为拓展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决定收购美国某知名品牌(以下简称“美国品牌”)。
美国品牌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全球家电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三、法律分析1. 反垄断审查跨国并购可能涉及反垄断法规的审查。
在中国,涉及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审查主要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
在美国,反垄断审查则由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反垄断司共同负责。
(1)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是否触发反垄断审查?根据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的规模,以及两家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此次收购可能触发反垄断审查。
(2)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依据在中国,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在美国,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依据为《克莱顿法案》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2. 跨境投资审批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可能涉及跨境投资审批。
在中国,跨境投资审批由商务部负责;在美国,则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负责。
(1)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是否需要跨境投资审批?根据美国《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可能需要CFIUS的审批。
(2)跨境投资审批的法律依据在中国,跨境投资审批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投资管理办法》。
在美国,跨境投资审批的法律依据为《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3. 劳动法问题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后,可能面临劳动法问题。
在美国,劳动法体系较为完善,涉及工资、工时、福利、劳动争议等方面。
(1)中国企业是否需要遵守美国劳动法?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后,需要遵守美国劳动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2)劳动法问题的法律依据美国劳动法体系主要包括《美国法典》第29卷、第30卷、第40卷等。
跨国并购经典案例跨国并购是指企业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收购和合并活动。
这些交易通常涉及到巨额资金和复杂的法律程序。
下面列举了十个经典的跨国并购案例,以展示各种不同的情况和影响。
1. 辉瑞公司与威廉葛兰斯公司的合并(2009年):辉瑞公司是一家美国制药巨头,威廉葛兰斯公司是一个瑞士制药公司。
这次合并使得新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之一,加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2005年):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雅虎是美国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
这次收购使得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获得了雅虎中国的用户和技术资源。
3. 微软收购诺基亚移动设备部门(2014年):微软是美国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诺基亚是芬兰的一家著名手机制造商。
这次收购使得微软进一步加强了在移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并获得了诺基亚的专利和技术。
4. 沃达丰收购曾经的AT&T无线业务(2014年):沃达丰是一家英国的电信公司,AT&T是美国的一家电信巨头。
这次收购使得沃达丰在美国市场扩大了业务规模,并获得了AT&T 的客户和网络资源。
5. 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是中国的一家科技巨头,Supercell是一家芬兰的游戏开发公司。
这次收购使得腾讯进一步扩大了在游戏产业的布局,并获得了Supercell的知名游戏IP。
6.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联想是中国的一家知名电脑制造商,IBM是美国的一家科技巨头。
这次收购使得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获得了IBM的品牌和销售网络。
7. 高通收购恩智浦半导体(2018年):高通是美国一家知名的半导体公司,恩智浦是荷兰的一家半导体制造商。
这次收购使得高通扩大了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布局,并获得了恩智浦的技术和客户资源。
8. 百度收购91无线(2013年):百度是中国的一家互联网巨头,91无线是一家中国的移动应用分发平台。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跨境并购日益增多。
近年来,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并购机会。
2016年,我国化工巨头中化集团成功收购瑞士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成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的典型案例。
本文将从中化集团收购先正达的案例入手,分析法律跨境并购的相关问题。
二、案例分析1.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中化集团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商业企业集团之一,主要从事化工、能源、农业、地产、金融等领域。
近年来,中化集团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努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2)先正达先正达成立于1960年,总部位于瑞士,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农药、种子、植保等业务。
先正达在全球农业科技领域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2.并购过程(1)谈判阶段2016年,中化集团开始与先正达进行谈判。
双方就并购条款进行了多轮协商,最终达成一致。
(2)审批阶段并购协议达成后,双方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了并购申请。
我国商务部、欧盟委员会、美国司法部等监管机构对并购案进行了审查。
(3)并购完成经过多轮谈判和审批,2017年6月,中化集团正式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科技公司。
3.法律问题分析(1)反垄断审查跨境并购过程中,反垄断审查是关键环节。
中化集团收购先正达案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遵守各国反垄断法律法规。
在审批过程中,中化集团与先正达积极应对各国监管机构的要求,提交了详细的市场分析报告,最终获得批准。
(2)税务筹划跨境并购涉及税收问题,中化集团在并购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税务筹划。
通过与瑞士政府协商,双方达成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并购成本。
(3)知识产权保护并购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
中化集团在收购先正达时,对先正达的知识产权进行了全面评估,确保了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员工安置并购过程中,员工安置问题不容忽视。
中化集团在收购先正达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员工权益得到保障。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关注我国市场,寻求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我国市场。
本案例将以某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知名企业为例,对法律跨境并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跨国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企业,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我国知名企业(以下简称“我国企业”)是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通信设备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8年,跨国公司决定并购我国企业,以期进一步拓展我国市场。
二、并购过程及法律问题1. 签订并购协议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首先与我国企业签订了一份并购协议。
该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并购方式:跨国公司通过现金收购我国企业的全部股权。
(2)交易价格:经双方协商,交易价格为人民币XX亿元。
(3)支付方式:跨国公司将在并购协议签署后XX个工作日内支付全部交易价款。
(4)交割条件:在并购协议签署后,我国企业应将其全部资产、负债和业务交割给跨国公司。
(5)违约责任:如任何一方违反并购协议,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法律问题在并购过程中,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反垄断审查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可能涉及反垄断审查。
为避免反垄断审查风险,跨国公司需在并购协议签署前向我国商务部提交反垄断申报材料,并接受审查。
(2)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根据我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条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可能涉及外资并购安全审查。
为避免安全审查风险,跨国公司需在并购协议签署前向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办公室提交安全审查申报材料,并接受审查。
(3)股权过户登记在并购协议签署后,跨国公司需向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过户登记手续,以确保股权过户的合法性。
(4)劳动用工问题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需关注我国企业的劳动用工问题,确保并购后的企业合法合规用工。
三、并购结果及影响1. 并购结果在经历反垄断审查、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等程序后,跨国公司成功并购我国企业。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并购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由于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商业习惯、文化差异等因素,往往会产生法律冲突。
本文将以中美汽车行业的一起并购纠纷为例,探讨跨国并购中的法律冲突问题。
二、案例概述2018年,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简称GM)宣布收购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公司(BYD)的部分股权。
这一并购案引起了中美两国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双方在法律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员工安置等方面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三、法律冲突的具体表现1. 法律适用冲突在并购过程中,双方对于适用何种法律产生了分歧。
通用汽车公司主张适用美国法律,认为并购合同是在美国签订的,且涉及的主要资产位于美国。
而比亚迪公司则认为,并购合同是在中国签订的,且涉及的主要资产位于中国,应适用中国法律。
2. 知识产权保护冲突比亚迪公司拥有多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等。
在并购过程中,通用汽车公司对比亚迪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质疑,认为部分技术可能侵犯其在美国的专利权。
双方在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保护方面存在争议。
3. 员工安置冲突比亚迪公司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员工,通用汽车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对员工安置提出了要求。
然而,双方在员工安置方案、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导致员工安置成为并购的瓶颈。
4. 反垄断审查冲突跨国并购往往需要通过反垄断审查。
在中国,反垄断审查由商务部负责;在美国,反垄断审查由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反垄断司共同负责。
由于两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不同,通用汽车公司和比亚迪公司在反垄断审查方面存在争议。
四、案例分析1. 法律适用冲突的解决在跨国并购中,法律适用冲突的解决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合同约定:如果并购合同中明确约定了适用的法律,则应优先考虑该约定。
第1篇一、案例背景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
汇源果汁(Huiyuan Juice)是中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商,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北京。
2008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以约2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汇源果汁,这一收购案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二、案例分析1. 并购背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其在中国果汁市场的份额。
当时,中国果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消费者对果汁的需求不断增长。
汇源果汁作为中国果汁市场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因此,可口可乐希望通过收购汇源果汁,迅速提升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2. 法律问题(1)反垄断审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引起了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和商务部反垄断局的关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任何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均应事先向商务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在此案中,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金额超过了申报标准,因此需要经过反垄断审查。
(2)文化差异可口可乐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其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与中国本土企业存在较大差异。
在收购汇源果汁后,如何融合两家公司的文化,保持品牌价值的同时,又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是可口可乐面临的一大挑战。
3. 案例处理(1)反垄断审查结果经过严格审查,商务部于2009年3月18日宣布,由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不符合《反垄断法》的规定,因此不予批准。
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将导致中国果汁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2)收购失败后的影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失败后,对两家公司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汇源果汁失去了与国际巨头合作的机会,市场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而可口可乐则失去了进入中国果汁市场的重要途径,不得不重新制定市场拓展策略。
三、案例分析总结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是一起典型的跨国并购案例,涉及多个法律问题和复杂的文化差异。
跨国并购案例及详细分析
一个经典的跨国并购案例是2022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化学品公司先正达(Syngenta)的案例。
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之一。
首先,中国化工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致力于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发展。
而先正达是全球率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拥有广泛的农药和种子产品。
这次并购案的目标是为中国化工集团提供更多的农业科技和产品,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农业需求。
此外,该并购还为中国化工集团提供了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和技术专长。
然而,这个案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先正达的股东们对中国化工集团的收购表示耽忧,耽心其会削弱先正达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由于农业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领域,涉及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因此该并购案还面临着监管审批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化工集团在并购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承诺保持先正达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他们与先正达的股东们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商议,以解决其耽忧。
最后,他们与相关监管机构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以确保并购案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展示了跨国并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积极的沟通,中国化工集团成功地完成为了这次并购,为其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机会。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并购,在全球并购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中化集团收购瑞士先正达为例,分析跨境并购中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概述中化集团(Sinochem Group)成立于1950年,是一家集化工、能源、农业、金融、地产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瑞士先正达(Syngenta)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主要从事农药、种子和作物保护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6年2月,中化集团宣布以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农业并购案。
2017年6月,双方完成交割,中化集团正式成为先正达的控股股东。
三、跨境并购中的法律问题1. 合规审查在跨境并购过程中,合规审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化集团在收购先正达的过程中,面临以下合规审查问题:(1)反垄断审查:由于中化集团和先正达在全球农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需要接受反垄断审查。
在收购过程中,中化集团积极与各国反垄断机构沟通,最终获得批准。
(2)国家安全审查:部分国家在跨境并购中会对国家安全进行审查。
中化集团在收购先正达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国家安全审查的风险。
为应对这一风险,中化集团提前做好预案,确保收购符合各国国家安全法规。
2. 法律文件审查跨境并购涉及大量法律文件,包括但不限于:(1)股权转让协议:中化集团与先正达股东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明确了股权转让的条件、价格、支付方式等内容。
(2)合并协议:中化集团与先正达签订的合并协议,规定了合并的方式、程序、时间表等内容。
(3)尽职调查报告:在收购过程中,中化集团对先正达进行了尽职调查,形成了尽职调查报告。
报告详细披露了先正达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业务风险等。
(4)员工安置协议:在收购完成后,中化集团需要与先正达的员工签订安置协议,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
3. 文化融合与整合中化集团和先正达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一、引言2009 年8 月中国石化集团敲定迄今为止中国公司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最大笔交易。
2009年8 月18 日中石化宣布以82.7 亿加元(约合人民币511 亿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此次并购的过程如何、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阻碍及对于中石化公司将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
二、相关背景介绍(一)公司背景Addax 石油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独立石油公司,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
其普通股股数为1.576亿股,现有员工860多人。
其主要资产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
除了在伊拉克有2 个区块总计为138200 英亩的石油资源之外,该公司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其中在尼日利亚有独资和合资项目共计11 个,在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合作开发区(下称”JDZ”)就有4 个合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在JDZ 的合资项目中有一个面积为24500 英亩的石油区块,是与中国石化直接合作的,Addax 持股14.33%,中国石化负责项目运营。
Addax 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其中勘探区块15 个,开发区块10 个;17个位于海上,其余8个在陆上。
Addax 石油公司拥有权益2P石油可采储量5.37亿桶,权益3P石油可采储量7.38亿桶。
另外,尚有111 个待钻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2009 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Addax石油公司平均原油日产量为14.3万桶,约合每年700万吨。
其中尼日利亚产量占72.2%,加蓬占19.5%,库尔德占8.3%。
根据初步开发方案设计,近期产量将达每年1000万吨以上。
2008 年Addax 的总收入为37.62 亿美元,净利润7.84 亿美元,目前负债总额为28.65 亿美元。
由于石油价格一季度下跌,因此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率只有1.01%,而去年全年净利润率高达20.84%。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在全球化并购浪潮中,已不仅仅限于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地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并购。
这种大企业的并购常常对一国或几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因而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企业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能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以下我们来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一)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并购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
并购总价值133亿美元。
并购后,每份麦道股份变为0.65波音股份。
麦道品牌只保留100座的MD一95型客机,其余民用客机一律改为波音品牌。
从此,有76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
波音公司总经理于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
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
当时预计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可望有530亿美元的进账,可牢牢稳住世界民用和军事飞机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
波音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发展成为一家设计并制造民用及军事飞机、导弹、直升飞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多种经营公司。
在今后的20年中,波音将以每年5%的速度发展空中交通事业,并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机交易量64%(1995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
麦道公司成立于1920年,一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拥有霸主地位。
但是在1996年以后,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竞争能力迅速削弱,从而面临着被其他企业并购的危险。
波音并购麦道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
麦道曾经两次拒绝波音,然而,在过去的几年,在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中,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降到不到10%。
1996年,麦道只卖出40架民用客机。
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300座MD一11无力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
12月,麦道放弃了自己440座MD 一11的计划,开始作为波音的"下承包商",帮助波音生产550座"加长型"747客机。
麦道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商,生产著名的F一15、FA一18和"猎兔狗"(与英国Bae联合生产)。
1996年11月,麦道在美国新一代战机--"联合歼击机"的竞争中,再度剪羽而归。
11月16日,五角大楼宣布,新战机将从拉克西德一马丁和波音样本中选择。
所以,麦道总经理无奈地承认:"麦道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已经无法继续生存。
"麦道为什么不能继续生存?1994年,麦道资产122亿美元,雇员65760年销售额口2亿美元。
麦道在与空中客车(Airbus)的竞争中,收获甚丰。
110架订货中,106架在欧洲。
基于德国汉沙公司的订货,麦道最大的机型MD一11的订货大增。
同时,麦道70%的利润来自军用飞机。
仅与美国海军l 000架改进型FA一18战斗机一项订货,就要20年才能做完。
1996年1月一9月,麦道民用客机的销售虽然从上年同期的30亿美元下降为19亿美元,麦道公司不仅没有亏损,而且赢利润9000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多。
这样一家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盈利公司,不能作为独立公司继续生存,沦落到连名字都保留不成的地步,原因竟是个头太小,产品系列过窄!就民用客机而言,分析家们普遍认为,今后,由一家公司提供从100座一550座的完整客机系列,包括统一的电子操作系统,可以大大节约航空公司培训、维修和配件的成本。
如今,波音用50亿美元开发出550座"加长型"747。
空中客车用80亿一100亿美元开发550座A300。
麦道自己在大飞机"努"不上去,就算是眼下仍旧盈利,日后还是没戏。
在军用飞机方面,麦道原来一直是龙头老大。
1994年,美国拉克西德与马丁·玛瑞塔合并,组成拉克西德一马丁,与麦道展开激烈竞争。
1996年,拉克西德一马丁又用91亿美元,吞并了劳若。
"三合一"的年销售额达300亿美元,为麦道的两倍。
新一代战机"联合歼击机",作为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英国海军的主要装备,将有3000架订货。
麦道虽然全力以赴,志在必得,结果却被五角大楼淘汰出局。
对于麦道来说,这不仅是一次重大商业机会的丧失,而且意味着麦道将无力保持技术上的前沿地位。
军民两面都败下阵来,麦道公司的被并购,可以说是必然的了。
(二)花旗银行并购旅行者金融公司1988年4月6日,美国金融保险业巨头旅行者金融公司和美国第二大银行花旗银行达成协议并宣布,将组成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这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并。
花旗银行执行长官约翰·S·里德和旅行者公司执行长官桑富德·威尔称:"花旗银行同旅行者的此次合并将把金融行业中最优秀的一些人汇聚到一起,并为顾客创造一种无人能及的服务资源。
我们的集团将是一个全球金融服务公司,一家优秀的全球性银行,一家全球物业管理大公司,一家著名的全球投资银行、贸易公司和一家覆盖面极广的保险公司。
我们给个人、公司、团体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无人能及。
我们合并的时机现在已经到来。
"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交易金额,以1998年4月6日两公司股票的收盘价计算达到近820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世界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它使1997年公布的世界通信与MCl通信370亿美元的兼并相形见绌。
合并后的公司总资产达6970亿美元,超过任何一家国际公司,其1600亿美元的市值也在上市金融服务公司中遥遥领先。
而原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大通银行的资产为3660亿美元,与东京三菱银行的6500亿美元和汇丰控股的4710亿美元都有较大的差距。
纽约的银行分析家托马斯.汉雷说,他已经从业25年,这是他看到的最大的企业并购。
此外,花旗和旅行者这两家19世纪诞生的金融业者,将共同缔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公司将成为全球资产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它将为企业并购树起一个新的坐标。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花旗集团将花旗银行业务和旅行者公司的投资、保险业务集于一身,开创了美国金融界"一条龙服务"的先河,实现了行业内的纵向一体化。
在美国,由于法律规章把银行业、金融服务业和保险业的业务分开,因而至今阻碍美国公司进行跨业界的合并。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一体的加强,使这种障碍逐渐变得淡薄。
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国内的银行兼并在方兴未艾的企业兼并浪潮中更加突出。
去年银行兼并交易额达创记录的953亿美元,今年头两个月的并购总额就达294亿美元。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银行有了提供大量资金的可能。
而且许多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指望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使积攒的资金增值,以满足子女上学和自己退休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银行界迫切希望吞并同业以迅速扩展业务,提高竞争能力。
而花旗集团的兼并新闻一出现,银行、证券和保险界的巨头就似乎听到了警钟:它们如果不去努力扩大规模而墨守单项作业的成规,将难以维持往口的地位。
(三)摩根·斯坦利并购迪恩·威特1997年2月5日公布的摩根·斯坦乖,一迪恩·威特两大公司合并事件,成为当年国际金融服务领域最具冲击力的事件之一。
此次合作创造了一个总市值逾210亿美元的新型投资银行,其规模堪称华尔街之最。
这个华尔街上"不寻常的婚姻",恰巧也是运用股票并购的典范。
在历史上,摩根·斯坦利曾是美国著名大银行J·P·摩根的投资银行一翼。
这家公司在全世界19个国家有27个中小分部,雇员总数为9200多人,1996年的税前利润为15.7亿美元,所经营的资产达1710亿美元。
作为上市公司,摩根·斯坦利在合并前总市值为88亿美元。
然而,作为经纪行,迪恩·威特更非等闲之辈,它合并之前的总市值达130亿美元,1996年纯利为9.514亿美元。
从并购方和目标公司的状况可见,并购方是上市公司,并且所面对的并购对象企业规模巨大,可以说在规模上与并购方不相上下。
如用现金并购将面临即时获现的巨大压力,而要采用股票并购,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并购方和目标公司在经营上能够达到业务互补、互相促进,无疑为进行并购后新公司的股票升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并购谈判一直是秘密进行的。
1997年1月31日,在商讨了有关财务细节后,华尔街最大的股票并购正式敲定了。
1997年2月513,双方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合并消息。
借此得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是这样达成协议的:公司命名:摩根股东拥有新公司45%的股份,其余的由迪恩股东拥有,交易以股票置换方式完成,根据当前市价,每股摩根股份换1.65股迪恩股份。
职位安排:迪恩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普塞尔担任新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摩根总裁马克担任新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COO),摩根主席费舍尔担任新公司董事局执委会主席。
董事局组成:新公司董事局将由14人组成,双方各占7人。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股票并购的特点,从职位安排和董事局组成的平分秋色的局面来看,股票并购不可避免地带来公司股本结构的变化和控制权的淡化和转移;从股权安排上,当前股价水平的作用极为关键,它是并购成本的基础。
并购消息公布的当天,摩根和迪恩的股票即大幅攀升,前者升至65.25美元,升幅14%,后者升至40.625美元,升幅5.2%,此后一周两家股票仍保持升势。
这说明两家业绩优良的公司并购,可实现股票保值和增值,有利于原持股者的未来收益。
(四)跨国汽车新巨人的诞生--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1999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
既出世界舆论哗然,汽车行业内部更是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
权威人士预言,全球汽车工业将随着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掀起新一轮调整浪潮,出现白热化的局面,并最终形成全球汽车产业的崭新结构。
1.合并背景及原因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均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
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
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
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
该公司是多元化企业,除了汽车之外,还生产和经营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