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在接受传统的西医治疗的也可以尝试中医护理方案来辅助治疗。
本文将分析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中医认为胫腓骨骨折属于“骨伤”范畴,治疗原则为“理气活血、化瘀生肌、固护骨髓”。
一般情况下,中医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主要措施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配伍应用。
二、中医护理方案1. 针灸治疗:通过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促进气血运行,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天枢、合谷等。
针灸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2. 推拿按摩:采用推拿按摩手法,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改善局部组织供血供氧,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
推拿按摩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增强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愈合过程的进行。
3. 艾灸疗法:对患处进行艾灸处理,以温经散寒,活血散瘀,促进局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可选用腧穴和距穴进行艾灸,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
4.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祛瘀生肌作用的中药进行熏洗,对于患处进行药物熏洗处理,有助于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以上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针对胫腓骨骨折的症状进行辅助治疗,通过调理气血,活络经络,促进骨折愈合,达到缓解疼痛,加速康复的作用。
三、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经过中医护理方案的辅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过临床观察,使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患者,多数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行走和运动功能。
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骨折愈合:中医护理方案能够调理气血,活络经络,促进骨折部位的局部循环,有助于骨折愈合过程的进行,加速愈合时间。
2. 缓解疼痛和肿胀:通过针灸、推拿、熏洗等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ilon 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带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带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扎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腓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致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精选全文完整版胫腓骨骨折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一定义胫腓骨骨折是指发生在胫骨平台以下至踝上部分的胫腓骨骨折,是长骨骨折中最多发的一种,多见于青壮年及儿童。
二生活起居指导1、病室宜舒适、安静,定时开窗通风,使空气清新。
2、抬高患肢,摆放与功能位。
3、治疗和护理尽量集中,避免过多移动患肢,必须移动时先做好解释,以取得患者合作,移动患肢动作要轻柔,双手同时托付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并且向后远端牵引。
三情志指导1、中医学认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患者应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避免忧思、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2、采取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如聆听轻音乐,学习一些放松自己的方法。
3、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治疗,取得最佳疗效。
四用药指导1、骨折三期遵医嘱分别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补肝肾等药物如中药湿热敷:方剂如下:威灵仙30g,鸡血藤20 g,没药10 g,桂枝10 g,防风10 g,乳香10 g,透骨草10 g,伸筋草10 g,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伤后或术后24h后热敷,注意温度适宜,以防烫伤皮肤。
口服复方骨肽片,骨康胶囊等,宜饭后半小时服,必要时用镇痛药。
2、在骨折初期、中期,中药汤剂宜午前、后温服或顿服。
骨折后期中药汤剂宜睡前服。
五饮食指导根据骨折三期特点进行辨证施膳:1、骨折初期(伤后或术后1-2周),此期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饮食宜清淡、薄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食物,如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蛋类、鱼类、瘦肉粥、黑木耳瘦肉汤、薏苡仁汤及田七瘦肉汤等。
忌食油腻、热毒、酸辣及发物。
2、骨折中期(伤后或术后3-4周),此期宜接骨续筋。
宜进食健脾、清补之品,如去皮鸡汤、清补凉瘦肉汤、淮山芡实瘦肉汤、牛肉及土茯苓煲龟等。
3、骨折后期(伤后或术后5-6周),此期宜补肝肾,壮筋骨。
宜多食滋补肝肾之品如骨头汤、核桃煲脊骨、淮山杞子炖水鱼等。
六功能锻炼指导1、稳定性骨折者,从第2周开始进行抬腿及膝关节活动,第3周扶拐不负重步行锻炼。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如下及胫腓骨远端内、外踝以上旳骨折。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用。
10岁如下小朋友尤为多见。
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胫腓骨干双折次之,腓骨干单骨折至少胫腓骨骨折中医药围手术期旳提前参与和术后中医药干预,能达到缓和疼痛、加快骨折修复、减少致残限度旳目旳。
中医干预有三个阶段:术前中医提前干预、术后中医治疗和中医功能锻炼。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ZY/T001.9-94)(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理解骨折分类、移位状况。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临床诊断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有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明显,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3)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旳发生。
(4)X线摄片检查:是诊断骨折最直接、最可靠旳检查。
还可行CT 及三维重建,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限度。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术前定痛止血骨折后筋骨脉络损伤,血溢脉外而出血,经络受阻而疼痛。
故手术前旳患者,应内服中药活血定痛止血,在条件容许旳状况下让患者自己按摩止痛穴位,可以达到缓和疼痛旳目旳。
身痛逐瘀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五灵脂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
内服中成药伤科接骨片、痛舒胶囊等。
外敷金黄膏点穴止痛在条件容许旳状况下,患者可自行或有她人帮忙点按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档穴缓急止痛。
2、术后活血化瘀接骨续筋术后初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发生移位,筋骨属于修复阶段。
此时活动旳目旳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
中医护理方案对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干预分析发布时间:2022-12-06T06:30:48.711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3期作者:胡月[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对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干预效果。
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开展分组处理,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胡月(泗阳县中医院,江苏宿迁,2237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对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干预效果。
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开展分组处理,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其余42例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开展临床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在开展护理前两组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胫腓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接受护理后都有显著改善,观察组胫腓骨患者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33%显著低于观察组胫腓骨骨折患者护理满意度95.24%,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而言,中医护理方案的干预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胫腓骨功能,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胫腓骨骨折;临床干预效果在骨科胫腓骨骨折十分常见,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外力因素冲击。
胫腓骨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肿胀和畸形,病情严重者患者还可能伴发腓总神经损伤,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导致残疾等严重后果[1]。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开展治疗,手术的应激反应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而常规的护理方式效果不理想[2]。
所以临床开展研究新的护理方式,中医护理方案逐渐应用于胫腓骨骨折的护理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本次研究立足于此,选取了82例患者分组对照对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及干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男性有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18-71岁,观察组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男性有25例,女性17例,年龄为18-70岁。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背景: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在临床工作中也会遇到许多这样的患者。
除了传统西医治疗,中医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协助治疗,有关其对于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的分析还不够充分,因此我们对于该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
方法:选择随机抽取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00名,其中50名接受传统西医治疗,50名接受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包括络穴及局部用药,针刺跌打消肿止痛,配合中药治疗,对于患者大量饮水、多便布之等物资和心理治疗记录和分析了患者的疗效。
结果:中医护理方案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总有效率达到74%,其中治愈率为42%,好转率为32%,相比之下传统西医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总有效率为60%,其中治愈率为20%,好转率为40%。
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显著(P < 0.05)。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愈合和康复进程,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疗效见图1。
结论: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病情康复和身体的恢复。
大量饮水、多换便布、心理治疗等针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应用中医护理方案进一步维护和完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完善该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应用和疗效。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是指下肢胫骨与腓骨同时断裂或部分断裂的损伤。
中医护理方案是指通过中医药的方法对胫腓骨骨折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方案。
本文将分析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
1. 中医药内服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胫腓骨骨折是外伤引起的病理变化。
内服中药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并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等。
疗效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内服治疗对胫腓骨骨折有一定的促进愈合作用。
平均愈合时间缩短,骨折处的疼痛和肿胀也有所减轻。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被广泛应用于骨折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运行,加快骨折部位的愈合。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触碰引流、直接取穴、搔刮刺激等。
针灸治疗可以有效舒缓疼痛和肿胀,缩短愈合时间。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与传统治疗相比,能够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
3. 中医药外治疗法中医药外治疗法是指通过外部涂抹、包扎等方式,将中药直接应用于骨折部位。
中药外治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直接刺激骨折处的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常用的外治药物有当归、川芎、秦皮等。
研究显示,中药外治疗法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但需要注意的是,外治疗法的使用应慎重,因为不当的外治方法可能导致骨折复杂、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综合分析上述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医护理方案在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内服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愈合;针灸疗法能够舒缓疼痛和肿胀,加快愈合;中药外治疗法可以刺激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胫腓骨骨折患者,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时,要结合传统的骨折治疗方法,遵循医嘱,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治疗包括手术干预和保守治疗。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下,中医护理方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一种选择。
本文通过临床疗效分析,探讨胫腓骨骨折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和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中药疗法、中医按摩和针灸疗法。
中药疗法是将适宜的中药材配制成药物,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搭配使用,以改善身体的整体状况和加速骨折的愈合。
中医按摩是通过手法的按摩和推拿,刺激经络和穴位,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和恢复身体的功能。
针灸疗法是将适当的针刺在特定的穴位上,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功能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胫腓骨骨折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中药中常用的川芎、合欢皮、桑枝、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减轻骨折患者的疼痛和肿胀。
中医按摩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和排除体内的湿邪,促进骨折的愈合。
尤其是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在患侧的足三里、环跳和阴陵泉等穴位上进行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
中医护理方案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胫腓骨骨折患者由于疼痛和活动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可以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舒缓,提高其治疗参与度和康复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还可以减轻术后局部炎症反应和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案并非单独的治疗手段,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医护理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选择。
中医护理方案应与现代医疗手段相结合,通过综合治疗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血瘀气滞证:伤后2 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 •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 •肝肾不足证:骨折4 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 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踝趾关节活动、感觉、运动状况。
2. 体位护理:髋关节屈曲15 度、外展0 度、膝关节屈曲15 度、踝关节背伸90 度、足尖向上位。
3. 遵医嘱予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
4. 遵医嘱使用耳穴压豆,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等。
(二)肿胀1. 评估肿胀的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2. 注意保暖,指导患者进行踝趾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3. 遵医嘱局部给予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三)患肢活动受限1. 评估患者患肢功能活动情况,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 指导患者进行踝趾关节主动运动,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3. 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摆放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4. 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如中频脉冲、激光、微波等;或采用中药贴敷等治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整复的护理1. 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 整复后注意观察患者患肢疼痛、活动、感觉、运动等情况。
3、复位固定后,即可作踝、足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收缩训练。
三周后,断端稳定可扶双拐不负重行走,10-12 周后,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时,去除外固定。
(二)围手术期护理1. 术前护理(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血瘀气滞证:骨折初期,伤后1~2周。
局部肿胀压痛,舌质淡,苔薄白。
(二)瘀血凝滞证:骨折中期,伤后2~4周。
伤处疼痛拒按,动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
(三)肝肾不足证:骨折后期,伤后大于4周。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淡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评估疼痛的程度、性质、原因、伴随症状,是否有被动牵拉痛,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遵医嘱中药外敷。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等穴。
(二)肿胀1.评估肿胀的程度、范围、伴随症状,有无张力性水泡并做好记录。
2.密切观察有无出现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可能: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张力增高,水泡、肌肉发硬、不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肢体颜色发绀或苍白,应立即报告医师,作好切开减压术前准备。
3.观察肢体血运及颜色。
4.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
(三)功能活动障碍1.评估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及肢体活动情况。
注意防止石膏支具压迫腓骨颈部导致腓总神经受压,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给予支具固定,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位。
3.改变体位时注意保护患肢,避免骨折处遭受旋转和成角外力的干扰。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
2.下床活动时防跌倒。
(二)饮食指导1.血瘀气滞证:宜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红糖、山楂、生姜等,少食甜食、土豆等胀气食物,尤其不可过早食以肥腻滋补之品。
2.瘀血凝滞证:宜进活血化瘀的食品,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加以骨头汤、鸽子汤等高蛋白食物。
3.肝肾不足证:宜进滋补肝肾、补益气血的食品,如鱼、虾、肉、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和腓骨骨干或骨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而临床上除了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之外,中医护理方案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对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一、中医护理方案的原则1. 疼痛缓解:应采取止痛措施,如冰敷或热敷等,同时可以采用针灸或按摩手段,以缓解病人的疼痛感。
2. 消肿止血: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组织水肿,如中药外敷或针灸等,同时采取止血措施,以避免出现过度出血。
3. 恢复功能: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注重对受伤部位进行恢复功能的治疗,如肌肉的运动、功能锻炼等,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二、病例分析患者,男性,47岁,因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右腿胫骨、腓骨干中段骨折,伴有明显疼痛、肿胀,术后采用中医护理方案治疗。
1. 疼痛缓解在治疗的前期,采用中药外敷和针灸治疗患处,以缓解其疼痛感。
患者反映疼痛感有所减轻。
2. 消肿止血在治疗的中后期,由于组织水肿已减轻,可采用中药外敷、针灸或按摩手段加速肿胀的消除。
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局部出血现象,采取了止血措施,有效避免了出血过多的情况。
3. 恢复功能在医治骨折的同时,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练习,增强受伤部位的肌肉膜和肌肉力量,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同时,结合针灸和按摩等手段,加速患处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疗效的提高。
三、治疗效果经过中医护理方案的治疗,该患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疼痛和肿胀的治疗方面,中药外敷和针灸技术起到了显著的缓解疼痛和消肿的作用。
治疗期间,采取的相关止血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出血过多的情况。
同时,在功能恢复方面,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练习,结合针灸和按摩等治疗手段,促进了受伤部位的骨折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伤口恢复良好,骨折处愈合良好,疼痛和肿胀等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缓解。
治疗后随访半年,病情未见复发。
综上,采取中医护理方案在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中是具有独特的优势的,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消肿、止血等问题,并对患处周围的肌肉膜和肌肉力量进行适当的练习,帮助患者加速恢复。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按摩和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增加局部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2. 中药熏洗:采用中药煎煮后将药物浸泡在热水中,然后用热水进行熏洗,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并起到消炎和抗菌作用。
3. 中药贴敷:将中药煎煮后,将药物贴敷在骨折部位,可以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促进骨折的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桑枝、郁金、白薇等,具有活血化瘀和消肿止痛的作用。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并缓解疼痛和肿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肝俞等。
临床实践证明,胫腓骨骨折患者经过中医护理方案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恢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和肿胀:中医护理方案中的按摩、推拿、熏洗和贴敷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 活血化瘀:中医药中的一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骨折的愈合。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也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3. 骨折愈合:中医护理方案中的中药贴敷和针灸疗法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促进骨折的愈合。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推拿、熏洗、贴敷和针灸等手段,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加快骨折的愈合,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
临床疗效分析显示,中医护理方案在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骨折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中医护理方案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由专业医生进行指导和监护,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一旦发生骨折,需要接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护理方案,通过中医的疗法来促进骨折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本文将对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临床疗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医骨伤理论中医认为,骨折是外伤所致,导致骨骼断裂。
根据中医骨伤理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调整脾胃功能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药物疗法(1)活血化瘀药物:如川芎、丹参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2)壮骨生肌药物:如桂枝、黄芪等,具有促进骨折部位愈合的作用。
(3)祛风湿药物:如羌活、独活等,能够散寒祛湿,减轻关节疼痛。
2. 中医推拿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有助于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部位组织的修复和愈合。
3.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对于骨折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4. 中药熏洗采用中药熏洗的方法,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减轻疼痛和消肿。
5. 中医针灸针灸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对于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方案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是显著的。
中医疗法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以调理为主,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力,有助于加速骨折的愈合。
中医护理方案对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干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胫腓骨骨折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于患者临床效果取得的影响。
方法: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列表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工作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胫腓骨功能恢复情况、预后生活质量情况和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相关数据显示,经过护理后,在胫腓骨功能恢复情况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护理过程中,通过中医护理方案的合理应用,有利于促进患者胫腓骨功能的有效恢复,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与优化具有积极价值。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胫腓骨骨折;临床干预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列表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患者年龄24~60岁,平均(35.69±3.51)岁;在致病因素上,15例交通事故,12例高处坠落,8例其他;研究组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龄27~61岁,平均(37.68±3.43)岁;在致病因素上,18例交通事故,10例高处坠落,7例其他;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工作模式进行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1)做好入院注意事项宣讲;(2)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3)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开展负性心理疏导;(4)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
1.2.2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1)对于疼痛者,可对患者的疼痛原因、程度、性质、伴随症状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牵拉痛,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做好疼痛评分记录;并遵照医嘱给予相应的中药外敷;遵照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贴压部位包括神门、交感、皮质下、膝、踝等穴位。
中医护理方案对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干预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对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干预效果。
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开展分组处理,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其余42例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开展临床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在开展护理前两组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胫腓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接受护理后都有显著改善,观察组胫腓骨患者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33%显著低于观察组胫腓骨骨折患者护理满意度95.24%,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而言,中医护理方案的干预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胫腓骨功能,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胫腓骨骨折;临床干预效果在骨科胫腓骨骨折十分常见,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外力因素冲击。
胫腓骨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肿胀和畸形,病情严重者患者还可能伴发腓总神经损伤,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导致残疾等严重后果[1]。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开展治疗,手术的应激反应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而常规的护理方式效果不理想[2]。
所以临床开展研究新的护理方式,中医护理方案逐渐应用于胫腓骨骨折的护理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本次研究立足于此,选取了82例患者分组对照对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及干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男性有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18-71岁,观察组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男性有25例,女性17例,年龄为18-70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的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案,主要的护理方式有简单健康宣教、入院引导、胫腓骨骨折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及饮食干预等常规护理。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及胫腓骨远端内、外踝以上的骨折。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
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
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胫腓骨干双折次之,腓骨干单骨折最少
胫腓骨骨折中医药围手术期的提前参与和术后中医药干预,能达到缓解疼痛、加快骨折修复、减少致残程度的目的。
中医干预有三个阶段:术前中医提前干预、术后中医治疗和中医功能锻炼。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了解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3)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4)X线摄片检查:是诊断骨折最直接、最可靠的检查。
还可行CT 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术前定痛止血
骨折后筋骨脉络损伤,血溢脉外而出血,经络受阻而疼痛。
故手术前的患者,应内服中药活血定痛止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自己按摩止痛穴位,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身痛逐瘀汤加减
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五灵脂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
内服中成药伤科接骨片、痛舒胶囊等。
外敷金黄膏
点穴止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自行或有他人帮忙点按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等穴缓急止痛。
2、术后活血化瘀接骨续筋
术后初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发生移位,筋骨属于修复阶段。
此时活动的目的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
方法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也可结合患肢自我按摩。
术后瘀血肿胀疼痛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可见疼痛伴肿胀瘀血。
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可内服外敷中药,辅
以功能锻炼。
术后后期肿胀渐消而未尽,筋脉萎软不舒,骨尚未续。
治宜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生新续骨。
内服接骨续断汤加减
当归尾9克,赤芍药9克,桃仁9克,红花5克,鸡血藤20克,延胡索6克,乳香6克,没药6克,丹参6克,自然铜12克,骨碎补12克,泽兰叶6克,苏木10克,续断10克,桑枝12克,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川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甘草6克。
内服中成药伤科接骨片、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外敷中药接骨续筋药膏 ( 自然铜12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五加皮10克,皂角10克,茜草根10克,续断10克,羌活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骨碎补15克,接骨木15克,红花10克,赤芍药10克,地鳖虫15克,白及10克,血竭30克,硼砂6克,杜仲10克,桑寄生20克)
3、中药静脉制剂治疗
术后初期:丹参注射液加鹿瓜多肽注射液或骨瓜多肽注射液等。
术后后期:生脉注射液加鹿瓜多肽注射液等。
4、手术治疗:适用于胫腓骨中段横断或斜形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不稳定者,夹板和石膏等外固定困难者。
三、护理与功能锻炼
(一)护理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小腿皮肤撕脱伤和其他合并伤病人。
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时,应立即投入抢救,输血、输液、输氧等。
2、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运动、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警惕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及小腿骨筋膜间区综合征,发现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触及不清、肢端发凉,感觉迟钝、肿胀严重、皮肤颜色改变,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出紧急处理。
3、患肢抬离,保持中立位,严禁外旋,为防止足跟压伤,可住踝部垫小软枕,以使足跟悬空。
4、患肢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防止膝、踝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
同时,在外固定坚强牢固的情况下,早期下床,适当给骨折端以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
(二)功能锻炼
术后患肢肿胀渐消、疼痛减缓、新骨始生。
活动的目的是增强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的能力,防止局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以及并发症。
除了初期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可在医生帮助下或自己学习后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
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
恢复期功能锻炼
练功疗法是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对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恢复骨关节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患者自我练功对治疗损伤有推动气血流通和加速祛瘀生新的作用,
可改善血液与淋巴液循环,促进血肿、水肿的吸收和消散,加速骨折愈合,濡养关节经络,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利于骨关节功能恢复。
不仅需要着重强调练功,而且需更强调正确练功。
严防盲目、错误的功能锻炼。
四、练功注意事项
(一)、练功的内容和运动强度要科学合理。
练功应辨明病情,估计预后,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根据伤病的病理特点,医护人员帮助患者确定练功内容和运动强度,制订锻炼计划。
骨折患者更应分期、分部位制订练功计划。
(二)、掌握动作要领。
练功时还应注意保暖,全神贯注,动作缓慢柔和。
一般每天练功2~3次。
(三)、循序渐进。
练功时动作应逐渐增加,次数应由少到多,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练功时间应由短到长。
(四)、定期复查。
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病情和功能恢复的快慢,还可以随时调整练功内容和运动强度,修订练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