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一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是成正比例的。
河南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过程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大量的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是加快发展、振兴河南的一个关键点。
近年来河南省的职业教育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有了很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推动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
同时河南省提出了振兴中原经济,实现中原经济崛起的战略,此战略的提出对河南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河南省开始设立第一批的高职院校,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这些高职院校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为此后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1998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河南省的职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了58所,河南省的高职教育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河南省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提高。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但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社会普遍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把它作为我国产业机构升级必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来看待,因此职业院校在大家的心中形象很差、地位很低。
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在高考录取中是最后一个批次,因此人们一直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差生才会上职业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
2 现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目前,河南省有职业院校58所,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程度很高。
在专业设置上,一听说就业热点就盲目开设,没有考虑到自身条件,结果造成你有的专业我也有,你没有的专业我也没有,省内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教育研究河南民办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李景初1孟莉娟"(1郑州西亚斯学院商学院,河南新郑451150;2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464)摘要:随着河南民办高校数量增多,民办高校之间竞争加剧暴露出一些问题,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需要。
对河南民办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研究非常有必要。
本文鉴于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民办高校资源整合的对策,逐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河南省民办高校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及整合路径开展研究,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和有意义的课题,可以为河南省民办高校资源整合提供借鉴。
1.河南民办高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河南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及办学效益方面已经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是,河南民办高校在外部现有教育体制及自身内部因素等的制约下,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1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已有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民办高等教育是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发展的,民办高校办高等校的意义和:是等要的。
现状是保障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现有民办教育方面的法规有《中民和高等教育法》《中民和国民办教育法》《中民和民教育法实方》《民高等学校学规》《学法》《中教育和发展要(2010—2020年)》《河南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法》《河南省民办教育进一民办教育健发展的意》。
教育法律法规,民办高等教育有的法,有《中民和民办教育法》规,及的内。
一法律法规是为决问题制的规通意。
有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方很多是对高等校,民高校的的。
,有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有,多办高校的法律法规是不民办高等教育的,法有,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不有可,成。
12社会认可度低,生源竞争激民为民高校的举目的是追逐利润,高等教育的质和水平不顾,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学生培养质和水平下降,学生不会可。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背景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基地之一,在高等教育领域也积极推动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河南省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因此,河南省开始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项目目标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实践,深入了解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改革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能力,助力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项目内容1. 教育理念创新项目将针对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和创新。
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借鉴,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开展相关实践探索。
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将重点研究和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现有课程设置和内容的评估,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同时,项目还将研究并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将探索和创新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项目还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和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4. 师资队伍培养项目将重点培养高等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通过举办教职工培训班、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项目还将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学人才,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
项目成果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适合本地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在部分高校进行实践;2.优化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3.探索和创新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效果;4.培养高等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河南省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摘要】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河南省整个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合理配置,能有效地提高河南省整体的办学效益,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各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能更好地促进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突出办学特色,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推进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品牌战略建设,打造河南省的品牌专业和品牌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整合;利用;资源共享职业教育资源是指全社会投入到该领域的,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总和[1]。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进步,职业教育呈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管理、整合和利用还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
特别是河南省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人口大省,大力发展和优化职业教育,能有效地缓解河南省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和提高人口素质。
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以此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有效地推进河南省整体经济的大发展。
1.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意义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2]。
立足中国国情和河南职业教育的现状,充分挖掘职业教育资源的潜力,积极推进河南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推动河南职业教育以及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的办学效益通过对河南省整个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合理配置,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各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整合,能够把一些资源贫乏、办学艰难的学校合并到示范性学校,促进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突出办学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促进各类职业院校的生源趋向平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的办学效益。
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现状调研摘要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在规模、层次、结构和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路线和跨越式发展战略。
关键词河南高等教育调研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调查1.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普通高校2007年发展到82所,较2002年,本科院校增加7所,达到31所,新组建设置高职高专学校18所,达到51所。
全省高校研究生招生单位26所,博士学位点由15个增加到107个,较2002年增长6.1倍;硕士学位点由281个增加到845个,较2002年增长2倍。
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到11所,较2002年增加6所。
具有本专科招生资格的成长高校发展到21所,分校办学点发展到7个。
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35.52万人,毕业生26.72万人,在校生达到109.5万,较2002年增长1.32.2万,增长2.5倍。
成人高校招生9.28万人,在校生24.94万人,毕业生9.2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68%,提高6.68个百分点。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办学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河南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已建设12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1门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省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15所本科院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公布结果的9所中6所获得优秀。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达到3所,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人文社科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扩招初期高等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出现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5年来,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90项,技术发明奖89项,科技进步奖543项,分别占全省总数的57.7%、64%、54.8%。
河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摘要: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河南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客观要求。
本文分析当前我省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措施,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指导河南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问题及对策本文是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省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河南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变人口资源为人才资源,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客观要求。
本文分析当前我省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措施,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指导河南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一、河南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河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十分丰厚,生源多基础教育实力强,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的潜力大。
虽然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但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没有一所国家财政支持的学校。
国家直属的科研机构也很少,造成河南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
其中高技能人才短缺,技能水平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的问题非常突出,并没有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优势,相反还造成一定的压力。
在中原经济建设关键时期,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科教兴豫的主力军,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高等教育人才与积极服务社会的重任,其人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益如何,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实力与发展潜力,而且关系我省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利用,还关系到我省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能否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总第122期)J oum al of t he Par t y S c hoo l of C P C Z hengzhouM uni ci pal C om m i R ee N o.2,2013(Sum,122)市情省情研究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市情社情研究室,河南郑州450042)摘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河南省的投资担保行业近年来供需两旺,但担保机构的运行却屡屡出现问题。
为了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使担保体系健康平稳运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有效的担保资金供给机制,完善风险分散和控制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配套法律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
关键词: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供给;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3)02—0112—03一、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现状2007年底,河南已设立各类担保机构190家,比2006年新增56家,其中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出资参股的政策性担保公司92家,占担保机构总数的48.42%;注册资本51.07亿元,比2006年新增15.59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5.65亿元,占注册资金总额的30.64%;商业性担保机构97家,注册资本35.29亿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69.10%;会员制互助性担保机构l家,注册资本1326万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0.26%,共接纳105家企业人会,人会基金2000万元。
注册资本相对较大、正常开展担保业务的121家担保机构累计为11573家中小企业提供了16274笔融资担保业务,担保额138.4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形成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省、市和部分县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但是,与满足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每年近两千亿元的融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河南省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均衡等。
切实分析和评价河南省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对进一步研究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均衡分析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1978年到2008年为例,高校数量由24所增加到84所,增长了2.5倍,高校招生数量由1.4万人增加到44.5万人,增长了30.8倍,高校在校生数量由2.7万人增加到125万人,增长了45.3倍,高校教师数量由0.5万人增加到6.5万人,增加了12倍。
由图1可以看出,1999年是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点。
自1978年至1998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处于缓慢发展阶段,高校数量、招生人数及在校生变化不是很明显。
自1999年开始,河南省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1999年至2008年,是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高校数量、招生人数及在校生都增加了很多。
1999年至2008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高中升学率,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为河南省国民素质的提高及人力资源的扩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河南省各地市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由于河南省各地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同,以及地理、空间和历史的原因,河南省各地市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一些差距。
目前河南省本科院校有49所,其中在校生接近90万,教师数量53557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8148人;专科院校有69所,其中在校生接近60万,教师数量31289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8914人。
假设我们以高校数量来衡量教育资源情况,以在校生数量来衡量教育影响程度,以高校教师数量来衡量对教育的投入情况,以高校教师中副高职数量来衡量教育的质量情况,那么对于河南省的本科教育资源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郑州市、新乡市、商丘市、洛阳市、开封市几个地市各项排名都排在前列,其本科教育资源相对其他地市都比较丰富。
河南省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对策研究依据规模与效益的经济学原理,通过调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利用和配置的现状,分析了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激活机制、开源节流”、“立足区域、形成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标签:河南;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对策;研究整合教育资源是指将教育系统中诸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稳定的比例关系。
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河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为河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关系到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效能。
谢万华早在1994年就撰文《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分配不均、结构不合理、产权单一、管理僵化、运作粗放、增值低等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现有的教育资源正在发挥着作用。
但是,通过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现状进行考察,笔者发现上述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问题仍很突出,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河南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通报》表明: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23处;普通高等学校107所,其中,本科院校45所,高职院校62所;成人高等学校15所。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7.83万人,比上年增加2.09万人,增长4.57%。
由此可见,政府近年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大了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希冀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强省富民。
从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高校数量并不少,但是由于地缘性和历史等诸多因素,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高校数量有限,高端优质高校的分布极不平衡,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不平衡。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河南省民众目前极为关注的,也是民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怎样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适应社会需求,怎样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实问题(一)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河南省目前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存在矛盾。
高中阶段的毛入学(89.08%),远远大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3.6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供求矛盾就更加突出。
况且,如今河南的优秀学生众多,而优质高校却如凤毛麟角,民众对高等教育需求不再停留在“有学上”的阶段。
“上好学”取代了“有学上”,成了民众关注的焦点。
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家长们争相抢夺的对象。
在这种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显得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集权计划统一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
国家作为垄断者,不具有经济人的行为表现,基本上不计算成本效益,规定的价格很低。
接受高等教育成本低,导致了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膨胀。
地方政府监管不严,资源流失严重。
有限的资源投入不合理,导致一些高校大手大脚、浪费无度,而另一些高校捉襟见肘、举步维艰。
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使教育资源不能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机构,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学校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民办教育发展迟缓,运营机制不灵活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增长点,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促进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机制的力度不大,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不够完善,民办教育只是公办教育的附庸。
民办教育过于注重谋取回报,而公办教育却不计成本,这是不符合教育经济学原理的。
另外,公办学校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垄断了优质生源,使教育均衡发展化为乌有。
从资源配置来看,由于过多地受到行政的干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主要问题是政府投资决策的机制没有真正恢复,政府投资职能机构的决策不健全,领导追求政绩,只偏好短期见效的项目,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领域,往往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加之教育投资体制滞后于经济体制,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应当从体制创新入手。
(三)教育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来源渠道不通畅高等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单一,是限制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依然占主导地位,远未激发社会、个人投资教育的热情;社会力量办学作用被弱化,甚至受到社会歧视,导致民间资本外流。
传统体制形成的免费上大学的制度,使家庭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
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完善,捐赠收入数量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还比较薄弱。
面临这些问题和挑战,政府应强化危机意识,确定规范的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四)教育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的现象严重1资源利用中的分散问题教育资源利用中的分散、闲置、浪费诸问题,也是影响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教育资源存在区域上的分散。
这种分散主要表现在地区、空间上的非统属性。
如某校主校区和分校区分别都有的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物质资源、校园物质文化资源,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这些资源无形中就没有完全被利用因而造成浪费。
校外资源如市内教育资源、省内外教育资源乃至全国教育资源都归不同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所占有、控制、支配,导致资源占有主体的分散性。
另一方面,使用上的分散或各自为政问题很突出。
主体使用计划上的不同步往往导致使用上的分散。
各高校、院系的不同的主体分别使用教育资源经费,其形式雷同,内容类似,却是分别进行。
资源使用上的分散,无形中会导致资源的闲置。
2资源利用中的闲置问题教育资源未能被充分利用,导致该资源功能未充分发挥,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有些教育资源由于资源使用的主体认识不到某项资源的使用价值而被闲置,或者是因为主体利用资源能力匮乏,如由于经费上的原因而无法使用,或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而无法使用。
例如有些高校,为了通过上级部门的项目评估,突击购置了若干套设备,但因缺乏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或是因为设备功能与实验内容不符,崭新的设备在通过评估后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被永久地搁置起来。
教育资源的闲置无异于浪费。
3资源利用中的浪费问题由不正当或过度的使用所导致的资源使用未达成既定目标或资源可利用的机会减少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高校的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划拨和高校内对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而行政划拨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行政管理的效益。
如果只从政绩出发,而不顾实际需要进行教育经费的划拨和再分配,很容易造成因行政划拨或分配的资源超出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浪费。
(五)区域竞争力薄弱,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形成专业化、多样化的办学体系,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区域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和积累效应。
但是,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高校布局不合理,“211”工程和省部共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基地都集中在以省会郑州为中心的郑汴洛地区。
虽然区域教育集约雏形已现,但是郑一汴一洛一体化区域教育有待进一步扩张,规模效应还未显现。
另外,高校扩招引起的结构性失调,导致“大而全”的“麻雀大学”数量剧增。
不少高校追求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完成“短平快”、“三级跳”,即在专科升本科、本科普通院校升综合性大学的潮流中盲目攀比、盲目扩张,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高校办学趋同,特色和优势弱化,导致人员配置、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整体不足和浪费。
其结果是,非但1+1不能大于2,而且这种“麻雀大学”会互相抵消竞争实力,破坏规模效应的形成。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目标之一是“使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应“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优化布局结构”,“推动公办学校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
这些目标和规划也为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实效性的策略。
三、整合河南高等教育资源的策略(一)完善制度、创新机制,科学配置资源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下,学校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乃至学校经营、经费投入、教师管理、招生分配等都受到政府的指令性计划的控制,“高等教育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并且是与其他社会领域完全隔离的封闭性的办学体制,因而很难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同时也使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力量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应予完善。
具体做法是:第一,在政府加大对公立学校高等教育的投入的同时,公立学校也应力求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改变“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推进适度的高校市场化,使之经受经济浪潮考验和经济规律的检验,促进高等教育资金的合理运营。
另外,要给予民办高校相应的资金政策的支持,扶持私立学校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第二,破除市、县等行政区域之间阻碍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相互开放硬件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协调和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第三,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参与教育决策,为管理部门提供计划、决策、指导和信息。
例如,在美国,有一个由一些著名企业家组成的、负责设计新一代美国学校的指导机构,即“美国新学校发展公司”,可以说就是一个社会成功参与教育决策的标志性教育机构。
(二)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整合教育资源要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优化教育结构,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完善河南高等教育的结构,涉及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人才素质结构等方面的因素。
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各方面的学科专业人才。
一所高校内的学科与专业设置的个性化特征就代表了这所高校的办学特色。
河南省高等教育所包括的学科门类、专业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重情况只有适应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色相吻合,才能够与中原经济互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高低。
这就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教师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都会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文化。
政府可以通过不同学校之间师资流动、师资培训、师资交流优化师资,建立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实行合同聘任制,采取联合教授等措施,形成河南省统一的高校师资市场。
第三,优化人才素质结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人才素质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但是目前河南省人才过剩和人才短缺的现象依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