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常见题型答题格式赏析句子方法(技巧):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 ,+表现了…情感/效果等 (写作目的)【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答题格式:运用了……词语,……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述了)……(内容)和情感(效果、目的)(1)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答案:(1)运用了动词描写,一个‘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抓妈妈手指头的力度,刻画出了女儿对妈妈的难割难舍的依恋;(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答案:(2)运用了动词描写,一个‘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死里逃生的庆幸与激动,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表达方式、人称、表现(艺术)手法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例:“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4.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
(详见下文中开头、中间、结尾作用)5. 句式及语言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语文答题模板高考第一部分诗歌答题模式(重在读懂答准)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第二部分现代文(论述文)答题模式(重在分点答题)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物+心)+联系上下文(心物同构)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形象或性格)+侧面烘托(或印证)+内容更加丰富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第三部分小说独特答题模式(重在人物手法)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第四部分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重在发幽探微)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补充或印证)第五部分积累——现代文(务必耳熟能详)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语文题型答题模板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 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模板:谁(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时间、地点、背景等)+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比如说这篇文章啊,就是讲那个小明(主要人物),在暑假(时间)去乡下奶奶家(地点)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做的事),然后经过他的细心照料,小鸟康复飞走了(结果)。
2.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具体修辞],比如“她的笑容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她的笑容(本体)比作春天的花朵(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笑容的灿烂(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情感)。
如果是拟人呢,像“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把风儿当作人来写,赋予风儿“抚摸”这个人才有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风儿轻柔的特点,也让句子充满了画面感。
3. 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要是动作描写的话,像“他猛地跳起来,伸手去抓那只蝴蝶”,通过“跳”“伸手抓”这些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他想要抓住蝴蝶的急切心理和敏捷的动作。
外貌描写呢,就像“她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通过描写她的头发和眼睛,勾勒出她的外貌特征,使读者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她的样子。
4. 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模板:首先要从句子的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
比如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字面意思就是风雨过后会有阳光,乌云之上是晴空。
但联系文章的话,如果文章是讲一个人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在经历困难挫折(风雨、乌云)之后,总会迎来成功和希望(阳光、晴空)。
5. 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从人物的[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性格特点]的人。
例如,文中的小红在看到老人摔倒时,毫不犹豫地去扶老人起来,还送老人去医院,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小红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语文高考答题模板各种题型1. 阅读理解题型a. 主旨大意题:(1)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模板:本文主要讲述/介绍了......,通过......来传达作者的理念/思想。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引起读者对于......的关注。
可以看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是......b. 主题议论题:(1) 文章的中心议题是什么?(2) 文章围绕着什么展开讨论?模板:本文主要讨论/探讨了......这一问题。
作者通过列举了一系列的事例和证据,试图证明/反驳了该观点。
从中可以看出,文章围绕着......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
c. 细节理解题:(1)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细节?(2) 文章中对于某个细节的描述是什么意思?模板:在文章中,提到了......这一细节。
通过这个细节的描述,可以得出......的结论。
作者通过这个细节想要表达的是......2. 作文题型a. 议论文题目:(1) 同意与否某种观点(2) 论述某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模板:首段:引出议题,简要交代背景信息主体段落:提出自己的观点/论点,给出理由和论据进行支持,可以适当引用名言名句、科学数据等加强论述结尾段:总结观点,可以给出建议或展望未来,给人以启示或思考b. 叙述文题目:(1) 描述一件事情的过程或经历(2) 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点模板:首段:引出叙述的对象,简要交代背景信息主体段落:详细描写事情的经过/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事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尾段:总结全文,交代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心理变化,给人以思考或启示3. 修改、补全题型a. 修改句子:(1) 此句有哪些语病需要修改?(2) 如何修改这个句子?模板:从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来看,该句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句子更加准确/通顺/连贯,我认为应该将......改为......b. 补全句子:(1) 根据上下文意思,该句缺少的成分是什么?(2) 如何补全该句?模板:通过分析上下文可以发现,该句缺少......的成分。
实用语文答题模式语文答题模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式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一)、描绘类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2、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1、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3、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三)、修辞类1、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语文答题模式首先,在回答语文题目时,可以采用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的模式来组织答案。
开头部分可以用几句话简要回答问题,中间部分可以展开论述,提供理论分析和实例证明,结尾部分可以进行总结和回答问题的归纳。
其次,在开头部分,可以先对所问问题进行重新阐述,明确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如果题目是:“请你谈谈读书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可以开头如下:“读书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同时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接下来,在中间部分,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提供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具体的实例证明。
例如,可以从知识、思维、道德、智慧等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说:“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东西。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和故事,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读书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细读经典名篇,我们可以学会透彻理解、深入思考。
同时,读书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我们的道德观念。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学会正确认识、评价和选择。
最后,读书可以启迪智慧,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
智慧的秘诀蕴藏在书籍里,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索,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智慧和见识。
”最后,在结尾部分,可以进行总结和回答问题的归纳。
可以说:“综上所述,读书对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同时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用读书来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除了以上的模式,还可以根据具体题目的要求和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动和调整。
总之,回答语文题目时,要善于运用已学的语文知识,进行逻辑思考和清晰表达,用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
同时,要在回答中进行多方面的展开,提供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证明,以加强答案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整个答题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用词的得体,以提高答案的质量和分数。
语文阅读理解36个答题模板1.文章开头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结尾的作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4.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分析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线索、暗示文章主旨。
7.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8.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9.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10.分析段落的作用: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1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
12.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分析文章的主旨:通过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来分析。
14.分析文章的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
1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等。
16.分析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等。
17.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18.分析文章的文化背景: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
19.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布局等。
20.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1.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22.分析文章的情节: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3.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作用。
24.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25.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悬念、伏笔、照应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26.分析文章的选材:选材的典型性、新颖性等方面的特点。
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语文必备答题模板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模式:点明何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①对比:强调了......突出了......②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③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④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⑤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⑥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4、(1)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2)说明方法的作用:①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②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③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④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5、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追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6、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7、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8、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
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术语使用注意事项: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文章的结构:(一)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分析讨论,找出其存在或产生的根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作者列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用所掌握的论据对此观点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三)立论型: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驳论型: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提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
在阐述自己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如果作者持赞成态度,就直接对它加以论证;如果持反对态度的话,则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充分论据证明。
(四)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大多以一种现象或者一种结果开篇,然后进一步探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