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二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71.41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汇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你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在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一、声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被挤压和稀薄,产生了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
1. 声的物理量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我们可以用一些物理量来描述声音,包括声源、频率、振动周期、振幅和声强等。
- 声源:产生声音的物体或介质。
- 频率:声音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 振动周期:声音振动一个完整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 振幅:声音振动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 声强:声音能量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2. 声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传播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但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会有所变化。
3. 声的传播路径当声音传播时,会遇到一些障碍物。
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
- 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 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 衍射:声波在通过障碍物的缝隙或物体周围边缘时发生衍射,使声音能够传播到它本来无法到达的区域。
二、声音的性质声音有许多不同的性质,例如音调、音量和音色。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会比频率低的声音更高音调。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和声强有关。
振幅大、声强大的声音听起来会比振幅小、声强小的声音更响亮。
3. 音色音色是指能够区分不同声音来源的特征,每个声音源都有独特的音色。
例如,同样频率和音量的声音,人声和乐器声仍然可以辨别出来。
三、声音与媒质的关系声音的传播与媒质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媒质会对声音的传播和听觉特性产生影响。
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在物理学中,声现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影响着我们日常
生活的很多方面。
在八年级第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声现象的基本
知识点。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声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声音的
产生、传播和特性。
1.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运动,当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也会随
之振动,从而产生声波。
声波是沿着压缩和稀疏的波动形式传播,并能够在空气、液体和固体等物质中传播。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通过振动传导来传播,一旦振动形成,它会在介质中以波
的形式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因介质而异,如在空气中的传播速
度为340米/秒,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
声音只能通
过精密的仪器检测,而人类的听觉范围大约在20-20,000 Hz之间。
3. 声音的特性
声音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频率和振幅。
频率是声音产生振动的速度,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
振幅则是声音振动的幅度,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表示。
此外,声音还有相位、波长和速度等特征。
总结
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是学习声学理论的基础,我们需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它们的相关计量方法。
声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包括音乐和工业等领域。
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大家能够对声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初二物理知识归纳上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声音的产生1、声咅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将物体发声振动的规律记录下來就可保存物体所发出的声音。
3、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1、声咅是以波的形式在物质中传播的,所以也把声咅叫做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3、把声音显示出来:声音是一种波,不仅能被听见,而且可以被“看到”。
通过话筒,可以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示波器,就能在显示屏上将声音的波形显示出来。
三、声速及回声1、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2、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公式为v=S/to3、冋声是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障碍物,反射回來的声音。
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人与障碍物的间距大于17m),人们才能把他们区分开。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测距原理:S二1/2 vt o四、影响声速的因素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是\鼻〉\「液>\3。
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是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3、声咅在空气(15°C)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我们平常说的咅速就是指这个值。
五、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声波一外耳道一鼓膜〜听小骨一耳蜗一听觉神经一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2、人耳能听到声音的基本条件:一是声音的传递组织(如鼓膜、听小骨)正常;二是听觉神经正常。
3、耳聋的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声咅的传递组织出现障碍造成的耳聋称为传导性耳聋;另一种是由于听觉神经出现障碍造成的耳聋称为神经性耳聋。
六、骨传导1、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做骨传导。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和感受非常丰富。
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和被接收的呢?在八年级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步了解这些问题,并探讨与声音有关的一些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或其他介质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变化,这种变化以波的形式向周围的空间传播,形成声波。
这就是声音的产生过程。
二、声音的传播声波可以在空气、水、金属、木材等物质中传播,但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介质越密度大、越弹性好,则声波传播速度越快。
在传播过程中,声波产生的变化可以被声音接收器接收,常见的声音接收器有麦克风、扬声器、耳朵等。
三、声音的压强和频率声波中的压缩部分和稀疏部分都会对介质施加压力,这个压力就是声音的压强。
声音的压强越大,则声音越响亮;声音的压强越小,则声音越轻柔。
声波中的波峰和波谷的数量在单位时间内重复出现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它用赫兹(Hz)来表示。
声音的频率越高,则声音越尖锐;声音的频率越低,则声音越沉闷。
四、共振和谐振当物体振动的频率与外界的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时,就会发生共振或谐振现象,意味着物体的振动会越来越强烈。
这种现象在很多声学设备中都有应用,如乐器、喇叭等。
五、声音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后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声波会从原来的方向反向传播。
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我们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利用声纳来测量距离、利用回声定位船只、在电视中添加声音效果等等。
以上就是八年级物理变化章节涉及的声现象知识点,它们探究了声音产生、传播、压强、频率、共振和反射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声学原理,培养对声音的敏感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1.声音的产生:(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人说话时靠声带振动发声的;清脆的蟋蟀叫声和蜜蜂的嗡嗡声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乐器中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均可作传声的介质。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真空不能传声。
(4)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慢些..,气体中最慢..;在同一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6)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3、声音的接听过程:(1)人耳的主要结构有外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神经。
(2)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个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4、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到学生的耳朵,引起耳内鼓膜的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5、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
(1)声音的高低..——音调。
①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
②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③可用波形来比较频率,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2)声音的强弱..(即大小..)——响度。
①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②用波形来比较振幅,振幅小.,响度小.。
(3)声音的品质..——音色。
初二物理必考重点知识点归纳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比男低音歌唱家的音调高,弦乐器通过改变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来改变音调。
- 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决定。
振幅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响度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曲子,音色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4. 声的利用。
- 声可以传递信息,如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B超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 声可以传递能量,如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⁸m/s。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反射面光滑,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仍然平行;漫反射反射面粗糙,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空气中约340m/s),在液体中较快(水中约1500m/s),在固体中最快(钢铁中约5200m/s)。
3.声音(声波)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二、乐音的特征乐音是声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音*来描述它的特征。
人们常将响度、音调、音*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一)响度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3.响度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二)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用符号hz表示。
3.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弦类乐器,弦越紧、越短、越细,发出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三)音*1.不同的声源,由于他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因此发出的音*不同。
2.人们常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音*来分辨的。
根据音*,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
三、噪声及其控制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的波形是无规则的。
2.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3.有些声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属于乐音,但从环保角度来说属于噪声。
(二)噪声的危害1.物理学中,用声强级来客观描述声音强弱,单位是分贝,符号db。
2.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他;90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三)噪声的控制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如:改进声源结构,加装消声器等)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途中减弱。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大汇总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媒介传播。
- 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振动使空气颤动,产生声波。
- 传输声音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不同。
2. 声音的特性
- 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快慢程度,单位是赫兹(Hz)。
- 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单位是分贝(dB)。
- 声音的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程。
3. 声音的反射、传播和吸收
-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音被反射回来,一部分被传播过去,一部分被吸收。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约1500米/秒。
-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固体中的声音传播能力最好。
4. 声音的利用
- 声音的传播特性可以基于此来进行声学设计,比如音响系统、房间声学设计等。
-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可以用于改善音质,比如吸声板、隔音设
备等。
5. 声音的危害
- 声音能够对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声
音下可导致听力受损。
- 需要注意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下暴露。
以上是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的大致汇总,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反射传播吸收、利用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介绍。
八年级的物理声现象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世界规律的学科,声学则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各种现象。
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声的产生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空气分子的运动,从而产生声波。
例如,木琴的振动会产生声波,电脑里的扬声器里的振膜震动也会产生声波。
2. 声的传播声波是机械波,它需要媒介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而传递的。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阻力而逐渐衰减、消失。
3. 声速的计算声速是指声波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理想状态下,声速可以通过公式c=vλ 来计算,其中c 是声速,v 是频率,λ 是波长。
在空气中,声速大约是 343 米每秒。
4. 声的反射当声波遇到一个障碍物时,它会被反射回来。
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相同,反射角度等于入射角度。
这个现象被广泛应用在音响、声学设计等领域中。
5. 声的干涉当两个声波相遇时,它们会叠加在一起,形成新的波形。
这种现象称为声波干涉。
干涉可以是增强的,也可以是削弱的。
在音响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干涉的原理,来达到最佳的音效。
6. 声的衍射声波的衍射是指声波遇到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时,它会弯曲并朝着其他方向传播。
衍射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当你在房间里说话时,声音会从门缝中传到另外一个房间。
7. 共振现象当一个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外界物体频率相同或相近时,就会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会导致振动更强烈,并产生更大的声音。
共振现象在许多物理和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在学习物理声学知识时,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需要实践能力的提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学的基本知识。
初中初二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
下面是一篇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
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
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
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2019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190Hz
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那么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学好物理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