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单招地理模拟试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249.41 KB
- 文档页数:10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一、选择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答复1〜2题.1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 .温室效应B .热力环流 C .海陆热力差异D .风的形成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表达出了海陆〔下 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 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 表示锋面天气; 图C 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 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2.以下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答复3~4题.3.对近地面气温上下影响最直接的是〔〕.A«B.②C.③D.④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C.环境污染重D.人口增加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选B.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 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选B.答案 3.B 4.B5.如以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gffi西东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答案A以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答复6~7题.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 .丁7.据图判断以下天气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8.东北地区天气晴朗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第7 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限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答案6.B 7.A以下图示意阿根廷某城市1月某日22时等温线分布.读图完成8~9题.03 km短尊曲线制8.观测发现,一条源自山区的宽阔河流穿城而过,河流两岸气温较低.由图可知,该河在城区的走向大致为〔〕.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西北一东南走向D.东北一西南走向9.下面四图中与M、P、N 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解析第8题,根据等值线的“凸高为低〞规律,河流两岸气温较低,说明河流流经的地等温线向高值凸起,该河流大致为南北走向.第9题,P 地温度高,气压低,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因而C项正确.答案8,B 9.C以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21年1月5日14时和6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 百帕〕分布.读图完成10〜11题.10 .5日14时至6日8时,①地().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B .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D .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11.5日14时至6日8时,以下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A.②B.③ C.④D.⑤解析第10题,从两幅图中可以看出,①地一直为高压中央,因此天气晴 朗.根据等值线数值可以判断,5日14时①地气压小于1 028百帕,6日8 时①地气压大于1 028百帕,且5日14时为5日一天中气温较高时刻,6 日8时为第二天清晨,气温较低.第11题,看风向关键是要看水平气压梯 度力的向,③地由偏北风转为偏东风. 答案 10,D 11,B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 时,在高空中那么会出现0℃层,此时0℃层所对应的海拔高度就是气象学 上说的0..层高度.读“近50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某季节0 ℃ 层的变化图〞,完成12~14题.5 400A .春季 D .冬季13 .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相同时间0 ℃层高度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A .地面辐射不同B .太阳辐射不同 C .大气辐射不同D .大气逆辐射不同A.图中的a 线表示的是青藏高原地区B.近20年来0 ℃层高度的变化幅度变大5 200 5 (WO4 600 4 4no 412 .图示0 ℃层高度变化的季节是().B .夏季 C.秋季14 .根据材料判断以下说确的是().I960 I 费5 1970 ]幻5 19船 19S5 1990 1995 2000 割冷5 之口10 年希C .近50年来天山的雪线的高度变低D .近5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气温比拟稳定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知,0 ℃层高度分布较高,说明近地面气温较高, 最可能为夏季.第13题,地面辐射是大气升温最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因地面辐射不同,大气获得的热量不同.第14题,a地区0 ℃层平均海拔明显在5 000米以上,说明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近20年来0 ℃层高度的变化幅度青藏高原呈下降趋势近5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天山雪线应该升高.答案12,B 13.A 14,A15 .以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解析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B、D两项错误.C项近地面风向由低压指向高压,错误.答案A二、综合题16 .阅读图文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 ?文汇报?2021年8月6日消息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气候中央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局部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一一也就是说,风变小了.材料二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⑴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以下图中的〔时段〕.温度〔七〕⑵“近50年来,我国大局部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一一也就是说,风变小了〞,假设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那么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变大或变小〕.⑶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向.⑷右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I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答案〔1〕8〜16时⑵变小⑶如以下图:⑷①A②如以下图:17 .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以下图所示:材料二图甲为省七月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26^甲⑴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⑵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⑶省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很大.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解析第(1)题,材料一是通过沙和水的受热和冷却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地理原理.第(2)题,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结合图中等温线可知沿线温度变化呈“M〞形,平原和陆河谷气温较高,28℃左右,黄岗山和戴云山较低,24℃以下.A地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大,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第(3)题,结合图乙可知,秋冬季节降水较少,天气枯燥、火灾危险性大.答案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⑵大致呈M状分布;A地处于沿海,受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⑶秋冬.秋冬季节,B地盛行冬季风,为一年中的干季,风干物燥,易弓[发森林火患.。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答案】B【解析】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夜间大气逆辐射弱B.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夜间大气逆辐射弱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弱D.白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强【答案】C【解析】由于白天大气稀薄,读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天气比较热;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比较低,导致昼夜温差比较大。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辐射作用。
3.“早穿棉袄午穿沙,抱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
下图中昼夜温差较大的是()【答案】A【解析】仔细读图,AB为陆地上的状况,CD为海洋上的状况,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气温的变化比陆地上小,因此首先排除CD。
B图中白天云层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夜晚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昼夜温差较小,因此昼夜温差较大的是昼夜温差较大的是A。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受热状况分析。
4.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梅雨”天气的是A.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D.反气旋【答案】C【解析】“梅雨”天气特点是阴雨连绵,是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
故选C。
【考点】天气系统5.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下列小题。
【1】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④D.⑤【答案】C【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逆辐射作用弱;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相对闭塞,空气运动平稳,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受大气逆辐射影响,图中序号④表示,选C项。
2016年广西单招地理模拟试题:常见天气系统【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1:读表,完成小题。
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B、反气旋C、暖锋D、副高日期18日19日20日21日平均气温(℃)2:图1表示地球上某两个区域等压线分布状况,图中数值a>b>c。
读图l回答1~2题。
【小题1】以下关于两图的正确说法是【小题2】当乙达到强盛时期A、甲、乙两天气系统在同一季节达到强盛B、甲是由副热带高压北移形成的C、乙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D、甲冬季强盛,乙夏季强盛3:以下天气现象是由气旋引起的是()A、东南沿海夏季的台风B、华北平原秋高气爽的天气C、北方冬半年爆发的寒潮D、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梅雨天气4:图中的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比例尺相同),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③>④>②>①5: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天气主要是由( )造成的。
A、冷锋B、暖锋C、台风D、准静止锋6:下表为世界四个地区连续两日的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小题2】假如④地位于华北地区,次日午后出现一次降雨过程,原因最可能是7:中央气象台2012年11月2日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预计2012年11月2日14时至3日14时,新疆北部和东部、甘肃、宁夏、青海北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将先后出现6~10℃降温;其中,新疆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2~14℃,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4℃以上;上述大部地区并将先后出现5~7级偏北风,新疆山口地区风力可达8~10级。
2~4日,西北地区东部及以东地区将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华北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偏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部地区有暴雪。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球上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气候、天气以及人类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气的受热过程,下面将给出一些练习题,帮助读者更深入地学习这一主题。
1. 什么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加热,从而引起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进行。
2. 太阳辐射是如何加热大气的?太阳辐射主要通过短波辐射的形式到达地球表面,并且大部分的辐射能量被地表吸收。
地表吸收的能量会转化为热能,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随后,地表通过热传导和对流的方式将热能传递给大气层,从而使大气层中的温度升高。
3. 大气层中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大气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地表的温度较高,而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变得较小,无法有效地储存热能。
因此,大气层中的温度会逐渐降低,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4. 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对气候和天气有何影响?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直接影响着气候和天气的形成。
温暖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区域,导致天气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降水和风暴。
而冷空气下沉则会形成高气压区域,使得天气较为稳定。
这种温度变化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例如赤道地区较为炎热,而极地地区较为寒冷。
5.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活动有何关系?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中的温室气体会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这种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些练习题,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它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并采取行动来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气的不良影响,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练习解析版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答案】 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第4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答案】 C【解析】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6~7题。
6.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答案】B【解析】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左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结合右上两图,回答3~4题。
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8℃ B.10℃ C.12℃ D.20℃4.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5.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的太阳高度角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⑤⑥D.①⑤⑥6.年太阳辐射量高值区不可能出现在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D.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地区7.右图中曲线a,b,c依次是A.太阳辐射强度、地温、气温B.地温、气温、太阳辐射强度C.气温、地温、太阳辐射强度D.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地温读“海洋与陆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变化曲线,完成3~4题。
8.在A地曲线①比曲线③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海陆性质B.太阳辐射C.大气环流D.洋流9.曲线①在B地附近气温较差最大的原因是A.纬度较高,陆地面积大B.纬度较高,海洋面积大C.地势较高,温差变化大D.冬季有寒流通过,夏季有暖流通过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3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选择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垫面)的热力差异。
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沙石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体现出了海陆(下B表示锋面天气;22代17115T沙水水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A BkRJ辆4ta(K邯平方嵐】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 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D .④4. ④ 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A.地势高 B .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 .环境污染严重D .人口增加解析 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 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
选B 。
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 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
选 B o 答案5. 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内航线上飞行,可判断A. 顺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D .风从南侧吹来解析 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 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
读图回答B.逆风飞行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A•甲C.丙D. 丁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
第7题,据图可知,内蒙古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2016年广西单招地理模拟试题: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C、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90%可到达地面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3:地球具有大气,主要原因是( )A、与太阳距离适中B、地球本身体积质量适中C、生物的呼吸作用D、地球内部升温、火山爆发4:夏天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B、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强C、云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比较差D、云层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太差5:下列地点中,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条件最好的是A、海南岛B、重庆C、拉萨D、漠河6:该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小题2】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7:问题探究(8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两箱中都放入相同量的土。
甲玻璃箱开口无盖,乙玻璃箱有密封盖子(如图19),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3小时后,同时测甲乙玻璃箱里的气温。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结果:玻璃箱(填“甲”或“乙”)内的温度高。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原理。
(2分)(2)实验显示:对流层大气直接的主要热源是地面,地面通过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而大气又通过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该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建设。
(3分)(3)这一实验还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导致,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是指和。
(3分)8: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气象仪器,在校园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北京时间)测得连续两天的气温值(下表显示)。
同学们发现,在早上第一次观测时,太阳几乎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对应学生用书P007第1步・狂刷小题・练速度卜(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 •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 •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 •①增强B.②较强C.③减弱D.④不变答案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2017•广东湛江一模]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4.[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 •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 •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答案 D解析 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 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温随 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 项正确。
5.[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 域为( )A • 10°〜10°B . 40°〜60°C • 70°〜90°D . 70°〜90°答案 B解析 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气温最 高,故B 项正确。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图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故选C。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D.大气辐射【答案】B【解析】近地面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主要是吸收地面辐射,获得热量;而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大气辐射是大气散发热量。
故选B。
【3】能体现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归还地面散发热量,进而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③。
选C。
【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2.下图中,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图①为高压,气流向外辐散;图②为低压,气流向里辐合;图③为高压,气流向外辐散;而图④为低压,气流向里辐合。
故选D。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3.图中,日温差最小的是()【答案】D【解析】白天多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比晴天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晴天高,阴天昼夜温差小;受因海洋吸热慢,放热慢,同等天气条件下温差小于陆地,故选D项。
【考点】影响日温差的因素4.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A.后方B.左后方C.右后方D.前方【答案】C【解析】根据风压定律可知,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C正确。
【考点】风压定律5.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 A B.B C.C D.D【答案】D【解析】从图中各箭头方向及来源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故选D。
【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答案】D【解析】夜晚主要是通过地面辐射散热,而阴天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应好,所以气温高,而图中D代表大气逆辐射。
2016年广西单招地理模拟试题: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C、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90%可到达地面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3:地球具有大气,主要原因是( )A、与太阳距离适中B、地球本身体积质量适中C、生物的呼吸作用D、地球内部升温、火山爆发4:夏天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B、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强C、云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比较差D、云层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太差5:下列地点中,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条件最好的是A、海南岛B、重庆C、拉萨D、漠河6:该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④地吹【小题2】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7:问题探究(8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两箱中都放入相同量的土。
甲玻璃箱开口无盖,乙玻璃箱有密封盖子(如图19),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3小时后,同时测甲乙玻璃箱里的气温。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结果:玻璃箱(填“甲”或“乙”)内的温度高。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原理。
(2分)(2)实验显示:对流层大气直接的主要热源是地面,地面通过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而大气又通过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该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建设。
(3分)(3)这一实验还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导致,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是指和。
(3分)8: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气象仪器,在校园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北京时间)测得连续两天的气温值(下表显示)。
同学们发现,在早上第一次观测时,太阳几乎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若观测数据中有一组正好为当地正午时的记录,则【小题2】关于两日气温变化的叙述及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两日昼夜温差均较大,天气状况是重要原因②气温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太阳高度的变化③18日温度变化更快,主要是昼夜长度变化造成的④两日同一时刻温度差异主要是两地下垫面不同造成的9: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小题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10: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据此回答题。
【小题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小题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1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小题2】农民往往在深秋的夜晚燃烧柴草防御霜冻,该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12:读图,完成:1.④所在的地形区是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横断山区D、长江中下游平原2.年太阳总辐射量③地小于①地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低,云量多B、地势高,空气稀薄C、纬度高,太阳高度小D、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13:下图为某地气象台进行的气温日变化监测图。
(注: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据图判断()A、16点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B、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C、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刻D、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始终大于散失的热量【小题2】此地()A、位于90ºE,昼长12小时左右B、位于150ºE,昼长12小时左右C、位于90ºE,昼长15小时左右D、位于150ºE,昼长15小时左右14:(6分)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局部)”,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层(填字母),其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电离层位于_____层(填字母),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2)B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对流不明显,以_______________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利于________________。
15:读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曲线中A、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D、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小题2】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A、云量厚度B、地势高低C、太阳高度D、植被状况【小题3】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的原因A、云量增加B、气候变暖C、环境污染D、人口增加答案部分1、A试题分析:地球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所以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A对。
大气是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来的能量增温的,不是反射的能量,B错。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大约50%可到达地面,C错。
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D错。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2、D略3、B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影响了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地球上的液态水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导致了地球内部水汽的释放;地球是适宜的大气是由于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故引力适中,形成了较厚的大气层;由于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故地球形成了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的原因分析,调用课本相关内容,注意因果关系。
4、B试题分析:夏天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主要是由于云层的反射作用强,故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不会太高。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和案例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判断天气实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5、C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6、【小题1】A【小题2】A试题分析:【小题1】注意观察M、P两等压面所显示的特点是:在陆地上向上凸,海洋上向下弯曲,根据等压线要竖直方向上的弯曲规律“高凸低凹”可以判定此时陆地是高压,海洋是低压,风应该从陆地吹向海洋;再根据题上的提示“是沿北回归线所做的剖面图”可知左右方向分别表示的是西东两个方向,北半球受地转向力的影响,向右发生偏转即可以判定图中此时④地吹东南风【小题2】根据所学的大气的作用原理可知多云的地区比晴朗的地区的昼夜温差小,由此可以排除选项C D 。
再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海上的昼夜温差较陆地小,进而可以肯定答案为A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与风向的判定点评:本组题需要考生掌握等压线在竖直方向的弯曲规律、影响近地面的风的形成的三个力的作用及特点、方向的判定、大气的热力作用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7、(1)乙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2分)(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塑料大棚(或大棚农业玻璃温室)(3分)(3)全球变暖(1分)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或毁林)(2分)试题分析:(1)封闭的玻璃箱能起保温作用,故箱内气温较高,反映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地面发出的热量即地面辐射;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塑料大棚即应用了温室效应的原理。
(3)由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了大气的保温作用过强,进而形成了全球变暖。
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大面积的毁林。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结合实验和生活实例分析即可。
8、【小题1】C【小题2】B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材料,观测时间是10月17日、18日,此时我国昼短夜长,日出方位应是东南;表中测量的最高气温是在北京时间14时,但不意味着这个温度是当地一日内的最高气温,且当地出现最高气温的时间应是当地时间14时左右,而非北京时间14时;根据现有资料,该地的纬度位置不能确定,排除D选项。
四组数据中有一组数据是当地正午时的记录,结合北京时间7时(第一次测量时间)正好日出,且此时昼短夜长,上午时间应短于6小时,因此表中最可能是正午的应是12:20的数据,也就是当地与北京时间相差20分钟,经度差5度,北京时刻较早,位置靠东,该地应位于115°E,故选C。
【小题2】两天的天气状况均是晴天,晴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大;两天的测量地点的下垫面一个是草坪,一个是水泥地,二者的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导致两天的同一时刻测量的两地温度有所差异。
故选①、④;连续两日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差异不大,这两个因素不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9、【小题1】B【小题2】D试题分析:【小题1】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对流层由于热量来源于地面,随海拔上升而下降;高层大气中部由于有电离层,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因此气温又要上升。
【小题2】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的中部,以氧原子形式存在。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10、【小题1】B【小题2】C【小题1】试题分析: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故选B。
【小题2】试题分析:剧观测,南极附近上空臭氧含量明显减少,出现臭氧空洞。
故选C。
考点:臭氧层点评:本题考查臭氧的作用和臭氧空洞所出现的地区,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臭氧的作用,识记臭氧空洞产生的地区。
11、【小题1】B【小题2】C试题分析:【小题1】a代表太阳辐射,其中的一部分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b代表地面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c代表大气逆辐射,阴雨天气强,晴朗天气弱。
三者的波长由长到短依次是c、b、a。
【小题2】燃烧柴草可释放浓烟,增加大气浓度,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12、【小题1】D【小题2】A【小题1】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④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小题2】③位于四川盆地,①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低不同是造成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13、【小题1】B【小题2】C试题分析:【小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面吸收太阳热量最多的时间是14点左右;从0:00——24:00,地面散失热量始终大于0,因此,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气温最低出现在8点左右,而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间大约是15点左右;大约7:00——15:00之间,地面吸收热量大于散失的热量,其余时间小于散失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