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岁海派画家邵洛羊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094名家名作耄耋之年画意浓陈沫吾誉满九州的蜀中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邵仲节先生从事美术教育和国画创作已七十多个春秋了,其笔下的牡丹画作品色彩绚丽富雅,构图大气磅礴,具有冠领群芳的鲜明个人特色,“邵牡丹”之赞誉可谓是声名远播。
我曾撰拙文《承前启后冠群芳》,从生活、平凡、信念、坚持、胸怀五个方面研究考察了邵老取得艺术成就的缘由。
如今已九十二岁高龄的邵老,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总结他的牡丹画艺术,这无不令我辈后学者钦佩敬仰。
邵老1926年生于山西夏县,系当地望族之家,其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善于剪纸绣花的民间艺人。
是他母亲和黄土高坡那浓厚质朴的风土人情,孕育、铸就了他终生热衷于绘画艺术的灵魂。
当他从山西运城师范学校毕业那年,正值抗战胜利,随之国内战争爆发,民不聊生,邵老带着画笔,辗转西安、汉中,后入蜀师从钟道泉、刘既明两位著名画家。
经历多少个寒来暑往的潜心研究和奇迹般的人生历练与转移,“邵牡丹”渐渐被人们认识欣赏。
生活赋予了邵老笔下牡丹的灵魂与风采。
他用一种平常的心态,默默耕耘在花鸟画坛七十余个春秋,画出了牡丹的高贵富雅和朴实吉祥,在不平凡中昭示着伟大的人格,孕育出伟大的画艺。
他画牡丹富有创意,追求气势、神韵,整幅画的线条圆润挺拔,笔触潇洒流畅,独具一种生趣盎然、空灵典丽、意韵飞扬的风格。
他画牡丹常常《天香飘千里 国色慰万家》 邵仲节/作095艺术传承是寄寓对生活的感受,让所有的气质浸透在画里,花如其人,画如其人。
邵老笔下的牡丹姹紫嫣红、姿态万千。
为了画好牡丹,他数十次投身到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等牡丹王国摄取国花的真魂。
他画牡丹,用笔遒劲泼辣,挥洒自如且厚重,常用侧锋画花,中锋画茎,逆锋、顺锋画叶,用墨由浓而枯,浓淡叠加,变化自然,层次分明。
在用色上,他善于将墨色渗透进彩色之中,浑然一体,近乎自然天成。
其笔下的牡丹,十分注重意态色调所传达的神韵,魏紫、姚黄、赵粉、胭脂各领风骚。
邵老除擅长画牡丹外,他在花鸟画方面笔路广涉:扫月拂云的修竹,雪魄冰魂的寒梅,翠盖临风的荷花,丛碧吹香的兰草,素艳撩人的水仙,暗香盈袖的菊花,浓荫繁艳的紫藤,珠玑满腹的石榴和绿云玄玉的葡萄,寥寥数笔便墨趣落成,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李苦禅、王雪涛之神韵尽在那墨彩之中显现。
浅谈19世纪印象派与中国海派绘画的异同发布时间:2022-03-29T01:38:42.833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11月总第397期作者:张玉鹏[导读] 油画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有成就和问题,也有发展与期望。
油画在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经过中国水墨画思维洗涤后的现代艺术家,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素质。
中国海上画派就是其独特的代表,海派绘画除了尊重线和绘画语言的特点,还在绘画颜色特征上学习借鉴了西方的印象派绘画。
19世纪西方油画中的印象派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
张玉鹏山东省寿光市田柳镇王高小学262713油画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有成就和问题,也有发展与期望。
油画在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经过中国水墨画思维洗涤后的现代艺术家,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素质。
中国海上画派就是其独特的代表,海派绘画除了尊重线和绘画语言的特点,还在绘画颜色特征上学习借鉴了西方的印象派绘画。
19世纪西方油画中的印象派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
艺术家是抓住其中独特的一面去做画,直接在画布上颜色,他们的重点在于绘画的整体效果,对细节的处理相对较少。
印象派选择在户外阳光下直接对景物进行绘画,寻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
1.印象派绘画的表现形式。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派画家反对古典学派的正统地位,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推动下,吸收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国家绘画的营养,还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特别是光学的启迪,认为色调完全产生于光的变化。
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当我们在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时,我们看到混乱的颜色;但当我们从远处观察印象派绘画时,这些点会像七色光合在一起一样,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晚清海派六十家潘振镛潘振镛(1852年—1921年)字承伯,号亚笙,又号雅声,别署冰壶琴主,晚署讷钝老人、钝叟、钝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出身于绘画世家,祖父潘楷工花卉;父潘大临工仕女。
幼年即染家学,六七岁时便能画人物。
父亲去世后,为生活所迫,曾当过短期商店学徒。
不甘就此消磨时日,仍专心习画。
后从师钱塘名画家戴以恒,画艺日臻精妙,尤工人物仕女。
曾往来上海、杭州、南浔、桐乡等地,敬求绘画者甚多。
长卷大轴,应之不倦。
民国初年在上海偕弟潘振节与高邕之等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以鬻画所得,半充义举,一时响应者甚众。
卒年七十。
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潘振镛画仕女师法清代画家费丹旭(晓楼),用笔遒劲挺秀,设色淡雅,清丽绝俗。
花卉师法恽寿平,书法亦似之。
其人物画与沙山春、吴嘉猷(吴友如)称为“三绝”。
传世作品甚多,著名的有《贵妃图》(长卷)、《明妃出塞》、《西施浣纱》、《霸桥风雪》、《寒江独钓》等。
除上海博物馆藏有其作品外,西安华清宫、福建陈嘉庚纪念馆亦都有收藏。
有些作品曾刊于《海上名人画册》,是一位影响广泛的工笔人物仕女画家。
弟子仲光勋(仲小某)、沈燧(沈馥岩)、朱忆春等,能传其艺。
子潘琪(潘小雅)、孙潘德昭、孙女潘文淑俱传家法,工画。
李白醉酒图立轴设色绢本1917年作(20.16万元,2009年6月上海泓盛)西园雅集图文会图立轴 1878年作梧桐会仙图立轴神游月府立轴设色绢本甲寅(1914年)作人物立轴癸丑(1913)年作大富贵亦寿考立轴丁巳(1917年)作大富贵亦寿考图立轴乙卯(1915年)作富贵寿考立轴1918年作(13.8万元,20011年7月上海朵云轩)大富贵亦寿考大富贵亦寿考三多图立轴麻姑晋寿立轴献寿图立轴丁巳(1917年)作仕女图立轴 1891年作仕女立轴绢本抚琴仕女立轴 1908年作人面桃花屏轴空庭凭窗屏轴梅溪赏月屏轴 1909年作倚栏赏梅立轴光绪丙午(1906年)作群芳图册页十二开梅花仕女立轴戊申(1908年)作花神胜会立轴癸丑(1913年)作早朝图立轴 1879年作玉楼醉归图立轴 1873年作松风水月梨院寻春镜心琴思临流镜心 1916年作人物立轴 1903年作月夜联吟 1915年作春色玲珑立轴 1910年作巾帼英雄图册册页(十六开)壬子(1912)年作(46万元,20011年12月上海朵云轩)教子图立轴乙巳(1905)年作双美图立轴丙辰(1916年)作洛神图立轴壬寅(1902)年作贵妃出浴立轴辛卯(1891)年作(20.7万元,20011年12月上海朵云轩)富贵荣华立轴 1903年作花下弄璋立轴戊申(1908)年作。
56/书画艺术·3月号艺海故事yi hai gu shi任伯年作品的收藏故事□董 桥《临周少谷花卉》 清.任伯年头让老鼠啮了,章敬夫找了钱慧安修补。
钱慧安的画早年我也收了几幅,工笔仕女娴雅耐看,格调在陈洪绶、仇英之间,是任伯年同代人。
我小时候在南洋看惯了任伯年的画,几位父执、师长家中都挂他的花鸟、人物、鸡鸭、牛羊,淡的浓的繁的简的都有,写意写得灵动极了。
万隆王念青先生,有一年春节在厅堂上挂出了一幅任伯年巨幅花卉仕女,长逾寻丈,气势慑人,题款那手字已然够漂亮了,周边上下的题跋又多又好看。
念青先生还说那全是清末民初海上的大小名家:“任伯年这样大幅的画似乎是跟张熊学的。
张熊是张子祥,大画家,大收藏家。
任伯年在上海卖画都是靠他热心照顾,处处提点。
”老先生从书房大柜子里找出两幅张熊的书画给我看:一幅山水气吞万里,一幅篆书条幅,他说写得粗疏,吴昌硕要比他精到得多。
念青先生说,“任伯年有烟霞癖”。
20世纪60年代,我在香港闽南富商秋叔家里也看到任伯年一些作品。
秋叔说,任页之属为多,其中尤以黄曼士所赠12页为极致”。
黄曼士是新加坡富商,也是徐悲鸿在南洋的大恩人。
南洋收藏家们受徐悲鸿的启发很深,他们都收了不少任伯年精品。
其中,新加坡陈之初先生收得最多,还刊印画册并请徐悲鸿写《任伯年评传》。
《评传》说,1928年初秋徐悲鸿住在南京,章敬夫的儿子带他到家里看父亲集藏的任伯年作品,果然又多又好。
一幅《群鸡图》听说是当年章敬夫买活鸡送任伯年,任伯年以画答谢,可惜保存不当,画中鸡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集藏任伯年作品很多。
他慨叹任伯年几个学生都早逝,只剩倪墨耕民国初年还在上海鬻画,“不过油腔滑调而已”。
任伯年1895年下世,有一子一女。
女儿叫雨华,学父亲画艺很有成就,嫁湖州吴少卿为继室。
吴少卿的孙子吴仲熊是徐悲鸿的好朋友,他知道徐悲鸿喜欢任伯年的画,找出任伯年和任雨华父女还未装裱的几十幅画送给徐先生,那是徐悲鸿集藏任伯年画作的底子。
藏拍推荐RECOMMENDATION《寅》40 cm ×47cm 绢本设色2019年《山水国度之一》178cm×240cm 三联纸本水墨设色2019年“唯变不变”,邵泳的水墨国度文:余一 图:受访者提供邵泳绝对是70后当代水墨的锐进革新者,他和他的作品,都有独特的情境和强大的能量。
黄、红、蓝、黑四种基本色的肆意渲染,仿佛把大千世界的繁冗概括在眼前,清晰而迷离,强烈又异常沉稳。
从青花系列到都市系列、再到当代水墨,二十多年来,邵泳的水墨语言不断在演变和突破。
同时作为一名修佛者,他以绘画为修行,将自己的佛修感悟融进创作中,形成个性语言,缔造出当代水墨的多种可能性。
变,始终保持创作敏感邵泳有独士隐逸之风,气度洒脱且儒雅,这样的气质兴许是他修佛又画画,日渐养成的。
我们采访时,他正筹备自己的十年创作个展。
“当年四十岁生日做了《四十禅风》的个展,一晃又是近十年。
2013年开始,换了几个城市和工作室,基本每年会做两组大尺寸的水墨或者综合材料,积累到现在也有20余幅,计划今年会做我个人创作这十年来的个展。
”邵泳已经习惯了疫情常态化等诸多事情变化对工作的影响,从2021年开始就整理展览作品,疫情让工作走走停停,也让积攒多年的作品有一个完整的梳理。
认识邵泳,认识其创作,或许可以从一个“变”字说起。
2002年,邵泳北漂,成为一名独立艺术家。
2005年以水墨青花系列闻名国内艺术界,之后相继创作了都市水墨系列和当代抽象系列。
十多年研习,邵泳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在一个敏感的状态,画面上的这种“变”又并非刻意为之。
“每个阶段,我所处的城市、环境、文化状态都略有差异,而主要是中国这十几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我们的个体在这个大背景下持续地处于一种变化当中,而艺术家这份工作,让你身处这个变化的前沿。
这给了艺术创作主动或者被动的持续推动,而我期望的艺术创作一直保持在一个敏感的状态,这或许是走向心灵真实的唯一途径,也导致了我的作品的语言、语境、主题等有阶段性的差异,然而回头再做作品梳理,却发现时间或者作品思想的递进,是如此的清晰明确。
海派花鸟画家海上画派大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各地画家云集沪上,逐渐形成“海上画派”。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海派花鸟画家,一起来看看吧!海派花鸟画家1:张聿光(1885-1968):字鹤苍头,别号冶欧斋主。
浙江绍兴人。
1909-1911年发表漫画讽刺时事,是我国最早在报纸上发表政治讽刺画的漫画家之一。
1914年秋任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校长。
1919年参与创办研制生产绘画颜料的上海马利工艺厂。
1928年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赴大后方,备历艰苦而作画从未稍辍。
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郑集宾(1890-1965):号颐寿庐主,上海人。
十五岁从赵如虎学画,十六岁又从宋石年为师,后又随从程瑶笙游。
所作花鸟画,略参西法,面貌似乃师程瑶笙,着重色彩热闹,形象逼真,解放前,颇为商人所喜。
解放后因右臂陷于瘫痪,很少作画。
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贺天健(1891-1977):江苏无锡人。
1910年辗转至上海。
1921年和友人创办无锡美术专科学校。
曾任南京美专、上海美专、无锡美专国画教授。
1929年,又与人在沪组织蜜蜂画社。
解放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丹麦康纳画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书画署名湖帆。
江苏苏州人。
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澂之孙。
自幼受家庭薰陶,拜陆廉夫学画。
为避战乱,赴上海卖画为生,期间办书画事务所、正社书画会。
1939年设梅景书屋招生授徒。
1943年,和梅兰芳、周信芳、汪亚尘等二十人,结为“甲午同庚会”。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海派画家名录●虚谷(1823—1896)安徽人,原姓朱名怀仁,字虚谷,号紫阳山人。
30岁出家当和尚,法名虚白,后寓居上海。
书画特点:冷竣严崤,喜用枯笔淡彩,方笔多于圆笔。
●钱慧安(1833—1911)上海人。
原名贵昌,字吉生,号清溪樵子。
沈心海的老师。
书画特点:善淡雅人物,晚年韵味欠佳。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和俊卿,字昌硕,号香补,缶庐,苦铁,老缶,大聋。
22岁中秀才,30岁后定居上海,跟俞樾学训诂。
晚年以字昌硕为名。
书画特点:1.小写意水墨重彩加长题。
2.书法园中带方,富有金石气。
●杨逸(1864—1929)上海人,字东山,号鲁石,晚号无闷。
光绪秀才,画学四王,可与吴昌硕相伯仲。
●王震(1866—1938)湖洲人,字一亭,法号觉器。
少年师承任伯年,中年画风近吴昌硕,晚号白龙山人。
书画特点:笔墨雄建,色彩夺目。
●胡公寿(1822—1886)上海松江人,原名胡远,字公寿,号瘦鹤,横云山民。
海派前驱,任伯年的启蒙老师,虚谷的莫逆画友。
特点:书学李北海,善湿笔善山水和松梅,古秀淋漓。
●赵之谦(1829—1884)浙江人,字益甫,撝叔,号冷君,无闷。
34岁丧妻,号悲庵。
咸丰举人,师承邓石如。
中年前无人问津,晚年终成大家。
特点:书法颜底魏面,宽博工整;花卉近吴昌硕,充满金石气。
●蒲华(1832—1911)嘉兴人,原名成,字作英,号种竹道人。
22岁中秀才,画学李鱓。
因出身低微,遭人嘲讽,唯昌硕和宾虹知音。
吴曰:蒲竹听之有声。
黄曰:蒲用笔虽粗,但得古法不多见。
特点:书如锥划沙,墨竹与山水淋漓自然,雄健豪放。
●陆恢(1851—1920)祖籍吴江,原名友恢,字廉夫,常居苏州。
吴大徵幕僚,海上画派的名星人物。
特点:书工汉隶,山水淡雅,花卉清逸有南田遗韵。
●倪田(1855—1919)杨州人,原名宝田,字墨耕,号壁玉庵。
久居上海。
书画特点:画风似王素和任伯年。
●黄山寿(1855—1919)常州人,原名曜,字旭初,号丽生,别号旭道人。
“南顾北刘”(指连环画南北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南指顾炳鑫,北指刘继卣)“南北二刘”(“北刘”刘继卣、“南刘”刘旦宅)1980年代后有“南雷北燕”等。
刘继卣 1918-1983,中国连坛第一人,《鸡毛信》。
施大畏生于50年,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大学美院教授,《清兵入塞》二届二等奖,《暴风骤雨》三届三等奖。
戴敦邦生于38年,中国美协连环画副主任,上海美协常务理事。
贺友直 1922年11月出生于上海,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协第四届常务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美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叔晖她自幼喜欢绘画,十五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师从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名家习画。
她天资聪慧,勤苦好学,画风尤受仇英、陈老莲的影响,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程十发 1921-2007,上海画院院长,《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的故事》、《胆剑篇》、《画皮》、《老孙归社》、《孔乙己》等。
《儒林外史》插图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展览银质奖。
《孔乙己》荣获首届全国连环画绘画评奖二等奖。
华之训华三川(1930-2004)浙江镇海人,现当代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曾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协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雷德祖—广西南宁人。
擅长连环画、插图。
196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版画系。
中国美协广西分会副主席。
作品有《斯巴达克思》,连环画《高山下的花环》及《廖仲恺》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奖。
高燕—,北京人,擅长书籍装帧、连环画,1960年起从事连环画、插图创作。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副教授。
是清华美术学院上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出版物插图画家,一天能画100多张32K黑白插画,是个高产高质量的插画家。
那时几乎全中国的出版物插图都出自他之手,可惜刚过中年就去世了。
主要作品有红与黑。
汪国新中国美协会员,《长江三部曲》,擅长画关公丁世弼生于39年,《尤三姐》三届二等奖,《渔岛怒潮》二届二等奖王亦秋生于25年,连环画名家,《兰亭传奇》三届二等奖。
九十五岁海派画家邵洛羊
作者:陈炳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1年第08期
邵洛羊
1917年生,浙江宁波人。
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
现任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一级美术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分科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笔者与海派画家佼佼者邵洛羊相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浦江饭店。
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教委部部长杨西光直接领导一批专家学者假浦江饭店修订《辞海》(未定稿),邵洛羊也是被邀之列,住在309房间。
是参加中国画学科的修订,每周只来三天。
作为责编,我常抽空去串门。
虽只初识,而他的平易近人、治学泼辣风度,令我刮目相看,留下深刻印象。
可惜没多久,他却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踪影。
直至“四人帮”覆灭,邵洛羊才复出,参加修订《辞海》(1979年版),我也才得知他是被江青、张春桥点名秘密关押、遭隔离审查三十年代地下党事件。
自此之后,笔者与邵公从初识到知交到亲密合作(如《辞海》《美典》《名画鉴典》《美术大典》,以及《十大画家》丛书、《丹青百家》等等),始终一起给力,共同走过了人生舞台近半个世纪。
回顾往昔,可谓“寻思,谈笑十年事(借指《辞海》每十年修订一次);嗟咨,风流两鬓丝。
”笔者早已退休,也远逾古稀之年;邵公则已享耄耋之寿,却人老心不老,依然性情爽朗、精神矍铄,在“夕阳红”电视节目上,与新妻陈俊华齐颂向百岁老寿星进军。
我情深难忘与邵公合影的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这是在邵公武康楼书斋内,由陈俊华老伴拍摄的,我与邵公并肩端坐于长沙发上,邵公戴着白边眼镜,穿着深灰色厚实的开襟羊毛衫,一副大战获胜后蓄锐养威的肃穆神态,面前茶几上堆放着的,正是邵公任总主编和责编的我齐心协力奋战三年(1998年初起)完成《中国美术大辞典》(十大学科十一大门类、7130条、200余万字)修改审定的新原稿。
此照片背面写有“《中国美术大辞典》词目及撰文全部完成,陈炳同志携来我家,摄影留念。
洛羊记2001.3.30”所谓此照片富有历史意义。
更值得留念的还在于睹稿缅怀,深情追思在“大典”编撰过程中原担总主编沈柔坚、篆刻艺术学科主编钱君匋、书法编撰胡向遂、建筑艺术学科主编陈从周皆先后仙逝,他们高风亮节、卓智品学都留在了文稿中,他们的光辉业绩将随着《美术大典》流芳千古。
不错,邵公在美术理论建设方面,成绩颇可观,除参加《辞海》等几部大型辞书的编撰外,还编写有《李思训》《李唐》《黄公望》《吴历》《任伯年》《贺天健》《吴湖帆》《黄幻吾》《吴青霞》《唐云》等十余家传记,出版有《洛羊论画》《洛羊画评》等。
故界内多有
一说,邵公文名盖过画名;但据笔者与邵公的几十年深交,他因著书立说花去更多的精力,虽只出一册《邵洛羊画集》,但贵在精湛,窃以为邵公的山水画是海派画坛上后起之秀。
邵洛羊虽是浙江慈溪(今属宁波)人(1917年出生),但他三岁就随父邵宝兴来沪,其父在南市十六铺小东门开设“长德行”,经营海味、檀香杂货。
邵公童年时就住在南市,后迁居方浜路花草浜有余里二号石库门楼房。
读敬业中学附小时学名济荣,就特爱国文、图画课程,常常按捺不住将国文课本上的线描插图,用有色的蜡笔涂描,惹得语文老师徐亚倩生气,但邵公当时作文优秀,常获得全班乃至全校冠军,徐老师又转怒为喜,鼓励他多向开明书店办的《中学生》杂志投稿。
当然涂饰课本插图之举,却乐坏了美术老师,认为这小济荣很有敷色彩以造型的天资。
但真正是邵公国画启蒙老师的乃汪楚庚,也住在同幢楼的二楼右厢房。
汪先生教邵公放下铅笔改用毛笔画画,并专门手把手地教给他五指执笔法,最后还送一部《芥子园画传》,叮嘱他好好研习中国画的“笔墨”。
邵公从小到大生活、成长在上海这个人才荟萃的典型环境,后来成了他继承与发展海派画技的大用武之地。
上海,最早是战国时代楚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简称“申”或“春申”;而城北有水曰“沪渎”,因而又简称“沪”。
自宋始,上海地区(习称“海上”)就已陆续出现绘画人才了:如宋有温日观;元有曹知白、张守中、任仁发;至明、清,则画风大盛,松江有董其昌,独领当时画坛风骚,影响之大及于今日;嘉定有李流芳、程嘉燧,上海有吴历(虽是常熟人,但因长期在沪传教),皆为卓具声誉的知名画家。
又高邕之在《海上墨林·序》中还记有“道光己亥,虞山蒋霞竹隐居宝龄来沪消暑,集诸名士于小蓬莱,宾客列坐,操翰无虚日,此殆为书画会之嚆矢。
其后,吴乡吴冠云孝廉,后举萍花社画会于沪城,江浙名流,一时并集,至同(治)光(绪)之际,豫园之得月楼、飞丹阁,俱为书画家游息之所。
”邵公当年的住处离城隍庙仅一箭之遥,而豫园则傍依城隍庙之北。
从小学至中学,邵公(济荣)课余常常去城隍庙游玩:或登茶楼听云雀竞鸣,或逛地摊购蟋蟀马蛉,或细瞧蟋蟀相斗,乐得合不拢嘴。
但最令邵公心驰神往的,仍是漫步于豫园环龙桥堍宛米山房裱画室去浏览书画裱件,用心观摩,碰到心爱、有特色的笔墨,就认真描下,乃至流连忘返。
其间,邵公有幸认识了汪仲山、徐晓村等前辈。
的确,豫园不仅是处休养生息、陶冶情操的江南乐园,更是名人相聚吟诗作画、品茗谈艺的文化名城。
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园主潘允端,上海人,曾任四川布政使,取名“豫园”,乃寓“豫悦老亲”之意。
明王稚登为豫园题写的门额,仍完好无损。
园内假山叠翠,幽洞奇壑,玉石玲珑,传为北宋花石岗遗物;四周有三穗堂、仰山堂、萃秀堂、点春堂、万花楼、藏宝楼等,真是厅堂楼阁栉比,错落有致;其中,于清道光己酉年间即已闻名的得月楼,乃因著名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创办在此。
光绪年间,任颐、蒲华、虚谷等曾长驻豫园,放笔落墨。
宣统元年,陈石痴、徐竹贤、袁大祥等在豫园放鹤楼,创立“宛米山房书画会”;高邕之、杨东山、钱吉生、吴昌硕、王一亭等又在得月楼组建了“豫园书画善会”。
至此,半个世纪的绘事辉煌,一个以赵之谦、虚谷、任颐、吴昌硕、黄宾虹、任然、蒲华、钱慧安等为代表的书画艺术群体——“海上画派”活跃于画坛。
他们师古而不囿于古,借鉴古法破格创新,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故能领引风骚,盟主画坛,遂誉称“海派”。
邵公1934年考进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改字青溪;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撰文署名洛羊;全国解放后即以洛羊为名。
从新华艺专起,邵公就直接在著名的海派画家指教下:国画师从汪声远、黄宾虹,素描和水彩画则随法周碧初。
193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国画系只邵青溪的一幅山水画,作为艺专代表参加全国美展,从此邵公以海派画家的新生代崭露头角。
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邵洛羊管理行政和业务工作,更有机会与潘天寿、傅抱石、吴湖帆、贺天健、唐云、朱屺瞻、伍蠡甫、程十发、陆俨少、张大壮、钱瘦铁、江寒汀、来楚生等六十九位各具特长的海派名老画师朝夕相处,受益匪浅。
比如他从潘天寿善用硬笔、贺天健善用逆笔、陆俨少善用方笔等理会并汲取他们不仅施笔角度各异其趣,而且多半是能将笔锋、笔肚、笔根灵活俱用的宝贵画技。
真是“眼界开时无物碍,心源广处如清波”!此后,洛羊的画作更糅合着山川灵气、草木竞秀、传统血脉、名家神采和鲜明个性,使海派特色更有新进展。
1990年上海中国画院主办《邵洛羊画展》,唐云题笺,程十发院长作序。
画展代表作《峡江图》,运用斧劈、卷云、括铁、马牙、鬼脸、长短披麻等传统皴法,表现现代长江三峡多种山石皴斮、葱郁丛树、陡峭岩崖等奇伟壮观的气象,一队船只从峡谷中随着弯曲江流飞驶而下,一艘汽船则鸣笛逆流而上,大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概。
代表作《山峻气高》,是真山真水融化杜甫诗意图题:“山峻路纵绝,石林气高浮。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山头。
”(《凤凰台》)充分发挥了黄宾虹“五笔七墨”的能耐,使图中的山峦线条纵横、苔点密茂、云气弥漫,笔墨积淀至淋漓尽致处,洋溢着清新活泼的蓬勃生气。
同时画家还发掘并使用了久已失传的宋代山水画“斡”的技法,反复运用各种墨水达十余次,使墨的浓淡枯湿和水分的渗透晕化臻于神奇境地,生动地表现出山川的仓润华滋和生机盎然。
也深寓着洛羊“足障狂澜”、捍卫“笔墨”的人格情愫。
笔者是武康楼常客,尝观赏过邵公作画过程、神情。
不错,“文如其人,画如其人”,邵洛羊的一生是多姿多彩,又是多风尘的,要说的话还有许多,但限于篇幅,只好用笔者感受最深的八个字作结:邵公为人“爽朗正直,重情尚义”;邵公作画“清劲秀润,沉厚浑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