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珠海市市域绿地系统功能与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197.79 KB
- 文档页数:3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以珠海市为例作者:蔡丽敏殷柏慧孙丽辉来源:《广东园林》 2017年第3期摘要: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内容进行探讨。
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识别和保护区域结构性绿地;以塑造城市标志性形象的特色绿地景观为方向,突出景观的文化内涵;参考国际宜居城市经验,确定以宜居为绿地规划建设首要目标;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绿地信息库,并通过定量化的分析方法辅助绿地规划。
在对珠海市绿系统规划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珠海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3-0054-06收稿日期:2017-05-16修回日期:2017-06-162016 年住建部公布首批7 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较之“国家园林城市”的评选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格,是现阶段绿地建设高水平城市的代表,其绿地发展方向对于全国的城市绿地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法定依据,对绿地发展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
现有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地系统规划理念、规划思路和分析方法等某一层面。
而对本身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绿地规划方法和内容关注较少。
本文依托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珠海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结合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城市绿地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如何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果,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综合服务功能,创造珠海市良好的人居环境。
珠海市是首批“ 国家园林城市”(1992)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6),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构建了良好的城市绿地生态环境。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即市域陆地范围1 724 km2(图1)。
从绿化经济指标看珠海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标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就城市道路而言,不止停留在作为车行、人行通道的功能上,而是作为城市景观带展现在市民面前。
城市道路的建设与发展要结合城市定位和特色,珠海作为海滨特色旅游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一直倍受市领导重视,提出“一路一树”、“一路一景”的景观要求,在城市绿化工作中着力打造特色绿化景观,比如:在桂花路上种植大桂花、郁南桂花、小桂花等,凤凰路的分车绿化带和街头绿地上加种凤凰木,银桦路、紫荆路也将按道路名称加种同类树种,真正做到“路如其名”,各具特色。
1 珠海道路绿化经济指标的现状与趋势城市道路绿化是指道路两侧、中间绿化带、环岛和立交桥四周的植物种植,即将乔木、灌木、地被科学合理地搭配,创造出优美的道路景观。
之前,珠海城市主干道绿化平均指标控制在150~200元/㎡,次干道为110~120元/㎡。
但随着珠海提升城市形象工作的展开,我市道路绿化景观指标大幅上升,道路竣工就要形成景观效果,绿化景观指标已经达到300~400元/㎡,有的甚至达到500元/㎡。
虽然物价因素,使珠三角各城市绿化标准均有提高,如:深圳主干道绿化平均指标从80~120元/㎡提高到100~140元/㎡, 次干道绿化平均指标从60~100元/㎡提高到80~120元/㎡;作为深圳门户、高标准建设的深圳机场路绿化指标为150元/㎡。
广州主干道的绿化景观经济指标均控制在120~150元/㎡,对于超高标准建设的广州亚运城绿化景观经济指标为190元/㎡。
对比周边城市,我市的道路绿化景观指标110~200元/㎡略微偏高,而对于300~400元/㎡的绿化指标,明显偏高,而且有越做越高的趋势。
2珠海道路绿化经济指标偏高的原因分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城市风貌、特征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水平。
珠海市道路绿化景观工程,道路竣工就要形成景观效果,急于求成,不注重植物生长习性,仅靠简单地密植大树、高价树、提高单位面积种植密度,这样在种植初期的确会有一定的景观效果,但造成植物存活率低、资金浪费等问题,这是造成珠海道路绿化景观经济指标上升的主要原因。
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规划文本规划文本目录第 1 章总则 (201)第 2 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02)第 3 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203)第 4 章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204)第 5 章主城区生态健康游憩系统规划(康体绿道) (205)第 6 章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206)第7 章主城区防灾避灾绿地规划 (208)第8 章树种规划 (209)第9 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209)第10 章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210)第11 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210)第12 章主城区分期建设规划 (211)第13 章规划实施措施 (214)第14 章附则 (215)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规划文本第 1 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珠海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与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把珠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国家级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增进市民身心健康,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法令等文件编制此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对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专项规划的深化和完善,作为珠海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第3条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建设部[2004]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建设部,建城[2000]106号)●《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部,城建[2001]192号)●《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1999年)●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GDPG-003)●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GDPG-004)●珠海市城市相关规划文件●《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珠海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珠海市珠港新城总体规划》●《珠海市城市生态规划》●《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1993-2000)》●《珠海市唐家湾地区分区规划(2005)》●《珠海市金湾区整合规划与研究(2004)》●《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2005-2020)》第4条规划范围与期限●本次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市域、主城区两个层次。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作用东西部经济研究院我国的古代园林与早期的西方庭园,主要是供少数人享用的游憩设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园林绿地不论在规模与功能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从单一的功能设施变成多功能设施。
城市生态系统虽不象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能承受相当程度的外界干扰压力,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自身的平衡,但仍具有一定的抗外界干扰与自我维持的能力。
这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
、八—、▲前言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在正常生产与消费的同时,产生大量的余热、噪音与三废。
这些污染物质在城市生态阈值限度之内时,城市生态系统有自我净化、自我消弭的能力,即:通过存在于系统大气、水体、土壤中的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与沉淀,化学与生物化学过程如中与、分解与降解等达到净化的目的。
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系列生态效应,对污染物质起吸收、减弱与消除作用,综合调节城市环境;从而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净化空气、水体与土壤、维持大气组成成分的平衡、吸收有害气体。
城市园林绿地效用很多,例如:美化环境及科学教育、增添了生动的画面、减少了生硬化与直线化、游憩娱乐与健康疗养、生物物质生产导引街道走向与边界、维系交通安全、抗震防火、蓄水保土。
但其主要功能大致可分为:绿地的生态功能、绿地的心理功能、绿地的物理功能、绿地的景观功能。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一、绿地的生态功能(一)净化空气第1页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
1个成年人每天平均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同时释放出相应量的二氧化碳。
为了保持平衡,需要不断地消耗二氧化碳与放出氧,生态系统的这个循环主要靠植物来补偿。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
其呼吸作用虽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多20倍。
1个城市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面积,就可以吸收其呼出的全部二氧化碳。
城市绿化中绿地的功能与规划摘要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了城市绿化的功能,并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规划,以达到保护和美化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绿化;绿地系统;功能;规划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是经过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变进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生态系统到农村生态系统出现后城市才产生的。
城市是以空间和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空间地域系统,它是一个经济实体、政治实体、科学文化实体和自然环境实体的综合实体。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一是城市生态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
二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水、医疗、文教、体育等城市设施)。
三是城市系统是一个不完善、不独立的生态系统。
四是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2 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利用了自然,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由于大量的砍伐森林、破坏草地、盲目的开发,引起水土流失、牧场退化、旱涝灾害,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等相应的环境问题及流行病的传播等[1-3]。
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重要问题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剧增,工业发达,废弃物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了改变自然环境,恢复自然的功能,人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禁止了原始森林的砍伐,限制了森林的采伐量,并且还进行了人工造林。
防风治沙,营造了广袤的人工防护林,中国是人工造林最好的国家,我国从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的百分之几提高到了目前的百分之十几。
荒山荒地也都种植了植被,环境得到了部分的恢复。
用其他材料代替了木材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但这解决的只是自然环境中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模式一直是简单的水泥建筑加高增多,道路加长加宽,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很少可以看到绿色的植物。
30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断裂。
大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长期以来是一种立足于建成区,侧重于绿地建设的规划[1],而忽略与乡村和山体绿化建设的统一协调。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用地融合现象非常明显,城乡建设连绵成片,城乡绿地的二元性质不利于一体化绿地系统的建设。
一些发达城市,诸如珠海、北京、上海、成都、青岛等城市的园林局和林业局合并为建立城乡统一的绿地系统和区域绿色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提供了契机。
城市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区域绿色生态安全格局,来保护、修复和再生不断丧失的绿色资源。
1 珠海市绿化建设现状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濒临南海。
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1°48′-22°27′和东经113°03′-114°19′之间。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全年气温都在0℃以上,是降水资源和热量资源都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珠海市现有森林面积49966.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9.5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2.15%,建成区绿地率达49.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平方米;现有综合公园19个、社区公园25个、专类公园6个、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1个。
近年来,珠海市大力推进“主题林”工程、“双十百绿”工程、“森林城市、生态家园、幸福珠海”工程、绿道工程、生态景观林带工程、森林碳汇工程等绿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绿化现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林业用地面积较少,森林覆盖率不高;生态用地受到破坏,林分质量不高。
2004年,珠海林地面积保有量49761.0公顷,至2012年底全市林地面积为48676.9公顷,平均每年减少林地135.5公顷;城乡绿化发展不平衡,珠海市区域绿色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初探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Green-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Zhuhai1李志华 2刘建明1Li Zhihua, 2Liu Jianming 摘 要:分析珠海绿化建设现状,提出通过实施保存绿色本底、增加绿色碳汇、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文化、创新绿色科技等五大战略布局,构建森林绿地保护体系、森林绿地再生修复体系和绿色生态保障体系,建成城乡统一的绿地系统和区域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应用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引言引出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在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下,澄清它与“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的区别和不同。
以厦门和青岛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范畴和具体内容。
关键词: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引言: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
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
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
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
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
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
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