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 闵教课堂教学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19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叶榭学校张水忠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
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
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摘自初中生命科学教学参考书P87)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了解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使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农业生产中合理密的实际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3.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数量的定义;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2.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的定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2. 讲授(30分钟)(1)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物种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数量。
(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生个体的数量;•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迁移率:指单位时间内从其他地区迁移来的个体数量;•消失率:指单位时间内从该地区消失的个体数量。
(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数量变化量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移率 - 消失率(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种:•影响物种多样性: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影响食物链: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食物链的稳定性;•影响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实验(4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1.准备一片草地和一些蚂蚁;2.记录下蚂蚁的数量;3.在草地上放置一些食物,观察蚂蚁的数量变化;4.记录下蚂蚁的数量变化;5.分析蚂蚁数量变化的原因。
4. 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Logistic方程和Gompertz方程3.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应用案例5.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如人口增长、渔业资源利用等,引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关注。
2.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的讲解: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3. 数学模型的介绍:讲解Logistic方程和Gompertz方程的原理和应用。
4.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5. 实际应用案例的讨论: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如物种保护、生态平衡等。
6.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方法的介绍:讲解常用的监测和预测方法,如样方调查、数学模型预测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数学模型和原因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和监测方法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种群生态学教材或相关课程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化案例,如物种灭绝、生态灾害等。
3. 数学模型软件:如MATLAB、Python等,用于演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章、新闻报道、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学生视野。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廉江市第一中学梁美善一、教材分析生物种群数量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开展“三导五步”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1.学会建构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型曲线和“S”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教学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五、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六、教学方法课堂检测、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与导学案辅助使用。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最热门的话题“全面放开二孩”导入。
【投影】PPT投影并讲解学习目标、重难点。
【过渡】昨天晚上分发的预习案,各小组都已经完成,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己预习的情况。
【课堂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小组长反馈答题情况。
(“兵教兵”模式解答)【合作探究】独立完成,起立讨论,限时10分钟。
组内探究讨论,老师点评。
【投影】PPT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并讲解。
教师投影正确答案。
【当堂训练】限时4分钟。
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单独提问有问题题目解法。
教师点评及讲解。
【小结】由学生归纳。
【课后拓展】完成选做题。
【板书设计】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公式法:Nt=N0λt2.曲线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和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例如狼群、鱼群或鸟群的数量变化。
2. 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如繁殖率、死亡率、迁移等)和非生物因素(如资源可用性、环境变化等)。
4. 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如指数增长、S型曲线等。
实验活动:5.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
例如,将一群果蝇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观察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6.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绘制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7.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案例分析:8. 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研究一些动物种群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数量变化。
9. 学生小组讨论并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包括可能的解决方案和保护措施。
总结与评价:10. 总结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11. 评价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形式。
延伸活动:1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并撰写报告或展示他们的发现。
13. 组织一次生态系统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和记录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 实验用的果蝇和封闭容器- 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研究资料- 学生记录和绘图的工具教学评估:-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原因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模式和趋势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提出能力-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图表绘制能力。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首先以黔金丝猴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生观看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视频后,通过已知的一些条件,小组合作,完成在实验室条件下和理想条件下培养得到的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图,完成学案第1题。
探究活动结束后让小组代表来展示探究成果。
加强对酵母菌数量增长情况的认识。
总结数学模型构建的探讨活动,让学生对这种方法的使用更加有条理。
提出现实环境不能无限制,质疑之前结果的正确性,并且通过两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进而引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按照推导酵母菌数量增长公式和曲线的方法,自主推导出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及其公式。
小结“J”曲线的成立条件,特点及现实实例等。
通过两个例子,说明现实生活中生物并不是都生长在环境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的,而是存在环境阻力的。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案例,学习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的相关特性,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巩固对“S”型曲线各种特征的理解,知道它在现实中的应用。
小结“S”曲线的成立条件,特点及现实实例等。
通过画图等,分析“J”曲线与“S”曲线的异同,让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两个曲线的分析。
展示继续培养酵母菌到第7天,第8天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说明种群数量存在着波动和下降。
然后通过展示黔金丝猴的相关资料,提出拯救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措施。
最后通过得分在前四名的小组,做题巩固所学知识,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结束本节课。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阐述种群数量变化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正确认识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种群是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在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案目标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学会用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案重点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和模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案方法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案,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思考:“S ”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都能在K 值维持稳定吗?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