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对比阅读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86.17 KB
- 文档页数:2
《小池》阅读答案《小池》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池》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池》阅读答案篇1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②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③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一、(1)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
请你展开合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写景很别致,能体现“小”的景物有哪些?(4)请你说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比喻义。
(5)“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人们常用来赞美什么?二、(1)小池风物有哪些特点?(2)诗紧紧围绕试题“小池”来选择景物,试做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有什么深刻寓意?请用一句话表达。
(4)在这首小诗中,“小池”是一个具有怎样意境的所在?请作简要的赏析(不少于60个字)。
【参考答案】一、(1)(准确体现原诗的意思,1分;语言具体形象,1分。
共2分)示例:清幽静谧的小池里,澄澈透明的水流从细小的泉眼中缓缓而出,轻轻悠悠,悄无声息;柔和煦暖的斜阳下,池边的绿树将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风姿绰约,媚态可掬。
池水无声人有情,好一幅小巧精致、柔美和谐的宜人画面!(2)(赏析角度合理,1分;语言流畅,清楚明白,1分。
共2分)示例: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3)泉眼、细流、尖尖角、小池(题目)(4)比喻新人崭露头角杨万里小池或新生事物刚刚出现。
(5)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直译:西湖到底是处在六月中,风光与其他时节都不同。
连天的荷叶无边无际,格外碧绿,映照着阳光的荷花,也异常红艳。
2、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是夏天,作者选用的景物是荷花。
前两句写诗人面对六月的西湖风光,发出由衷的赞叹,后两句抓住了与四时风光不同来描述。
3、相关考题(1)“晓出”的“晓”指的是()。
(2)“别样”的意思是()。
(3)这首诗是南宋大诗人()送朋友()时写的一首诗,送朋友的时间是(),地点()。
(4)这首诗描绘的是夏日的景色,你从哪句诗能够看出来?答案:(1)早晨(2)特别(3)杨万里、林子方、早晨、西湖《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1、直译: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皇宫里才有,平常百姓家哪里能听见几回?2、《赠花卿》意思就是(以此诗)赠送给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指天宫,实指皇宫。
3、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准确描述。
2、重点字词: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3、直译: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4、相关考题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被人称为诗仙,王维被后人称为()。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篇1—课后反思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
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
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
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
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
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
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2019-2020学年度语文八年级下册比较•探究诗词三首北师大版练习题八十六第1题【单选题】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
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C、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无限伤感之情。
D、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答案】:【解析】:第2题【多选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的是( )A、水仙花B、荷花C、莲花【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比一比,组词语。
蓉______ 乱______榕______ 毡______【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王昌龄《采莲曲》描写的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采莲曲》是______代诗人______的一首五言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理解性填空。
①《采莲曲》中人花相映,采莲少女衣脸和荷叶、荷花相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②描写采莲少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③“人面桃花相映红”和王昌龄《采莲曲》中的两句诗含义相同,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请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词语按照你理解的顺序排列。
【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品析“乱入池中看不见”中的“乱入”一词的妙处?【答案】:【解析】:第11题【问答题】“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吟咏的意象之一,如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内外阅读理解(含答案)第六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第15课《古诗二首》【课内阅读】(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用“○”画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2.诗句描写的是( )的美景。
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3.诗中描写的景物是()和()。
4.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二)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绝句》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了( )、( )、( )、( )、( )、( )六种景物。
3.诗中描写颜色的词是( ),描写声音的词是( )。
4.诗中动态描写的句子是___ ___;静态描写的句子是___ ___。
5.诗中两个对( ) ,黄鹂对( ),( )对上,翠柳对( ),( )对东吴千秋雪对( )。
6.说一说“两个黄鹏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类文阅读】池上小娃撑小艇,偷果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比一比,再组词.撑( )艇( )偷( )采( )踪( )掌( )挺( )愉( )彩( )综(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3.请你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小娃: ____艇: ____白莲: ____不解: ____踪迹: ____4.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6课《雷雨》【课内阅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天亮起来了。
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1.照样子,写词语。
例:越来越亮越( )越( ) 越( )越( ) 越( )越( )2.短文是按照()的顺来写的,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的景色。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杨万里《小池》阅读答案1.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
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准确体现原诗的意思,语言具体形象。
)示例:清幽静谧的小池里,澄澈透明的水流从细小的泉眼中缓缓而出,轻轻悠悠,悄无声息;柔和煦暖的斜阳下,池边的绿树将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风姿绰约,媚态可掬。
池水无声人有情,好一幅小巧精致、柔美和谐的宜人画面!2.(赏析角度合理,语言流畅,清楚明白。
)示例: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赏析】这首诗写了初夏河塘的动人情景。
在幽静的小池边,细细的泉水从泉眼出默默的流出来,好像泉眼在爱惜他们,不愿多流一点似的,绿树倒映在水中,似乎他喜欢这晴天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刚钻出水面,才露出一个尖尖的角,就有一只蜻蜓立在它的头上。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初中诗歌阅读】杨万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对比
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比较
阅读
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
《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描写的是荷花,但写的是不同生长期的荷花,请作简要概括,然后指出各自的特点。
2
.
《小池》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描写对象都一样,但写法各有不同,请具体谈一谈。
3
.这两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小池》写的是四、五月份刚发芽的荷花,特点是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夏天的荷花在傍晚时分夕阳照在上面分外的红艳。
特点是红。
2
.
《小池》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小”处着笔,细致入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大”处着眼,境界开阔。
3
.言之成理即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春色三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细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荷叶荷花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表明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析及赏析。
1.简析《采莲曲》是怎样写人的?答:2.请赏析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答:3.周邦彦《苏幕遮》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思?你从哪些诗句看出?答:三、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一)采莲曲李亚如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二)曲池荷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试比较李亚如和王昌龄的《采莲曲》,在写人影与歌声上有什么不同?答:2.卢照邻《曲池荷》与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答: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荷叶母亲冰心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很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姐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到了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外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里。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春色三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细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荷叶荷花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表明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析及赏析。
1.简析《采莲曲》是怎样写人的?答:2.请赏析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答:3.周邦彦《苏幕遮》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思?你从哪些诗句看出?答:三、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一)采莲曲李亚如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二)曲池荷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试比较李亚如和王昌龄的《采莲曲》,在写人影与歌声上有什么不同?答:2.卢照邻《曲池荷》与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答: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荷叶母亲冰心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很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姐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到了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外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里。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