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37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一、基本概念A绿地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公园绿地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
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
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
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
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规划研究摘要:在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合理布局绿地结构,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完善城市功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文章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内涵,布局的原则,在对城市绿地布局形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模式,以期对以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所启示。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布局模式1.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的绿色网络体系,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城市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日益突出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不合理、城乡环境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地实践和探索,以寻求更为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从而实现城市的“绿色理想”。
2.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概念城市绿地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但如果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的规模、空间、时间进行相关安排及配置,把多种性能、多种数量及作用的园林绿地,以一定的规律与秩序安排在适当位置,使其自成有机系统,并同城市组成有机的整体。
指标、结构、布局构成了绿地系统规划量、构、序的调节控制。
3.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原则3.1系统化原则着眼城乡整体景观格局构建,将城市的各类绿地系统化,运用多点均衡、带状联系、网络交织的布局手段,实现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形成城乡绿化景观融合的优良城市生态环境。
3.2整体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在布局上应置于“社会一人口一经济一环境一资源”这一城市发展的大系统中加以考虑,必须明确其与其它系统和因素的相关关系,从而更大程度发挥其效益。
3.3连续性原则通过建立充分的绿色、蓝色走廊把城市中每一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河流、山地等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使大面积的公园绿地等通过林荫大道、景观道路、滨河绿带相互串联,组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doc 79页)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3)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第五章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32)第六章树种规划 (37)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42)第八章古树名木保护 (46)第九章防灾绿地系统规划 (49)第十章城市绿地近中期建设规划 (5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70)第十二章附则 (7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缘由为适应商丘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整合并优化商丘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为城市绿地的系统性、持续性发展提供法规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200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6、《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20号);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13、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15、《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7、《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1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豫政[2002]47号)19、《河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1998年)20、《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意见》21、《商丘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办法》22、《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23、国家及河南省的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和行业标准等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立足于商丘现有城市绿地基础,充分借助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绿地骨架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规划本着近、远期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结合的原则,以宏观控制为前提,严格依据规划分期建设,营造与城区风貌相协调的各类绿地,形成地域性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城市绿地景观。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一)规划基本理念城市绿色廊道理念: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
廊道简单地说,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廊道可以是隔离的条状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所联结,这种双重而相反的特性证明了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廊道在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
湿地理念: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带,河带密集,水系发达,存在大量湖泊、池塘,土地潮湿,又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湿地环境特征,尤以万江区地带特征为最。
湿地退化和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弱与破坏,而在外在表现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自然景观的丧失。
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只要克服或消除自然的或人为的干扰压力,并且在适宜的管理方式下,湿地环境是可以恢复的,恢复湿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再现一个自然的、自我持续的生态系统,使其与环境背景保持完整的统一性。
系统建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目标,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使其纳入更大的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城市绿色环境,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各类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
建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最高目标。
(二)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原理为基础,以绿廊和河岸湿地为理念,以城市设计方法为手法进行绿色空间形态布局,提出“一网、二环、二轴”的绿色空间结构模式的布局。
一网:建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运用绿色廊道理念,在东莞市东江两岸沿线、市区内部规划开辟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结合城市主导风向,把城市外围的生态信息,如空气、绿化等引入城市中心区域,绿色廊道与道路绿化结合形成绿化空间网络系统,从而保证城市在绿色网络中良性运行,每段绿廊、每段道路绿化和每个绿化节点,都尽可能体现出自然生态的氛围。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特制定本《纲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
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纲要》由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全国各地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中,均应遵循本《纲要》。
在实践中,各地城市可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发现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进一步充实完善本《纲要》的内容。
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
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
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的意义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三章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二、规划指标第四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一、规划结构二、规划布局三、规划分区第六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执行)二、公园绿地(G1)规划三、生产绿地(G2)规划四、防护绿地(G3)规划五、附属绿地(G4)规划六、其他绿地(G5)规划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一)规划基本理念城市绿色廊道理念: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
廊道简单地说,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廊道可以是隔离的条状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所联结,这种双重而相反的特性证明了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廊道在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
湿地理念: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带,河带密集,水系发达,存在大量湖泊、池塘,土地潮湿,又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湿地环境特征,尤以万江区地带特征为最。
湿地退化和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弱与破坏,而在外在表现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自然景观的丧失。
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只要克服或消除自然的或人为的干扰压力,并且在适宜的管理方式下,湿地环境是可以恢复的,恢复湿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再现一个自然的、自我持续的生态系统,使其与环境背景保持完整的统一性。
系统建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目标,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使其纳入更大的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城市绿色环境,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各类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
建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最高目标。
(二)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原理为基础,以绿廊和河岸湿地为理念,以城市设计方法为手法进行绿色空间形态布局,提出“一网、二环、二轴”的绿色空间结构模式的布局。
一网:建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运用绿色廊道理念,在东莞市东江两岸沿线、市区内部规划开辟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结合城市主导风向,把城市外围的生态信息,如空气、绿化等引入城市中心区域,绿色廊道与道路绿化结合形成绿化空间网络系统,从而保证城市在绿色网络中良性运行,每段绿廊、每段道路绿化和每个绿化节点,都尽可能体现出自然生态的氛围。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
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
注重植物景观的塑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长沙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
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
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
注重植物景观的塑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长沙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提供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结构分析1. 绿地类型多样化城市绿地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包括公园、广场、绿化带、湖泊等。
这种多样性的存在使得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等各种场所。
2. 绿地分布合理化城市绿地系统朝着分布均衡的方向发展,既有分布在市中心的小型绿地,也有分布在城市外围的大型绿地。
这种合理的分布使得城市绿地系统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
3. 绿地连接性强化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各种交通网络和景观连接,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样的连接性强化了不同绿地之间的综合效应,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具有更高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
二、功能分析1. 生态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吸附污染物、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
通过这些生态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2. 社交功能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社交交流的场所。
公园、广场等绿地成为了人们日常活动的中心,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结交朋友。
这种社交功能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区活力。
3. 健康功能城市绿地系统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绿地提供了户外锻炼的场所,为居民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
4. 经济功能城市绿地系统也能够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旅游业、举办户外文化活动等,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
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结构的多样性使得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功能,不同类型的绿地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合理的绿地分布和连接性强化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表现,使得不同绿地之间的效应相互加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的定义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定义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第一章城市绿地的功能第一节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一、保护城市环境(一)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1、净化空气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此外,绿色植物还有明显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以及汞、铅蒸气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2、净化水体和土壤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如有的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
(二)改善城市气候1、降低气温植物茂密的枝叶可以挡住并吸收50%—90%的太阳辐射热。
2、调节湿度通过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城市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3、调控气流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将绿地中相对凉爽的空气不断传向城市建筑密集区,可达到调节城市建筑密集区小气候的目的,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降低城市噪声一般情况下,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降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声能力比针叶树好;由乔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声隔离作用显著。
二、减灾防灾(一)防火防震(二)防风固沙(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四)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园、动物园、苗圃等技术优势,对濒危、珍稀动植物进行异地保护及优势物种的驯化。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城市绿地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达到丰富生活于其中的动物物种数量。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二、观光及旅游三、休养基地四、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第三节美化功能一、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二、美化市容三、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四、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第一节城市绿地的分类一、前苏联城市绿地分类情况1990年以后,前苏联将城市用地分为生活居住用地,生产用地和景观-游憩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与规划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园、广场、植被覆盖的街道和绿化带等,它们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还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而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与规划则决定了这些绿地的利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应该考虑到城市居民的需求。
城市居民繁忙的工作生活使得他们渴望能够在闲暇时刻找到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放松身心。
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该考虑到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追求。
公园和广场的设置应该尽量贴近居民居住区,方便居民进行锻炼和休闲活动。
绿化带和街道植被的规划应该贯穿整个城市,使得每个居民都能够享受到自然的氛围。
只有满足了居民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要考虑到城市的气候和环境特点。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河流、湖泊和山地等。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这些自然资源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绿色廊道和景观带。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还能够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绿色廊道和景观带能够起到调节城市气温、减少大气污染、吸收噪音等作用,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
另外,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不断增长,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需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带和农村用地,规划建设大面积的绿地。
这些绿地可以作为城市的“肺部”,不仅能够为城市提供新鲜的空气,还能够为城市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此外,应该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景观,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在空间分布上能够体现多样性和个性化。
最后,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还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原则和方法。
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口密度、绿地面积和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科学计算和分析,确定最佳的绿地布局方案。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3)第三章市区绿地系统规划 (4)第四章城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6)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7)第六章树种规划 (12)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4)第八章分期建设规划 (15)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16)第十章附录 (1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春市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进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规划与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所界定的规划区范围与现状市区行政范围相同,市区面积3583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适用年限为2007—2020年,近期规划为2007—2012年。
第四条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号;* 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0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绿化规范与设计规范》CJJ75-9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成[1993]78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2002.9.1实施)];*《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2002.11.1实施);*《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国际.2002年12月1日施行;*《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2]192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2]106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把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突出当地特色,形成春城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