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674.00 KB
- 文档页数: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资料(加粗的是老师划的重点)“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②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城市绿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包括两部分:(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的土地,如公园绿地绿化(2)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
城市绿地系统: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1)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情况确定的标准3)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4)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以生态学的观念,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
(2)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3)结合当地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
(4)城市绿地均衡分布,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满足全体市民的休闲需要。
(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实施,保证各阶段绿化的效果和质量。
(6)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经营管理中,除要充分发挥其环境、社会效益外,还可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1)确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2)研究城市绿地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3)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形成合理系统。
第一章城市绿地的效益一、生态效益1.改善空气质量1)固碳释氧(植物的光合作用)2)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有害气体)3)杀死细菌(植物可分泌杀菌素,如洋葱)2.净化水体植物根系吸收,转化,讲解和合成等方式作用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起到净化作用。
3.降低噪声噪声的衰减主要是植物冠层对声能的反射和吸引引起的。
4.调节小气候1)调节温度(树冠阻挡阳光的直射和反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2) 调节湿度(蒸腾作用使空气湿度升高)3) 通风、防风(绿带与该地区夏季风向一致,可通风环节热岛效应,与冬季寒风方向垂直,可阻挡寒风和风沙对市区的危害)5. 涵养水源6. 维持生物多样性绿地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二、社会效益1.景观功能2.休闲保健场所3.文化教育园地4.社会交往空间5.防护和减灾功能三、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如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的直接经济收入)2.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绿化所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城市绿地带动旅游发展,周边地价,房价)第四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1.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就地保护2)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实施迁地保护3)加强科学研究,确立优先保护重点4)加强法制建设,把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法制化轨道5)保护生态环境6)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2.园林植物生态学的应用1)尊重植物群落的自然特点(园林植物配置朝着群落方向努力,形成一个系统,乔灌草藤本相结合)2)考虑植物他感作用的影响a 植物生化的相克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b 植物生化的相生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促进其他植物生长)2)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第五章植物造景1.植物造景的特点1)自然性2)复杂性3)预见性4)生态性5) 美感双重性2.植物造景的依据(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2)尊重科学,符合规律3)因地制宜,适地适物4) 合理布局,满足功能5) 种类多样,季相变化6)密度适宜,远近结合3.植物造景的类型1)按植物类型分a 木本植物造景:孤植树,对植树,树列,树阵,树丛,树群,树林,树篱等b 草本植物造景:草花植物造景,草坪植物造景,蕨类与苔藓植物造景c 藤本植物造景:廊架,花架,墙外立面绿化,高架桥下绿化,枯木复绿2)按植物生境分类a 陆地植物造景:山地,坡地,平地b 水体植物造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3)按应用空间分类a 户外绿地植物造景b 室内庭园植物造景c 屋顶植物造景:屋顶植物选择的原则4.屋顶花园设计形式屋顶花园植物造景设计形式有地毯式、花圃式、自然式、点线式和庭院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的概念。
城市绿地: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职位为主要形态的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这一系统同时与自然、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郊一体的生态系统。
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子系统。
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国外常用的大致与我国绿地相当的概念。
广义的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强调空间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和外围的山体、水体、植被、林地等具有自然特征的空间,也包括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庭院、步行街等人工环境。
开放空间涵盖的空间远远大于城市绿地涵盖的空间。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其中的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
⏹城市总体规划应明确城市绿化的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和指标,分层合理布置公园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的绿线。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明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的界线,规定公园绿地的绿化用地率、出入口、停车位、建筑密度等,规定附属绿地占单项建设用地的比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的内容与阶段相协调,优化人居环境,满足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维护经济性等城市发展需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一、基本概念A绿地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公园绿地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
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
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
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
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是什么?(P57)(1)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
(2)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
(3)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4)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5)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6)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建设的措施。
(7)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
(8)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9)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措施。
(10)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P59)为5大类、13个中类和11个小类(1)公园绿地(G1)——对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2)生产绿地(G2)——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它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3)防护绿地(G3)——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4)附属绿地(G4)——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其他绿地(G5)——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一、基本概念A绿地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B城市绿地的类型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公园绿地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 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防护用地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对于经常有强风风速高于6~7米/秒时,要考虑建立总宽度为100—200米的防风林带,与主导风向垂直,每条林带宽度为10~20米,在这些用地中可以布置学校,体育场、公园等.附属绿地居住绿地.居住区内的组团、住宅旁、配套公共建筑及小区道路等绿地;公用事业绿地.如公共交通车辆停车场,水厂、污水及污物处理厂等内部绿地;公共建筑庭园.指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附属绿地,如学校,机关,商业服务、医院,影剧院,体育馆等的附属绿地.工业、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与城市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用地内绿地绿地率: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100%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市区各类绿地覆盖面积之和 /市区面积)100%2010年城市绿地率应不少于30%;绿化覆盖率应不少于35%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市区公园绿地面积(ha)/市区人口(万人)绿化覆盖率指标计算方法附属绿地:[树木平均单株树冠投影面积×单位用地面积平均植树数量(株/公顷)×总用地面积 ]+ 草坪(地被)面积道路绿地:[一般行道树平均单株树冠投影面积×单位长度平均植树数量(株/公里)×已绿化道路总长度 ]+ 草坪(地被)面积E延伸的概念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称之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它由核心向外形成一种圈层结构.可将其系统的内部联系划分为四个层面: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各种污染物复合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平衡:复合生态系统演替与平衡的动力机制来源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城市意象城市五要素:城市应该清晰易辨和鲜明的形象,城市景观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构成因素——道路、区域、边界、中心点、标志物.道路:主要指运动网路.如街道,铁路、河流等.道路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性,给人以动态的连续印象,是进入市区后的主要印象.连续性——林荫路,滨水路;方向性——起点和终点最好有名胜;距离感.区域:区域是两向量的、拥有比较宽广的城市地区,具有共同的用途和特质,和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加强主题——以自然为素材的地形、水、了望、大气的质量等.边界:把一个地区从另一个地区分离开的屏障,或者使两个地区互相连结起来的接缝.大水体或河流.中心点:中心点在概念上是一个点,但实际上是指广场,或指大城市中心的全部及具有特征事物的集合焦点之类.(包括街区内的主要地点、公共汽车的聚合点).城市景观视线的焦点——欧洲:广场;日本:站前广场或商业街.标志物:标志和中心点一样,都是指点的意思.但不同的是,观察者可以进中心点,而目标,观察者只能从外部看.目标的重要特色是它的特异性,必须在周围的物体中格外显眼容易令人记住.其特异性则是通过形状、与背景的对比,以及空间安排的突出等而形成.最好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处.二、基本理论A田园城市理论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万左右.田园城市的直径不超过2km,使全部外围绿化带步行可达,城市中心是面积约60多公顷的公园.1904年离伦敦35英里的莱齐华斯(Letchworth)建设了第一个田园城市(1514公顷);1919年,建了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Welwyn).卫星城镇: 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莱奇华斯于1927年在作大伦敦区域规划时,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围住,控制其向外扩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便捷的交通,并用农田或绿带相隔离.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给20世纪全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写下了影响深远的崭新一页.B绿地系统结构理论模式绿地系统布局结构8种基本模式绿地系统结构模式的理论模型:1以城市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为核心,分片区中心布置居住区公园;2利用游息林荫带连接不同级别的公园绿地;3居住小区中心布置游园;4工业区布置在城市外围,并利用防护绿地与生活区隔离;5生产绿地和郊区风景地楔状插入市区.我国的绿地系统从形式上可以归纳成四种基本类型1块状绿地 :优点: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不足:对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意义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明显.多出现在旧城改建中,如上海、天津、武汉、大连、青岛等2带状绿地:优点: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带状绿地的布局易于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如哈尔滨、苏州、西安、南京等地.3楔形绿地:特点:利用河流、起伏地形、放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防护林网布置,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明显的效果,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表现.是一种由城市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窄的绿地形式.4混合式绿地:特点:点、线、面结合的完整体系,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也有利于城市环境、气候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的艺术面貌.它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运用.C绿地系统规划1内容总任务——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最佳绿地系统.具体内容:(1)根据实际条件与发展前景,确定全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总原则、总目标.(2)决定绿地的性质,划定各类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生产与生活水平、城市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水平,拟定绿地分期建设的各项指标.3)提出绿地调整、充实、改造与提高的设想,划定应控制、保留的绿化用地,制定分期建设与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4)绘制重点公园绿地示意图,制定规划方案,编写设计任务书,以说明绿地的性质、位置环境、布局形式、服务对象和环境容量.2规划的原则(1)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关键是:绿化用地的选择、量与质的关系处理.(2)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3)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憩的需求.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4)保持规划具有延续性,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近期的安排,作到远近结合.3指标确定的原则(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游憩空间定额法)我国现行城市规划技术法规(GBJ-90)中,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地总量规划的计算依据是:F = Pf / e其中:P——节假日城市居民的出游率(%),1988年为8%,预计每4年增加一个百分点;f——每个游人在公园中所应占有的面积m2/人,大型公园取60,居住区公园取30;e——周转系数,既高峰时在园游人与全日总游人量之比;结果: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定额指标为7-11 m2(注意:目标时段为2000-2010年)(2)人均城市绿地面积规划指标为9m2,折合成城市绿地占建设用地指标为8%-15%,(按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最低60m2,最高120m2 计);(3)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地总面积=人均城市绿地面积×城市总人口+其他各类城市用地中的绿化用地比例(不计入城市规划总图的用地平衡项)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地总面积÷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100%按国家总体要求应达到:30%-40%.4规划文件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文件包括包括四个部分: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册规划基础资料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1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城市区位关系图;(2)城市区位与自然条件综合评价图;(3)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4)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分析图;(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布总图;(6)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规划图;(7)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8)其他需要表达的规划意向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考试重点归纳(个人总结,仅供参考)一.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10分)2.填空题(15分)3.简答题(15分)4.方案设计(60分)(图纸规格A3,实际规划面积1000m2,绘制总平面图,表现手法不限,要求上色)二.考试时间:180分钟三.考试重点范围:一、绪论 1.城市规划相关术语与概念(教材P29)2.风景园林学科的范畴(课件)二、第二章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课件)第二节园林建筑第三节园路、场地和园桥三、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章节)第一节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教材P10—P24)第二节城市绿地系统组成(重点是教材P5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表格)四、第四章公园规划设计(重点章节)第二节公园规划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第四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重点是5个功能分区等)第五节公园规划设计的程序五、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公园、滨水公园)六、第六章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第一节居住区环境规划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七、第七章城市道路与绿地广场规划设计第一节道路绿化1.2.城市道路绿化的基本术语与相关规定3.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和规划4.道路绿带设计第二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1.城市广场的概念2.城市广场的分类四.考试重点内容归纳:1.城市规划相关术语与概念(教材P29)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城市绿化、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园林绿地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三维绿量、绿化覆盖面积、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园服务半径、楔形绿地、城市绿线、城市蓝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容积率、建筑密度、城市道路网、城市道路网密度、公园绿地面积率、出游率等(1)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2)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市政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3)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休憩和美化景观的城市绿化用地。
1、规划目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为指导,立足地域特色,弘扬文化科技内涵,坚持生物多样性,通过水体、水系及绿地,力争建立起全区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高新区建设成为绿地系统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园林式、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区。
同时与外围城市绿地系统相衔接,与整个城市协同构建绿色空间体系,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
2、绿地建设标准至2020年,绿地达970.4万m2,其中公共绿地568.48万m2,防护绿地401.92万m2,人均绿地15.31m2,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3、绿地规划原则(1)生态原则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强调多种绿地并存,满足生物的多样性需求,开辟城市绿色廊道,构筑城市绿色体系网络,使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2)整体性原则点、线、面相结合,使各类绿化有机联系起来,相互衔接,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体系。
使城市绿地宏观层面与城市大环境范围内绿地组成系统,中观层面在城区范围内组成网络,微观层面在城区局部地段形成可憩可游的绿色空间。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保护、利用现有绿地资源,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加强居民绿化保护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4) 游憩观赏原则以人为本是城市的基本理念之一,突出反映在市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城市应当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方便,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绿色空间体系,以增加城市凝聚力。
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公共绿地,改善环境,满足居民休憩游览需求。
合理改造利用沿河沿渠岸线,加大河渠两岸绿化,布置滨水绿化休闲空间,建立滨水生态绿化走廊。
(5)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绿化植物的性质,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合理配植。
4、绿地布局结构绿地布局结构:贾鲁河、须水河、索须河和引黄干渠横穿整个高新区,利用其滨水绿带空间构筑起高新区基本的绿色生态构架,在科技大道中部南北两侧分别设置30m和100m的绿化带,沟通新区和旧区之间的绿地系统,与外围城市水系、绿地系统及农田保护区相联系,维持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形成以公园、城市广场为点,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和防护绿化为线,以大面积的生态绿地为面的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多层次的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一、基本概念A绿地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公园绿地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
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
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
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
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
对于经常有强风风速高于6~7米/秒时,要考虑建立总宽度为100—200米的防风林带,与主导风向垂直,每条林带宽度为10~20米,在这些用地中可以布置学校,体育场、公园等。
附属绿地居住绿地。
居住区内的组团、住宅旁、配套公共建筑及小区道路等绿地;公用事业绿地。
如公共交通车辆停车场,水厂、污水及污物处理厂等内部绿地;公共建筑庭园。
指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附属绿地,如学校,机关,商业服务、医院,影剧院,体育馆等的附属绿地。
工业、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与城市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用地内绿地D城市绿地的指标体系(三大指标)绿地率: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100%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市区各类绿地覆盖面积之和 /市区面积)*100%2010年城市绿地率应不少于30%;绿化覆盖率应不少于35%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市区公园绿地面积(ha)/市区人口(万人)绿化覆盖率指标计算方法附属绿地:[树木平均单株树冠投影面积×单位用地面积平均植树数量(株/公顷)×总用地面积 ]+ 草坪(地被)面积道路绿地:[一般行道树平均单株树冠投影面积×单位长度平均植树数量(株/公里)×已绿化道路总长度 ]+ 草坪(地被)面积E延伸的概念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称之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它由核心向外形成一种圈层结构。
可将其系统的内部联系划分为四个层面: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各种污染物复合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平衡:复合生态系统演替与平衡的动力机制来源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
《城市意象》城市五要素:城市应该清晰易辨和鲜明的形象,城市景观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构成因素——道路、区域、边界、中心点、标志物。
道路:主要指运动网路。
如街道,铁路、河流等.道路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性,给人以动态的连续印象,是进入市区后的主要印象.连续性——林荫路,滨水路;方向性——起点和终点最好有名胜;距离感。
区域:区域是两向量的、拥有比较宽广的城市地区,具有共同的用途和特质,和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 加强主题——以自然为素材的地形、水、瞭望、大气的质量等。
边界:把一个地区从另一个地区分离开的屏障,或者使两个地区互相连结起来的接缝。
大水体或河流。
中心点:中心点在概念上是一个点,但实际上是指广场,或指大城市中心的全部及具有特征事物的集合焦点之类。
(包括街区内的主要地点、公共汽车的聚合点)。
城市景观视线的焦点——欧洲:广场;日本:站前广场或商业街。
标志物:标志和中心点一样,都是指点的意思。
但不同的是,观察者可以进中心点,而目标,观察者只能从外部看。
目标的重要特色是它的特异性,必须在周围的物体中格外显眼容易令人记住。
其特异性则是通过形状、与背景的对比,以及空间安排的突出等而形成。
最好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处。
二、基本理论A田园城市理论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左右。
田园城市的直径不超过2km,使全部外围绿化带步行可达,城市中心是面积约60多公顷的公园。
1904年离伦敦35英里的莱齐华斯(Letchworth)建设了第一个田园城市(1514公顷);1919年,建了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Welwyn)。
卫星城镇: 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
莱奇华斯于1927年在作大伦敦区域规划时,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围住,控制其向外扩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
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便捷的交通,并用农田或绿带相隔离。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给20世纪全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写下了影响深远的崭新一页。
B绿地系统结构理论模式绿地系统布局结构8种基本模式绿地系统结构模式的理论模型:1以城市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为核心,分片区中心布置居住区公园;2利用游息林荫带连接不同级别的公园绿地;3居住小区中心布置游园;4工业区布置在城市外围,并利用防护绿地与生活区隔离;5生产绿地和郊区风景地楔状插入市区。
我国的绿地系统从形式上可以归纳成四种基本类型1块状绿地 :优点: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不足:对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意义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明显。
多出现在旧城改建中,如上海、天津、武汉、大连、青岛等2带状绿地:优点: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带状绿地的布局易于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如哈尔滨、苏州、西安、南京等地。
3楔形绿地:特点:利用河流、起伏地形、放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防护林网布置,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明显的效果,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表现。
是一种由城市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窄的绿地形式。
4混合式绿地:特点:点、线、面结合的完整体系,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也有利于城市环境、气候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的艺术面貌。
它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C绿地系统规划1内容总任务——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最佳绿地系统。
具体内容:(1)根据实际条件与发展前景,确定全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总原则、总目标。
(2)决定绿地的性质,划定各类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生产与生活水平、城市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水平,拟定绿地分期建设的各项指标。
3)提出绿地调整、充实、改造与提高的设想,划定应控制、保留的绿化用地,制定分期建设与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
(4)绘制重点公园绿地示意图,制定规划方案,编写设计任务书,以说明绿地的性质、位置环境、布局形式、服务对象和环境容量。
2规划的原则(1)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关键是:绿化用地的选择、量与质的关系处理。
(2)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3)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憩的需求。
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
(4)保持规划具有延续性,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近期的安排,作到远近结合。
3指标确定的原则(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游憩空间定额法)▪我国现行城市规划技术法规(GBJ137-90)中,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地总量规划的计算依据是:F = P*f / e其中:P——节假日城市居民的出游率(%),1988年为8%,预计每4年增加一个百分点;f——每个游人在公园中所应占有的面积m2/人,大型公园取60,居住区公园取30;e——周转系数,既高峰时在园游人与全日总游人量之比;结果: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定额指标为7-11 m2(注意:目标时段为2000-2010年)(2)人均城市绿地面积▪规划指标为9m2,折合成城市绿地占建设用地指标为8%-15%,(按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最低60m2,最高120m2 计);(3)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地总面积=人均城市绿地面积×城市总人口+其他各类城市用地中的绿化用地比例(不计入城市规划总图的用地平衡项)▪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地总面积÷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100%按国家总体要求应达到:30%-40%。
4规划文件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文件包括包括四个部分: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册规划基础资料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城市区位关系图;(2)城市区位与自然条件综合评价图;(3)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4)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分析图;(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布总图;(6)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规划图;(7)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8)其他需要表达的规划意向图精品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