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23.24 KB
- 文档页数: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新进展王浩然;王宏伟【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剧烈的短暂发作的面部疼痛性疾病。
病人常常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对于初治病人作为首选,目前效果较好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等。
现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及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376-380)【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治疗进展【作者】王浩然;王宏伟【作者单位】[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疼痛性疾病。
发作时疼痛剧烈,病人常常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对于初治病人作为首选,目前效果较好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射频热凝术(Radio f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ar decompre-ssion,MVD)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 surgery,SRS)。
其病因尚未阐明,目前普遍认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进入区为最主要的原因。
针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依据改变神经电生理特性和解除血管压迫等方面发挥作用。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阐明近年来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进展情况。
三叉神经痛治疗新进展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常常表现为面部剧烈的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微创治疗技术: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神经影像学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等。
这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的常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镇痛药等。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也被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例如P2X3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缓解疼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神经调控技术: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神经调节器植入等。
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刺激或调节神经系统,从而减轻疼痛。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例如,蜂胶、麻黄等中药可以减轻疼痛,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
和选择。
此外,一些新型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脉冲射频不同作用时间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不同作用时间的前提下脉冲射频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位自愿接受脉冲射频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射频时间60s,第二组射频时间120s,第三组射频时间180s,用数字评分法给出不同时间下的评分,比较随访一年后的疗效评定。
结果 3组患者经NRS评分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NRS评分降低,P<0.05,而3组间治疗后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三组的疗效测定结果也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时间点下的脉冲射频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肯定且一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脉冲射频射频热凝三叉神经痛【中图分类号】R4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67-02三叉神经痛所产生的剧痛有短暂性、反复发作性和阵发性特点,发生年龄多是成年人及老年人,部位以单侧为主,右侧多于左侧,极少数双侧发病。
疼痛性质为闪电样,发作时有时出现咀嚼动作,甚至是“痛性抽搐状”,伴有灼热感[1]。
在颜面敏感部位稍有触动即可发病。
脉冲射频是新兴的一种治疗疼痛性质疾病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对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参数可供参考,本文通过设定脉冲射频不同的作用时间,观察其对三叉神经痛的控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以数字法抽选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于本院神经内科的6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组设定的脉冲射频时间分别为60s、120s、180s。
患者年龄41-76岁,平均(53.4±15.3)岁;男35例,女31例。
患者中Ⅰ支疼痛4例,Ⅱ支疼痛22例,Ⅲ支疼痛26例,Ⅰ+Ⅱ支疼痛3例,Ⅱ+Ⅲ支疼痛4例,Ⅰ+Ⅲ支疼痛2例,Ⅰ+Ⅱ+Ⅲ支疼痛5例。
随机将其分入三组中,每组各22例:1组Ⅰ支疼痛2例,Ⅱ支疼痛9例,Ⅲ支疼痛8例,Ⅰ+Ⅱ支疼痛1例,Ⅱ+Ⅲ支疼痛1例;2组Ⅰ支疼痛2例,Ⅱ支疼痛6例,Ⅲ支疼痛7例,Ⅱ+Ⅲ支疼痛3例,Ⅰ+Ⅱ+Ⅲ支疼痛3;3组Ⅱ支疼痛7例,,Ⅲ支疼痛11例,Ⅰ+Ⅱ支疼痛2例,Ⅰ+Ⅲ支疼痛2例,Ⅰ+Ⅱ+Ⅲ支疼痛2例。
三叉神经痛射频温控热凝术的治疗与护理【摘要】目的:通过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达到了消除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我科自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了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精心护理,解决患者的思想负担,积极配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获得较好的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为患者治好疾病,解除了痛苦,此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卵园孔;射频热凝;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13-02三叉神经痛[1]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疼痛多为单侧,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期内,骤然发生的闪电式剧烈面部疼痛为特征,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自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间,我科对87例入院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实施了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并以术前及术后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87例,男47例,女40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60岁,右侧46例,左侧41例,病史1—20年。
其中第三支疼痛患者12例,第二支疼痛患者25例,第二支+三支混合疼痛患者48例,第一,二,三支混合疼痛2例。
所有病例均口服过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服药效果均不佳。
有5例患者行三叉神经周围撕脱术后再疼痛,经无水酒精半月神经节注射后疼痛2例,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后复发2例。
2 方法患者仰卧于c性臂x线机手术床上【2】,颈仰伸,调试x射线机透视角度;一般将x射线增强器向床尾端旋转30-35℃,向患侧旋转旋转20—25°c,即可清楚地显露患侧卵圆孔。
常规面部消毒、铺单,局麻后进行穿刺,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射频穿刺针的位置,正位像时可见针尖位于卵圆孔内,侧位像,针尖位于碟鞍后斜坡与颞骨岩部交界处,利用射频电极刺激定位,测试阻抗为200--300ω,用100hz、0.3ma的电刺激引起三叉神经相应分支支配区的剧痛;用2hz,2v电刺激运动神经,应该没有咬肌的颤动。
射频热凝术 (RF)联合脉冲射频术 (PRF)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疼痛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三叉神经眼支疼痛应用射频热凝术(RF)+脉冲射频术(PRF)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抽取74例三叉神经眼支疼痛患者(2019年9月~2020年9月)为研究对象分组两组(数字表随机发),对照组37例,应用RF治疗;研究组37例,应用RF+PRF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①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78.38%,研究组94.59%更高(P<0.05);②并发症:研究组5.41%与对照组16.22%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③ 疼痛及生活质量评分评分:治疗前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数据对比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对照组(4.62±1.01分<5.27±1.06);生活质量评分(88.71±9.14)分>(83.44±8.36)分,差异显著(P<0.05)。
结论 RF联合PRF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疼痛,疗效显著,并发症低,明显减轻了患者疼痛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脉冲射频术;三叉神经眼支疼痛三叉神经是混合性脑神经之一,由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组成,其中三叉神经眼支疼痛最晚常见,该疾病以老年人为好发群体,临床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对患者造成极大痛苦,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1]。
射频热凝术(RF)、脉冲射频术(PRF)均为三叉神经眼支疼痛常用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性小、恢复快等优势。
本次研究以三叉神经眼支疼痛患者共74例为例,探究联合应用RF、PRF的临床价值,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时间:2019.9~2020.9,对象:74例三叉神经眼支疼痛患者(疼痛中心收治),数字表随机法分组如下:①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27~64(42.68±5.11)岁,疼痛侧:左侧15例,右侧22例;②研究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29~67(42.71±5.08)岁。
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杨振玲乔长峰张学良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15期[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该院7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36例以1%利多卡因在A点行局部麻醉后在C型臂X线引导下取22G10 cm射频针进针,采用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药物或封闭疗法,观察两组治疗疗效。
结果对36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术[中图分类号] R7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075-02三叉神经痛(TGN)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且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患者在三叉神经分区内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且疼痛的部位多在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的分布区内,具有发生突然,剧烈面部疼痛的临床特征。
此症多发于中老年人,且女性较多[1]。
为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该研究于2011年3月—2012年6月对72例入该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了治疗,主要方法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的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毁损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入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该组男40例,女32例,32~78岁,平均年龄为54.2岁。
患者的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20年,有48例患者右侧发病,20例患者左侧发病,4例患者双侧发病。
20例患者单纯第Ⅰ支受累,16例患者第Ⅱ支,24例患者第Ⅲ支,有12例患者在第Ⅱ、Ш支同时受累。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有长期口服药物史,因为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未能遵医服药,其中有20例患者在几年前经射频治疗后再次复发。
脉冲射频技术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参数研究进展1997年,Sluijter在国际疼痛学会欧洲联合会第二次年会上首次提出脉冲射频这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新型技术。
该技术应用间断性的(脉冲频率为2Hz)、短时的(电流持续作用时间为20ms)、频率为500KHz的高频交流电作用于靶组织,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虽然一个周期内高频电流在持续作用的20ms内使靶组织接受到高电压(最早提出的输出电压为45V)并可产生热量,但在随后的480ms的间歇期内热量被消散,从而保证电极尖端的温度不超过42℃,因此不会造成靶组织的热损伤。
近年来,PRF技术得到全世界许多开展疼痛治疗医生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PRF技术应用于多种慢性疼痛性疾病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
临床上NP可表现为颈神经根性疼痛、腰神经根性疼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残肢痛和幻肢痛等。
PRF技术微创、安全、副作用少的优点使其在治疗NP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观察显示对于多种NP而言,PRF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技术。
然而,目前PRF的镇痛效果仍待提高,理想的PRF 参数、最佳的治疗部位等临床参数尚未确立。
本文综述PRF 技术治疗NP的实验和临床治疗参数研究进展,旨在为提高PRF临床疗效提供有益的指导,争取让非毁损的PRF技术成为更多NP病人的一种治疗选择。
1.PRF技术治疗NP参数的实验研究(1)PRF治疗NP的机制研究进展目前,PRF治疗NP的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陈旧的观点曾认为PRF是通过产生一定的热量导致神经组织的损伤从而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治疗NP的。
近年来形成的共识是PRF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的电场效应导致靶神经组织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对PRF治疗NP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
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作者:王瑞松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本组35例患者进行CT引导下卵圆孔穿刺后行射频热凝治疗。
结果术中卵圆孔穿刺准确率达100%,术后即刻疗效,优良28例良好6例,较差1例,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关键词: CT引导下三叉神经痛射频温控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因不明,俗语称"天下第一痛"的疾病。
治疗包括物治疗、封闭治疗、药物注射治疗、射频手术治疗及开颅手术等,其中射频治疗是应用比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即刻疼痛缓解、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等优点。
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掌握穿刺卵圆孔内及如何控制穿刺深度。
CT引导下借助影像直接观察,保证穿刺的精确定位。
我们应用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39岁~88岁,平均59.7岁。
患者均有长期口服药物治疗。
疼痛部位左侧22例,右侧13例。
其中第2支疼痛14例,第3支疼痛16例,第2、3支疼痛3例,第1、2支1例,第1支1例。
1.2 设备螺旋CT、北京北琪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仪R-2008B1.3 患者术前行CT定位扫描要求机架成20°、通过卵圆孔连续薄层2mm斜冠状位扫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卵圆孔及周围重要结构。
1.4 确定手术穿刺点和手术穿刺路线 35例患者均选择疼痛侧卵圆孔为靶点。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穿刺点及穿刺线路的选择,一般选择口角外下3cm左右为穿刺点,在口角外下固定定位条,可以通过CT激光线于定位条相交点,选择并测量出至卵圆孔的最佳距离和角度,为手术穿刺点和穿刺路线。
1.5 手术过程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并用头架固定患者头部。
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6-01-20T10:23:08.413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作者:常绍忠
[导读] 昆明市延安医院射频技术,经过近四十年的临床发展,已经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主要手术方法.
(昆明市延安医院 650041)
摘要:射频技术,经过近四十年的临床发展,已经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主要手术方法,本文主要是从射频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起源、机理、射频方法、复发率、并发症等现状作一个总结。
关键词: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进展
一、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起源
1931 年,Kirschn 介绍了半月神经节电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证实了射频电流和热凝对较小的Aδ和C 神经纤维的影响。
至1974 年,此项技术才真正为世界各地医师广泛采用。
sweet 和Wapsic 在设备和技术一系列改进后,使射频热凝术的疗效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近几年,随着影像医学、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影像介入引导下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条件。
目前,CT 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三维CT 的应用,射频热凝术变得更加精细和安全,显著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方法。
二、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理
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术的机理:三叉神经中传导痛觉的无髓细纤维(Aδ纤维和C 纤维)在加热后首先发生变性,而传导触觉的有髓粗纤维(Aα纤维和Aβ纤维)能耐受较高温度,通过温控加热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地破坏痛觉纤维,而保留触觉纤维,达到阻滞疼痛传导的目的。
三、三叉神经的应用解剖
三叉神经是人体的第V 对脑神经,也是人体最粗大的一对脑神经。
它含有感觉纤维(一般躯体传人纤维)和运动纤维(特殊内脏传出纤维),是头面部的主要感觉神经,也是咀嚼肌的运动神经。
其中,感觉纤维占大部分,其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半月神经节)内,由假单极神经元构成,其周围突形成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分布于面部皮肤、牙齿、硬脑膜、眼、口腔及鼻腔的黏膜等部位,传导该部位的外感觉;另有一小部分起源于三叉神经中脑核,主要传导咀嚼肌的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节的中枢突形成三叉神经的感觉根,由脑桥臂进入脑干,止于三叉神经的感觉核团。
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主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的纤维主要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的运动纤维起源于脑桥中部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其轴突形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由脑桥臂出脑,与下颌神经一起,经卵圆孔出颅后分布于咀嚼肌、镫骨肌等部位。
三叉神经分三支,每支又可细分:眼神经细分三支:即鼻睫神经、额神经和泪神经;上颌神经卵圆孔出颅而入翼腭窝,发出颧神经、蝶腭神经和后上齿槽神经,延续为眶下神经;下颌神经穿过卵圆孔出颅而入颞下窝,细分四个感觉支: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和下齿槽神经。
掌握三叉神经的解剖是三叉神经痛检查、诊断和射频治疗的基础。
四、适应症、禁忌症、优点及手术方法
(一)适应症:经严格、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三叉神经痛病人;乙醇封闭、甘油注射或其它小手术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各种手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年纪大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
(二)禁忌症:面部感染者;肿瘤压迫三叉神经病人;严重高血压、冠心病、肝肾功能损害者;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者。
(三)优点:在影像学特别是三维CT 帮助下,定位精准,手术较为安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低;年老体弱、多病者有时也可施行治疗;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痛觉消失、触觉大部份存在;初次手术不成功或手术复发者,可重复治疗;手术费用低廉,治疗成功可停止药物治疗。
(四)射频治疗方法
1. 外周神经毁损:(1)眶上神经射频热凝操作要点:病人取仰卧位,以眶上缘中、内1/3 交界处,扪及眶上孔(或眶上切迹)。
无菌操作后用1%利多卡因做皮肤浸润麻醉。
左手固定眶上孔周围的皮肤,右手将电极针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尖方向寻找异感,刺入眶上孔的深度不能超过1cm。
刺入神经后可产生额部的放射性疼痛,然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此方法适用于第I 支神经痛。
(2)眶下神经射频热凝操作要点:病人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后,左手摸到眶下孔,右手持针,于同侧鼻翼偏外侧进针,刺入眶下孔0.2~0.5cm,然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有时在寻找眶下孔时,因上颌骨较深可误针入上颌窦内,应于注意。
此法适于三叉神经第II 支痛。
(3)侧入路三叉神经第III 支射频热凝术操作要点:病人侧卧位,患侧向上,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浸洲麻醉,进针点在外耳屏前2~3cm 颧弓中点下约1cm。
进针方向向后下、于翼外板后方触及的颅低为卵圆孔附近,刺入下颌神经即出现神经分布区的放射性疼痛,然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
此方法适用于三叉神经第III 支痛。
2.半月神经节毁损术:多用Hartl 前入路穿刺法:病人取仰卧位,在病人患侧口角下1cm 定为A 点,患侧外耳孔为B 点,同侧瞳孔为C 点,三点做AB 及AC 连线。
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1%利多卡因做皮肤浸润。
A 点为这针穿刺点,用绝缘电极针,针尖对向同侧卵圆孔,针身保持通过AB,AC 两线与面部垂直的两个平面上,缓慢进针直到卵圆孔。
当针头接近或进入卯圆孔时,病人可出现剧痛,穿刺针有一种穿透筋膜的突破感,再进针0.5~1cm 即可到达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如针尖抵达卵圆孔边缘而进针受阻,可将针尖左、右或上、下移动既可滑过骨缘进入卵圆孔,一般进针深度为6~7cm。
针尖确实进入卵阎孔后,拨出针蕊,大多数可见脑脊液流出,结合影像学(包括X 光、CT、三维CT 重建等)扫描证实。
先用0.1~0.5V行脉冲电流刺激,如相应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感觉异常或疼痛,证实电极己达到相应的靶点,否则应重新调整。
若需超过2V 的电刺激才能引起疼痛,提示针尖位置不理想,术后可能效果不佳。
刺激过程中出现眼球颤动,提示电极靠近三叉神经运动根或其它脑神经,也需调整电极,直至满意为止。
电极位置确定后,以温控射频热凝对靶点进行毁损,逐渐加温,温度控制在60~75oC,分2~3 次毁损,每次0.5~1min。
对初学者,用孟广远教授研究及改进的卵圆孔定向仪以帮助确定位置,有很大的帮助。
五、手术注意事项
术中严格操作规程,慎重掌握穿刺方向和深度,前入路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时,穿刺深度控制在6~7.5cm。
过深可伤及颈内动脉,静脉或眶上裂,引起严重并发症。
对三叉神经第I 支疼痛者,进行射频热凝治疗时,加热要缓慢,注意保护角膜。
对三叉神经第II 支疼痛者,从卵圆孔外侧进针较好。
对三叉神经第III 支疼痛者,从卵阎孔中间进针较好。
射频热凝时,可在三叉神经的相应皮肤支配区处现红
斑,系神经根受热损伤,痛觉丧失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红斑通常在低于产生热凝损伤的温度即出现,红斑的出现可作为观察射频治疗是否成功地限于受累三叉神经分布的客观标志之一。
热凝毁损后,如果痛觉消失,说明手术成功,否则应增加温度,延长时间30s,直至出现满意的感觉减运退为止。
如果电凝温度达80oC,持续时间不应超过30s。
病人出现感觉减退后,应观察15min,以便确定破坏是否稳定。
六、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
1. 并发症:国内相关报道约占17%,其中面部感觉障碍,94%,触觉减退或麻木;眼部损害,以角膜反射减退为主,发生率在3~27%,角膜反射一旦消失,应立即带眼罩或缝合眼睑,复视的发生率为0.3~3%;三叉神经运动支损害,主要表现为咬肌或翼肌无力,咀嚼障碍,6~9 周后可恢复;带状疱疹,一般经面部涂龙胆紫、或予以抗病毒等治疗;颈内动脉损伤,较少见,但危险。
一旦发生,应停止手术,密切观察,出血严重者应手术治疗;脑脊液漏,很少见,多在腮部形成皮下积液,经穿刺抽吸,加压包扎一般可治愈;其他还有迷走神经刺激症、脑神经麻痹、动静脉瘘、脑膜炎等。
2. 复发率:国内报导在43~80%,大部份在术后1~2 年复发,其原因与毁损的程度有关。
另外三叉神经后根中约30~40 条神经束间有丰富的迷走支,当某一束支被破坏时,可通过迷走支得到补充。
三叉神经中含有感觉纤维,其中15~20%为无髓鞘纤维,这都可以解释复发率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家骤,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408-439
[2]吴承远等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109 例报告神经外科杂志 2000,3:218-219
[3] 宋文阁等实用临床疼痛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374-377
[4]孟广远,马景孟编三叉神经痛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