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劲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410.04 KB
- 文档页数:12
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解剖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和躯体运动纤维,由较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组成。
感觉根上的感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叫做三叉神经半月节。
自节发出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运动根紧贴三叉神经半月节的深面,进入下颌神经。
故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属感觉性,而下颌神经则为混合性。
三支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运动纤维则主要支配咀嚼肌。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自半月节发出后经眶上裂入眶,分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状神经等三支。
(一)额神经frontal nerve最粗,在上睑提肌的上方向前行,在眶中部分为二支,较大的外侧支为眶上神经;较小的内侧支为滑车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经眶上孔内侧的额切迹,眶上神经经眶上孔(切迹)出眶,布于额部的皮肤。
(二)泪腺神经Lacrimal nerve较细小,沿外直肌的上缘向前至泪腺(三)鼻睫状神经nasociliary nerve在上直肌的下面斜越视神经上方至眶内侧,分出睫状节长根和2-3支睫状长神经等。
分布于眼球、眼睑、泪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肤。
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经园孔出颅至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区,经眶下沟、管,出眶下孔称眶下神经。
上颌神经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的粘膜。
上颌神经主要分支有:(一)上牙槽神经superior alveolar nerve该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
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主干发出,在上颌骨体后方入骨质;上牙槽中支和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由眶下神经发出。
上述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及牙龈。
(二)蝶腭神经为两根短小的神经,在翼腭窝内分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由节发出的分支布于鼻腔和腭部粘膜。
(三)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为上颌神经本干的延续,眶下裂入眶,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再经眶下孔出眶,分布于眼睑鼻外侧部,上唇和颊部皮肤,在沿途发出上牙槽中支和前支。
不同脉冲射频模式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疗效分析蒋劲;廖自伟;刘京平;黄锴亮;钱晓辉;高永俭;潘慧【期刊名称】《实用疼痛学杂志》【年(卷),期】2013(009)002【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脉冲射频模式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源性疼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脊神经根阻滞组(n=15),Ⅱ组为经椎间孔硬膜外阻滞组(n=15),Ⅲ组为脉冲射频治疗组(n=62),其中Ⅲ组又分为4个不同的脉冲射频模式组.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G)评估术前,术后1周、3个月时的疗效.结果 3组术后疼痛均改善(P<0.05),以Ⅲ组疗效更显著,VAS术前(7.69±0.43),术后1周(3.99±0.61),术后3个月(2.72±0.19).结论脉冲射频是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安全、有效的神经调制技术,其疗效优于神经根阻滞及经椎间孔硬膜外阻滞,而脉冲射频4个模式中以温度42℃,时间120 s,脉冲持续时间40 ms,脉冲频率2 Hz,2个射频周期的模式为本研究中最佳治疗模式.【总页数】5页(P86-90)【作者】蒋劲;廖自伟;刘京平;黄锴亮;钱晓辉;高永俭;潘慧【作者单位】999078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999078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麻醉科;999078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麻醉科;999078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麻醉科;999078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麻醉科;999078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麻醉科;999078 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脉冲射频对神经源性疼痛大鼠脊髓GFAP、PICK1水平的影响2.脉冲射频治疗骶髂关节疼痛疗效分析3.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下肢痛的临床疗效4.高电压与标准电压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 分析5.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疗效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法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疼痛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脸部剧烈的尖锐疼痛。
由于疼痛的强烈程度和长期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当初,早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和抗痉挛药物。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术已成为三叉神经痛管理中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术方法:1. 微血管减压手术:这是一种开颅手术,通过发现并去除神经根周围的血管压迫来缓解症状。
手术中医生会移除或修剪导致压迫的血管,以减轻疼痛。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对病因进行直接处理,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和脑膜炎。
2. 放射频消融术: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微创手术,通过放射频电流使触发性点的神经传导能力降低,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恢复快、无需住院,但有效性和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3. 损神经手术:这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手术方法,通过刺激或损坏三叉神经的一部分来减轻疼痛。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无法通过其他方法缓解症状的患者,并且可能引起一侧脸部的感觉丧失。
这个方法不再是主流,因为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4. 放射手术治疗:这种方法使用高能量射线来治疗疼痛。
与手术不同的是,这种方法可以在非侵入性的情况下进行。
然而,该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手术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来决定。
对于那些未能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症状的患者,手术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然而,手术并不是所有患者的首选,因为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决定手术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利弊,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并不是绝对的解决方法,可能会出现症状复发的情况。
因此,在手术后,患者仍然需要进行康复和药物治疗,并与医生保持定期随访,以确保疼痛得到控制。
总之,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微血管减压手术、放射频消融术、损神经手术和放射手术治疗等。
然而,手术并不是所有患者的首选,决定是否进行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
脉冲射频技术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参数研究进展1997年,Sluijter在国际疼痛学会欧洲联合会第二次年会上首次提出脉冲射频这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新型技术。
该技术应用间断性的(脉冲频率为2Hz)、短时的(电流持续作用时间为20ms)、频率为500KHz的高频交流电作用于靶组织,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虽然一个周期内高频电流在持续作用的20ms内使靶组织接受到高电压(最早提出的输出电压为45V)并可产生热量,但在随后的480ms的间歇期内热量被消散,从而保证电极尖端的温度不超过42℃,因此不会造成靶组织的热损伤。
近年来,PRF技术得到全世界许多开展疼痛治疗医生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PRF技术应用于多种慢性疼痛性疾病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
临床上NP可表现为颈神经根性疼痛、腰神经根性疼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残肢痛和幻肢痛等。
PRF技术微创、安全、副作用少的优点使其在治疗NP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观察显示对于多种NP而言,PRF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技术。
然而,目前PRF的镇痛效果仍待提高,理想的PRF 参数、最佳的治疗部位等临床参数尚未确立。
本文综述PRF 技术治疗NP的实验和临床治疗参数研究进展,旨在为提高PRF临床疗效提供有益的指导,争取让非毁损的PRF技术成为更多NP病人的一种治疗选择。
1.PRF技术治疗NP参数的实验研究(1)PRF治疗NP的机制研究进展目前,PRF治疗NP的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陈旧的观点曾认为PRF是通过产生一定的热量导致神经组织的损伤从而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治疗NP的。
近年来形成的共识是PRF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的电场效应导致靶神经组织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对PRF治疗NP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
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一、热凝治疗仪的基本结构热凝治疗仪一般包括振荡器、温控仪、刺激器和毁损针四部分。
其工作原理是热凝治疗仪产生的射频电流由电极针经神经组织构成回路产生热量,通过毁损病灶和靶点达到治疗目的。
电极针内装有热传感器,可测出被毁损区组织的温度,同时将温度传递给自动控制系统,当温度和时间达到预定参数时,电流即自动断开。
射频仪还可以产生刺激方波,用来定位,确定电机的位置。
二、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理论依据三叉神经纤维的粗细与其传导速度密切相关。
感觉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的A 纤维和无髓鞘的C纤维两种。
利用射频和逐渐加热的方法,可以选择性破坏感觉神经的痛觉传导纤维而相对保留触觉传导纤维,达到既可解除疼痛,又可部分或全部保留触觉的目的。
射频治疗的优点:1.手术比较安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低。
2.年老体弱多病者有时也可施行治疗。
3.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4.消除疼痛,触觉大部分存在。
5.初次手术不成功,还可重复进行。
复发后也可再次治疗,仍然有效。
6.手术费用低廉,治疗成功可停止药物治疗。
手术效果一般认为,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即刻缓解率在91%~99%之间。
由于电极不能穿入卵圆孔,或反复穿刺使病人不能耐受或由于其他原因迫使手术停止者占6%,很少有死亡发生。
手术并发症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
主要并发症有以下几种:1.面部感觉障碍发生率为94%,大多数病人表现为触觉减退或麻木。
这也证明,疼痛消失也仅能在三叉神经分布支配区的感觉明显减退或消失时才能得到。
2.眼部损害以角膜反射减退为主,其发生率为3%~27%,而明显的神经性麻痹1%~5%。
角膜反射一旦消失,应立即带眼罩或缝合眼睑。
复视的发生率为0.3%~3%。
3.三叉神经运动支损害主要表现为咬肌或翼肌无力,咀嚼障碍。
这种情况一般在6~9周后恢复。
4.带状疱疹一般经面部涂用龙胆紫数日后可愈。
5.颈内动脉损伤少见,但十分危重,一旦发生,立即停止手术,密切观察,出血严重者应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解剖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和躯体运动纤维,由较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组成。
感觉根上的感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叫做三叉神经半月节。
自节发出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运动根紧贴三叉神经半月节的深面,进入下颌神经。
故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属感觉性,而下颌神经则为混合性。
三支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运动纤维则主要支配咀嚼肌。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自半月节发出后经眶上裂入眶,分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状神经等三支。
(一)额神经frontal nerve最粗,在上睑提肌的上方向前行,在眶中部分为二支,较大的外侧支为眶上神经;较小的内侧支为滑车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经眶上孔内侧的额切迹,眶上神经经眶上孔(切迹)出眶,布于额部的皮肤。
(二)泪腺神经Lacrimal nerve较细小,沿外直肌的上缘向前至泪腺(三)鼻睫状神经nasociliary nerve在上直肌的下面斜越视神经上方至眶内侧,分出睫状节长根和2-3支睫状长神经等。
分布于眼球、眼睑、泪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肤。
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经园孔出颅至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区,经眶下沟、管,出眶下孔称眶下神经。
上颌神经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的粘膜。
上颌神经主要分支有:(一)上牙槽神经superior alveolar nerve该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
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主干发出,在上颌骨体后方入骨质;上牙槽中支和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由眶下神经发出。
上述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及牙龈。
(二)蝶腭神经为两根短小的神经,在翼腭窝内分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由节发出的分支布于鼻腔和腭部粘膜。
(三)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为上颌神经本干的延续,眶下裂入眶,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再经眶下孔出眶,分布于眼睑鼻外侧部,上唇和颊部皮肤,在沿途发出上牙槽中支和前支。
(四)颧神经较细小,在翼腭窝发出,经眶下裂入眶,在眶内分为两小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发出小支加入泪腺神经,主管泪腺的感觉和分泌(泪腺分泌为岩大神经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随颧神经分布至泪腺)。
3.下颌神经mandibular nerve是混合性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在颞下窝内即分出许多分支。
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牙齿及牙龈、口腔底、颊部的粘膜、舌的粘膜及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
运动纤维主要分布于咀嚼肌。
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有:(一)耳颞神经auriculo-temporal nerve以两个根起始,挟持着硬脑膜中动脉,然后合成一干,在下颌关节后方转向上行,自腮腺上缘穿出,与颞浅动、静脉伴行,分布于颞部皮肤、下颌关节、外耳道的皮肤、鼓膜及耳前面的皮肤。
在腮腺内发出一小支分布于腮腺,此支含有副交感纤维,来自舌咽神经的岩小神经,经耳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
(二)颊神经buccal自翼外肌两头间穿出,沿颊肌外面前行贯穿此肌,分布于颊部的皮肤和颊粘膜。
(三)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dental) nerve为混合性神经,在舌神经的后方,沿翼内肌外侧面下行,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成许多小支,分布于下颌牙齿、牙龈、终支从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布于颏部及唇的皮肤和粘膜。
在未进入下颌孔以前,下牙槽神经发出一小支走向前下方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四)舌神经lingual nerve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行向前下方,在舌骨舌肌外侧越过下颌下腺上方至舌尖。
支配口腔底和舌前2/3粘膜的躯体感觉。
舌神经在行程中有来自面神经的鼓索加入,故鼓索内的味觉纤维随着舌神经分布到舌前2/3司味觉,故鼓索内的副交感纤维随舌神经到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及舌下腺,支想腺体的分泌。
(五)咀嚼肌支为数支,支配咀嚼肌。
一侧三叉神经完全性损伤后,损伤侧的面部皮肤、角膜、结合膜、鼻腔、口腔粘膜和舌前2/3一般感觉均消失,由于角膜感受消失故角膜反射不能引出。
损伤侧咬合无力,张口时下颌歪向患侧。
(六)附于三叉神经的副交感神经节:颅部经动眼、面和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到达周围4对副交感节换神经元,再发出节后纤维抵达效应器官,这4对副交感节均位于三叉神经干或其分支附近。
它们是:(1)睫状神经节ciliary ganglion(2)翼腭神经节pterygopalatine ganglion(3)耳神经节otic ganglion(4)下颌下神经节submandibular ganglion。
插图:适应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定位准确,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继续行药物治疗的患者。
-非典型面痛伴三叉神经支配区疼痛-晚期癌痛涉及到三叉神经-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
禁忌症:-出血倾向或患有出血性疾患。
-严重的高血压控制不佳。
-严重的心、脑血管疾患。
-局部感染或深部感染。
一、眶上神经射频物品及器械准备射频仪,5cm长、裸端2mm的直型射频针,局部麻醉药,注射器。
体位、定位:患者取仰卧位,球管投射与眶上切迹垂直,显示眶上切迹,并用手指在眶上移动,摸清眶上切迹。
穿刺:用5cm直型射频针在定位点直接穿刺,不作局部麻醉,以免影响测试结果,注意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眼球的上方的眶上切迹的下方,以防穿刺针滑入眶内损伤眼球。
穿刺针可先到眼眶的上方,抵达骨质后向下滑动使针尖到达切迹,患者往往有向额顶部放射的疼痛感,再经影像定位确定针尖的位子。
刺激(测试):用50Hz频率测试感觉,当电压达到0.3-0.6v时,患者诉有向额顶部放射性疼痛;但在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或手术后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低电压的刺激测试往往很难引出典型的放射性疼痛,使定位不清,可以考虑使用低温度的毁损模式,如给予60℃,可以引出明显的疼痛放射至额顶,表示定位准确,不用运动测试。
射频热凝毁损采用标准射频模式:温度的设置有两种模式:1)逐渐爬升的方式:不与局麻药,先给低温度,逐渐升温的方式,分别45 ℃、60秒;50 ℃、60秒;60℃、60秒;70 ℃、60秒;最后80℃、60秒两个射频周期,有利于对治疗过程中效果的判断,效果明确。
2)一次升温的方式:局部注入2%利多卡因0.3ml,给于80 ℃、60秒两个射频周期。
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眶下神经射频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疼痛局限于鼻翼旁,上唇上;或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后局部残留疼痛的病例。
-体位、定位、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双眼向上直视,瞳孔下方,眶下约0.2-0.3cm处为眶下孔所在位置,用手指按压有时有酸痛感,标明体表位置。
由于眶下孔骨性管道的走行是由内下向外上倾斜,故进针点选择在孔的内下方是顺利进孔的关键,一般选择鼻翼旁0.5cm处,进针方向与眶下孔成45度角。
球管的投照方向由内心向外上,见孔我最大最明显为佳。
穿刺的给予局麻药,但只能限于局部,以免影响测试结果。
-穿刺进针:取5cm长、裸端2mm的直型射频针。
从鼻翼旁进针,方向由内下向外上方向成45度角进针,针尖可先抵达眶下骨质,同时另一手的手指放在眼眶下,防止穿刺针滑向眼眶内损伤眼球;通过影像调整进针方向;当穿刺针进入眶下孔时往往患者有明显的疼痛,并放射至鼻翼旁和上唇,进针深度为2-3mm,穿刺针固定即可,避免进针过深,经影像确定,同时观察患者眼球活动度及有无眼内出血情况。
刺激:给予50 Hz 感觉刺激进行测试,电压0.2- 0.4v出现明显的放射痛,疼痛放射至同侧的鼻翼旁及上唇部,无需运动测试。
射频热凝模式有两种:标准射频模式:经射频针注入2%利多卡因0.3ml,设置80℃、60秒2个射频周期。
双侧对称测量皮肤痛觉消失情况。
脉冲射频模式:目的是保留局部皮肤感觉,设置42℃、120秒2个射频周期,测试痛觉减轻情况。
术毕局部轻度加压,防止局部血肿。
上颌神经射频治疗-体位、定位:患者可行仰卧位或患侧在上侧卧位体位,取侧面进针法。
取患侧耳屏前3cm,颧弓切迹下5mm为穿刺进针点。
局部麻醉,辅以镇静、镇痛。
C-臂投照为侧位投照(与患者的面部),准确显示蝶骨翼外板,进针点为翼外板在下颌骨前后齿切迹中点,颧弓下方。
进针:用10cm长,裸端2cm的弯头、钝针。
目标进针点为翼外板的前方,眼眶的下方。
可以采取两步进行:第一步,垂直进针,一直抵达翼外板,并经影像确认,了解进针深度,非常关键。
第二步,在影像的引导下,滑过翼外板的前缘,向上、向前旋转进针,此时多有反射痛出现,疼痛放射到鼻翼、上唇、上牙床、上颚。
侧位片提示穿刺针针尖在蝶腭窝的上端,正位片提示针尖在鼻腔外侧臂上端,眼眶下方。
(图)造影:注入欧乃派克0.5ml观察分布情况,有无入血,有无进入眼内、鼻腔内。
刺激:给予50Hz感觉测试,电压0.2 –0.4v时,出现明显的上颌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为定位准确,如给于电压超过0.5v,没有明显的放射痛,需旋转穿刺针,以取得最佳位子。
射频热凝毁损:标准射频模式:测试定位明确后,经射频针注入2%利多卡因0.5ml,给予80 ℃、60秒,2个射频周期,治疗后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麻木。
脉冲射频模式:给予42 ℃、120秒,2个射频周期,治疗测试上颌神经支配区疼痛减轻情况,双侧对比。
三叉神经第三支射频治疗-颏神经射频治疗体位、定位:患者取仰卧位,颏孔位于同侧眶下孔与口角连线的下唇下方,由于颏孔的方向是向外上倾斜,取5cm、裸端2mm的直型射频针穿刺,进针方向应从外上向内下进针,约45度角,进入颏孔时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传到下唇。
测试(刺激):给予50Hz,电压0.3 –0.5 v,有明显的疼痛放射至下唇。
射频毁损:经射频针注入2%利多卡因0.2 -0.3ml,给予80 ℃、60秒,2个射频周期。
术毕局部加压。
-下颌神经射频治疗体位、定位:侧方如路法:患者可取仰卧位或患侧在上侧卧位,穿刺进针点取耳屏前3cm,紧贴颧弓切迹下为穿刺进针点。
影像投照为侧位投照(与患者的面部),准确显示蝶骨翼外板,并显示翼外板后上侧与颅底交界处,为目标进针点。
麻醉:局部麻醉,辅以镇静、镇痛。
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进针不易过深,以免阻滞下颌神经,减少刺激下颌神经时的反应,影响穿刺的准确性。
取10cm长、裸端5mm的钝头、弯形射频穿刺针。
穿刺点局麻,破皮后,穿刺针与面部垂直进针,在影像的引导下先抵达蝶骨翼外板,确定进针深度,正、侧位影像观察针尖的位置,抵达翼外板时电阻可达700-800欧姆。
调整进针方向,向翼外板的后上方向轻轻调整,并缓慢向深处推进,可有明显的下颌神经放射痛,疼痛放射至同侧下唇、舌尖部位,必要时可以将射频电极插入射频套管针,带着一定的刺激强度进针,更易寻找到下颌神经的放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