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1
EB病毒感染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EB病毒感染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食欲减退疾病介绍:什么是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是怎么回事?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要的是,EBV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一)发病原因EBV呈球形,直径180~200NM,基因组为DNA,属于疱疹病毒属,电镜下其形态结构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EBV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V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EB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需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分离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二)发病机制EBV进入机体有3种不同途径:一是EBV感染人类B淋巴细胞并增生,渗入感染细胞;二是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到染色体内;三是EBV能被灭活后重新产生感染性,按原有方式再感染细胞或者病毒传入到另一个个体,EBV最初复制部位是口咽部,在B淋巴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症状体征:EB病毒感染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EB病毒感染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潜伏期约4~7周,感染可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器官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本病恢复期较长,一般需2~4周。
Epstein-Barr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皮肤病Epstcin-Barr(EB)病毒是人疱疹病毒4型,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期,其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Btlrki仗淋巴瘤等发病相关。
近年来相继发现EB病毒感染也与一些皮肤病的发病相关,如结外N图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onoda1N/T-ce11lymphoma,llasa1type)、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Lltalleous panni-cLllitis-lkeT-cel1~mphoma,SPTCL)、牛痘样水疱病(hydroa Ⅶccinifomc,HV)等。
1 EB病毒的致肿瘤性EB病毒属疱疹病毒γ亚科,为双链DNA病毒。
其在细胞内有两种存在方式,即以线性DNA分子形式在一定部位插入细胞染色体DNA中,称为整合,这种方式常见于裂解性感染期;或以环状病毒DNA 游离于细胞DNA之外,成为游离体,这种方式主要见于潜伏性感染期。
EB病毒潜伏性膜蛋自(LMP-1)是一种致肿瘤蛋白,有很强的多态性,可转化B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LMPˉ1还可上调Bc1-2,后者有保护肿瘤免疫逃逸细胞凋亡的功能。
EB病毒的一些基因产物可以直接干预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使被感染的细胞不被识别和清除。
EB病毒BCRF1基因与编码人类自细胞介素△0(IL-10)的基因有80%的同源性,可抑制γ干扰素的分泌、抑制T淋巴细胞增生。
在恶性肿瘤中,EB病毒可直接生成病毒IL-10或通过LMP-1上调细胞IL-10的合成和功能,而IL-10可下调人类白细胞抗原lHLA)I类抗原的表达,抑制Tc细胞的识别、杀伤功能团。
EB病毒BHRF1基因与人类Bc1-2原癌基因有部分同源性,BHRF1基因产物也可使B淋巴细胞逃逸细胞凋亡;另外,BHRF1还可促使EB病毒裂解期感染的细胞增生,增强它们对病毒转化的敏感性。
2 EB病毒感染正常人群中EB病毒感染非常常见。
大多数情况下,EB病毒的原发感染并无临床症状,但少数患者的原发感染可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标准EB病毒(Epstain-Barr virus,EBV)是⼀种双链 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亚科,⼈感染EBV后建⽴终⾝潜伏感染,⼈群感染率超过 90%。
EBV是⼀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咽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发⽣密切相关。
IM诊断标准:以第7版《实⽤⼉科学》的诊断标准为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象和⾎清学检查确诊。
伴多脏器功能损害的IM病例为重症IM。
⽬前对重症IM诊断⽆统⼀标准,有研究认为伴有⾄少2个系统受累即可诊断为重症IM。
有以下临床特征时⾼度重视:(1)持续⾼热(>1周),肝脾明显肿⼤;(2)外周⾎象2系或3系显著下降,但未达到EBV-HLH标准;(3)转氨酶显著异常,尤其是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增⾼;(4)呼吸和吞咽困难,并发胸腔积液、肺炎等;(5)⼼电图异常,⼼肌炎。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IM表现,即发热、持续性肝功能损害、多发性淋巴结病、肝脾肿⼤、全⾎细胞减少、视⽹膜炎、间质性肺炎、⽜痘样⽔疱及蚊⾍过敏等症状持续 3 个⽉以上。
(2)EBV感染及引起组织病理损害的证据如满⾜下述标准中的1条或1条以上:①⾎清EBV抗体滴度异常增⾼,包括抗VCA-IgG≥1:640 或抗EA-IgG≥1:160, VCA/EA-IgA 阳性;②在感染组织或外周⾎中检测出 EBER-1 阳性细胞;③外周⾎ PBMC 中 EBV-DNA ⽔平⾼于 102.5 拷贝/g DNA;④受累组织中EBV-EBERS原位杂交或EBV-LMP1免疫组化染⾊阳性;⑤ Southern 杂交在组织或外周⾎中检测出EBV-DNA。
(3)排除上述临床表现系由其他已知疾病所致。
EBV 相关噬⾎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BV-HLH)的诊断:(1)HLH 诊断标准依据HLH-2004⽅案,即符合以下8 项中的 5 项可诊断 HLH:①发热;②脾脏增⼤;③外周⾎⾄少两系减少(⾎红蛋⽩<90 g/L、⾎⼩板<100 × 109/L、中性粒细胞<110 ×109/L);④⾼⽢油三酯⾎症和(或)低纤维蛋⽩原⾎症;⑤⾻髓、脾脏或淋巴结中有噬⾎现象;⑥NK细胞活⼒降低或缺乏;⑦⾎清铁蛋⽩≥500 mg/L;⑧可溶性CD25(SIL-2R)≥2400 U/mL。
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儿EB病毒感染与许多疾病关系密切,临床上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EBV-DNA阳性,结合临床诊断为EB病毒感染,对65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65例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7例(占26.2%),淋巴结炎16例(占24.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例(占10.8%),急性支气管炎或肺炎8例(占12.3%),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占6.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占3.1%),病毒性脑炎3例(占4.6%),病毒性心肌炎3例(占4.6%),川崎病2例(占 3.1%),过敏性紫癜2例(占3.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占1.5%)。
结论小儿EB感染主要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网状内皮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损害,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及早做相应检查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并进行合理治疗。
关键词EBV感染;相关疾病;临床分析EB病毒感染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感染时症状轻重不一,可累及多系统引起相关疾病。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65例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EB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2年5月至2007年2月在我科住院诊断为EB病毒感染患儿共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6个月2例,6个月~3岁29例,3~7岁25例,7岁9例)。
1.2 方法EB病毒检测是选用多聚酶链技术(PGR)荧光半定量法,测得结果E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2 结果2.1 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 各系统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2.2.1 呼吸系统上呼吸道感染17例,急性支气管炎或肺炎8例,均有发热、咳嗽、咽部充血,年龄越小,体征越明显。
而患肺炎者同其他病毒性肺炎一样,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表现呈间质性肺炎样改变。
2.2.2 循环系统病毒性心肌炎3例,均符合全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临床分析目的了解儿童EB病毒感染症状及相关疾病诊断情况,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探讨EBV感染临床多样性机制。
方法对本院经PCR法测定EBV-DNA阳性的121例EBV感染患儿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EBV感染患儿起病症状不一,依次为发热(87.6%)、咳嗽(47.9%)、咽痛(15.7%)、眼睑浮肿(8.3%)、淋巴结肿大(6.7%)、皮疹(5.8%)、肉眼血尿(5.8%)、惊厥(4.5%)、腹痛(4.5%)、腹泻(2.5%),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引起疾病多种多样,但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64.5%),其次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4%)、过敏性紫癜(6.7%)、单纯性血尿(4.1%)、腹泻病(3.3%)、肠系膜或颈淋巴结炎(2.5%)、川崎病(2.5%)、肾炎(1.6%)、口腔炎(1.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各1例(各占0.8%)。
结论儿童EBV感染起病症状多种,临床表现多样,累及系统多,临床医师应综合分析,及早做EBV-DNA检查才能做到早期、正确诊断,并进行合理治疗。
标签:EB病毒;儿童;呼吸道感染EB病毒感染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引起相应的疾病,临床非典型病例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现将我科121例EB 病毒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治EB病毒感染患儿121例,其中男69例,女52例,男女比例1.33︰1;年龄1月~15岁。
1.2方法选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方法检测,EBV-DNA>1000IU为阳性。
2结果2.1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表1,2)2.2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表3)3治疗及转归所有确诊病例均给予更昔洛韦5mg/(kg·次),Q12h治疗7d,5mg/(kg·次),Qd治疗7d,总疗程14d。
EB 病毒感染相关皮肤疾病研究进展2023中国儿童中的EB 病毒原发感染发生的非常早,大约80%的儿童1岁以前血清EB 病毒衣壳抗原(VCA) 抗体已经阳性。
大多数情况下,EB 病毒的原发感染并无临床症状,少数患者的原发感染表现为急性裂解性感染,病毒大量复制,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原发感染后,约10%的外周血B 淋巴细胞被感染;经过人体有效的免疫反应,大多数感染细胞被清除,最终极少量 B 淋巴细胞携带病毒、并持续终身,形成潜伏感染。
部分原发感染者,由于多种因素,不能进入潜伏感染状态,病毒仍持续复制,EB 病毒VCA-IgM、IgG 抗体持续升高,且不产生EBNA-IgG 抗体,外周血病毒载量升高,并表现出持续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称为慢性活动性EB 病毒(CAEBV) 感染。
在EB 病毒潜伏感染相关的肿瘤性疾病(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现,一些裂解期感染的基因(如BARF1、BZLF2、BALF1、BHRF1) 促使EB 病毒的活化和再复制。
EB 病毒进入细胞之后可激活PI3K/Akt 通路,而该通路的激活进一步促进了EB 病毒的再活化、复制,导致与活化相关的基因BRLF 的过度表达。
对EB 病毒相关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研究发现,PI3K/Akt 通路被激活,从而导致淋巴组织持续增殖,而PI3K 抑制剂及下游mTOR 受体抑制剂已经在临床研究中用于治疗此类疾病。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约3%~15%的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躯干、颜面弥漫分布米粒大小红色斑疹,呈典型的麻疹样发疹。
IM 通常预后良好,一般在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后2~4周内症状可缓解。
IM 的诊断应注意:低龄婴幼儿VCA-IgM 抗体可持续阴性,不应因为该检测阴性而否定临床症状典型的IM; 无临床症状、仅实验室VCA-IgM 抗体阳性,不应盲目诊断IM, 因为EB 病毒原发感染非常常见,而大多数原发感染者无任何症状,仅少数人发展为IM。
Epstein-Barr 病毒感染 及其相关性皮肤疾病•北京儿童医院•徐子刚1•EB 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多发生在儿童期,病毒终身潜伏于B 淋巴细胞•裂解性感染:大量繁殖、复制 ,伴全身病毒感染症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潜伏性感染:存在于细胞之中,但不繁殖、不复制,多无全身病毒感染症状–各型恶性肿瘤 (BL, NPC, HD, NK/T 淋巴瘤 et al.)2EBV 致病特点•致肿瘤病毒•终身潜伏,可转化B 淋巴细胞(永生化,immortalization)•转化的B 淋巴细胞可持续产生单克隆抗体3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8岁女孩,面部肿物6个月,发热5个月•6个月前鼻翼米粒大小丘疹→结节,瘙痒,抓破→抗炎治疗无效,出现发热→面部肿胀、局部溃烂→曲霉感染→抗真菌治疗效果不明显→入院时肝肋下4cm ,脾肋下4cm •皮损特点:–鼻腔或鼻部皮肤肿物、结节增大,溃烂 –局部真菌感染•WBC 1700/mm 3, RBC 300万/mm 3,Hb8.5g/dL , Plt 8.5万/ mm 3•预后:1年后死亡4Circular form of the EBV genome (latent infection)Linear form of the EBV genome (lytic infection)Clonality analysis of EBV terminal repeats (RT)5Clonality analysis of EBV-related NK/Tcell lymphoma•Southern blothybridization using a digoxigenin labelled Xho -1 probedemonstrated a single band corresponding to EBV BamHI-digested fragments containing the same number of EBV terminal repeats.EBV-TRB95.8 P N Pt.24.0 ►(kbp) 6•致死型中线肉芽肿,鼻腔NHL•亚洲人种多见,侵袭性发展,死亡率高,儿童亦有发生•发病部位:–鼻腔为第一发病部位(nasal lymphoma)–鼻外受累器官多为皮肤(nasal-type lymphoma)–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7 •病理表现可侵犯血管,表现血管中心性坏死•肿瘤细胞多为NK细胞•免疫组化–阳性:CD2、CD56、CD3(胞浆)、TIA-1–阴性:CD3(表面)8•TCR基因重组–阴性:NK细胞淋巴瘤–阳性:NK样T细胞淋巴瘤•与EBV潜伏感染关系密切–患者血清VCA-IgG 可增高–肿瘤细胞中有EBV-DNA–EBER原位杂交阳性–但无CAEBV症状9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好发中青年,儿童亦有,最小5个月•多见四肢,可累及躯干、面部•主要为皮下斑块、结节,可有坏死、溃疡•可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1013例儿童SPTCL临床分析•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5m~ 10yrs•皮损分布四肢最常见,其次面部、躯干•8例发热,11例肝脾肿大,2例腹水或胸腔积液,1例严重脱发•皮肤外器官均无肿瘤•4例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HPS)•5/13例(38.5%)SPTCL皮损原位杂交EBER阳性•10/13随访:存活5例,死亡5例,4/5死于HPS11 12牛痘样水疱病(HV)•本病自幼开始发病,多见于2~3岁的男童。
儿童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其相关性疾病分析孟帅;刘群【期刊名称】《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06(25)3【摘要】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其相关疾病.方法:对43例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依次为发热20例(占46.5%)、咳嗽8例(占18.5%)、眼睑浮肿4例(占9.3%)、皮疹3例(占7.0%)、咽痛2例(占4.7%)、颈部包块2例(占4.7%)、腹痛2例(占4.7%)、跛行1例(占2.3%)、乏力1例(占2.3%).EB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例(占44.2%),上呼吸道感染5例(占11.8%)、肺炎3例(占7.0%)、支气管炎2例(占4.7%)、颈淋巴结炎2例(占4.7%)、肠系膜淋巴结炎、胃炎、肠炎、肝脓肿、肾炎、急性良性肌炎、心肌炎、结膜炎、川畸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镜下血尿、药物性皮疹各1例(各占2.3%).结论:儿童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多种,临床表现多样,可侵犯身体系统多个,临床医生需对病例综合分析,适时作相关检查才能做到诊断准确及时,治疗合理有效.【总页数】2页(P203-204)【作者】孟帅;刘群【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17;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相关文献】1.儿童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相关疾病谱分析 [J], 李中跃;楼金玕;陈洁2.小儿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其相关性疾病分析 [J], 汪洪姣;陈益平3.儿童EB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分析 [J], 王瑜;乔文兴;葛卓黎4.儿童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相关疾病谱分析 [J], 李中跃;楼金玗;陈洁5.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相关性疾病分析 [J], 王小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摘要: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EB病毒感染患儿131例,采用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PCR法测定EB病毒DNA。
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转归及预后。
结果131例中,≤7岁103例(78.6%)。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依次为发热95例(72.5%)、咳嗽46例(35.1%)、咽痛42例(32.1%)、皮疹21例(16.0%)、淋巴结肿大13例(9.9%)、眼睑浮肿9例(6.9%)、腹痛8例(6.1%)、腹泻3例(2.3%)、精神萎靡2例(1.5%),精神恍惚、恶心呕吐各1例。
EB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76例(58.0%),其次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5例(19.1%)。
更昔洛韦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儿童EB病毒感染起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检测EB病毒DNA及EB病毒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关键词;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前言因EB病毒感染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临床表现多样,而且早期症状轻、体征少,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或病初即有多脏器受累,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早期病例更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现就目前国内外病EB病毒感染临床检验方法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131例,男83例,女48例;所有病例符合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1.2方法(1)EB病毒抗体检测:采用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5项采用欧蒙实验诊断公司生产的抗EB病毒抗体血清学检测生物薄片试剂检测,为间接免疫荧光法。
(2)EB病毒DNA检测:用PCR检测,荧光半定量法,EB病毒DNA>500拷贝数/ml为阳性。
2、结果2.1流行特点131例中,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多发,年龄:<1岁7例,1~岁42例,3~岁54例,7-14岁28例,中位年龄5.3岁;≤7岁儿童103例(78.6%)。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EB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该病毒是Epstein-Barr病毒的简称。
EB病毒感染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包括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增多症、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EB病毒感染在儿童中尤为常见,因此本文将着重介绍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一、临床特征
1. 发热:EB病毒感染后,患儿常出现发热,热度一般在38℃左右,并伴有头痛、咳嗽、喉痛、鼻塞等感冒症状。
2. 口腔症状:EB病毒感染还会引发口腔炎症状,包括咽、扁桃体、牙龈等部位的疼痛、肿胀和红斑。
3. 淋巴结肿大:EB病毒感染后,患儿常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EB病毒感染后的淋巴结呈现为无痛性、弹性质地,有活动性,大小多为0.5-2.0cm。
4. 肝脾肿大:部分EB病毒感染患儿可能会出现肝脾肿大的症状,肝脾检查可查到肝脾肿大,不发生升高。
5. 皮疹:EB病毒感染后,患儿可能会出现全身皮疹,呈现为病毒性全身疹。
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1. 血常规检查:EB病毒感染患儿常常具有白细胞增高,伴有单核细胞的增加。
血小板数正常,红细胞计数可降低。
2. 血清学检查:EB病毒感染患儿的血清学检查是一种诊断EB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EB病毒感染后,在血清学检查中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包括EB病毒核抗原抗体和EB病毒早抗原抗体。
3. EB病毒DNA检测:EB病毒DNA检测可在EB病毒感染患儿中检测到EB病毒的DNA 序列。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PCR法和原位杂交法。
4. 其他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都可用于评估EB病毒感染的疾病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