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 (1)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 (1)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 (1)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 (1)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课题:《游高梁桥记》

课型:比较·探究

上课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作者姓名:董晓可

课时: 1

单位:枣庄第二十三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1课时

【我的文本解读】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在第三主题单元“临水骋怀”中,编入明朝著名“公安三袁”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我想编者的用意应是让我们去感受同一景致不同人描写的独到之处。这两篇文言文题目相同,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境竟大相径庭。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把诵读和比较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诗文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序曲

师:我国文学史上“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轼是苏洵的哥哥;“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同学们,你还知道古代文学史上公安“三袁”吗?(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情再补充。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人。

教师让学生介绍作者相关生平。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二.听读正音,反复诵读。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正音:教师指导学生正音。

鳞鬣.(liè)窈窕

..(yǎotiǎo)几.席(jī)缙绅

..(jìn shēn)趺坐(fū)痴禅.者(chán)筵.中人(yán)烟霾.(mái)

喧嚣.怒诟.(xiāo gòu)了不相属.(zhǔ)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

朗读节奏指导:

①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②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③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④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

4.指名读。

教师提醒:

⑴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⑵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⑶要投入感情。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三.读懂读会,疏通文意

【一读】自学与积累。

学生积累下列文言文词语。

学生活动:先查找相关的资料,弄清词语的意思,然后识记。

·京师最胜地也。----优美的

·窈窕-----原意指体态优美的样子,这里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非甚不暇-----除非没有一点时间

·山色微岚-----山中升起薄薄的雾气

·喧嚣怒诟-----吵闹怒骂

·了不相属-----全不相关

2.学习指导: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活动: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指导,学生互相解答为主,实在不能解答的问题由教师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很适合这种学习方法。)

【二说】文当品读,把握情感

赏析与品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预设问题:

1.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描写高粱桥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2.第一段中写到“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怎样理解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结合文章内容体会高粱桥景色的优美。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

1.交代高粱桥的位置和两岸的景色,描绘了高粱桥的美景及旅游盛况。

“描写美景的句子”: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2.指导方法:让学生根据文意揣摩其微妙之处。

侧面烘托,通过“城中士女”和“缙绅士大夫”等表现来写此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更主要为了说明高粱桥景色的无比迷人米美丽。

赏析与品读第二段:

学生诵读第二段优美的句子

【把握情感】

问题预设:

1.作者去游高粱桥时,看到哪些景色,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2.作者袁宏道游玩时,看到“喧嚣怒诟的筵中人”有什么感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

明确:

第1题:作者看到的景色有“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作者做的事有“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在景色美丽的地方,把欣赏景色作为一种享受,把大自然的鱼虫飞鸟作为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作者的超凡脱俗、高雅情趣。

第2题:作者看到了与大自然美好景色不相符的“喧嚣怒诟”,心生厌恶之情,表达作者高雅的情趣。

学生齐读第二段课文。

【三比】比较不同把握特色

师指导语:这两篇同题目的文章,作者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却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情竟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学生活动:探究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在表达感情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探究展示:

⑴《游高梁桥记》(袁宏道):感情上:通过描写与朋友游玩高粱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高雅情趣。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感情上:通过描写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⑵《游高梁桥记》(袁宏道):写法上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时,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这种手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鲜明如画。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这篇文章把记叙、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本文与袁宏道的虽是写游高粱桥之作,但所所写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开头一段主要写是记叙,接下来细致描写了所遭遇的一场风暴,突出这次出游的狼狈之相。由此引发出了第三段中议论。

四、教师总结

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写的是同一个景致,同一种地方季节月份,却有不同观感和取舍,这是为什么?因为两人当时心情不一,一在表现高雅情趣;一在批判自己的“嗜进”之丑,因此观感,取舍不一。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袁中道《游高梁桥记》一反常人之道,只写煞风景之景;二是坦率直率,敢于自我批判。把春天写得比冬天还差劲,为了什么呢?读完全文才知道,这是反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袁宏道《游高梁桥记》第一段。

2.做助学同步练习《学习测评》

【板书设计】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垂杨十里

精蓝棋置

游人如织

【教学反思】

亮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重视的诵读,词语的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是一篇优美游记小品,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设计教案,还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教学步骤。

问题:我先教学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但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学生此时并未完全学习,学生的比较阅读环节有些难度。所以学生要提前预习袁中道《游高梁桥记》。这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增加负担。

第一段

第二段 超凡脱俗 物我两忘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原文 3相关介绍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持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2②游高梁桥记袁中道编辑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1拉予与王子2往游。时街民皆穿3沟渠淤泥,委积4道上,羸马5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6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7,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8,而飙风9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0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1貂帽,着重裘12以敌13之,而犹不能堪14,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5,坐至丙夜16,口中含沙尚砾砾17。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8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19。苟非大不得已20,而仆仆21于是,吾见其舛22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3,为官职也。游客山人24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能够糊口25,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6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7,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8,颠倒而无计算也29。译文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

【同步练习】《游高梁桥记》(北师大)

《游高梁桥记》同步练习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 浪纹树影以为侑 .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对下列句中的粗体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窈窕绿树中(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 精蓝棋置(棋子) . 趺坐古根上(双脚交叠而坐) . 喧嚣怒诟(骂) .下列各项中标色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 茗饮以为酒 . 皆相视以为笑 . 自以为不如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 .作者在游记里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 着重.着急 .着迷 .着火 .下列划线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委积道上 .谭锋甫畅 . 着重裘以敌之 . 而犹不能堪 .下列划线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苟非大不得已 . 而仆仆于是 . 书之所以志予之 . 嗜进而无耻 .袁宏道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有什么不同之处? .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记。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2. 3. 课后能力提升: 1.()水流湍急而清澈,沉在水底的鱼,鱼鳞、鱼鳍都看得清。 ()(我们)双脚交叠坐在古树根上,把饮茶当作饮酒。 .作者通过描写以茶代酒、以山水佐酒、芸芸众生不解其乐的世俗相,揭示世俗中人不解山情水意的可悲。表现了自己高雅的情趣。

.袁中道的记游,把小风景的美感无限放大,而把大环境的恶劣忽略不计。袁宏道则相反,他对被大环境污染的小风景的美感忽略不计,而对大环境的恶化程度浓墨描绘,深恶痛绝。 .略。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 袁中道 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9,而飙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游客山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 译文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 (1)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课题:《游高梁桥记》 课型:比较·探究 上课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作者姓名:董晓可 课时: 1 单位:枣庄第二十三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1课时 【我的文本解读】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在第三主题单元“临水骋怀”中,编入明朝著名“公安三袁”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我想编者的用意应是让我们去感受同一景致不同人描写的独到之处。这两篇文言文题目相同,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境竟大相径庭。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把诵读和比较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诗文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我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序曲 师:我国文学史上“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轼是苏洵的哥哥;“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同学们,你还知道古代文学史上公安“三袁”吗?(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情再补充。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人。

山水知己袁宏道

山水知己袁宏道 提起山水名作,世人多想起柳宗元永州八记。但我心中,却更为喜欢袁宏道之作品。觉得柳文表现了山水之貌,袁文表现了山水之态。柳文描绘了山水之形,袁文描绘了山水之趣。因此柳文可让人向往,袁文则让人沉醉。 原因大概是心境的不同。柳宗元作为唐改革派一员,是有其政治上的见解与主张,渴望着在政坛上一展所长的。但最终被贬,虽然内心坦荡,可以豁达视之,终有些郁闷难解,山水于他,是排解的一种途径,是放纵的一种方式,因此多些幽然。 而至袁宏道,因为政治上的高压,思想上的绀制使他视仕途更为一种牢笼,他希望一种个性的抒发与性灵的释放,天性的淡泊又使他与山水相契。如他所言,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他的所寄就是山水,那是他精神所托的一种方式。这样心境的不同,反映到文字上就有了不同的旨趣与风格。 张岱说,菊花因陶渊明而无憾,那么山水则会因袁宏道而无憾。他是山水的知己,代山水立传,为景物描容,每一寸山水在他笔下都有不同的妙处,每一种景物在他眼中都有不同的乐趣。他放心于山水间,山水也对他敞开了心灵。最终山水因他文字而增色,他因山水而更扬名。只一个西湖,他第一次感觉是这样的:“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并且,他笔下的西湖,因季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美:“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勤,与杏桃相次开放,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不说别处,只一个“不忍”二字,说明了作者对桃花的依恋之深,从侧面说明了桃花的美是如何的让人惊心动魄,连有名的雪梅都可弃之不观了。“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执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深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之美,在他笔下可谓尽矣。 游览山水之美,一在心情,二在陪伴之人。心情以享受隐逸为好,心态要恬淡平和为要。陪伴之人应该为共好,如冰心论朋友所言情才趣俱备之人为上上之选。有这样的朋友相伴,平淡的山水也会多了几分快乐,不凡的山水更会多了分卓绝。柳宗元此二点要逊一些了。 更何况,山水也不止是山水,在袁宏道的笔下,更有人性化的一面呢,如他写天目山:“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里。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多鲜迂曲,貌

浅谈袁宏道游记

浅谈袁宏道游记 晚明之际游记小品创作盛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游记小品作家,而袁宏道可以说是其中之翘楚。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袁宏道一生性耽山水,生平游历之广、创作游记之众,即便在游事颇盛、游记创作繁荣的晚明,也显得不同寻常。他的游记作品展现了山川草木的风韵神采,袒露了自家性癖山水的情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貌。 读袁氏的游记小品,我们会明显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真爱沁人心脾,澎湃洋溢的情感荡人心扉。袁宏道的《华山后记》中描写的山水,山水不只是“耳得为声,目遇成色”的寻常感官所得,更在他的自我意识里营造了一个山水天地。“若童子之见其师,不知其气之微也”、“寸寸焉如弱夫之挽劲弩”、“如以片板浮颠浪中”等等,用自己生平所见、所感将山水之奇呈于读者眼前。这里的山水已经是加工过的山水,但作为游记而言,游观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奇的事物,并且对这些事物作一鉴赏和联想。本文中袁宏道对山水景物的观察极为细致,对山的观察,就有奇、绝、高、峭等。山势也随着他的游玩的视角而变化莫测,透过他的语言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奇峭绝险的华山。文末一句“山灵之寂寞无侣可知矣”,既是他对华山

的喜爱,亦是他对自己的境遇的感叹。 在情感抒发上,他一任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感受喷涌而出,任兴而发,意到笔随。袁宏道在充满真情地亲近自然时,总爱追寻一种趣味,在描山绘水之中,时时透露出一股耐人咀嚼的趣味。在《雨后游六桥记》中,放任洒脱、彻底坦露自我的行为跟西湖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致融合为一个整体。由于春景的感染,人们卸去了往日的庄重、矜持,露出自然本相。看到有人穿白绸衣驰过,大家便一起脱去外衫,露出白内衣来,令光洁的白色与遍地红花相映衬。疲倦了,随意躺在落花上,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注目。这还不够,还要想出游戏规则来,以脸面盛花,落花多的浮一杯酒,少的则罚唱曲。由此文可以看出袁氏生性放逸洒脱,不为尘俗礼法所系累,既不同于凡俗之子,又不同于传统儒生,其游记别具超逸之趣。传统士子游山玩水可以如此么?显然不能,而袁宏道却一改传统士子清高孤傲的态度和对世俗生活俯瞰的姿态,投身市井,以一个市井之民的眼光欣赏着盛世浮华的游乐场景,故其游记有着个性化的世俗之趣。 投身市井之中,以一个市井之民的眼光欣赏游乐场景在《游高粱桥记》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作为士人而为众人所笑,但自己却不以为然,反而对他人“彼宴中人喧嚣怒诟”而“窃谓”。颇有一种市井之民的泼辣俚俗。投身在市井之中,以市井之民的眼光赏玩游乐的胜景,可见袁宏道的俚俗浅易,但有时又清雅幽淡。究其原因,则与袁氏兼具低俗与高雅的双重人格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义,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读,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教法选择 诵读、讨论、归纳法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小黑板、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内容 导入:(多媒体展高梁桥的照片)明确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明代诗人朱茂瑞春游赞叹:“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秋游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下,高梁桥景美怡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板书:《游高梁桥记》)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标注生字词。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详见投影)。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写高粱桥一带美景及游览盛况。 第二部分(2):写作者与朋友游览经过和感受。 3.检查读音: 筵yán 侑yòu 鳞鬣lín liè趺fú诟gòu 窈窕yǎotiǎo缙绅jìnshēn岚lán 茗míng 4.范读,正音,标记节奏,理解大意。 5.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给予指导。 6.齐读课文后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7.高梁桥为何为“京师最胜地”? (高梁桥在北京西直门外,远离闹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急流而清,小黑板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 播放幻灯片,提出阅读要求,学会抓住重点词句。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学习目标 看小黑板,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了解作者,自学字词。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游高梁桥记》(北师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 x 市 实 验 学 校

语文 ■ 八年级上册 ■ 《游咼梁桥记》 ?教材分析 I 一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 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 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 袁宏道和袁中道同时来到此处却又截然不同的感受,值 得深究与考虑。 作为游记,从字面上看,重点、焦点、感人之点应在游历过程中,文中虽也概括写了树 绿、水清、建筑窈窕、山色多变等初春美景,但作者还是把浓墨重彩放在了内心感受和对于 乐趣的感觉上:世人觉痴我觉乐,世俗说灵我说呆。以特殊的情趣、独特的性灵为主脉,而 不以空乏、虚浮的景物描写为主干,言之有物,载之有道,实乃本文行远、制胜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 通过朗读、品读,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坦率性情和敢于自我审视自我无情批判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品读,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义务教育教科书 白桥

理解作者坦率性情和敢于自我审视自我无情批判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通过景物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2 、体会作者的心情对文章内容的影响。 '?课前准备” ---- ------------------- 丿 1、相关图片若干张; 2、多媒体课件一份。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多媒体展示高梁桥的照片)同学们,这是何处?你知道吗?(不知道)这是北京西郊 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 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袁中道,字小修。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成年 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本文写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他与其兄袁宏道一起进京,再次求 官不成,本文就写于这个时期。 2、高粱桥简介:高梁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元世祖忽必烈于 至元二十九年建造,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 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 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

游高粱桥记 翻译

袁宏道《游高粱桥记》 原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旦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绅耆士医生,非甚不暇,未有纷歧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觉得酒,浪纹树影觉得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觉得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觉得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哗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不雅梅花而返。 翻译: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景色最漂亮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分明。

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托下显得特别的秀雅。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 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男男女女,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我带着王袗和僧人寂子一同去旅游。那时的杨柳才发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 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看成酒来饮,绿树波光恰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奉献的锦帛,似乎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人来人往,让人发生错觉,似乎是这景色的一部分。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他们三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僧人一样,都相视而笑。 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哗怒诟,和这美景全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碰到了同一年及第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欣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原文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原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 原文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9,而飙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游客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

气比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游高粱桥记》译文

《游高粱桥记》译文(袁宏道)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河堤,地上杨柳绵延十几里,水流湍急而清澈,沉在水底的鱼,鱼鳞鱼鳍都看得见。佛寺像棋子一样分布,红楼珠塔,亭亭玉立在绿树丛中。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变换着色彩使有人赏心悦目。每当春意浓盛的时节,城中的男男女女像云一样聚集(在这里),官僚、有地位的文人,如果不是忙得没有一点空闲,没有一个不到这个地方来的。 三月一日,我和书生王章甫,僧人寂子一同出去游玩。那时,柳树梢头刚刚吐出新绿,山中蒙着薄薄的雾气,河水和堤岸平齐,两岸飘扬着音乐声。我们双脚交叠坐在古树根上,把饮茶当做饮酒,以波纹树影来助饮,把鸟的飞翔,鱼的潜泳,人物的来来往往,当做演出来观赏。堤上的游人看见我们三个人呆坐在树下像傻和尚似的,都互相看了看认为可笑。而我们也私下认为,那些设席饮酒的人,喧闹怒骂,跟领略山水的情意,完全没有关联,有什么乐趣。过了一会儿,遇到同忙登科的黄昭质拜访完客人出来,我喊他下来,和他说话,步行到极乐寺观赏梅花后返回。《游高粱桥记》译文(袁中道)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澈的带子般的河水,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中郎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沟渠里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不能前行,(我们一起)步行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间了,杨柳还没有发芽,冰稍微融化,(我们)靠近水便坐在枯柳下小酌。交谈得刚刚畅快,暴风从北边袭来,尘土遮蔽天空,面对面看不见人,击中眼睛,冲进嘴里,嚼着有声响。冰冻的树枝被刮落,古老的树木在号叫,乱石相互撞击。寒气刺骨,我们一起戴上貂皮帽子,穿上厚皮袄,来抵挡寒冷,可是还不能忍受,就急忙返回。已经黄昏时分,我们还在沟渠间狼狈不堪,经历百般辛苦才到达住所,做到三更时,嘴里含的沙子还在。 哎!江南的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初春已能郊游,为什么京城的苦况到这般境地,如果不是很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而且,贵人之所以不得以居住在这里,为的是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以居住在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官职,屡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弃享受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自主阅读 游记小品二篇习题精选第二十三篇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自主阅读游记小品二篇 习题精选第二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的《小石潭记》出自于“永州八记”。 B、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长诗《毁 灭》,代表散文:《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C、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写诗很多,有《静夜思》、《早 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另有“三吏”、“三别”,人称“诗仙”。 D、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三袁”之首,“公安派”代表。其作品以小品文成就突 出,本单元选入他的一篇《游高梁桥记》。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羸马léi 微泮pàn 飙风biāo B、邸dǐ 砾lì噫yī C、貂帽diāo 舛chuǎn 烟霾mái D、着重zhuó 裘qíu 嗜shì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鳞鬣liè 窈窕yǎo 几席jǐ B、缙绅jìn 微岚lán 趺坐fū C、茗饮míng 筵中人yán 侑yòu D、了不相属zhǔ 喧嚣怒诟gòu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付出的一切不会是徒劳的。 B、大兴安岭的夏天,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C、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雷锋的感人事迹。 D、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加强。【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B、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C、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D、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反。 【答案】: 【解析】: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 原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义,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读,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教法选择 诵读、讨论、归纳法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小黑板、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内容 导入:(多媒体展高梁桥的照片)明确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明代诗人朱茂瑞春游赞叹:“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秋游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下,高梁桥景美怡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板书:《游高梁桥记》)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标注生字词。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详见投影)。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写高粱桥一带美景及游览盛况。 第二部分(2):写作者与朋友游览经过和感受。 3.检查读音: 筵yán 侑yòu 鳞鬣lín liè趺fú诟gòu 窈窕yǎotiǎo缙绅jìnshēn岚lán 茗míng 4.范读,正音,标记节奏,理解大意。 5.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给予指导。 6.齐读课文后借助注释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7.高梁桥为何为“京师最胜地”? (高梁桥在北京西直门外,远离闹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急流而清,小黑板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 播放幻灯片,提出阅读要求,学会抓住重点词句。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游高梁桥记

游高粱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袁宏道和公安派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体会作者的高雅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同学习目标2 难点:同学习目标3 【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1)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鳞鬣()窈窕()( )几席() 缙绅()( ) 岚()趺坐()茗() 侑()痴禅者()筵中人() 喧嚣怒诟()( )了不相属()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京师最胜地也精蓝棋置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窈窕绿树中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 趺坐古根上浪纹树影以为侑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喧嚣怒诟 步至极乐寺了不相属: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活动探究】 活动一:读一读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自由朗读后,小组推荐代表,开展朗读比赛。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②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活动二:译一译 1、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疑难字词画出来。 2、小组间讨论交流。 3、质疑问难:提出你的疑问,让其他组同学帮你解决。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自主阅读 游记小品二篇]北师大版拔高训练[含答案解析]第五十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自主阅读游记小品二篇]北师大版拔高训练[含 答案解析]第五十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梢和。 B、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C、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 D、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时柳梢新翠 B、茗饮以为酒 C、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 D、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的《小石潭记》出自于“永州八记”。

B、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长诗《毁灭》, 代表散文:《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C、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写诗很多,有《静夜思》、《早 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另有“三吏”、“三别”,人称“诗仙”。 D、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三袁”之首,“公安派”代表。其作品以小品文成就突出, 本单元选入他的一篇《游高梁桥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绯红/芳菲引擎/风驰电掣数一数二/历历可数 B、砌成/贯彻侥幸/饶有兴味相提并论/无与伦比 C、怄气/讴歌粗犷/旷日持久转弯抹角/一平如抹 D、震撼/遗憾遐想/目不暇接不省人事/独处自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对各句“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流急而清(又,表递进) B、观梅花而返(然后,表顺接) C、而飚风自北来(但,表转折) D、嗜进而无耻(而且,表递进) 【答案】: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旌其所为c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针对虚词 (4)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三)针对实词和虚词 (5) 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6)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ⅰ谢:①拒绝②感谢③凋谢④告诉⑤道歉⑥告别 a、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师:第一眼看见同学们,老师就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老师就知道同学们是最棒的,是不是? 生:是。 师:声音再大一点,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今天能不能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听课的老师,能不能? 生:能。 师:好吧。请用最短的时间说出一两个描写身边的春天景色的词语或诗句来。谁来说?不要落后。(教师提问三个或五个同学,并进行适当的评论,多用鼓励性话语) A生:春意昂然,春风送暖,等等。B生:C生:D生: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知识丰富,高手云集啊。今天,我们再来探究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题目是什么呢? 生:《游高梁桥记》(老师板书文章题目:游高梁桥记) 师:作者是谁? 生:袁宏道?(老师板书文章作者姓名:袁宏道) 师: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呢? 生: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与其兄宗道、其弟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明代文学家。 师:看来,这位同学了解的不少呀?老师再补充一点。袁宏道主张文章写景应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这篇文章中,就体现了作者的这一主张。 师: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题目。 生:《游高梁桥记》 师:再读。 生:《游高梁桥记》 师:哪位同学告诉同学们,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这是一篇记叙文。 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生:这是一篇写作者在高梁桥游玩时写的写景抒情小品文。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化) (教师紧扣写景二字引入文章)(灵活掌握) 师:对,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文章。在欣赏本文美丽的景色之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进入文本(10分钟,5分钟默读,5分钟检查)(课件1) (一读,用眼认读,读准读通,读准字音和词语)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平时的知识积累,用眼睛默读文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自认为重点的字词。然后试着做好下列题目。(相信自己,有付出就有回报,你能做得最好)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课件2) 鳞鬣()窈()窕()几()席缙()绅()微岚()趺()坐茗()饮以为侑()怒诟()了不相属()特写镜头。鬣 (抽查学生把自己做的注音念过之后,动笔写,进行记忆) 请用结对子的方式解释重点字词。(课件3) 1窈窕6全不相关。属,关连。了,全 2微岚7饮茶。茗,茶 3茗饮8像傻和尚的样子 4若痴禅者9山中薄薄的雾气。

游高粱桥记-注释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1 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9,而飚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游客山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 ------------------------------------------------------------------------------- 1袁中道(1570-1623),明代散文家,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记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2「中郎」即袁宏道。 3「王子」即王袗。 4「穿」挖通,疏通。 5「委积」堆积。 6「羸(léi)马」瘦弱的马。 7「三月」指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 8「微泮(pàn)」稍微融化。 9「谭锋甫畅」交谈得刚刚畅快。谭,同“谈”。谭锋,言谈精锐。甫,才,刚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