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 DNA的复制
- 格式:ppt
- 大小:906.00 KB
- 文档页数:24
《DNA的复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 的复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DNA 的复制》是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DNA 作为遗传物质,其复制过程对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生物的遗传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在前面学习了 DNA 是遗传物质以及 DNA 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DNA 如何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为后续学习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对 DNA 复制的早期推测,然后详细阐述了 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最后重点讲解了 DNA 复制的过程。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机制,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 DNA 是遗传物质以及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对 DNA 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 DNA 复制的具体过程和机制还比较陌生。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的分子水平的生命活动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模型、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 DNA 复制的概念。
(2)说出 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3)概述 DNA 复制的过程及条件。
2、能力目标(1)通过对 DNA 半保留复制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模型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体会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2)DNA 复制的过程及条件。
2、教学难点(1)DNA 半保留复制实验的分析。
(2)DNA 复制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第 3 章基因的本质第 3 节 DNA 的复制【知识要点提炼】1、对 DNA 分子复制的推测复制时, DNA 分子的双螺旋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每个DNA 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模板链)。
2、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DNA 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
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DNA 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DNA 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典型例题解析】例 1具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 分子区段,内含 40 个胸腺嘧啶,如果连续复制两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是()(A) 60(B)80(C)120(D)180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以计算出亲代DNA 分子中胞嘧啶(C)的数量为( 200 -40- 40) /2=60 (个);亲代 DNA 分子经过连续两次复制,会形成 4 个子代 DNA 分子,由于 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在形成的4个子代DNA分子中,有两个保留了亲代DNA 各一条母链,所以连续复制两次,需提供相当于净合成 3 个与亲代一样的DNA 所需的原料,故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60× 3=180(个)。
答案:( D)。
【随堂巩固练习】1、某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复制,从而达到控制癌症的目的。
这些药物作用的细胞正处于细胞有丝分裂的()( 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2、DNA 分子在复制时解旋,从氢键处分开的碱基是()( A)腺嘌呤与鸟嘌呤(B)胞嘧啶与胸腺嘧啶( C)胞嘧啶与鸟嘌呤(D)腺嘌呤与胞嘧啶3、下列关于DNA 分子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先将整条链解开,然后再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B) DNA 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C)通过复制,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 DNA 的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4、右图是DNA 分子复制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写图中① ~④所示的结构名称:①,②,③,④。
《DNA的复制》说课稿课题:第三章第三节DNA的复制学科:高中生物必修2课的类型:传授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回顾细胞分裂的知识,说出DNA分子复制的时期和场所。
2、观察DNA分子复制的动画,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进而总结DNA分子复制特点,准确复制的原因及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康贝格的实验和梅赛尔-斯特尔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2、尝试设计实验验证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DNA复制的条件、特点及实验的分析,养成科学的素养和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特点及过程。
教学难点:DNA复制过程,半保留实验的分析。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2、引导回忆,发现问题3、介绍康贝格实验4、用flash课件展示DNA复制的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介绍梅赛尔-斯特尔实验,验证假说6、课堂小结7、课后练习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复习DNA双螺旋结构,提出问题:①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②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什么?总结学生的回答之后,引出DNA复制的课题。
“根据DNA分子的结构,你猜想一下DNA是如何复制的呢?”,激起学生和兴趣,引入新课。
2、引导回忆,发现问题首先向学生介绍DNA复制的概念, DNA分子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DNA复制的内容(复制的场所,复制的时间)。
3、介绍并分析科学家Kornbe的试验此时教师指出:“随着DNA双螺旋的建立,很多学者都在试图揭示DNA复制的奥秘。
”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康贝格实验: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首次在试管中人工合成了DNA,他将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DNA聚合酶加入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发现没有发生DNA的合成,当加入了少量噬菌体的单链DNA以及ATP后,再放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培养,发现其中DNA的含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