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观念与占星学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49.16 KB
- 文档页数:1
2004年11月22日第十章两汉经学第一节汉代思想流变概况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鞅变法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中国传统社会已经开始了从井田封制到封建制的结构性转变。
秦的统一完成了这一历史过程。
秦王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用小农经济取代了井田制,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也知道文化统一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取天下与守天下的时势之异,而是采取了“以法为师,以吏为教”的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又在政权尚未完全稳定、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恢复的情况下,留然发动对外战争。
结果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丧失了政权,未能实现传至万世的梦想。
然而秦的灭亡,只是一个政权的灭亡,并不是它所建立的封建制度的灭亡。
继秦而兴的汉王朝,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政治、经济制度,继续推进着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大业。
二、两汉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一)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中国古代哲学由春秋战国(经秦)至汉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转折时期——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地主阶级专制主义首次取得了统一的理论形态。
这是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汉承秦制,继续了秦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这种制度,使奴隶社会和列国纷争的局面成为过去。
社会矛盾——奴隶主残余势力虽未完全消除,但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了。
社会任务——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质上是如何对付农民、处理好地主和农民的矛盾的问题。
意识形态任务——汉初因为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统治者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黄老之学适应历史形势的需要,为这一政策提供了哲学基础,因而在汉初六十多年间得到了推行。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又通过剪灭同、异姓诸侯王的军事活动和汉武帝对于匈奴的军事反击,获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内外环境;借助于平淮、酒榷、盐铁专营等经济龚断措施,汉王朝也消除了由于民间经济力量过于强大而产生的对于王朝的威胁。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和经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汉代,儒家学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了汉族的主流思想。
汉代的经学思想以《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四书为主,这在当时被称为四书。
1.《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的孙子颜渊整理的《礼记》也是先秦时期“礼”的重要篇章。
《礼记》在汉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经学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传世《周易》与《诗经》并称“四书”之一。
《尚书》是通过记载历史事件和制度、政治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思想。
3.《周易》《周易》是一部古籍,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传世《周易》与《诗经》并称“四书”之一,《周易》通过六十四卦象象的变化,引导人们来探究天道的道理。
4.《春秋》《春秋》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春秋国家的统治者利用《春秋》这一历史著作逐渐培育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政治服务的传统政治文化思想。
汉代经学知识点总结图解图解一:《礼记》知识点总结《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汉代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礼仪等方面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在《礼记》中,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礼记》中,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思想,在《礼记》中提倡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敬、和谐共处的思想。
图解二:《尚书》知识点总结《尚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尚书》是一部在政治、制度、社会、历史等方面都有很大研究价值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尚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制度、政治哲学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解三:《周易》知识点总结《周易》是一部很古老的经典之一,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周易》通过六十四卦象象的变化,引导人们来探究天道的道理。
两汉经学
经学即“经世之学”(以经学治国)。
汉初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谋士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和“六经”成为汉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正统的政治思想,学者们只能就“六经”进行注疏、阐述,发掘其微言大义,此乃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两汉经学中,董仲舒最有代表性,他的哲学是政治哲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
他的主要观点有: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天”就是自然界,“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董仲舒说:“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2、“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为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醒,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三策》)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
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盛行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两汉经学指的是中国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经学思想和学术体系。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经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等古代经典的研究与解释。
首先,《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诗集,被视为经学的基础。
两汉经学家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探究其中的诗歌哲学和文化内涵,以及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他们关注《诗经》中的音律、节奏和意象,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和解释,来揭示诗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教育意义。
其次,《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
两汉经学家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中探寻古代政治制度的理想模式,以及君主与臣民之间的道德、礼仪和忠诚关系。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尚书》可以获得对古代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深入理解,为当时的政治实践提供参考。
第三,《礼记》是一部论述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两汉经学家在研究《礼记》时,主要关注礼仪的原则、规范和意义。
他们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礼记》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的基本原则。
此外,《周易》和《春秋左传》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内容。
《周易》是一部古代卜筮经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重要来源。
两汉经学家通过研究《周易》,试图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春秋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思想的文献,两汉经学家通过研究《春秋左传》,试图从中寻找古代政治家和大臣的道德风范和政治智慧。
总的来说,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解释,旨在揭示古代社会的文化、伦理和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经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传统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史两汉经学问题总结思想史是研究人类思想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
而中国的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两汉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学是汉代文人士人所学习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对于两汉以及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两汉经学问题的总结。
首先,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经学以孔子的儒学为主体,强调学习经典书籍,尤其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西汉时期的学者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诠释这些经典来理解儒家思想,并且致力于将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而东汉时期的经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
东汉时期的学者主要是通过注释经典来阐发儒家思想,并且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具体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建议。
其次,两汉经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经义学。
经义指的是对经典的解释和理解,它是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两汉时期,经义学成为了儒家学者争论的焦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例如,东汉末年的王充提出了"自然"的观点,主张从自然中寻找道德和价值的根源,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而另一位东汉学者郭象则主张对经典进行字词的考证和研究,以求真正还原原始的经典意义。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提供了思想交锋的舞台,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第三,经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和影响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问题。
两汉时期,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在中国发展兴起并与儒家经学产生了交汇和对话。
这种交流和对话不仅丰富了儒家经学的内涵,也为其他学派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例如,东汉时期的儒家经学对于道家思想的接纳和融合,加深了两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儒家经学对于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批判和反思,也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和争议。
最后,两汉经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范围。
经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主流学问和思想流派,直到近现代才逐渐受到儒家以外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挑战。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二两汉经学两汉经学是中国国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经学对后世的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学的起源、两汉时期经学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经学的起源经学起源于古代的文献学。
在古代,文献保存和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授,随着文字的出现,文献逐渐被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了古代文献学。
而经学正是在古代文献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汉时期经学的特点两汉时期的经学主要以儒家经典的研究为主要内容。
尤其是《五经》是当时经学研究的核心。
其中《尚书》、《礼记》、《周易》、《诗经》、《春秋》被看作是儒家经典中最为重要的五部经书。
同时,两汉时期的经学家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阐释,推崇儒家传统的解经方法,注重经文的通读、分析和解释。
两汉时期的经学家注重学术研究而非仅仅注重仪式礼节等方面。
一方面,两汉时期经学家提倡通过学术研究来弘扬儒家思想,推广儒家经典,同时也倡导通过学术研究来改变社会风气,提倡道德伦理。
另一方面,两汉时期的经学家以经学为职业,严肃认真地对待经学研究,追求学术的卓越和创新。
尤其是刘向、杨雄等经学家的学术研究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学问性。
两汉时期经学的代表人物在两汉时期,有许多杰出的经学家,他们对经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两汉时期几位著名的经学家及其贡献:1.董仲舒(179BC-104BC):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经学家,他将儒家经典与道家思想相结合,主张以天道为依据来治理国家。
他对经学的研究极其深入,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学说,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来增长知识。
2.扬雄(53BC-18AD):扬雄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他注重对经典的研究和阐释。
他在《法言》中提出了“才子论”和“状元论”,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个人的修养和国家的和平。
3.刘向(AD4-AD23):刘向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他在经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经经的研究进行了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并在《说苑》一书中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两汉经学名词解释一、经学概述经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儒家经典《五经》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注释、解释和研究方法。
它在两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两汉经学的特点1.注疏体系的建立:两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注疏作品,如《毛诗正义》、《论语集解》等。
这些注疏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字的解释和注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2.经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与政治相结合。
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和考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举子们必须通过考试掌握经典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汉时期,经学不仅停留在对经典文字的解读上,还强调将儒家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礼记》中提倡“礼”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这一理论在两汉时期得到了实践。
三、两汉经学名词解释1. 五经五经是指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
这些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主要讲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换来预测未来和解读现象。
•《书经》:又称《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周朝早期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文献。
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述了当时的治理原则和政治思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合,包括了民歌、宫廷歌曲等多种形式。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主要讲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编年体史书。
它通过对当时国家的兴衰和政治变迁的描述,展示了儒家思想中“仁义”等核心价值观念。
2. 注疏注疏是对经典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著作,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经典中的内容和思想。
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注疏作品,对后世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通史两汉经学观后感
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是指用汉代隶书写就被列为官学系统的儒学经书;而古文经学是指未得立于中央官学/藏于皇家密室/流传于民间的儒家经书。
汉代儒学,是采集了法家,名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在封建统治者的需求下,为了服务和迎合封建统治,得以发扬光大的。
儒家严格的礼教是最吻合封建社会君主的需求的,是封建社会控制民众思想和政权稳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这种汉朝之后的礼教思想其实已经跟孔子所倡导的礼,有极大的区别,并且在现如今都在影响我们的民众的思想。
在汉代,刘邦通过叔孙通重新认识了儒学的政治价值。
汉承秦制,刘邦只顾打仗,并不重视文化。
汉文帝时才废除各种法令,容许各种言论。
儒,法,阴阳,道家再次活跃。
为保有儒家经典,公元175年,朝廷决定将经书用隶书刻在48块石碑上,作为标准教练。
董仲舒将各家之学熔于一炉,将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2000多年的社会主导思想,汉朝将五经(春秋,易,诗,书,礼)定为官学。
通过对《中国通史·两汉经学》的赏析,我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是背诵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而是从纵向、横向等多维度的探讨。
就像同样一段历史,小学会接触,中学课本会有,大学历史系还要研究,但每一次的关注点和理解深度必然是不一样的,这样多维度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吧。
汉代学术思想总结报告汉代学术思想是指中国汉代士人所关注和研究的学术问题,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学术思想主要包括经学、兵学、医学、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汉代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第一,经学。
汉代经学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儒家经典。
魏晋以来,经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主流的学术流派,但在汉代,经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然而,汉代学者仍然研究儒家经典,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研究和解释,并致力于探索儒家思想的实践应用。
第二,兵学。
汉代是中国军事理论的重要发展阶段,兵学的研究也成为当时士人的关注焦点。
兵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策略、战术和组织等方面的理论,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著名的兵学家是孙武,他的《孙子兵法》对中国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第三,医学。
汉代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汉代医学主要依据《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重视辨证论治,积极探索针灸、药物和饮食疗法等治疗方法。
汉代医学的发展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四,文学。
汉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包括诗歌、散文、演讲和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汉代文学以《楚辞》、《古文观止》等作品为代表,注重情感表达和文辞技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哲学。
汉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发展时期,汉代哲学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但也吸收了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理论。
汉代哲学家思考人生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伦理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考方式。
第六,史学。
汉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刘向、班固等史学家致力于编纂历史专著,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历史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司马迁的《史记》,该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经学的特点
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宗经思想:两汉经学以宗经为核心,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尊重和传承。
经学家们认为,儒家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因此,他们主张以经为纲,以传注为辅,对经典进行阐释和解读。
2.注疏传统:两汉经学注重对经典的注疏,即对经典进行解释和说明。
经学家们通过对经典的注疏,不仅阐发了经典的内涵,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体系。
这一传统为后来的经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义理探究:两汉经学不仅关注对经典的注疏,也注重对经典中蕴含的义理进行深入探究。
经学家们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发掘出其中的义理,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种探究方式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政治实践:两汉经学与当时的政治实践密切相关。
经学家们认为,儒家经典是指导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学习经典、研究经典、实践经典,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5.学术交流:两汉经学在学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经学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如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参加学术会议等。
这种学术交流不仅促进了经学的繁荣发展,也推动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两汉经学作为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宗经思想、注疏传统、义理探究、政治实践和学术交流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对后世的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