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5安徽文学年第期6《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卢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41)摘要夸父形象始见并屡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当为研究夸父形象的基本依据。本文主要从《山海经》入手,来分析夸父的丰富形象以及夸父逐日的精神内涵,探讨夸父逐日神话流传的原因。

关键词《山海经》夸父巨人夸父逐日

谈到夸父,我们现代人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夸父逐日”的

场景,夸父在我们的文化精神中定格为上古时代不断探索,不

惜献身的英雄形象。那么最初的夸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

我们来看夸父的最初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记载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极具研究价值。关于夸父,在《北次二经》中有这样的记

载: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鸟

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

痛,可以止痛。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只有着四个翅膀一只

眼睛的奇怪的鸟长得像夸父。在《西次三经》中有这样的记

载: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袁珂:虎疑尾字之讹)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注云:“或

作夸父”。前面记载的是一种形似夸父的动物。在这里我们

直接看到了夸父的形象。“禺”,猴子。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

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擿

人,玃类也。袁珂的看法与郭璞相同,认为“举”,豦声同,故古

今通用;与夸声近,故或曰夸父。则夸父者,猿类之兽也。那

么夸父的基本形象就是属于猿类的一种的兽了。而在《中山经》中出现了夸父山,“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枬,多竹箭,其兽多牜乍牛羬羊,其鸟多赤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在这里夸父与山、鸟兽、林、水等有密切关系。这是在《山经》中关于夸父的描述,我们

再来看《海经》对于夸父的有关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

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

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

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

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经》)

这是同一神话之异文,即是“夸父逐日”的神话。可是在

第二则记载中我们看到夸父在逐日渴死之后,又说被应龙所

杀。这不是很矛盾吗?难怪郭璞说“变化无方,不可揆测”,无法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来细看这则材料,“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道出了夸父的血缘传统,而《海内经》记“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

生术器和后土。”可见夸父是炎帝的后裔。“蚩尤与夸父同为

炎帝之裔,在黄炎斗争中,蚩尤起兵为炎帝复仇,夸父亦加入

蚩尤战团,以兵败而被杀也”。①应龙杀夸父的记载还见于《大

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那么这个追日而死的夸父与应龙所杀的夸父是不是

同一个人呢,显然不是,不然就无法解释了。其实夸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类的形象。既然是类的形象,它们就必须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夸父的类的特征就是“巨人”。对此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从字义上来看,夸,大;父,男子美称,那么夸父就是指高大的美男子了。再次我们看夸父追日的具体描述,“与日逐走”,“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可见夸父是何等巨大,以至河渭之水都不能解其渴。再有对于应龙杀夸父的夸父,袁珂认为,“共工之力,能以摧山。土伯九约,其角觺觺;而姜姓之蚩尤,亦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齿长二寸。是炎帝裔属中,颇不乏魁梧奇伟之巨人也。”②所以,夸父乃是巨人族名,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在《海外北经》中提到的夸父国可以进一步验证我们关于夸父是指巨人的论断。“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这个夸父国的人的特征就是“大”。由《山经》中我们看到的夸父是一种兽,而在《海经》中是一类巨人的形象。诚然,由于《山海经》并非一人所写,其作者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内容的丰富性,我们看到了夸父形象的丰富内涵。而关于夸父的叙事有夸父逐日和夸父被应龙所杀两种,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流传的呢?在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有关于夸父追日神话的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这与《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只有细微的差别。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史补》也有类似的记载:昔夸父与日相逐走,渴欲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策杖,化为邓林。我们看到关于夸父逐日的神话在《列子》、《博物志》等典籍中是有所记载的,但是对于夸父被应龙所杀之事却只字未提,不见于文字记载。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传承下来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它和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一样被永久地流传下来。《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流传下来的夸父逐日神话体现了夸父的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为了人类的利益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正是因为夸父的崇高和伟大,使得他和射日的后羿,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一样,超越历史的时空,永远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

注释:①②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61页,第238页.参考文献:

[1]徐县之.山海经探原.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重释

1920082:1982

朝花夕拾好句摘抄赏析

朝花夕拾好句摘抄赏析 朝花夕拾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朝花夕拾好句摘抄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简析:鲁迅留学日本是学医的,本文他用切身的体会对当时中国医学的落后观念和落后现状进行了痛切地揭露和剥析,甚至有“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样极而言之的话,他用一个思想深刻的医学生的良知和洞察力,击中了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的要害,并且也显示了要救人身先救人心的思想转变历程,中国后来可能少了一个思想激进/操守严明的好医生,却有了一个为民族人民呐喊警世的大文学家,从本文中正可看到其伟大转变的的缘由。 2、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

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3、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4、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

《山海经》两篇

《山海经》两篇 【学习目标】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学习难点】 比较阅读。 【学法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知识链接】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课的两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两个故事塑造了两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不同的是:夸父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们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学习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四张,请大家看后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猜猜。 今天的课就跟这其中的两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山海经两篇》。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两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两则故事。 3.全班齐读。(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参阅注解疏通课文,看哪一组先完成。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

阿长与山海经语段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语段分析 阅读22——31节做题: 一、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用意是什么? 这是阿长的说法,说明她不识字、没文化的特点。 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我”全体都震悚起来的原因是什么?“霹雳”“震悚”这两个词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兴奋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我”的意料的表达效果。 “我全体都震悚起来”的原因是:没想到阿长能帮助我找到我念念不忘的书,感到十分惊喜。 “霹雳”和“震悚”表现出“我”当时接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三、“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由怨恨转为充满敬意,这是因为她能把“我”的心事放在心上,并完成“我”的心愿。 四、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现了她的朴实、善良。 五、为什么不具体写买书的经过? 不写阿长是怎样买到书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她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劲儿,在想象中更能觉得那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六、“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1.“这”指什么?指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2.“别人”指谁?指远方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其他人。 3.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什么?(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议论 七、“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 因为这四本书是“我”最想得到,又难以得到的书,但最终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让“我”产生了感激和新的敬意,它里面包含着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 八、“粗拙”与“宝书”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粗拙”是客观地评价《山海经》的刻印质量,“宝书”是因为作者很想读这本书却未得到,所以得到后很心爱,视之为“宝书”,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对阿长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九、阿长为什么值得鲁迅纪念? 阿长自己没读过书,却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并想法设法买来。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买的,所以值得他纪念。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a5488225.html,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作者:杜杨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 摘要:自《山海经》成书至今,对其植物神话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天梯神话研究、草神话研究、夸父与蚩尤神话、《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文学价值研究等。其中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也有学者的创新。尤其是近现代对《山海经》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注释的固有局面,开始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山海经》进行阐释、整理,从文化人类学、原始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山海经》植物神话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述。 关键词:《山海经》;植物神话;神木信仰;花草信仰;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15-02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古籍中收录神话最多的一部专著,其中关于植物神话的记载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先民原始神秘思维的记录,它反映了上古之时万物平等的观念,体现了神话原生质朴的特征及原始人的植物崇拜。《山海经》中的植物都或多或少与先民有着利害关系。袁珂在《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认为,《山海经》中的植物大多对人类有益。{1}潜明兹在《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对《山海经》中的植物神话进行粗略统计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对人有益和对人有害两类,认为《山海经》是记载灵异植物较多的神话集。{2}傅修延在《试论中的“原生态叙事”》中认为,《山海经》中的自然界是以人的需求来做判断的,因此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3}韩一鴈的《中的动植物表》一文偏重于对《山海经》中动植物的资料整理,文中附有表解,将《山海经》中所记分为草、木等七类,每类又有名称、性质等条目。{4}此外,《浅谈》{5}、《与古代植物分类》{6}与《记载的植物地理学》{7}也分别对《五藏山经》中植物的分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肯定。 一、《山海经》的神木研究 (一)作为天梯的神木 袁珂在《略论的神话》一文中认为建木是众帝上下于天的工具,即天梯,是《山海经》中唯一具有这种作用的神木。{8}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中认为,天梯是巫师从事陟降工作的工具之一,如《山海经》中的扶木和扶桑。{9}纪晓建在《、灵巫之互证——、神话比较研究之四》中也论述了关于巫凭借神树上下于天地这一问题。唐世贵、唐晓梅在《华文本作者质疑(上)》中认为青铜树的原型就是用于祭祀的神树,这与《山海经》中的建木、若木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精选10个)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一): 【精卫填海】 女娃是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模样长得纤秀,性格却很倔强。姐妹们都喜欢打扮,惟独她酷爱体育,尤其水上运动,游泳划船,跳水冲浪,无一样不爱,无一样不精。某日清晨,风和日而,正是出游的好时光。女娃驾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东洋大海上遨游。海风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带着小舟往大洋深处漂去。 年轻单纯的女孩,哪明白世道险恶,仍陶醉在蓝色的温柔里。霎时间,平静的大海变脸了,微笑的太阳不见了,轻轻海风变得比刀刃还锐利,软软海浪变得比铁锤还刚硬。女娃凭着高超技艺,劈波斩浪,左避右挡,与大海周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大海的浪涛越来越高,女娃的力气越来越弱。夜幕降临了,天地间一片黑暗,大概星星们闭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惨剧的发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涡吸入了深渊,喧嚣的涛声盖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远也不能回去见她慈祥的父亲了。 几天过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貌有点儿像乌鸦,它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 精卫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它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回翔在波涛汹涌、洁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已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东海恼怒了,东海咆哮了,浪涛喧哗,白沫四溅:“你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 天空中传来精卫鸟仇恨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因为你还将夺走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 “算了吧,小鸟儿!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东海用轰隆隆的大笑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 “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不死乌精卫悲啸着,飞翔着,从发鸠山至东海,循环往复,衔石投石,永无休止。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已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子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鲁迅“用这期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鲁迅《期望》),无数志士为理想而在无望之中前仆后继,死不旋踵,他们都是精卫精神的继承者和体现者。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二): 【夸父追日】 太阳每一天东升西落,丝毫没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载天之山上,有一个巨人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它。巨人用两条黄蛇作耳环,手里也把玩两条黄蛇,他是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 夸父身材高大,如山岳耸峙,却很天真,富于幻想,这两天,他在思考几个有关太阳的大问题:其一,太阳落入昧谷,黑夜便要降临;我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我要去追赶太阳,让他永驻天空。其二,太阳的圆脸上,沾染了不少黑斑;我期望太阳更明媚,更透亮,我要去追赶太阳,请他揩干净脸盘。其三,太阳在夏天喷吐了过多的光和热,到了冬天势必缺乏能量;我喜欢四季如春,不要酷暑也不要严寒,我要去追赶太阳,劝他平均分配热能。夸父想着想着,提起木杖,撒开两条长腿,就朝太阳追去。

神话研究综述(一)

神话研究综述(一) 我国神话学在长期持续拓进的基础上,1996、1997两年来的研究越发展示出其内在的思维张力。不仅以“世界眼光”做“中国学问”的看法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们的观念、视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研究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进展有序,而且学者们勇于多方面探索,不断补充、调整、更新现行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推广运用,更加拓展了神话学的探索空间,更加强调了动态地研究神话,从而使神话研究充满了新的活力。而现实生活中大量新资料的发现,更促使学者们思索神话研究的现代性转型问题,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实感构成了当今神话学者的研究特色。总之,1996、1997两年的神话研究于稳健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相继出现的几部极有学术品格的专着和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充分显示出了两年来的学术成果。 一、几部富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作和论集 1.在庆祝袁珂先生八十诞辰暨神话研究五十周年之际,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袁珂着的《袁珂神话论集》(1996.9),它不仅是一部“与前不同,面目一新”的论集,而且与1982年出版的袁珂《神话论文集》衔接,能比较全面地反映50年来袁珂对神话理论的研究成果。 《袁珂神话论集》共收有论文48篇,分为4个单元。他的诸多的成果都集中地反映在这本论集中了,而其中最核心的,则是他的广义神话理论。第二单元的17篇文章专门讨论广义神话的涵义,中国神话学发展的途径和研究的范围,以及作为广义神话内容的仙话、神话小说、民间传说等问题,而所收其他的各种序言和杂论等也始终贯穿着他的广义神话的观点。袁珂提出研究神话,特别是中国神话,必须走“广义”的道路。他认为狭义的神话,专指上古神话,确实是兴起自原始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就逐渐衰竭了,但广义的神话却是生生未已,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天南地北,都有新的神话产生,所以广义神话是扩展后的神话。广义神话包括了狭义神话,却并不否定狭义神话,狭义神话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核心与基础。而广义神话的概念使中国神话研究领域呈开放的局面,能够荟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神话,融会具有神话因素的仙话、传说、故事等于一炉。这就扩大了神话研究的视野,使神话从先前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广义神话论”的提出,曾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早在80年代学者们就对此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今天这场讨论仍在继续,然而从这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已有许多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运用这一理论发掘和研究原始社会以后的神话论着逐年增多。袁珂“广义神话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冷德熙的《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1〕是一部很独特的著作。他从神话学的角度研究纬书,或者说从纬书发掘出一个神话体系,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冷德熙的研究可以说走的是广义神话的路子。他认为,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神话本身并未消失,它不但可能仍然以原始神话的形式存在于宗教、文学、民俗等文化之中,而且还可能以再生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执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这种神话形式我们称为“文明神话”,如“政治神话”、“种族神话”、“现代商业神话”等等。冷德熙在这本书中明确地提出“政治神话”的概念,并通过对纬书的研究使这个概念得以成立,这是他的一大成绩。 “政治神话”的提出,与中国神话独特的发展道路有关。中国神话常把“历史神话化”,又把“神话历史化”。“纬书神话”表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而这两方面又或多或少与政治目的相联系,而成为“政治神话”。作者分析说,纬书政治神话的产生决非偶然,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诸形态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它是汉代社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它虽是为着政治目的被创造出来的,但它是以神话的形式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的范畴。 作者提出纬书政治神话又以体系神话的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自《山海经》诸神系统和春秋战国历史神话系统以来的又一个神话系统,每一个神话次系统都是一个特殊的神话系列,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文言文翻译练习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文言文翻译练习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令人痴迷的存在,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是如何被记载的吧。 一 青丘之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山海经·南山经》 二 瑞鸟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 三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有一次去东海边游玩,不慎落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就化身为精卫,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把东海填平。——《山海经·北山经》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部巨作,其中包含了许过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我国古代文化与神话故事传承到动漫故事和人物中,并对其进行渲染和创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佳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一定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角色造型;造型传承;造型创新 前言 《山海经》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奇书,此书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生物、巫术、民俗等丰富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艺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参考作用,但古书所记载的大量事物描述简练,信息松散,在现当代文学、动漫等产业中的运用,还需要添加更多的综合性再创作,使山海经中角色的造型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得到适合当下文学、美术及动漫行业利用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形象素材。 一、关于山海经 我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旷世奇书,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其一,因为它在一万三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万多个历史及神话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兽。集地理志、方物志(矿物、动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留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神话故事。其二,许多人认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过,“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鲁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给大多人留下《山海经》只是神话的印象。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山海经》具有很强的历史参照性,特别在地理志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记载在奇书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矿物、动植物也极具现实性。长卿著《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中,开篇提出“鸟兽荒诞吗?山水荒诞吗?故事荒诞吗?概念荒诞吗?”,针对这四大问题,长卿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论证其可靠的现实意义。纷争芸芸,奇书依然有许多未知之谜等待解开。最后,《山海经》开创了我国图文并貌的先河,据记载,早期山海经的编写有两个阶段,根据文字配图阶段和根据图画配加文字的阶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经

(完整word版)《阿长与山海经》艺术特色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艺术特色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买《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又风趣地表现了“我”与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学习这一课,要在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对其艺术特色细心体会。 一独具匠心标题新。 初读课文后,有的同学提出:文章不就是回忆幼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点滴往事以寄托怀念之情嘛,不如用《回忆阿长》《我敬爱的人》这类题目,为什么要用《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标题?然而细品之后才恍然大悟:《山海经》正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正是作者情思的触发点。正因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长妈妈才一让鲁迅先生如此感激和怀念。此标题充分揭示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主旨,足见作者的匠心独具。 二欲扬故抑中心明。 为突出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欲扬故抑这一妙法。1~12段先用“抑”笔,写阿长名不清、貌不扬、行不正、睡不雅等“缺点”;从第13段至结束则掉转笔锋,用“扬”笔,浓墨重彩赞颂长妈妈的可贵品质,重点写她作为一个文盲保姆,居然为“我”买回了《山海经》,这一震撼童心的霹雳,使这个当时身处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篇末,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质朴、善良的由衷

的敬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三感情变化线索清。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贯穿全文,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特别敬意—新的敬意”。就在这层层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认识过程中,长妈妈的形象得以充分展示。围绕中心,表达感情,层次清晰,一日了然 四蕴涵深邃语言精。 文章语言精妙凝练,幽默风趣,字字含情。细细揣摩,妙趣无穷。 童年“我”有两次感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其感受是不同的。当阿长讲她可以阻挡城外的大炮时,“我”“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却不料”兰字,写出“我”的吃惊和疑惑。当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一个“确”字,写尽了“我”的震惊、兴奋与感激。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阿长为“我”买来书后说:“哥儿,有画儿‘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是文中最具个性化的语言。“哥儿”,既是“儿”辈又带“哥”字;既显母爱,又见保姆身份。“兰哼经”三字,是说她连书名都叫不准,却居然给“我”买回来了,怎么不令人卜又喜又悲呢?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句中的“霹雳”、“震凉”两词表现力极强,把“我”惊喜的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篇末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蕴涵浓情,意味深远。有对曾给予“我”关爱的感激,有对往日生活的

《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5安徽文学年第期6《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 ◎卢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41)摘要夸父形象始见并屡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当为研究夸父形象的基本依据。本文主要从《山海经》入手,来分析夸父的丰富形象以及夸父逐日的精神内涵,探讨夸父逐日神话流传的原因。 关键词《山海经》夸父巨人夸父逐日 谈到夸父,我们现代人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夸父逐日”的 场景,夸父在我们的文化精神中定格为上古时代不断探索,不 惜献身的英雄形象。那么最初的夸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 我们来看夸父的最初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记载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极具研究价值。关于夸父,在《北次二经》中有这样的记 载: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鸟 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 痛,可以止痛。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只有着四个翅膀一只 眼睛的奇怪的鸟长得像夸父。在《西次三经》中有这样的记 载: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袁珂:虎疑尾字之讹)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注云:“或 作夸父”。前面记载的是一种形似夸父的动物。在这里我们 直接看到了夸父的形象。“禺”,猴子。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 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擿 人,玃类也。袁珂的看法与郭璞相同,认为“举”,豦声同,故古 今通用;与夸声近,故或曰夸父。则夸父者,猿类之兽也。那 么夸父的基本形象就是属于猿类的一种的兽了。而在《中山经》中出现了夸父山,“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枬,多竹箭,其兽多牜乍牛羬羊,其鸟多赤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在这里夸父与山、鸟兽、林、水等有密切关系。这是在《山经》中关于夸父的描述,我们 再来看《海经》对于夸父的有关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 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 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 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 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 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经》) 这是同一神话之异文,即是“夸父逐日”的神话。可是在 第二则记载中我们看到夸父在逐日渴死之后,又说被应龙所 杀。这不是很矛盾吗?难怪郭璞说“变化无方,不可揆测”,无法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来细看这则材料,“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道出了夸父的血缘传统,而《海内经》记“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 生术器和后土。”可见夸父是炎帝的后裔。“蚩尤与夸父同为 炎帝之裔,在黄炎斗争中,蚩尤起兵为炎帝复仇,夸父亦加入 蚩尤战团,以兵败而被杀也”。①应龙杀夸父的记载还见于《大 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那么这个追日而死的夸父与应龙所杀的夸父是不是 同一个人呢,显然不是,不然就无法解释了。其实夸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类的形象。既然是类的形象,它们就必须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夸父的类的特征就是“巨人”。对此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从字义上来看,夸,大;父,男子美称,那么夸父就是指高大的美男子了。再次我们看夸父追日的具体描述,“与日逐走”,“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可见夸父是何等巨大,以至河渭之水都不能解其渴。再有对于应龙杀夸父的夸父,袁珂认为,“共工之力,能以摧山。土伯九约,其角觺觺;而姜姓之蚩尤,亦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齿长二寸。是炎帝裔属中,颇不乏魁梧奇伟之巨人也。”②所以,夸父乃是巨人族名,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在《海外北经》中提到的夸父国可以进一步验证我们关于夸父是指巨人的论断。“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这个夸父国的人的特征就是“大”。由《山经》中我们看到的夸父是一种兽,而在《海经》中是一类巨人的形象。诚然,由于《山海经》并非一人所写,其作者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内容的丰富性,我们看到了夸父形象的丰富内涵。而关于夸父的叙事有夸父逐日和夸父被应龙所杀两种,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流传的呢?在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有关于夸父追日神话的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这与《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只有细微的差别。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史补》也有类似的记载:昔夸父与日相逐走,渴欲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策杖,化为邓林。我们看到关于夸父逐日的神话在《列子》、《博物志》等典籍中是有所记载的,但是对于夸父被应龙所杀之事却只字未提,不见于文字记载。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传承下来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它和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一样被永久地流传下来。《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流传下来的夸父逐日神话体现了夸父的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为了人类的利益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正是因为夸父的崇高和伟大,使得他和射日的后羿,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一样,超越历史的时空,永远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 注释:①②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61页,第238页.参考文献: [1]徐县之.山海经探原.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重释 1920082:1982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及山海经中的神兽

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及山海经中的神兽 《山海经·北山一经》: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月雚]疏,可以辟火。《山海经·南山一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中凤凰猼訑(bòshī)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从从:《山海经·东山一经》: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 帝江《山海经·西山四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勾檷、风雨、騩之山,是皆冢

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蛊雕《山海经·南山二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讙[huān]《山海经·西山四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举父《山海经·西山四经》: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瑶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蝘渊。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狸力《山海经·南山二经》: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犰狳qiúyú《山海经·东山二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

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_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人物形象 刘艺佳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重要人物,鲁迅特地留出一篇文章写她。 长妈妈是鲁迅家的女工,也就是保姆。她无名无姓,到死也没人知道她的真名,只是一直沿用他人的名“阿长”,可见她的身份之卑微,不被人所重视。 长妈妈是从乡下聘来的,没什么文化,总喜欢在背后对人指指点点,睡觉时还把小主人挤下了床去,可谓十分粗俗不堪。 她还十分迷信,“长毛”的胡话被她当了真,还称之为“神力”,这便是乡村妇女的无知。 但同时,长妈妈也是爱着鲁迅的。她在正月初一清晨,就让鲁迅拜年,还将福橘塞给鲁迅吃,可见她的真诚以及对小主人的关爱。她还将鲁迅牢骚时的话记下,明不识字,还是大老远地把《山海经》给鲁迅带来了,突出写明长妈妈待鲁迅的好。 这就是长妈妈,一个没文化、粗俗却又真诚、爱孩子的女人。 通过鲁迅先生看封建社会底层妇女代表——长妈妈 周雨琪 结合文章第3段来看,可以知道长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嚼人舌根,喜欢“切切察察”。 结合文章第7段,可以发现长妈妈虽然身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没有十足的地位,但自己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到伤心或者是卑

微,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单纯的渴望得到幸福。所以,她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质朴、淳厚的人。 结合鲁迅先生所写的事例“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可以知道,虽然长妈妈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曾读过什么含有人生哲理的书,但却拥有伟大的神力、大义凛然的风范、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她又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结合文章26-29段可以看出长妈妈关怀他人、关心孩子和善良。 总结:对于鲁迅先生来说,长妈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亲人,也正因如此,鲁迅先生才会专门以一篇文章的形式来纪念她。在我看来,长妈妈虽喜欢“切切察察”、虽然封建迷信、爱告状、大大咧咧、满肚子烦琐的礼节,但她这种善良、质朴、乐观、无私奉献的生活或者是生命的态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同时,这是一个内心纯净、质朴善良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女性与这个混沌、黑暗的社会形成的一个鲜明对比。 长妈妈是个怎么样的人 刘昱辰 我认为长妈妈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她地位很卑微,原因是现在甚至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以及她生于哪年。她对家中的人并没有很浓厚的情感,因为自从她到鲁迅家里做保姆后,一直都没回家,直至临死时,才回家看最后一眼。她有许多缺点,但也有不少美德。通过她常背地里说人坏话与喜欢切切察察,还有她夜晚不雅的睡相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的人;通过她在元旦时的

初中语文_《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习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精卫、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学习精卫、夸父的精神,激发学生执著、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人物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 勇于探索、勇敢、执著的品质。 教法: 讨论、探究。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册我们学过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中童年的鲁迅梦寐以求的一本书是什么书?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山海经的两篇文章《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板书课题。) 二了解《山海经》这部书和神话的特点。(多媒体出示有关资料,学生读资料。)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读音,让学生完成学案1。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女生齐读《精卫填海》,男生读《夸父逐日》,然后全体齐读两篇。四疏通语句,理解文意。 1.同位两个分工,一人翻译一篇,先自己独立翻译,有难点请教前后位。

2.同位两人合作,把自己翻译的文章读给同位听,互相订正不准确的地方。 3.班内交流难点,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或翻译不合适的地方,教师点拨。 4.多媒体出示课文中重点字词(红色标记),指定学生回答,理解重点字词用法。 五感悟人物形象,讨论探究问题。 前后四人组成小组讨论多媒体出示的问题: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怎样填海?在你心中精卫是什么形象? 2.夸父逐日遇到什么困难?最后的结果如何?在你心中夸父是什么样的人? 以上问题要扣住文句回答,有理有据。 3.神话是人类的先人关于世界的想象和幻想,寄托着人类的梦想,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 精卫和夸父的梦想现在实现了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七情感延伸,体会主题。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1.多少年过去了,精卫还在为自己的填海大业奔忙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2.夸父的手杖变成了美丽的桃林,看到娇艳的桃花你想对夸父说些什么? 让学生说看法,并齐读多媒体出示的诗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教师边引导边完成板书: 少女————鸟巨人————死 英雄英雄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扩写两篇中的任意一篇,6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少女————鸟巨人—————死 英雄英雄 学情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作品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 》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 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原载于1926年 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现已被编入北师 大八年级上期教材(五四学年段)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 光的深切怀念。 《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长妈妈选取了5个方面的事例,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语言介 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 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很多规矩,比如人死为" 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

无知。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展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笔锋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己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的形象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她虽受封建迷信的毒害,但却又质朴、善良、慈爱。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结尾又以深厚的感情杆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行文立意】 《阿长与〈山海经〉》的标题很耐人寻味,一个"与"字实在不可忽视,它强调了"阿长"同《山海经》的关系。在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作者所叙述的有关阿长的种种行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虽然爱"我"但粗俗、没有文化的地道的农村妇女阿长,而这样的阿长与《山海经》本来是毫无关系的,"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是因为"我"很想得到它,阿长才"与"《山海经》发生了联系,把它买来送给我。

吕调阳_山海经_研究初探

第34卷第1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Jan. 2013 吕调阳《山海经》研究初探 张步天 (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其历史背景为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和《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关键词:吕调阳;《山海经》;《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 中图分类号:F 426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3.01.006 文章编号:1672–1942(2013)01–0028–03 一、吕调阳生平 吕调阳(1832-1892)是清代后期著名学者,《山海经》注家。吕氏字晴笠,号竹庐,四川彭州西郊乡檀木村人,同治三年(1864)中举。吕调阳绝意仕途,甘于淡泊,建树良多。 清光绪年间,吕调阳长期任教于县城九峰书院,任山长。九峰书院位于四川省彭州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初为彭门义学,6年后增修并改名为九峰书院。以后经过重修、扩建,添置学田,成为该州著名学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彭县经纬学堂(1901~1903),之后历经彭县高等小学堂(1903~1906)、彭县中学堂(1907~1925)、彭县县立中学(1925~1949),是四川省最早创办的五所中学之一。现为彭州实验中学,仅办高中,为四川省名校。当时九峰书院教材除“五经”、《四书集注》外,还读《四书讲义》、《明史》等书共120多种。 吕调阳又曾任彭县敖家场凤楼书院主讲。在长期任教期间,吕氏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曾以所著《观象庐丛书》《论孟疑义》和《足财书》等教授生徒,鼓励自学经史诗文。常率生徒走出书院,结合本县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进行教学,开书院教学之新风气。晚年居县城外北惜字宫,潜心著述和讲学。讲授“经世致用”之学,兼及历史舆地、训诂、考证等。 吕调阳还致力于家乡方志编篡。光绪四年(1878)重修《彭县志》时,吕调阳任协纂,并亲撰《山川》、《田功》等志。此志流传至今。光绪十八年(1892),受聘编纂成都、华阳两县志,参与测绘。不久因积劳成疾,七月十二日病逝于城北惜字宫寓所。 吕调阳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彭州人贺维翰曾受教于吕氏,后出任翰林院编修。长子兰亦通舆地,绘有彭县什邡舆地图。吕氏一生苦读,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作品大多辑入《观象庐丛书》。计有《易一贯》六卷,《诗序议》四卷,《谈天正义》一卷,《群经释地》六卷,《商周彝器释铭》六卷;《六书十二声传》十二卷,《志学篇》八卷。《舆地今古图考》二十二卷,《古史释地》三卷,《重订越南图说》六卷,《逸经校辑》一卷,《穆天子传校正》一卷,《论孟疑义》一卷,《堵子释地》一卷,《汉书地理志详释》四卷,《曰若篇》七卷等。此外还有《海录》二卷,《惧谋篇》一卷,《足财书》一卷,《蜀语》一卷等。 吕调阳是《山海经》著名注家。撰有《五藏山经传》5卷、《海内经附传》1卷。 二、《五藏山经传》评介 《五藏山经传》5卷,收入《观象庐丛书》第23、24、25册。《观象庐丛书》为受业叶长高刻本,清光绪14年(1888)刊行。该丛书书目计27种,分44册。除了《越南图说》《齐民要术》是前人著述经吕调阳校订后收入之外,其他25种皆是吕氏手著。 《五藏山经传》刊本每页9行,每行22字, 收稿日期:2012-12-20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2012年项目“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研究”课题。作者简介:张步天(1938- ),湖南益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山海经》和历史地理学研究。

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汇总教案1北师大版

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语文七年级下册六 单元) 2、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3)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学习鉴中国古代神话。 3、重点、难点 重点拓展练习,培养想象能力。 难点鉴中国古代神话之美。 4、课时安排 2 课时 5、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从网上查阅有关中外古代神话的资料,准备课堂交流。 (3)教师查阅中国古代神话的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准备有关的神话故事和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6、教学设想 本课三篇课文都比较浅显,表达上比较简单,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本课与前面的课文加以对比探究,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其次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想像、表达的能力。 7、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小时候,几乎每个人听过像《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曾经引起过多少美丽的幻想啊。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绚丽的花园,去领略它的风采。 你认识下面这些神话故事吗?——投影出示老师准备的神话故事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话的名称或简单讲述故事。 参考图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钻木取火》、《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等。(如果有动画片则更好) 神话故事产生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社会时期,反映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这些故事,大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世界的起源的推想、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 今天,我们将要重点鉴的是课文——《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二、探究、理解课文。 (一)请学生翻译课文《精卫填海》,其他学生对照课文,指出翻译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应强调的词语(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只须注意个别词语) 其——本篇课文共出现 3 个“其”字,前一个指代发鸠之山,后两个指代精卫鸟。 是——解释为“这”,不能解释为判断词。 (二)请学生翻译课文《夸父追日》。 应强调的词语 饮——本篇课文出现 3 个“饮”字,前一个指喝的水,后两个指喝的动作。 北——到北边。 道——在路上。 说明强调以上词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强调翻译文言文要结合语境。 (三)读了这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回答的几种答案 1、对精卫填海的精神予以肯定,肯定她敢于与大海搏斗的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