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要素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分析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分析——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因此,了解并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力角度出发,探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分析,以及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
一、市场竞争力分析市场竞争力是指旅游目的地在市场上与其他目的地竞争时的能力。
市场竞争力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的地品牌形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特色、营销策略以及服务质量。
1. 目的地品牌形象目的地品牌形象是指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印象和认知。
一个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旅游目的地,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兴趣。
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从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推广。
2. 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包括交通设施、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可以提升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适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3. 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区别于其他目的地的独特卖点和特色。
这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方面。
通过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更多游客选择该目的地作为旅游目的地。
4. 营销策略营销策略是推广和宣传旅游目的地的有效手段。
目的地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目标客群,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如广告宣传、社交媒体推广、旅游产品包装等。
有效的营销策略可以提高目的地的曝光率和美誉度,进而增加游客的到访量。
5. 服务质量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质的服务可以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口碑传播,增加回头客和口碑客源,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与市场竞争力紧密相关,是旅游目的地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刍议我国旅游吸引物的开发摘要: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研究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旅游吸引物的作用、旅游吸引物开发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旅游吸引物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旅游吸引物;开发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人们可以通过简便、快捷的方式找到并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及信息。
这也使得更多的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变得日益理智与成熟,使得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时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面对这些理智、成熟的旅游者们,“什么能吸引他们?”成为摆在业界专家学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旅游吸引物”及“旅游吸引物的开发”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一、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对于什么是旅游吸引物,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各自的说法,到目前为止,没有被业界普遍接受的统一说法,但都承认旅游吸引物不仅仅包括景点景区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它涵盖广泛,内容丰富。
笔者认为,旅游吸引物是能够吸引旅游者和管理者的所有因素的有效组合。
我们可以从3个层次理解这个概念:一是旅游吸引物必须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去参观、体验;二是旅游吸引物必须能够让经营者和管理者(政府)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以保护、保持或增强其吸引力;三是旅游吸引物先天自身的吸引力和后天附加的吸引力要能天衣无缝的很好结合并产生综合的多层次的强烈的吸引场,给旅游者带来超值的旅游感受。
二、旅游吸引物的作用旅游吸引物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了旅游吸引物,那么该地区的旅游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谈起竞争,谈起发展。
旅游吸引物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吸引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影响其旅游行为,弃其它旅游目的地而选择我们作为其旅游目的地。
这是旅游吸引物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旅游吸引物名词解释旅游吸引物是指旅游业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可以激励游客到一个特定的旅游目的地旅行。
旅游吸引物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为它是游客的潜在市场分析的基础。
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风景、历史遗迹、宗教景点、野生动物园、文化旅游、娱乐游玩、休闲度假等等。
自然风景是旅游吸引物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它可以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
自然风景类型包括自然风光、地貌、植物和动植物群落结构等,比如山脉、河流、海湾、湖泊、雪山、林地、草原、沙漠等。
自然风景可以使游客享受景色、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也因其独特的景观,自然风景更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历史遗迹也是旅游吸引物之一。
它可以让游客见证一个地方古老的文化历史,可以向游客展示当地古老文化的独特性,如古老建筑、宫殿,古代城邑,古代道路,古代祠堂,古代庙宇等等。
它们可以使游客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文化感受。
宗教景点可以吸引慕名而来的宗教旅客,它们可以让游客体验宗教文化,了解当地宗教信仰。
宗教景点包括宗教建筑、宗教事件、宗教礼仪、宗教仪式等等。
它们可以使游客了解当地宗教文化,增强宗教观念,并且在宗教活动中产生厚重的文化感受。
野生动物园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地方,它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体验不一样的旅游乐趣。
在野生动物园里,游客可以看到各种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野生动物园还可以提供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让游客获得更多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增强游客对野生动物的兴趣,促进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普及。
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海外游客前来旅游,感受另一个文化。
文化旅游可以让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体验当地文化,比如吃当地美食、购买当地特色商品、参加当地特色活动等等,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并在旅行中获得更多乐趣。
娱乐游玩可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娱乐游玩包括游乐园、水上乐园、游艇、帆船、滑水、垂钓等各种游乐项目。
它们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自然界的美好,追求快乐,通过游玩可以帮助游客放松身心,活力十足地游玩。
作文山西美食刀削面作文一:《山西美食刀削面》(儿童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一种超级厉害的面吗?它叫刀削面,是从我们山西来的哟!我第一次吃刀削面的时候,眼睛都看直啦!师傅拿着一块大大的面团,就像变魔术一样,“刷刷刷”,面条就像小鱼一样跳进了锅里。
我还听说,刀削面可有很长很长的历史啦。
以前的人们就喜欢做这种面,因为又好吃又能填饱肚子。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要尝尝山西的刀削面,保证你们会喜欢!作文二:《山西美食刀削面》(青少年版)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唠唠山西的美食——刀削面。
每次提到刀削面,我那口水就止不住地流。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打完球,又累又饿,路边正好有一家山西面馆。
我们二话不说就冲了进去。
当那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端上来的时候,我俩眼睛都放光了。
那面条根根宽厚,中间厚两边薄,就像一条条银色的小鱼在红色的汤汁里游来游去。
我夹起一根面条,“哧溜”一声吸进嘴里,那口感,外滑内筋,越嚼越香。
再配上香浓的肉酱和脆爽的蔬菜,简直是人间美味!从那以后,刀削面就成了我们打完球必吃的美食。
朋友们,你们要是还没尝过,可一定要去试试,保准让你爱上它!作文三:《山西美食刀削面》(上班族版)累了一天,回到家,啥都不想干,就想吃一碗热腾腾的山西刀削面。
说起这刀削面,那可是咱打工人的“能量补给站”。
上次加班到很晚,路过一家小店,老板热情地招呼我:“来碗刀削面吧,暖暖身子!”我坐下没多久,一碗香喷喷的刀削面就摆在了面前。
面条粗细均匀,浸在浓郁的汤汁里,上面盖着几块香喷喷的卤肉,还有一把嫩绿的青菜。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大口吃了起来。
那一瞬间,一天的疲惫都被这美味给驱散了。
对于我们上班族来说,一碗美味的刀削面,不仅能填饱肚子,更能给我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作文四:《山西美食刀削面》(老年人版)咱活了大半辈子,吃过不少好东西,可这山西的刀削面啊,一直是我的心头好。
记得年轻的时候,去山西出差,第一次尝到了正宗的刀削面。
那面馆不大,但人可不少。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界中经常用到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却很少提及。
在大量的欧美旅游学术文献中,最常用到的和旅游资源概念接近的词是“旅游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
不管这两个词本身有何差异,它们在概念或是定义上的众说纷纭却是极其相似的。
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的结构表现为旅游的三大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的相互吸引。
因此,所谓旅游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和设施;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是关于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相互间吸引性的总和”杨振之(2002)又认为,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应包括以下几大类:1、自然旅游资源;2、人文旅游资源;3、服务旅游资源;4、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5、其他新兴的资源类型。
因此,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在逻辑上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传统的定义,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它的内涵、内核。
而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发展,旅游资源的外延将越来越宽泛,类型将越来越多。
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道理,如果仍然将它限制在一个传统的、狭小的范围内,就会发现,我们的观念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
今后还将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资源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
2003年5月开始推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综合这些定义,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正如孙文昌(1997)所说,“那就是强调了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这一属性,我们称之为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包括的内容方面。
有些定义认为旅游资源主要局限于旅游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些定义则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当宽泛一些,可以涵盖劳务和设施等,还有的定义挣脱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束缚,从旅游系统的层面上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内容。
乡村旅游吸引要素结构辨识和认知机制解析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而要吸引游客,乡村旅游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结构,并且游客对这些要素的认知机制也会影响他们的选择和满意度。
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的吸引要素结构和游客的认知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乡村旅游的吸引要素结构乡村旅游的吸引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
1. 自然环境: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是其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美丽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气候都能够吸引游客。
例如,山水田园、湖泊草原等自然景观都是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之一。
2. 人文环境:乡村旅游的人文环境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古村落、品尝当地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方式,了解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
3. 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包括各种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
例如,乡村旅游可以提供农家乐、民宿、温泉等各种住宿和娱乐设施,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景的同时也能够有舒适的休息和娱乐环境。
二、游客的认知机制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感知、评价和决策三个过程。
1. 感知:感知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要素的感知和注意过程。
游客通过感官的接受和处理,对乡村旅游的吸引要素进行感知。
例如,游客通过观看、听觉、嗅觉等感官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环境进行感知。
2. 评价:评价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要素进行好坏、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
游客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对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例如,游客可能会评价乡村的环境是否干净、景色是否优美、服务是否周到等等。
3. 决策:决策是游客根据对乡村旅游要素的感知和评价,做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游客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决定是否选择乡村旅游,以及选择哪个乡村旅游目的地。
例如,游客可能会根据自己喜欢自然风景还是人文风情,以及旅游设施和服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决策。
乡村旅游的吸引要素结构和游客的认知机制是相互关联的。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游客前往观光和旅游的景点、景区或者其他旅游资源。
传统上,人们常常将旅游吸引物视为一种自然或人文景观,通过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来吸引游客。
然而,社会学视角下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更加关注旅游吸引物是如何从一个社会构建的角度来形成的,以及社会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和再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过程以及其中的社会因素。
一、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在旅游吸引物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于某个地方、某个景点的共同认同和理解。
这种认同和理解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来形成的。
例如,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但它们并非是事先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共同的建构才被赋予了吸引游客的意义。
这也意味着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化。
二、社会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影响1. 政治与旅游吸引物:政治因素对旅游吸引物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力量可以通过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的支持来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形成。
例如,一些国家会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景区开发等手段来打造旅游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政治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宣扬旅游吸引物,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 文化与旅游吸引物:文化是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吸引物往往与某种独特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并通过这种文化背景来吸引游客。
例如,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是民族风情的体验、古建筑的游览、传统工艺品的欣赏等等。
文化因素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它可以传递出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兴趣。
3. 经济与旅游吸引物:经济因素是旅游吸引物建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旅游吸引物的建构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例如,一座城市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带来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同时,经济因素也会影响旅游吸引物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旅游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引言旅游是人们休闲、放松、探索世界的一种活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吸引因素和旅游功能,吸引着游客前往体验。
本文将探讨旅游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的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旅游的本质和魅力。
旅游吸引因素旅游吸引因素是指能够吸引游客选择某个目的地进行旅游的特定条件或特点。
不同地区的旅游吸引因素各不相同,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旅游吸引因素:1.自然景观:壮丽的山川景色、清澈的湖泊和河流、独特的地质地貌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自然景观因素。
例如,中国的黄山和张家界以其奇特的山峰和壮丽的云海而闻名于世。
2.历史文化: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参观。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
3.特色美食:美食是许多人旅游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美食。
例如,意大利的比萨和中国的北京烤鸭都是享誉世界的美食。
4.娱乐设施: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种娱乐设施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例如,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以其丰富多样的游乐项目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游玩。
以上只是旅游吸引因素的一小部分,不同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吸引因素,如购物、体验农村生活等。
这些吸引因素往往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决策因素。
旅游功能旅游功能是指旅游活动对目的地和游客本身带来的具体影响和效果。
不同地区的旅游功能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旅游功能:1.经济效益: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非常巨大,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许多地区依赖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
2.文化交流:旅游活动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
3.环境保护: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旅游目的地通常会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管理,以确保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健康益处:旅游活动能够带来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感,有助于缓解日常生活压力和改善健康状态。
旅游吸引物要素浅析作者:李英豪邹艳艳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4期摘要:全域旅游的核心是一个边界问题,由原来封闭式的景区模式转化为开放性的全域模式,在变化过程中,旧的吸引物要素会跟着转变,新的吸引物要素会自然产生。
新旧吸引物要素的融合、升级、重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新的利益关系问题、文化冲突问题。
本文对旅游吸引物新旧要素进行了区分并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转变融合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吸引物;重构中图分类号: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一、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更多倾向于“下马赏花”式的深度体验。
旅游者出游意识更加理性,人们在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无景点式”的全域旅游能带来更加惬意的感受。
休闲体验时代的到来。
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里指出休闲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观念和活动,人们将购买经验而不是物品。
全域旅游就是休闲旅游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旅游方式。
二、文献综述1.全域旅游研究进展全域旅游的解读核心就是一个边界问题,总体说来就是从单一景点转向广域的景点。
第一,从单一的旅游产业发展转向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从多部门混乱管理转向多部们权责分明的综合协调式管理;第三,从狭义的旅游资源定义转向广义的旅游资源定义;第四,从独立自享式运作转向协作共享式工作。
全域旅游概念最早出现在杭州市2011年提出的旅游全域战略中,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旅游的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全域旅游。
厉新建等(2013)以北京为例,最先创新地从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商品观四个方面解读全域旅游的概念并提出全域旅游的基本框架;付云(2014)创新地把全域旅游的概念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以湖南长沙沙坪小镇为例给出全域旅游的实践价值即把“全域旅游”的理念导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李玉国(2014)以沂南县为例从县级行政区的范围内探讨了旅游产业的全域模式,并从全区域、全时域、全领域、全业域、全地域的角度提出沂南县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李红(2016)以安徽霍山为例探讨了全域模式下县域旅游的发展研究;曾祥辉(2015)以永定县为例研究了全域视角下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思路;樊文斌(2015)从全域的视角下给出了大连旅游的专项规划。
总体而言,学界对全域旅游的理解多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学术上的抽象总结不够,认识不够深刻。
2.全域模式与无景点模式的关联全域旅游是指在旅游产业空间扩大的基础上,旅游各要素的优化要素组合,它是传统的景点旅游和新型的无景点旅游相结合的新生命体。
无景点旅游是从旅游者需求角度产生的,而全域旅游是基于旅游供给的角度提出的,虽然角度不同,但是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3.全域模式和景点模式的区别从旅游供给角度来讲,全域旅游是弱化景区景点概念,将社会上非传统旅游资源转化为新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式。
其相对于景点旅游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无景点;传统的观光游注重景点的打造,这类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者的关系是分离的。
而全域模式没有明确的范围界限,游客喜欢的地方就是景点。
第二,空间开放性;全域旅游是把景点处于完全开放的环境内,旅游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自主选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
第三,主客互动性;全域旅游打破旅游者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壁垒,旅游者能够深度体验异域生活,满足旅游需求。
三、全域旅游的着力点:旅游吸引物的重构与升级全域旅游的政策性目标是以旅游的方式吸引、促进消费,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而旅游式消费产生的必要因素是满足游客需求,根据推拉理论可以得出需求的产生一方面是游客内在动机的推动,另一方面是旅游吸引物的拉动。
所以作为综合产业的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
1.新旧旅游吸引物要素的区分旅游吸引物的基本含义是指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
保继刚、楚义芳(1993)在《旅游地理学》中给出“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与之相对立的概念被称为旅游排斥物,旅游吸引物通常情况下是旅游资源的代表名词”。
景点模式下,封闭的景区内吸引物要素称为旧要素,包括景区局部文化、有限的山水旅游资源、内部基础设施等等。
全域视野下所有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减去旧要素便为新要素,包括本区域内的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区域内居民等等。
新要素是由于全域旅游的发生而产生的新类型的要素。
这里仅解释部分新要素的产生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居民角色转化、区域文化底蕴范围扩大、旅游者深度体验。
2.社区居民要素(1)居民的角色由边缘转化为主体全域旅游要求景区开发要考虑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
景点模式下的旅游发展参与者大多是旅游从业者,而全域旅游的参与者是整个区域中的社会居民,而且他们是承载该区域文化内涵的核心吸引物。
旧要素模式下的旅游从业者几乎完全附庸于旅游公司,并且为了迎合游客不得不进行强大的自我约束,使得服务者没有职业归属感、自豪感。
主客交换关系极为不平等。
全域模式下该区域居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从之前旅游边缘化的角色变成了旅游主导角色。
(2)主客关系的改善全域旅游下居民的全方位参与有利于改善主客关系,相比于封闭景点模式的景区,开放性景区更能调动社区人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门票经济”模式下,旅游的大部分收益都归旅游公司所有,而由农民转化而成的服务者,大多从事非体面的、技能低下的职务。
从社会交换角度来解读,不难理解封闭式景点旅游不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然而全域旅游不同,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凭借自我能力参与旅游收益分配的机制下,社区居民的热情是空前的。
对于游客来说,他们也能体验到本真的目的地风土人情。
(3)区域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指的是某一区域的特色文化氛围,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文化环境。
本节讨论文化底蕴所构成的吸引物在两种发展模式下绝对价值、符号价值、消费价值的差异。
绝对价值。
全域旅游的发展具有全要素的特点,相比景点旅游它拓展了旅游吸引物的范围,通过全面挖掘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来打造“文化体验场”。
景点旅游对吸引物的绝对价值依赖性更大,所以景点式旅游的吸引物大多是一些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的结合少。
而全域旅游侧重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吸引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景点式旅游吸引物绝对价值占比比较大。
2.符号价值。
旅游吸引物具有符号属性,而且该属性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和结果。
许多旅游吸引物并不是因为它的物理属性而引人注目,而是它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和人文价值观念。
景点式旅游吸引物只能代表某一区域文化的一小部分,至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方言、文化取向等社会性资源很少被封闭的景区所整合。
所以全域式旅游吸引物的符号价值占比比较大。
3.消费价值。
消费价值依赖于旅游者与旅游吸引物互动而产生价值,全域旅游吸引物分布在区域的各处,有东道主作为服务者同游客互动,旅游者真真正正以自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游览。
而景区模式下,游客必须在景区的安排下进行有限的游览,游客的自主性低,所以消费价值方面,全域模式更好些。
(4)旅游者深度体验在封闭的旅游空间里,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体验停留在浅层,将旅游区域开放以后,旅游者自行游览,捕捉富有生命意义的“畅”的体验。
全域旅游是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系统性开发,且各产业与旅游对接使得旅游吸引物更具丰富性。
四、新旧要素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的关系全域模式最大的转变是居民的角色由边缘转为主导,而景点模式是依赖于旅游开发公司的。
全域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旅游发展方式,其投入多耗时长标准高,单靠政府一方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旅游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随着旅游地的不断发展,对旅游设施和吸引物的投资越来越大,给非本地的外来资本的权力渗入并参与当地管理提供了条件。
这会使得地方居民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所以,引入外来资本时,如何平衡社区居民和外来资本的利益分配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2.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冲突全域模式下文化底蕴范围更大,在资本是逐利的假设前提下旅游开发公司为的是利益最大化,公司文化的塑造方面也必然是功利性的。
然而就整个区域而言它是非功利的,而且对于某些区域来讲,非功利文化很可能是其吸引物的一部分。
且大部分游客去乡村就是为体验那里的淳朴、自然、慢节奏的生活。
区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同化是个问题,如何避免文化冲突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3.主客双方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转变全域模式下必然会引发人们对旅游本质的实现途径、旅游意义和归宿的新认识。
目前旅游的趋势正不断地由观光型转向休闲度假型,对非惯常环境的旅游体验追求更挑剔了。
全域旅游在满足这些新兴需求时,也在引导游客如何认识旅游的意义。
东道主也会认识到旅游的活动服务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站不住脚的,旅游的发展应该更侧重于追求人的发展,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游客和东道主应正确认识旅游的意义和归宿,所以如何引导游客、东道主对旅游意义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五、旅游吸引物的重构措施1.完善资本引入体系,平衡主企关系东道主的主动服务和旅游企业的先进管理技能对全域式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同等重要,政府在两者之间要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前期以旅游开发公司为主,后期以东道主为主。
在目的地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主次关系来确定利益的分配,增加两者的协同作用。
2.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底蕴因为旅游企业文化对目的地的影响是局部小范围的,而且后期发展成熟阶段,旅游企业的作用会弱化甚至消失。
因此可以放宽对旅游企业文化融合的要求,最好的莫过于双方能找到文化共同点,达到全域式的一体化建设。
3.转变管理方式从行业管理上来讲,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起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
传统景点观光游圈地经营,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旅游各个环节错位不对。
全域旅游转变管理方式能够保证吸引物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始终以最新、最适合的状态吸引住旅游者。
六、结语我国旅游业已进入转型期,这已成为旅游业界的共识。
全域旅游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提出了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由景点式转向全域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旅游以区域主体文化为中心向周围蔓延,不断产生新的吸引物要素,旧的吸引物要素也在转化升级和新要素融合。
主客间的交换关系变化、区域文化底蕴的一体化过程,游客体验从一点一面扩充到一个空间范围的体验场等等,这些转变中会出现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冲突和矛盾,需要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其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1]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5):566-571.[2]沃姆斯利,刘易斯.行为地理学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3]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3):69-74.[6]陈淑文.旅游吸引物[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0(5):98-100.[7]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人文杂志[J],2001(3).[8]刘祥恒.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度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6(3):55-61.[9]厉新建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2-3.[10]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5(2).[11]曾祥辉等.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李红.全域旅游视阈下县城旅游发展探究--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3]付云.全域旅游视角下长沙沙坪小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5):23-25.[14]李玉国.县级行政区旅游产业全域发展模式研究——以沂南县为例[D],2014(5):36-44作者简介:李英豪(1991-),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