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
- 格式:ppt
- 大小:521.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学习西方,洋为中用,逐步深入,继承与发展的过程.①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未实践也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②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并付诸实践,提出“中体西用”的方针.甲午一战宣告失败.③早期维新派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思想,但侧重学习于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④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使早期维新派的思想系统化,进而使这种社会思潮演变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失败.⑤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三民主义理论,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失败.⑥民国初年,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用民权,平等,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形成新文化运动.⑦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影响,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第20课西学东渐【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禁烟期间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广州记录报》,英文,1827年创刊;《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第20课西学东渐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史概念:西学东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
本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对封建文化的冲击。
时任大学士高官的徐桐,身居大清国学识最渊博之高位,竟拒绝认识世界上的许多国度,究其理由,还振振有词地告之皇上: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什么时候开始开眼看世界?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哪些人在开眼看世界?他们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以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实用科技来辅助清王朝的统治。
二者的关系:中学是主要,西学是辅助手段根本目的: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和顽固派展的“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他们的本质相同点是什么?焦点:要不要“西学为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相同点:根本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人物:郑观应、王韬等主张:前期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后期西体西用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办学校培养新式人才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背景①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思想: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思想家代表作活动、思想影响康有为《新》《孔》实践: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特点:中+西方法:移花接木提供依据“大飓风”“大喷发”梁启超《变法通议》《新民说》①民权思想②君主立宪的必然性③变革教育(科举)谭嗣同《仁学》提倡自由、平等批判专制、等级、纲常礼教勇士最强音严复《法意》《原富》天《天演论》①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②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第一人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康有为思想的中+西古代儒家把历史进程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1)康有为说“《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君主专制时代);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君主立宪时代);终至太平,为民主(民主共和时代)(2)康有为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了“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特施行有序,始于粗粝而后至精华” (渐进变革)想一想:康有为为什么要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来宣传变法思想?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