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滨海新城分区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8
临海副城(杜桥城区)D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临海市域发展的新战略,塑造城镇的良好形象,杜桥镇政府委托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临海副城D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力求为杜桥城区的规划管理、城镇建设提供依据。
一、规划范围本单元规划范围东至百里大河,南至外环南路(规划),西至杜南大道,北至沿海大道(规划)。
规划用地面积1.67 平方千米。
二、规划定位与目标(一)功能定位:杜桥南部新城区,集交通枢纽、片区公共服务和高品质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二)规划目标:将本单元建设成功能多样、配套完善、环境宜人、生态文明的城市新区。
三、用地布局用地规模:本单元规划范围总用地为167.10 万平方米,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60.25 万平方米,水域和其它用地6.85 万平方米。
规划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47.38 万平方米,其中二类服务设施用地1.68 万平方米;商住综合用地30.88 万平方米;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19.72 万平方米;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3.36 万平方米;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37.63 万平方米;绿地与广场用地16.47 万平方米。
人口规模:本单元规划人口规模为 18 万人。
居住户数约 4286 户。
四、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带两点三轴六组团”的总体结构。
“一带”即沿杜川路两侧形成的公共服务带,主要围绕规划的轨道交通站和汽车站发展商业服务业。
是对分区中的公共服务核心带的延伸和补充,使得本单元与北部传统老城区商业服务业中心有机衔接,促进南部本单元加快发展。
“两点”即两个相对集中的公共服务点,一是位于杜南大道和沿海大道交叉口东南角的以专业市场为主的商贸服务集中点,二是位于杜川路和外环南路交叉口周边的以规划医院为主的公共服务点。
“三轴”即三条生态景观功能轴。
本单元内有三条河流交汇通过,是基地内最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
规划在河流两侧控制不小于20 米的绿化带,恢复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塑造充满活力的滨水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宜人、舒适的休闲游憩场所。
临海江南新城规划方案前言江南素有水乡之美,临海作为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区位十分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基础。
因此,在加强城市规划,推动时代进步的背景下,临海江南新城规划发展迅速,面貌将更加美观,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市民、游客对于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的需求。
规划概述临海江南新城位于临海市北部,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涵盖松门、三甲、黄姑娘、棉花等四大片区,并紧邻大广高速,距离北仑港仅9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新城规划以生态优先、高端活力为主要理念。
规划建设内容包括文化旅游区、生态农业区、未来高新科技园区、住宅区、商业区、交通枢纽等,将满足市民、游客、投资者多种需求。
建设分区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区瞄准临海本地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水乡文化等资源,打造为景点和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
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了大剧院、游艇港、博物馆、海洋公园、植物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项目。
文化旅游区会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结合,形成独特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生态农业区生态农业区将发挥临海地域优势,打造为生态产业集聚区,强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并打造较为完整的农渔业综合服务平台和滨海度假区。
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了休闲农业园、植物科技园、生态林果园、水产养殖等项目。
生态农业区的建设将有效提升临海的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也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
未来高新科技园区未来高新科技园区紧扣全球科技前沿,以创新驱动、人才汇聚为理念,致力于吸引高端科研机构及科技型企业,构建新一代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了智能产业园、科技楼、孵化器、促进研发、转化和产业化等项目。
未来高新科技园区将体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人才集聚、城市建设的新要求。
住宅区住宅区是临海江南新城规划的重中之重,这个区域注重民生需求和居住环境。
住宅区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了高品质住宅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市政道路等项目。
绍兴滨海新城绍兴滨海新城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毗邻东海岸线,是绍兴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阵地。
该项目由绍兴市政府提出并实施,旨在加快推进绍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滨海新城规划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总投资额达到数百亿人民币。
1. 项目背景绍兴滨海新城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由于该区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同时交通便捷,为绍兴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促进绍兴市的经济转型升级,绍兴市政府提出了打造滨海新城的战略规划。
通过建设滨海新城,绍兴将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2. 规划与建设绍兴滨海新城规划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包括滨海经济区、滨海生态区和滨海生活区三个功能区域。
其中,滨海经济区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科技创新等产业;滨海生态区将倡导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等;滨海生活区将提供高品质的居住、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
在滨海新城的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进园区绿化和湿地保护工作,旨在打造一个环保、宜居的城市。
同时,滨海新城还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滨海城市。
3. 项目优势绍兴滨海新城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3.1 地理位置优势绍兴滨海新城位于浙江省东海岸线上,交通十分便利。
新城紧邻G15沈海高速公路和G92泉台高速公路,距离上海仅2小时车程,距离杭州仅1小时车程,对外交通网络覆盖广泛。
3.2 经济发展潜力绍兴滨海新城经济潜力巨大,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毗邻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 政策扶持绍兴市政府对滨海新城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和人才。
这些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金融支持等,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宁波市东部滨海片分区规划(2015-2030)宁波市规划局2017.03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1条规划背景1第2条规划目的1第3条规划原则1第4条规划期限2第5条规划范围2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3第6条功能定位3第7条发展目标3第8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3第三章生态格局保护3第9条生态格局总体框架4第10条生态保护红线4第11条绿道系统5第12条岸线利用5第13条滨海蓝带6第14条大嵩江绿带6第四章产业发展规划7第15条产业发展定位7第16条产业发展策略7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8第17条空间结构8第18条中心体系8第19条用地布局8第20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9第21条工业、物流仓储用地规划12第22条绿地规划12第23条绿线14第六章景观风貌规划14第24条景观分区和控制14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15第25条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15第26条对外交通规划15第27条道路网规划16第28条公共交通系统规划16第29条停车系统规划17第八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略)18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18第30条防涝(防洪)规划18第31条河网水系规划18第32条消防20第33条抗震20第34条地质灾害防治20第35条人防20第十章海绵城市规划20第36条地块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及建设引导20第37条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及建设引导21第十一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3第38条保护内容23第39条紫线24第十二章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略)24第十三章村庄发展指引24第40条村庄指引总体思路24第41条村庄布局规划24第42条村庄建设用地管控25总则规划背景东部滨海片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要冲,是浙江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拥有国家级保税港区、浙江省省级产业集聚区等国家、省市体制机制优势于一体,是宁波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港口经济圈战略的核心桥头堡区域。
2015年4月17日宁波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关于建设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东部滨海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临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作为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定了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结合,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
临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一直缺乏相对完整、稳定的范围划分,现有控规编制规模常常因任务而异,编制的范围也常根据建设要求在局部地块开展,具有较大随意性。
有些地区因有改造任务而编制控规,而有些区域却因没有建设而成为空白点,没有达到控规的全覆盖。
这样的情况往往造成控规覆盖范围或有重叠或没有交汇,编制内容存在重复性,成果数据因标准、格式的不统一难以汇总等问题,大大地影响了数据利用、研究分析和城市规划管理、实施效果。
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是需要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主要平台的。
一方面,城市在其管理中审批的许多个案,通过合法的审批程序,如果突破了控规的相关控制内容,应该如何协调?另一方面,伴随城市诸多详细规划(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和专项规划(城市防灾规划、停车场规划、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环卫规划等)的编制,从某一方面对一定区域和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等的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对土地的利用与控制指标更为合理,但与控规确定的相应内容存在矛盾,又如何消除这些矛盾?这样的情况对于规划管理的具体经办人来说,常会面对众多规划而无可适从的尴尬局面,需要寻求好的解决方法,而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平台正是一项解决矛盾的合适之举。
近两年随着临海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临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并细化编制了临海市域总体规划主城篇。
下一步的规划管理与落实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管理”、“检索”平台,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法制化,引导临海市规划建设合理、稳步地发展,规划管理工作更为高效与科学。
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景盛路桥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发布时间:2022-08-21T06:33:41.66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4月第7期作者:张敏[导读] 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景盛路桥工程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智能交通信息自动化张敏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350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景盛路桥工程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智能交通信息自动化、附属工程等,建设过程中及运营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论文分析了该工程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临海新城景盛路桥环境影响1 工程概况临海新城位于天津生态城东部,规划基地西起海滨高速,东至渤海,北起海月道,南至永定新河出海口,规划总用地约30平方公里。
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带动,联合周边兴起的各类项目产业,集科学研究、学习教育、文化交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临海新城已逐渐形成规模,将成为天津生态城乃至滨海新区的新生标志性区域。
根据总体规划对临海新城的功能指向,未来临海新城的发展集海洋教育科研产业、海洋健康服务产业、海洋生态休闲产业三大产业与一体,将新城打造成为面向国家的绿色发展先导区、服务京津冀的海洋文旅创新区、服务滨海新区的生态健康示范区。
工程建成后将会有效联通两个岛屿,将会加速与拟建海天道、海文道相接,满足钻石岛等开发建设需求。
本工程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全宽47m,双向六车道规模。
工程范围内设有桥梁一座,桥梁长度825m,桥梁宽42.5m,双向六车道规模。
工程建成后将会有效联通两个岛屿,将会加速与拟建海天道、现状海文道相接,满足钻石岛等开发建设需求。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智能交通信息自动化、附属工程等。
2工程总体方案景盛路道路中心线以规划路中心线为依据进行定线,南起海文道南侧约 60m 处,北至景盛桥北侧约 50m 处,总长 999.796m,设有两处圆曲线,半径分别为 R=1200m、R=1000m,其他路段为直线段。
临海滨海新城分区规划1.规划范围与期限(1)规划范围临海滨海新城分区规划范围涉及临海东部地区的杜桥、桃渚、上盘三镇全镇域范围,其中陆域面积41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820平方千米。
(2)规划期限近期:2007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2.发展目标与定位(1)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工业兴市”方略,以平台拓展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势推进陆海联动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临海东部区块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至2010年规划近期,逐步建设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与资本转移的重要载体,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支撑,温台沿海产业带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区块,重要的临港型工业板块和物流中心;至2020年规划远期,经过滨海新城的发展,力争使临海市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台州前列。
(2)城市功能定位临海东部区域产业引擎,新兴临港城区,滨海服务中心,生态宜居新城。
(3)城市性质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区域,临海新型工业和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经济区,未来台州的门户、腹地港和浙东沿海临港服务中心,古城旅游、海岛旅游和生态旅游为特色,临海市东部副城及和谐发展示范区。
3.发展容量与规模(1)人口规模至2010年规划近期,滨海新城总人口将达到38万人(常住人口),城市(镇)人口达到1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4%。
至2020年规划远期,滨海新城总人口将达到51万人(常住人口),城市(镇)人口达到4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8%。
(2)用地规模近期建设用地规模:至2010年规划近期,临海滨海新城城镇建设用地19.5平方千米,其中杜桥片区7.5平方千米,上盘片区2.5平方千米,桃渚片区2.5平方千米,白沙湾新区7平方千米;远期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规划远期滨海新城城镇建设用地为66平方千米,其中杜桥片区10.9平方千米,上盘片区3.5平方千米,桃渚片区7.0平方千米(含洞港、红脚岩产业区块),白沙湾新区36.6平方千米,头门台州中心港区8平方千米。
远期弹性发展用地规模:为保证城市的顺利发展,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供应,在远期建设的基础上,规划设置了弹性发展用地规模。
至2020年规划远期,滨海新城城镇弹性发展用地共计17平方千米,其中杜桥2.6平方千米,上盘2.5平方千米,桃渚1.6平方千米,白沙湾新区10.3平方千米。
4.用地布局总体架构依托城镇基础、产业发展以及交通干道、生态廊道的延伸,滨海新城的用地发展将呈现“一主一副一中心、一带一港三绿廊”的布局结构。
一主:是指杜桥主城区,是临海滨海新城综合型片区,城市公共副中心,以公共服务、生产型服务与眼镜制造、销售等产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功能城区。
一副:是指上盘副城区,是临海滨海新城人居型片区,以人居和生产型服务功能为主。
一中心:是指桃渚旅游服务中心,结合桃渚丰富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商贸、旅游服务、居住功能。
一带:是指白沙湾新区发展带,是滨海新城的发展重心,城市公共主中心,复合型城区,商住居中,产业发展集中在两翼,包括白沙湾商住区、南洋工业区、北洋工业区、红脚岩工业小区和洞港工业小区。
一港:是指头门港,依托岸线资源发展深加工中转港;三绿廊:是指依托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台金高速公路东延线以及上盘以东规划道路沿线绿带形成生态廊道。
5.区域功能分工协调(1)白沙湾新区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中心,杜桥是集居住、产业发展和商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区,上盘是适居的城市居住片区,桃渚是集旅游配套服务和居住为主的城市片区。
(2)强化滨海新城白沙湾新区的城市公共中心职能,强化杜桥片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充分依托杜桥的基础设施,带动整个滨海新城的城市建设。
(3)强化产业基地功能。
以国家级浙江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区块为基础,改造并逐步搬迁南洋产业区块的医化产业;以东部沿海的白沙湾新区为新的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头门港区向两翼拓展,发展特色城市经济和临港型产业;杜桥南部发展电子、信息及各种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温台沿海创意产业园;以杜桥工业功能区块为主体向南向西发展为国家级眼镜生产出口基地。
(4)强化港口物流基地功能。
积极响应国家及浙江省沿海港口的发展战略,利用头门岛的区位及深水优势分期建设连岛工程、一期泊位和二期泊位,建设成为台州的门户、中心港,为台州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5)强化城市居住区的宜居功能。
围绕分区各组团公共中心布置居住用地,使职住达到基本平衡,注重安静舒适城市居住环境的塑造,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居住社区。
(6)强化城市休闲旅游功能。
充分利用桃渚优越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海洋海岛旅游资源潜力,以桃渚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为基地向西(山区)发展生态休闲游,向东(海洋)发展以海岛观光为主的海洋经济,以丰富东部地区的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质。
6.空间总体发展策略滨海新城的空间发展策略为:“南新、北秀、拓海、兴港”。
南新:白沙湾新区是城市发展的重心,杜桥的南部和上盘片区具有较好发展条件,城市的主要建设区域将集中在区域南部,并沿海拓展。
北秀:滨海新城北部山区具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以桃渚古城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更是别具特色,北部发展以保护和开发并重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古城风貌和滨海景观,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
拓海:充分利用东部围涂和海洋资源,拓展东部沿海产业带,合理分配二、三产业可利用的岸线资源,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完善海洋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壮大海洋海岛经济产业,发展滨海与海岛旅游业。
兴港:海门港往头门岛延伸,是一片开发前景很好的深水港区,紧抓头门作业区建设这一契机,以城带港、以港兴城,将头门作业区建设成为台州重要的海上门户、台州港的深水作业区,成为建设现代化临港新城的重要支撑。
7.空间分区管制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滨海新城划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四大类型,并提出管制的原则要求。
(1)已建区:指现状的城市建设用地。
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已建区、城镇已建区、独立工矿区与设施建设区。
对已建区重在优化布局,整合用地。
(2)适建区:综合条件下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的用地,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规划将城镇规划区、独立工矿区、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区等划入适宜建设区。
(3)限建区:是指那些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应进行必要限制,严格控制开发,鼓励人口适度迁出,防止区域内的建设用地任意扩大。
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地质灾害防治区、江河洪水调蓄区、基础廊道控制区、水土涵养区等。
(4)禁建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资源、动物、文物的保护区,通过法律法规予以强制性保护,有的还要实行抢救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其保护要求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除旅游及为其服务的少数人口外,从事其它经济活动人口将逐步迁出。
包括风景名胜区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涵养区等。
8、用地布局规划(1)居住用地规划滨海新城居住用地形成“四片多点”的居住用地布局结构。
“四片”指杜桥、桃渚、上盘、白沙湾新区四大居住片区,每个居住片区根据管理单元划分为若干个居住区块。
“多点”指结合红脚岩、洞港等工业区开发,配套建设的多处职工居住点。
至2020年规划远期规划设置11个居住片区,其中杜桥三个居住片区,规划总人口10万人,上盘两个居住片区,规划总人口4万人,桃渚一个居住片区,规划总人口4.5万人,白沙湾新区五个居住片区,规划总人口21.5万人。
公共服务设施按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配建,各级别配套设施内容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相关规范共同执行。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滨海新城公共设施用地形成“一主一副两心”的公共中心规划布局,建立“城市中心——杜桥片区极化中心——区级中心——片区级中心——居住区级中心”五级公共中心组织体系。
一主:滨海新城城市主中心——白沙湾城市中心;一副:滨海新城城市副中心、近期建设城市中心——杜桥片区中心;两心:区级中心——上盘、桃渚区级中心;另外,滨海新城还拥有片区级中心和居住区级中心两个层次。
其中片区级中心两个——湖滨休闲娱乐中心、北洋创意产业中心;居住区中心11个,依据居住区的分布合理划分。
(3)工业用地规划滨海新城工业用地主要构成6大产业区块。
南洋工业功能区块:生态型的医化工业园。
北洋工业功能区块:台州临港工业发展区块的主体区域,温台产业带的大型临港工业区。
红脚岩农林渔精深加工区:温台产业带的主要农林渔精深加工区、渔船修造基地。
杜桥工业功能区块:杜桥城市经济产业区块。
头门港工业功能区块:台州港深加工中转港区,主要布置港口作业区和以深加工为主的一类工业,中远期规划建设5-10万吨级船台、船坞,建立中小型船舶出口基地和海洋运输船维修、保养基地。
洞港工业功能区块:具有桃渚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区和水产品深加工、海洋化工生物制品等产业区块。
(4)仓储用地规划港口物流出口加工园区:头门作业区对外疏港的重要物资贮运区和临海东部区块配套服务的主体物流贮运区,位于北洋工业功能区的西南部。
头门临港仓储物流区:台州港的深水中转港区的物流、深加工仓储区。
渔港码头仓储区: 渔船供给、水产品贮存仓储区,位于北部红脚岩中心渔港。
9、城市绿地系统运用滨海新城山水奇特秀丽、河网密布、依山滨海的地理景观特质,将山体景观、水系景观、滨海景观、城市景观有序的组织起来,形成滨海新城特有丰富的绿地景观系统,提升滨海新城的山水景观价值和空间品质。
规划公园绿地类型分为:城市综合公园、带状绿地、防护绿地和生态绿地。
附属绿地的绿地率要求一类居住用地不低于35%,二类居住用地不低于30%,工业用地不低于20%,物流仓储用地不低于20%;学校、医院、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不低于35%。
积极提倡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提高城市绿量和绿视。
10、城市景观风貌按照空间属性及景观特征,将滨海新城划分为“四区四轴一带”。
四区:山体景观区、平原滨江景观区、多山平原水网景观区和丘陵滨海景观区四个景观风貌区;四轴:白岩山——杜桥城镇轴线、南明山——大勘头轴线、沿海烽火台——达门轴线和大勘头——大尖山轴线四条景观轴线。
一带:滨海特色景观带。
11、风景旅游区规划滨海新城总体布局形成“二区、一带、一中心”的框架结构。
“二区”即桃渚旅游度假区和东矶列岛海洋海岛度假区;“一带”即上盘生态农业观光带;“一中心”即桃渚组团旅游服务中心。
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1)桃渚城抗倭遗址保护范围:北至后所与将台山交接山坳处;东至城墙外缘外扩50米;东南至护城河外缘外扩20米;南至护城河外缘外扩20米;西南至护城河外缘外扩20米;西至城墙外缘外扩50米并包括大校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