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初唐诗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24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作者生平汇总第一部分“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杜审言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
后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官修文馆直学士。
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
“诗圣”杜甫的祖父。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做巩县县令全家迁往巩义。
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
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
”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诞类此。
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童、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
季童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
季童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审言免官,还东都。
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
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
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
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
审言生子闲,闲生甫。
(《新唐书·杜审言传》《唐才子传》)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子孙。
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解析导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二、王勃《滕王阁》(一)朗诵诗歌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隋唐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南北文化的交融为诗歌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初唐前期,诗歌创作仍受齐梁诗风的影响,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
初唐后期,随着“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突破了宫廷诗风的格局。
他们的诗歌情思浓郁,气势壮大。
陈子昂以复古求创新,主张诗歌要有风骨兴寄,抒情应刚健飞动。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诗人们则确立了律诗的新形式。
“风神初振”([明]高叔嗣《苏门集》陈束序)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了基础。
本专题所选五首诗歌并没有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同学们学习时不必从文学史的角度切入。
从诗歌本身出发,是我们学习这本选修教材的最基本的选择。
风骨:(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一教学目标1.对照注解,理解形象。
2.问题探讨,整体把握。
3.分析主旨,探究技巧。
二教学过程1.导入(知人论世,把握情感方向)陈子昂(659—700),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官终右拾遗,世称陈拾遗。
拾遗是唐代谏官名。
有《陈子昂集》。
春天的夜晚是送别友人还是与友人告别?一般说来,诗歌中的“别”是“告别”,如果是“送别”当用“送”,比如李白的《送友人》(课本p23页)。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2.对照注解,理解形象⑴[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金樽,是金色的酒杯还是金子做的酒杯?樽,古代盛酒食的器具。
但“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尊”没有木字旁。
绮筵qĭyán,华丽的筵(古人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席。
筵席,指宴饮时陈设的座位,泛指酒席。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导语:初唐诗是唐诗繁荣的先行“初振”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之后的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
初唐诗对日后唐诗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
所以被称为“风神初振”。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
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作。
学习本专题,一是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初唐诗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是切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习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三是重点学好《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顶峰上的顶峰”作品。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人名片杜审言(645?~708),字必简,行五。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的祖父。
青年时与李矫、崔融、苏味道同被称为“文章四友”。
26岁中进士,官至膳部员外郎。
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负。
他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而自豪。
二、诗词故事杜审言之狂杜审言的诗在“文章四友”中是最出色的。
不过,他非常自负,恃才傲物,自高自大得近乎发狂。
有一次,杜审言洋洋自得地对人说:“这下子苏味道一定得死了!”别人惊问,为什么苏味道一定得死呢?因为苏味道正好端端地当着吏部副长官。
杜审言指指自己一部已编好的诗文集,哈哈大笑道:“他看到了我这部诗文集,还不羞死吗?”过了一会,又目空一切地说:“我的诗文,应当叫屈原、宋玉做我的属官;我的书法,当叫王羲之朝北向我膜拜!”据说,他临死还不改这毛病,对前去看望他的宋之问说:“我活着压得你们不能抬头,现在要死了,你们可以轻松了。
可惜我到如今还没找到可以接替我的人!”三、文题背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五言律诗。
《唐诗宋词选读》名句“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云霞出海曙,。
(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2、画栋朝飞南浦云,。
闲云潭影日悠悠,。
阁中帝子今何在?。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杨炯《从军行》)4、明月隐高树,。
5、江流宛转绕芳甸,。
(《春江花月夜》)6、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春江花月夜》)7、,鱼龙潜跃水成文。
8、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
(《代悲白头翁》)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9、,。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望月怀远》)10、鸿雁不堪愁里听,。
11、莫见长安行乐处,。
(《送魏万之京》)12、,。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与诸子登岘山》)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14、,。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15、战士军前半死生,。
1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高适《燕歌行》豪放飘逸的李白诗17、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
18、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19、,使我不得开心颜。
2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2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22、浮云游子意,。
挥手自兹去,。
2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2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26、,但愿长醉不复醒。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27、去时里正与裹头,,边庭流血成海水,。
28、生女犹得嫁比邻,。
29、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
30、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31、一去紫台连朔漠,。
,。
3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33、身多疾病思田里,。
闻道欲来相问讯,。
34、欲为圣明除弊事,。
云横秦岭家何在?。
35、惊风乱飐芙蓉水,。
岭树重遮千里目,。
36、人世几回伤往事,。
今逢四海为家日,。
37、吊影分为千里雁,。
共看明月应垂泪,。
3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
诗国余晖中唐诗39、,菊花须插满头归。
40、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初唐诗是唐诗繁荣的先行“初振”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之后的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
初唐诗对日后唐诗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所以被称为“风神初振”。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
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和诗,是唱和陆丞的《早春游望》之作,诗歌紧扣“物候”写江南早春的自然变化,抒发了自己宦游在外的感慨和归思之情。
《滕王阁》全诗写作者站在高阁上,俯仰远近景物,抒发了天地沧桑、人世无常之感。
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从军行》一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在国家危机之际投笔请缨、深入敌人腹地、艰苦战斗的故事。
抒发了诗人对唐边疆被温傅部落疯狂进犯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抗击侵扰、为国建立战功、不甘做伏案书生的豪情壮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一首离别诗,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含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蕴含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1.了解初唐诗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及陈子昂、杜审言、“初唐四杰”、张若虚的生平及各自的创作风格。
2.品味、学习诗歌精确的炼字。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品读离别之情、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体味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感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思索,体验游子思归的情怀。
《唐诗宋词选读》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
渚: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
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栏杆。
●译文: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赏析:意象意境:靠近水边的滕王阁,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雨,闲云倒影水中,长江之水脉脉流淌。
从军行一、诗人名片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因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一事连坐,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迁盈川(今四川筠连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其诗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宇轩昂,风格豪放。
杨炯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
二、诗词故事初唐四杰的排序“初唐四杰”排成“王、杨、卢、骆”的顺序,据说富有品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
如按年龄顺序,则应为卢、骆、王、杨,其间卢、骆要比王、杨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
杨炯对此说自己“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因为杨炯年纪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故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勃是同年(同榜考中),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是不甘心的意思。
三、文题背景从军行,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平调曲”,汉魏诗人常用这个乐府题写军旅生活,但到了唐代,汉魏乐曲大多已经亡佚,诗人只是用这个乐府题来写诗,无法配合乐曲演唱了,所以这首诗本来应当属于“乐府诗”。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该诗有两个特点:一是风雄骨健,表达了作者积极参军、保家卫国的雄壮情怀,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掷地有声;二是采用跳跃性结构,节奏明快。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一学案《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晋陵,即今XXXX。
淑气:温和之气。
黄鸟,即黄莺。
绿蓣,指水中浮萍,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水草。
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XX),迁居XX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XX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与李峤、X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二)背景资料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晋陵即今XXXX,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三)了解:羁旅(伤春)怀乡诗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
文本研读:问题1、本诗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思乡之情归思欲沾巾问题2、找出与“思乡之情”相对应的词语,并分析其有什么妙处?独”强调自己是宦游人新”体现出作者对周围环境的陌生说明自己作客他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解说★★初唐诗是唐诗繁荣的先行“初振”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之后的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
初唐诗对日后唐诗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
所以被称为“风神初振”。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
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作。
学习本专题,一是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初唐诗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是切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习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三是重点学好《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顶峰上的顶峰”作品。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诗歌的特点。
2、理解《春夜别友人》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修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3、预习思考①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并划出疑难词句。
②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鉴赏文字。
③预习诗歌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整体感知自读诗歌,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