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25
脑梗死一、概述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明显减少或停止,无充分的侧支循环或侧支循环未能有效建立而出现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的疾病。
包括脑血栓形成(又称动脑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原则脑梗死以不可逆的神经组织损害为主要特征,其临床症状类似于TIA。
由于局部脑组织神经元死亡,出现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
脑梗死包括三种类型:稳定型,缓解型和进展型。
稳定型脑梗死为恒定的神经功能障碍,既不改善也不恶化。
缓解型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在几天或几周后逐渐恢复,而进展型脑梗死最初发作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呈持续性恶化。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1)常用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加重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可不作,疑有出血性转化者可作。
2.脑栓塞(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栓子的来源或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
可不作。
疑有出血性转化者可作。
3.腔隙性梗死(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脑深部小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性微梗死,由吞噬细胞将梗死后的坏死组织清除后形成腔隙。
(2)多无意识障碍。
(3)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卒中、纯运动性偏瘫、共济失调性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症或感觉运动卒中等。
(4)多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脑梗死PPT简介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脑动脉供血不足或闭塞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常见。
本文档将介绍脑梗死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定义脑梗死指的是脑动脉血流突然中断或减少,导致相关脑区域缺氧,脑细胞受损或坏死的情况。
通常,脑梗死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大面积脑梗死和小面积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由一条大脑动脉的栓塞所致,而小面积脑梗死则是由一条小脑动脉的栓塞引起。
病因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很多,常见的病因包括:1.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减少了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2.血栓形成:在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可能堵塞脑动脉,导致脑梗死。
3.血管炎症:某些血管炎症可能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狭窄,从而引发脑梗死。
4.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病变,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5.糖尿病:糖尿病会使血管壁增厚和硬化,进一步引发脑梗死。
6.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可能存在心脏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些血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发脑梗死。
症状脑梗死的症状通常与受影响的脑区域有关,常见的症状包括:1.偏瘫或麻木:受影响的脑区域控制肌肉运动,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或麻木的症状。
2.言语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困难、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的症状。
3.失眠或昏迷:严重的脑梗死可能导致患者失去意识或昏迷。
4.头痛或眩晕:一些患者可能在脑梗死前出现头痛、眩晕或视力模糊等症状。
5.注意力不集中或思维障碍:脑梗死可能影响认知能力,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或思维障碍。
诊断针对脑梗死的诊断主要包括:1.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家族病史等信息。
2.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血压和心脏等指标。
3.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常包括CT扫描、MRI和脑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脑血管的异常情况。
疾病名:脑梗死英文名:cerebral infarction缩写:CI别名:脑梗塞ICD号:I63.9分类:神经内科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脑梗死发病24~48h后,脑CT扫描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晰,可有一定的占位效应。
脑MRI检查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表现为加权图像上T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MRI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
流行病学: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745.6/10万,死亡率为116/10万~141.8/10万。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
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1990年张葆樽等进行的580多万人口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15.61/10万,患病率为256.94/10万,死亡率为81.33/10万,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万人,年死亡数近100万人。
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病因: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脑梗死健康宣教内容护理一、什么是脑梗死?脑梗死是指大脑血管突然阻塞,导致供血不足,细胞缺氧坏死的病变。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偏瘫、言语困难等。
二、脑梗死的危险因素1. 高血压:长期不控制高血压会增加患脑梗死的风险;2. 糖尿病: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壁,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3. 高血脂:高血脂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死的风险;4. 吸烟:吸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血管堵塞,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5. 高龄:年龄增长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6. 心脏病:心脏病患者易发生血栓形成,增加脑梗死的危险;7. 高血粘度:血液黏稠度高会使血液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栓。
三、脑梗死的预防护理1.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少食多餐,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每周坚持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 -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控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 定期监测健康指标:- 血压监测:定期测量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血糖监测: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出现高血糖;- 血脂监测:定期检查血脂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心电图检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状况。
3.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以减少血栓形成;- 降压药物:针对高血压患者,定期服用降压药物;- 控制血糖药物:针对糖尿病患者,按医生嘱咐规律服用药物。
四、脑梗死患者的护理1. 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 注意饮食:患者需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3. 合理用药: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4. 保持心情愉快: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减轻压力;5.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交叉感染;6. 定期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7. 亲属陪伴:患者需要家人的关心和陪伴,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脑梗死课件一、脑梗死概述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本课件旨在提高大家对脑梗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二、脑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脑梗死的病因包括血管内因素和血管外因素。
血管内因素主要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血管外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2.发病机制(1)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血液成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形成血栓。
同时,心脏疾病、动脉瘤等可导致栓子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形成脑栓塞。
(3)神经细胞损伤:脑梗死发生时,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自由基产生过多,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等,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
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1.症状脑梗死的症状取决于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
常见症状包括:(1)偏瘫:一侧肢体无力、麻木。
(2)偏盲:一侧视野缺失。
(3)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失语: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
(5)眩晕、恶心、呕吐等。
2.体征脑梗死的体征包括:(1)肌力减退:梗死侧肢体肌力下降。
(2)肌张力增高:梗死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3)腱反射亢进:梗死侧肢体腱反射亢进。
(4)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
(5)眼球震颤、眼肌麻痹等。
四、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头颅CT 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梗死部位、范围和程度。
2.鉴别诊断脑梗死需要与其他脑血管疾病进行鉴别,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
还需与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等非血管性疾病进行鉴别。
五、脑梗死的治疗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减轻神经细胞损伤,防治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