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
- 格式:pptx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33
脑梗死一、概述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明显减少或停止,无充分的侧支循环或侧支循环未能有效建立而出现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的疾病。
包括脑血栓形成(又称动脑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原则脑梗死以不可逆的神经组织损害为主要特征,其临床症状类似于TIA。
由于局部脑组织神经元死亡,出现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
脑梗死包括三种类型:稳定型,缓解型和进展型。
稳定型脑梗死为恒定的神经功能障碍,既不改善也不恶化。
缓解型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在几天或几周后逐渐恢复,而进展型脑梗死最初发作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呈持续性恶化。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1)常用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加重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可不作,疑有出血性转化者可作。
2.脑栓塞(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栓子的来源或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
可不作。
疑有出血性转化者可作。
3.腔隙性梗死(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脑深部小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性微梗死,由吞噬细胞将梗死后的坏死组织清除后形成腔隙。
(2)多无意识障碍。
(3)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卒中、纯运动性偏瘫、共济失调性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症或感觉运动卒中等。
(4)多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关于脑梗死的问题及解答一、脑梗死的定义脑梗死(Ischemic stroke)是指由于脑部血流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病理过程。
脑梗死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占脑卒中的80%以上。
二、脑梗死的病因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血管内壁的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粥样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2. 血栓形成:血液中的凝血成分在血管内壁上形成血栓,可导致血管完全或部分闭塞。
3. 栓塞:通常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心脏内的血栓脱落,经血流到达脑部血管并阻塞。
4. 血管痉挛:血管内壁的肌肉收缩,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流供应。
5. 微栓子:小血管内的血栓或血小板聚集,可导致脑部小血管阻塞。
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梗死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关,常见症状包括:1. 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2. 症状发生迅速,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高峰。
3. 部分患者可伴有意识障碍。
4. 症状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
四、脑梗死的诊断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1. 临床表现:典型的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等可显示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五、脑梗死的治疗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恢复脑部血流供应,防止脑组织进一步损伤,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1. 溶栓治疗:对于发病4.5小时以内的患者,可采用溶栓治疗,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供应。
2.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3. 抗凝治疗:对于不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可采用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4. 扩容治疗:通过增加血容量,提高脑部血流供应。
5. 神经保护治疗:采用神经保护剂,减轻脑组织损伤。
6. 康复治疗:在急性期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神经功能。
脑梗死课件一、脑梗死概述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本课件旨在提高大家对脑梗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二、脑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脑梗死的病因包括血管内因素和血管外因素。
血管内因素主要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血管外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2.发病机制(1)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血液成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形成血栓。
同时,心脏疾病、动脉瘤等可导致栓子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形成脑栓塞。
(3)神经细胞损伤:脑梗死发生时,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自由基产生过多,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等,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
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1.症状脑梗死的症状取决于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
常见症状包括:(1)偏瘫:一侧肢体无力、麻木。
(2)偏盲:一侧视野缺失。
(3)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失语: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
(5)眩晕、恶心、呕吐等。
2.体征脑梗死的体征包括:(1)肌力减退:梗死侧肢体肌力下降。
(2)肌张力增高:梗死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3)腱反射亢进:梗死侧肢体腱反射亢进。
(4)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
(5)眼球震颤、眼肌麻痹等。
四、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头颅CT 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梗死部位、范围和程度。
2.鉴别诊断脑梗死需要与其他脑血管疾病进行鉴别,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
还需与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等非血管性疾病进行鉴别。
五、脑梗死的治疗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减轻神经细胞损伤,防治并发症。
脑梗死PPT简介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脑动脉供血不足或闭塞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常见。
本文档将介绍脑梗死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定义脑梗死指的是脑动脉血流突然中断或减少,导致相关脑区域缺氧,脑细胞受损或坏死的情况。
通常,脑梗死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大面积脑梗死和小面积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由一条大脑动脉的栓塞所致,而小面积脑梗死则是由一条小脑动脉的栓塞引起。
病因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很多,常见的病因包括:1.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减少了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2.血栓形成:在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可能堵塞脑动脉,导致脑梗死。
3.血管炎症:某些血管炎症可能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狭窄,从而引发脑梗死。
4.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病变,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5.糖尿病:糖尿病会使血管壁增厚和硬化,进一步引发脑梗死。
6.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可能存在心脏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些血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发脑梗死。
症状脑梗死的症状通常与受影响的脑区域有关,常见的症状包括:1.偏瘫或麻木:受影响的脑区域控制肌肉运动,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或麻木的症状。
2.言语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困难、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的症状。
3.失眠或昏迷:严重的脑梗死可能导致患者失去意识或昏迷。
4.头痛或眩晕:一些患者可能在脑梗死前出现头痛、眩晕或视力模糊等症状。
5.注意力不集中或思维障碍:脑梗死可能影响认知能力,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或思维障碍。
诊断针对脑梗死的诊断主要包括:1.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家族病史等信息。
2.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血压和心脏等指标。
3.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常包括CT扫描、MRI和脑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脑血管的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