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 格式:pptx
- 大小:243.85 KB
- 文档页数:14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
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
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㈠传染源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㈡传染途径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
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粘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
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
㈢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
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
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与地理分布特点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本文将介绍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讨论其地理分布特点。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感染的动物产品、接触感染的动物分泌物或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感染动物的肉类而传播。
这些动物包括家畜(牛、羊、猪、马等)、野生动物(如狼、狐狸、水牛等)以及家禽(如家鸽和鸽子)。
人类通常通过食物、饮水、皮肤的伤口、粘膜或呼吸道与布鲁氏菌接触后感染。
此外,布鲁氏菌病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者由其反刍动物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病以其潜伏期长、症状多样化而闻名。
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咳嗽、头痛、疲劳感、盗汗、体重减轻等。
病情可能逐渐恶化,导致感染器官的损害,如关节、肝脏、脾脏、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其地理分布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布鲁氏菌病与动物感染率密切相关。
因此,地区的畜牧业情况和养殖管理水平是影响布鲁氏菌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通常更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病的影响,由于养殖条件相对较差、对动物疾病的监测和控制不足。
此外,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与饲养动物的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有关。
其次,气候因素也对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布鲁氏菌的生存和传播,因此,在炎热潮湿的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发生率通常较高。
例如,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如亚洲东南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报道了较高的病例数。
冷、干燥或高海拔地区的布鲁氏菌病流行较少。
第三,人类流动性也对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产生着重要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和人员流动容易导致疫情的传播,特别是在有关病例报告不够充分且防控措施不足的地区。
最后,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还与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保健水平有关。
充分的卫生设施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风险。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且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发生率通常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