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明朝君权的加强】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79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元末对元朝统治打击最大的农民起义军是( )A.黄巾军B.朱元璋的起义军C.李自成的起义军D.张献忠的起义军2.元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经济崩溃C.黄河决口D.灾害连年3.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渊4.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③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④推行削藩政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由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了( )A.丞相制度B.科举制度C.官僚制度D.内阁制度6.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 )A.锦衣卫B.东厂C.殿阁大学士D.丞相7.有关明朝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沿用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员②规定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③应考的考生允许自由发挥,鼓励有创见的个人见解④文体被称为“八股文”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8.“靖难之役”指的是( )A.建文帝和朱棣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B.建文帝实行的削藩政策C.明成祖改革行政机构所采取的措施D.朱元璋率兵攻打大都时的战争9.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即位后,年号为( )A.永乐B.洪武C.太初D.光武10.我国古代帝王出于各种目的进行的迁都。
下列各次迁都中,目的在手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A.盘庚迁殷B.平王东迁C.朱棣迁都北京D.孝文帝迁都洛阳1 1.明朝推行削藩政策的皇帝有( ) ‘①明太祖②明成祖③明英宗④建文帝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②朱元璋建立明朝③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④“靖难之役”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13.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A.行省制度确立B.三省六部制创立C.科举制度确立D.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二、材料解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内容标准(试验稿)】(1)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内容标准(2011版)】(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一、选择题1.(2013·鞍山)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B)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2.(2013·东营)《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3.(2013·日照)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B)A .焚书坑儒B .明朝八股取士C .独尊儒术D .清代的文字狱6.(2013·威海)下列史实与明成祖朱棣无关..的是(A) A.设立军机处 B.设立东厂 C.迁都北京 D.派郑和下西洋4.(2013·海南)从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这一过程表明(A)A.君权日益加强B.地方权力过大C.君权日益衰弱D.丞相权力增大5.(2013·呼和浩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措施中,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的是(A)A.明太祖B.清康熙帝C.清雍正帝D.清乾隆帝6.(2013·临沂)图4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A)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D.科举制度 7.(2014·四川乐山·16)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资料整理考试复习历史是,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资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资料(1)【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负责对臣民的监查、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明政府还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
1644年迁都北京,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途径:①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②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联合斗争;③民族迁徒,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或是汉族人迁往边疆;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主动接受汉族文化;⑤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联系;⑥民族间的战争;⑦民族间杂居通婚;⑧兼并战争等。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土。
三、教学准备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xYzkW2、教师提问导入新课: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
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君主专制的?二、讲授新课(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的历史,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都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思想文化措施等)学优中考网xYzKw]2、学生预习本子目第2—3自然段。
思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特多机构。
3、课堂探究:(1)明太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2)你认为明太祖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
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作用。
学生预习本子目第4自然段,思考: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重大变化?5、课堂讨论: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教师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编号:018 时间:年月日星期:班级:小组:姓名:设计人:刘晔华课型:综合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马秀梅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学习目标1. 记住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描述出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史实。
2.归纳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分析八股取士的危害;学会综合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明朝加强君主权力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教材P88---P91,结合导学案在教材上用双色笔分点归纳勾画标记。
黑体字重点标记。
导学案问题内容多的简单书写。
时间:15分钟三、基础知识:(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明朝建立:明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要求熟忆)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政治方面:①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和。
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责。
全国的大权,都集中到_________手里。
②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太祖为了对臣民的、建立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由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选拔官吏:①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②明朝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③考生答卷用什么文体?④这种文体的实行导致怎么样的后果(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什么是“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结果如何?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明成祖于1421年迁都,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为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③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唐朝时完善这一制度的三个关键人物是谁?②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度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影响?2.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3.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五、整理导学案六、达标测评1.位于北京西北的明十三陵中,没有明太祖的陵墓,你认为他的陵墓应该在哪个城市郊外?()A.南京B.西安C.洛阳D.开封2.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自己原有的地盘B.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C.沿用六朝的旧部D.北京是他起家的地方,便于控制3. 丞相是皇帝重要辅臣,废除这一官职的朝代是()A.隋朝 B .唐朝 C.明朝 D. 清朝4.张弓是生活在明朝时期的一位书生,他的梦想是将来考中状元,那么他在平时必须努力学习()A.唐诗宋词B.汉赋元曲C. 四书五经D .琴棋书画5.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重要表现是()A.设置殿阁大学士B.设六部分理朝政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八股取士七、归纳总结:八、我的收获:学完本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试着写下来。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跟踪练习姓名:班级:一、填空题(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建立: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年初,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称皇帝,建立明朝,就是明太祖。
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2.在中央,废除,由、、、、、六部分理朝政。
直接对皇帝负责。
3.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成立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
4.为了选拔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用形式,这就是“八股取士”的制度。
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下令实行,燕王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
胜利的燕王称帝,他就是,于年迁都。
加强了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5.明成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增设了特务机构,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
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二、选择题1.明朝的建立者和都城分别是()A.朱元璋、开封B.朱棣、应天C.朱元璋、南京D.朱棣、北京2.丞相自秦朝建立,到何时被废除()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3.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是()A.废除丞相B.实行“八股取士”B.实行削藩 D.设置厂卫特务机构4.明朝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范围只允许在()范围内A.四书五经B.四库全书C.八股文D.四书六艺5.发动“靖难之役”的皇帝是()A.建文帝B.朱元璋C.朱棣D.明成祖6.为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于1421年迁都北京的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明英宗7.对于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选拔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B.培养了大量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C.败坏了人才的选拔,危害极大D.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前必知承上启下】明朝的建立者是谁?你对他的身世经历了解吗?你知道明朝的都城先后在哪里吗?明朝为什么会迁都呢?【教学目标心中有数】1.记住明朝初期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
2.分析建文帝削藩和明成祖削藩的异同点【自主学习快乐体验】【阅读课本1思考相伴】自学要求:①全面阅读课本,包括大、小字和地图、图片、资料等;②边读边勾划重点(包括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或者是某一段话的主要内容);③边读边思考:阅读时,要找出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或原因、过程或内容、结果、意义或影响等,在相关内容的边上标记上名称。
阅读思考时,要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对疑难、困惑,在课本上用?标记出来或者写在[质疑问惑]栏中。
④边读边记忆。
【自学检测2整体感知】要求:1.自学检测完后。
对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
2.关注一下:自学提纲是如何编排、处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与课本相比有什么不同?体会老师的用意。
1、明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时间在哪里?你知道明朝的都城先后在哪里吗?明朝为什么会迁都呢?2、你知道明朝在地方上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的机构是什么吗?在中央又采取了哪些措施?3、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有哪些?目的是什么?4、你一定知道科举制度吧,明朝的科举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5、靖难之役的导火线、结果分别是什么?明成祖为加强君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质疑问惑3有问必答】燕王朱棣因为建文帝实行削藩而起兵,并最终夺得了皇位。
朱棣称帝后,为什么还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呢?他的目的是什么?【抓住重点4巩固互查】【合作探究质疑讲析】【充分思考1热烈讨论】活动要求:1.根据老师的提示,对问题先进行充分思考,并把个人思考的收获简要写下来,不明白的同桌讨论,乃至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时,各组长主持,其他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观点,进行辩论;同时,每个同学要把小组讨论的结果抓住要点、抓紧时间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