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的治疗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布病防治诊疗方案布病,又称暴发性斑疹伤寒,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疼痛等症状。
以下将介绍布病的防治诊疗方案。
一、预防:1.加强卫生教育:宣传布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加强动物监管:对患有布鲁氏菌感染的动物及其分泌物进行监管,确保无布鲁氏菌污染的乳制品、肉类及其他食物流通。
3.加强饮用水源检测:对水源进行定期的检测,确保水质达到卫生标准,杜绝由水源传播布鲁氏菌的可能。
4.加强职业保护:对从事与布鲁氏菌感染高风险相关的职业人员,如农民、兽医、畜牧业从业人员等,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
5.加强国家监测与报告:建立布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和控制。
二、诊断:1.临床症状:布病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斑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查,如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有布鲁氏菌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布鲁氏菌。
3.细菌培养:通过培养患者的血液、骨髓、尿液或其他相关样本中的布鲁氏菌,以直接证实感染。
三、治疗:1.抗生素治疗:布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应用,如多西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和减轻后遗症。
2.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应用退热药物、疼痛缓解药物等。
3.手术治疗:对于合并布病引起的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4.康复治疗:布病患者在完成抗生素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适当的营养补充、体力康复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四、控制和预防传播:1.隔离患者:对布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
2.彻底消毒:对患者的粪便、尿液、呕吐物等进行彻底消毒,杀灭布鲁氏菌,防止传播。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 r u c e l l o s i 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 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牛、羊、猪、鹿、犬等布病易感动物的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本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血清学实验或细菌分离。
2.1流行特点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
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感染。
2.2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实验室诊断2.4.1细菌学诊断2.4.1.1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红色球杆状小杆菌时,而其它菌为蓝色,即可确诊。
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用、接触受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本文将重点介绍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一、布病的症状1. 早期症状:布病的潜伏期通常在1-3周左右,初期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流感。
2. 中期症状:中期是布病病情进展的关键阶段。
患者会出现退热期,但病程可持续数月,常伴有关节痛、肝脾肿大、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
有些患者会出现与感染部位有关的病灶,如头痛、颈项强直、腹痛等。
3. 慢性期症状:若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布病可进入慢性期。
此时患者可出现多系统受损,表现为肝脏、肾脏、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损害,症状更为严重。
例如,肝脏受损会导致黄疸、腹水等;神经系统受损可能出现头晕、失眠、抽搐等。
二、布病的治疗方法1. 早期诊断:早期确诊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常用的确诊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骨髓培养、PCR检测等。
2. 抗生素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一般联合用药。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链霉素等。
治疗期一般在6-8周,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
3. 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
例如,给予肝脏受损的患者肝保护药物,保持肝功能稳定;给予神经系统受损患者镇静、抗癫痫等治疗。
4. 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布病的防控工作,对于减少病例的发生和传播至关重要。
重要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做好动物隔离和消毒工作、严格控制动物产品贸易、倡导人们对生食的健康认知、加强布病病例的报告和追踪等。
5. 家庭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家庭的关心和照顾。
家人应做好个人卫生,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就医咨询。
总之,布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此外,加强预防控制措施也是布病控制的重要手段。
家庭护理也不可忽视,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牛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牛布病,也称为牛流行性腹泻病,是一种由牛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其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腹泻:牛布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剧烈的腹泻,粪便呈稀水样或黏液样,严重时可伴有鲜红色血便。
2. 呕吐:患牛布病的牛经常伴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3. 消瘦:牛布病会导致牛体重下降,出现消瘦的症状。
4. 站立不稳:部分患病牛会出现站立不稳,徘徊或踉跄的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症治疗:根据牛布病的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2. 改善饲养环境: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和饲料,确保牛群的环境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免疫接种:通过给予牛使用牛布病疫苗,增强牛的免疫力,预防和减少牛布
病的发生。
4. 隔离患病牛:将患有牛布病的牛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牛群。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发现牛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就医咨询兽医专业人士进行诊疗。
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布病是一种由兽类中的一种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最常见于家畜中的牛羊等动物。
布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有着密切的关联。
症状:
1. 高热:布病患者会出现持续的高热症状,体温可能超过40
摄氏度。
2. 疲劳:患者会感觉极度疲乏和虚弱,常伴有无力感和食欲不振。
3. 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和剧烈的关节疼痛。
4. 夜间出汗:患者在夜间睡眠中会大量出汗,导致被汗水浸湿的床单和衣物。
5. 淋巴结肿大:布病患者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胀的症状。
6. 呼吸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闷的症状。
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布病的首选药物,例如强力霉素是最常用的一种。
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减轻症状并加快康复过程。
2. 对症治疗:根据布病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对于关节疼痛可以给予镇痛药和消炎药物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3. 休息和饮食调整:患者需要休息充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来增强免疫力,并促进康复。
4. 预防措施:对于布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在农牧业生产中,要坚持科学养殖管理,对动物实施保健措施,以减少布病的发生。
人们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患有布病的动物的肉制品。
尽管布病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但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病人通常可以很好地康复。
因此,对于布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同时,加强对布病的预防措施不仅能够减少家畜的感染,也能够保障人类的健康。
布病的方案布病的方案概述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常见于牛、猪、狗等动物身上,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牛奶、乳制品、肉类等食品而传播给人类。
本文将介绍预防布病的一些方案和方法。
方案一: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是防控布病的重要环节。
1. 建立完善的动物检疫机制,对进出口动物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携带布鲁氏菌的动物进入我国。
2. 对养殖场和屠宰场动物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排查、隔离和治疗疑似感染动物,阻断疫情传播。
方案二:加强养殖管理布鲁氏菌可以在动物体内潜伏,因此加强养殖管理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1. 确保动物饮水、饲料的卫生安全,避免受到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
2. 加强动物的禽舍、畜舍、饲养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进行合理的免疫接种,根据兽医的建议,给动物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方案三:加强个人防护人类是布鲁氏菌的感染主体,因此加强个人防护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手段。
1. 接触动物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拥有高感染风险的动物,如既往感染过的动物。
2. 在与动物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避免口腔、眼睛、鼻腔等部位与污染物接触。
3. 避免食用未经处理的生乳制品、生肉类等易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
方案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布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途径。
1. 通过媒体、互联网、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
2. 组织开展布病防控宣传活动,向农民、养殖户等重点人群传播布病的防控知识,指导他们正确预防布病。
3. 建立布病防治知识库,为相关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学习资料,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
结论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畜牧业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通过加强动物检疫和监测、养殖管理、个人防护以及宣传教育等方案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布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发热、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如果不及时诊治或治疗不恰当,布病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一、危害1. 对人体危害严重布病可通过不同途径传染给人类,如经皮肤损伤、呼吸道黏膜、消化道等。
患病后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疼痛、乏力、食欲不振、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心脏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 对畜牧业的危害布病是一种畜牧业中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家畜,在畜牧业中对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患病的动物会出现流产、不孕、死亡等症状,损失较大。
二、诊断1. 临床检查在病人出现发热、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时,可以通过一些常规临床检查进行初步诊断。
如抽血后检查白细胞、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指标是否异常,以确定是否感染了布鲁菌。
2. 化验检查布鲁菌的检测主要通过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
通过对患者血清中布鲁菌特异抗原和抗体的定量检测,可判断出是否感染了布鲁菌。
同时,还可以对患者的体液和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当培养液中出现布鲁菌时,即可确定感染。
三、防治1. 掌握好个人卫生如果从事与动物相关的行业,如畜牧、兽医等工作,应该加强个人卫生管理,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2. 牧场管理对于牧场管理者来说,应该建立科学的防病制度,要经常检查家畜的健康状况,对病畜及时隔离、消杀。
另外,应加强对畜牧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保持牲畜舒适的生活环境。
3. 药物治疗对于感染布鲁菌的患者,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医生会开具一些消炎退烧的药物,并进行相关的监测和处置。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以下是布病防治的一些知识:
1. 症状:人患布病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睾丸炎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风湿、结核等疾病相混淆,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出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时,与家畜接触史或食用过病畜肉者,应及时就医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
2. 传播途径:布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密切接触,或者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或水。
此外,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
3. 预防措施:
•加强病畜检疫、屠宰、隔离病畜。
•不吃不干净或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奶,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与家畜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乳胶手套、口罩等。
•对可能被病畜污染的家庭环境、物品、病畜粪便进行消毒处理。
4. 治疗措施:对于布病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正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使用抗生素治疗等。
总之,布病是一种传染病,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如果您有任何与家畜接触的经历或在疫情高发区域生活或旅行过,请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接受检查。
同时,采取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猫咪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猫咪布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由原虫寄生体布氏原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感染病。
以下是猫咪布病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
症状:
1. 无症状感染:大多数猫在感染布氏原虫后并不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
2. 食欲不振:猫咪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拒食或体重下降的情况。
3. 呕吐和腹泻:猫咪可能出现呕吐和/或腹泻,特别是在感染初期。
4. 毛发问题:布氏原虫感染可能导致猫咪毛发质量下降及掉毛。
5. 发热:体温升高是布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6. 鼻眼分泌物:部分猫咪在感染后会出现鼻腔和眼睛部位的分泌物增多。
7. 眼部病变:布病可能导致眼睛结膜炎、角膜炎和葡萄膜炎等眼部病变。
8. 神经系统症状:重度感染的猫咪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抽搐等。
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针对布氏原虫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吡喹酮(pyrimethamine)和磺胺异噁唑(sulfadiazine)等进行治疗。
2. 免疫刺激剂:如立克次体抗体(Rickettsia antibody)等可用于增强猫咪的免疫系统。
3. 对症治疗:根据猫咪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可使用营养补充剂来改善猫咪的营养状况;同时,可以给予抗呕吐药物和止泻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4. 环境管理:保持猫咪生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传播布氏原虫的机会。
请注意,以上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兽医的建议和实际情况决定。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就诊兽医以进行检查和诊断是很重要的。
布病主要防控措施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来源动物或其产品而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布病主要的防控措施,并对其规范实施提供建议。
一、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布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而传播,因此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是有效控制布病传播的首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动物检疫:对于进出口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全面检疫,排除携带布氏杆菌的动物或产品,防止布病的传入与输出。
2. 动物免疫:开展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动物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动物隔离:对已经感染布病的动物进行及时隔离,降低对其他动物的传染风险。
在隔离期间,提供合理饲养和护理,加强监测与控制。
二、健全监测体系布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是保障布病防控成功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一些应采取的措施:1. 定期检测:对可能携带布氏杆菌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定期检测,发现疫情和感染源。
通过定期检测的方式,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温度监测:布氏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够存活和繁殖,因此对于动物饲养场所以及加工、储存环节中的温度进行监测是防止布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3. 医学观察:对与布氏杆菌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患病症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布病的进一步传播。
三、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公共卫生宣传对于提高人们对布病防控的认识和意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宣传措施:1. 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宣传手册、健康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良好的饮食习惯、个人卫生等,提高个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3. 广泛宣传:在重点人群中,如畜牧业从业人员、兽医、农民等,加大针对性宣传力度,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其防范和识别布病的能力。
布病的治疗与防治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
当然,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风趣的话。
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布病知道的太少了。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
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又为什么叫布病呢?因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布病。
哪么,引起这种病毒的菌为什么叫布鲁氏菌病呢?二.发现布鲁氏菌的轶事(趣事)布鲁氏菌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这要回顾一段小故事。
约在140多年前,大英帝国的远征军进驻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某些岛国,驻扎在马尔他岛上的英国军队突然出现了大批发热的病人。
患病的士兵出现高烧、大汗、肝脾肿大等症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按当地地名命名,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等。
在发病的士兵中还不断出现死亡。
当时既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疗,更不知怎样预防。
在英国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中形成了恐怖情绪。
大约过了20多年(1886-1887年),一位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Bruce)剖检死于这种不明热的士兵脾脏时,不仅看到脾脏肿大,用显微镜意外地看到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他用培养基从脾脏中培养出很小的细菌。
他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马尔他微球菌。
以后又有人做很多试验、观察,并分到了更多的这类细菌,证明这些菌就是引起不明热的病因。
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这种细菌的布鲁氏,将这菌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又过了约10年(1904-1907年),英国一个专门委员会在马尔他岛讨论布病的流行和预防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当地山羊血清与布氏菌发生凝集。
他们认为马尔他岛上的山羊也能患此病。
不久从山羊奶中检出了布氏菌。
他又将这种山羊奶给人和猿猴饮用,喝了这种奶的人和猿猴也得布病。
这说明人患布病是因当地山羊有此病,传给人的方式是喝了这种山羊奶或吃了患病山羊奶的新鲜制品。
因此,大英帝国当局宣布在马尔他驻军中禁止饮用山羊奶,其结果发病人数明显下降。
这是最早对布病采取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措施。
三.人患布病的传染源所谓传染源就是指患传染病的根源(或来源)。
虽然,人患布病是因布氏菌侵入人体内造成的,但布氏菌从何而来呢?现在人们都知道了,不仅人能得布病,许多家畜最易得布病,尤其是羊、牛、猪、犬等。
因此,布病不仅被我国列为人间的法定传染病,而且还是重要的人兽(畜)共患病。
人得布病就是因患布病的家畜国将布氏菌再传给人,人就得了此病。
所以染疫(感染布氏菌)的家畜就是人患布病的传染源。
因受布氏菌感染的羊(山羊或绵羊)、牛(黄牛、水牛、牦牛等)、猪等家畜可能出现症状,了民可能不出现症状(隐性感染),但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正产时或流产时排出大量布氏菌。
人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就可被感染。
在山西省吕梁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几口人相继患了布病,追查原因时,才知道这个农民饲养了几只患布病的山羊,从山羊传给农民一家子。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是染疫的家畜。
那么人患布病能不能传给其他人,或再传给家畜呢?在一般情况下,人患布病是不传给他人,也不能传给家畜。
所以人得了布病一定要追查家中饲养的家畜或邻居的家畜及周围其他家畜。
四.布病传播(感染)途径所说的传播途径就是指布氏杆菌通过什么方式或称通过哪个途径进入人体的。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
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
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
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
现在人们经常到街上或饭店吃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小吃,品尝各种风味,以饱口福。
但是如果提供肉料的羊或牛是染病的动物,人们就可能因吃了这些小吃而感染布病。
因吃涮羊肉时,人们总是喜食鲜嫩的,用筷子夹住的肉片不放,在沸汤中一涮,肉稍一变色就吃,吃起来味道很香,孰不知,筷子夹住的地方如果有布氏菌就不会死,吃入肚内,通过胃肠感染布病。
吃烤肉时也是如此,谁也不愿意吃烤的很老(焦糊状)的肉,只要一烤出香味马上就吃,如果肉中含布氏菌,它不会在瞬间被烤死的,所以人们吃了后同样可能会感染布病。
这类事例在内蒙古,大连,山西,新疆等地时有发生。
我们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某省一个叫瑟琶沟的小山村去调查布病。
我们看到一位农妇手拉一头母羊,让一个5-6岁的男孩半伏在地上仰着头,咀噙着母羊的乳头,直接吃母羊奶,吃的津津有味。
我们问这位农妇,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吃羊奶?她笑殷殷地告诉我们说,你们城里人讲营养,70-80岁的人还喝奶哪。
我们生活好了,养几头奶羊,让孩子也增加点营养。
我们告诉她,吃羊奶是可以的,但别这样吃。
挤出后煮一煮再吃,防止得布病。
后来我们调查后得知,这个村约400头羊中,有35%的羊感染了布氏菌,约有50多头羊发生过流产,约有30%的村民发生了布氏菌感染。
染疫家畜的皮毛也可以粘上布氏菌,也能成为传播布氏菌的感染因子,也应注意。
五、哪些人容易得布病(人群易感性)所谓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某些人对某种传染病比其他人容易得。
例如,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在儿童中最易患此病,成年人几乎不得此病,这就是说儿童对灰质炎病毒易感性高。
第二层意思是指某些人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接触机会多,患病者就多,不是人群易感性差别,而是决定接触机会多少,不是易感性高低。
到底哪些人易得布病呢?一百多年实践证明,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
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
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
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九。
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
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我们也看到有的资料说男的得布病者高于女的,青壮年患病人数高于儿童和老年人等。
这也不是性别、年龄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同样是决定于与牲畜接触机会的多少。
因为也有资料报告女的患病高于男的,有的地方、国家中儿童布病并不少见。
六、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和如何诊断及治疗。
1.人的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现: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
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
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
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
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
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
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
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2.如何诊断布病:狗民网-狗与爱的诊断人的布病主要根据三个方面:第一是布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第二是病人临床表现,第三是对布病的特异性的试验检查。
(1)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就是指病是什么职业、与牲畜接触机会如何;所接触的牲畜有无流产或拐子畜、睾丸肿大否;到布病疫区去过否,如果去过停留多长时间;与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吃生习惯等。
(2)布病表现,参照上述的症状体征。
(3)特异性试验检查:就是指只针对布病才能反应的某些特殊试验。
如,抽病人血,用血清做布病的试管凝集试验(SAT)。
病人血清稀释1:100时还出现++“以上的反应,判为阳性。
还可以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R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抗球蛋白试验(Coomb’s)等。
做这些试验应参考有关操作手册进行,而且应到有关布病专业实验室进行。
另一类诊断布病的参考方法是皮肤过敏试验。
其做法类似于医院给求诊者做青霉素过敏试验。
但基本原理不同,检查布病的皮肤过敏试验是第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
做此试验一是要到有布病专业实验室去进行。
以上三个方面综合一起方可诊断,一般说缺一不可。
但在个别情况下,流行病学接触史问不清,此时布病临床表现和特异性实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求医者只有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和特异性检查阳性,无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布病,只能说此求医者是布氏菌感染者。
3.对布病怎样治疗由于布病症状多种多样,病期又长,治疗也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应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症状体征性质调整治疗方案。
大急性期时主要是采用抗菌疗不法,采用抗生素类药物。
(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
成人每日1克,他两次肌肉注射。
(2)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服6周。
(3)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
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
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4)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
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
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
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
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
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