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病例
- 格式:pptx
- 大小:5.13 MB
- 文档页数:42
长春市某综合医院512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病例分析目的:探讨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特点,旨在为临床医生正确诊断提供数据资料。
方法:收集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1日~2016年6月31日确诊的布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电话等)、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合并症、诊断结果(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等)。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c2检验。
结果:1.512例布病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2.51:1。
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占45.51%。
民族以汉族人口居多(92.97%)。
职业以农牧民为主,占75.78%。
多数患者为农村人口(71.09%)。
2.512例布病患者中,419例(81.84%)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93例(18.16%)接触史不详。
主要接触动物为牛和羊,以接触羊者居多。
419例有接触史的患者中,接触方式主要为饲养或放牧(50.36%),其次为邻居养羊(牛)(20.29%)和食用病畜肉制品(11.46%)。
3.临床分期以急性期为主(93.7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0%和2.15%。
4.症状以发热的发生率为最高,发生率为94.14%。
其次为骨关节痛、发冷或寒战,发生率分别为35.74%、32.62%。
体征以脾肿大的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26.17%,其次为肝肿大(16.99%)。
少数患者出现皮疹症状(5.66%)。
83.79%的布病患者出现其他合并症,主要合并症为低蛋白血症(37.30%)、肺炎(37.30%)、贫血(34.18%)、和骨关节炎(14.45%)。
5.临床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升高78例(15.23%),降低86例(16.8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85例(16.60%),降低52例(10.16%);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97例(18.95%);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65例(12.70%);红细胞降低230例(44.92%);血红蛋白降低211例(41.21%);血小板升高38例(7.42%),降低138例(26.95%)。
动物疫源性布氏杆菌病2例王晓辉,吕晓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41)1临床资料例1,女,56岁,四川罗江县人,长期居住于当地,因“反复发热30+d,白带多、臭5+d,尿频、尿急、右下腹痛2+d”入院。
患者入院前每日高热39 40ħ,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2+周无效。
患者既往患类风湿关节炎30+年,长期关节肌肉疼痛,自行长期间断不规律口服小剂量激素(强的松和地塞米松)。
入院查体:库欣面容。
心脏、腹部无明显异常。
双肺底呼吸音稍降低。
辅助检查显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94ˑ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71.7%;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62ˑ109/L。
小便常规示尿沉渣镜检白细胞16/HP,红细胞5/HP。
总胆红素14.8mol/L,谷丙氨酸转氨酶54IU/L,谷草转氨酶84IU/L,血清清蛋白35.5g/L,球蛋白36.6g/L,LDH636IU/L。
血沉27mm/h。
类风湿因子522.00IU/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500.00U/ml,抗核抗体可疑阳性,抗角蛋白抗体阳性+,C-反应蛋白17.7mg/L。
血结核抗体阴性。
肿瘤标志物阴性。
心脏彩超示左房增大,肺动脉增宽,心动过缓。
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双肺下叶胸膜下见小片影及实变影,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上腹部CT示脾脏增大,左肾中外份见一直径约1.3cm囊肿。
髋关节CT未见异常。
连续两天所取的血培养均培养出马耳他布鲁氏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对丁胺卡那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和亚胺培南均敏感。
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从羊贩手中购买了两头来自新疆的小羊每日喂养。
诊断明确后给予多西环素100mg口服,2次/d,共6周和链霉素1g肌肉注射,1次/d,共3周。
治疗第5d时患者体温完全正常。
随访1年尚无复发。
例2,男,59岁,四川罗江县人,长期居住于当地,系例1患者的丈夫,因“反复间断发热、腰痛30+d”入院。
•案例报告•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 1672-9676.2022.09.0366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报告作者单位: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感染科蔡榕华 张诗苑布氏杆菌病是指由布氏杆菌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布氏杆菌脊柱炎是由布氏杆菌侵入椎间盘或椎体组织引起的疾病,腰椎最常受侵犯。
受累脊椎骨质破坏,导致椎体不稳,脊髓、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压迫,可表现为放射性疼痛、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肌力改变等,有统计显示,在布氏杆菌病患者中,脊柱炎约占2%~53%[1]。
感染科近几年收治了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感染科治疗的布氏杆菌感染致脊柱炎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45岁~69岁;脊柱炎部位:胸11~胸12椎体1例,腰4~腰5椎体3例,腰4~骶1椎体2例。
患者均以腰椎病于外院诊治。
医院均行脊柱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通过布氏杆菌凝集试验(+)确诊。
2 护理2.1 常规护理按传染病隔离原则,安排同类患者集中一间病房或提供单间,排泄物、分泌物严格按传染病患者处理,同时医务人员加强手卫生等自我防护。
心肌炎和脑膜炎是布氏杆菌病的严重并发症,护理过程中除按要求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外,也要注意患者神志情况、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呼吸节律等变化。
并发症可发生于疾病稳定和恢复期,因此出院后也要嘱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后及时就诊[2]。
2.2 发热护理66%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会出现发热[3]。
要观察记录患者热型、发热持续时间和有无伴随症状。
遵医嘱每日测体温4~6次,体温上升期伴寒战者要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 ℃时,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柴胡等,30 min 后观察体温变化。
以发热和右下肢麻木为主要表现的布氏杆菌病1例报告1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
因发热、右下肢麻木6个月入院。
缘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右下肢麻木。
初为臀部麻木,后波及整条腿,行走后有肌无力,休息后可缓解。
体温最高达到39.5℃于当地医院检查“布氏杆菌”阳性(布氏杆菌凝集试验1:400)。
给予“四环素、抗布灵、利福平”等药物间断口服。
近期复查“布氏杆菌”阴性(布氏杆菌凝集试验1:50),一周前停药。
抗菌治疗后患者肢体症状无好转。
查肌电图:双侧胫神经、右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减低。
行头、颈、胸、腰、骶核磁共振未发现明显异常。
曾按“坐骨神经痛”给予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效果不佳。
门诊以“慢性布氏杆菌病”入院。
既往:患病前有牛羊接生史。
否认肝炎结核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史及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及输血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入院查体:T:37.6℃P7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内科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神志清楚,言语流利。
精神正常,颈软,无抵抗,Kerning征、Brudzinski征阴性。
双瞳孔正大等圆,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
双眼球居中,各方向活动充分,未见眼震。
双侧面部痛觉正常,双侧鼻唇沟等深,伸舌居中,无舌肌震颤及萎缩。
右利手,四肢肌肉无萎缩。
四肢肌力5级。
肌张力正常。
双上肢霍夫曼征阳性,双侧病理征阳性,双下肢踝阵挛阳性。
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
全身深感觉未见异常,右下肢痛觉减退。
辅助检查:脑脊液蛋白649.1mg/L,脑脊液常规未见异常,抗酸杆菌未检出,隐球菌未见。
血、尿常规,血沉,生化全项,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四项,贫血二项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正常;双上肢运动诱发电位、四肢体感诱发电位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可疑异常。
右腓总神经运动支传导速度末梢潜伏期延长,其余被检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明显异常。
双下肢、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未见神经源性及肌源性损害。
布鲁氏菌病一、疑似病例:具备以下3项者:1.发病前2—4周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如皮毛工业等(包括羚羊、野鹿等野生动物)、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布病疫苗的生产、使用密切接触。
2.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关节酸痛、肝、脾、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布氏菌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反应24小时后红肿浸润超过2.5×2.5厘米以上二、确诊病例:1.病原分离、血液、体液培养出布鲁氏菌。
2.试管凝集反应1:100—1:160++以上(目前国内定1:100++,但国际定1:160++)。
对半年内有菌苗接触史者,虽达1:100—1:160++,过2—4周应再次检查,效价升高1倍以上方能确定,最好用补体结和试验检查。
3.补体结合试验1:10++以上。
4.抗人血球蛋白试验1:400++以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2、3、4之一。
“布氏杆菌病多选用四环素与链霉素联合应用。
也可用复方磺胺加链霉素。
最近认为利福平与强力霉素联合治疗,治疗好后很少复发。
因布氏杆菌在网状内皮细胞内繁殖,药物难于达到,故用药后显效慢,却宜复发,要长时间、多疗程联合用药。
”由于单一药物治疗布氏杆菌病复发率太高,所以目前国际有关专家一致推荐联合用药。
最常用的组合是四环素类联合氨基糖甙类,或者联合利福平,或SMZ-TMP。
但由于你母亲氨基甙类、磺胺类、利福平过敏,所以不首先考虑。
目前还被研究证明有效的组合是四环素类联合喹诺酮类。
具体是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推荐用法:多西环素100 mg b.i.d. PO + 环丙沙星500 mg b.i.d. PO x 6周注意,喹诺酮类中仅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氟嗪酸)已被研究证明有效。
而氧氟沙星一般推荐和利福平联用。
所以上述推荐组合最好不要轻易用其他同类药物替代。
还有,布氏杆菌病的抗菌素治疗有特殊性。
很多体外敏感的药物对布氏杆菌病疗效不佳。
布氏杆菌病重度全血细胞减少一例张慧恩(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门诊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全血细胞减少中图分类号:R51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113(2007)06-0605-021 病史及体征郭某,男,27岁,农民。
因发冷、发热、咳嗽、多汗、乏力、鼻衄40d,于2007-07-02来我门诊就诊。
无关节疼痛,有牛羊接触史。
体温39℃、血压90/70mmHg。
贫血外貌、大汗淋漓、四肢及胸腹部有散在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
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脏未触及脾肋缘下2cm。
四肢未见异常。
2 辅助检查2.1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计数1.4×109/L,血红蛋白75g/ L,血小板计数22×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 1. 8%。
骨髓细胞检查:骨髓增生活跃,隔期复查骨髓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沉:87mm/h。
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1:100阳性。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33.5u/L,谷草转氨酶91.6u/L。
2.2 彩色超声波检查脾脏重度增大;肝、胆、胰未见异常。
2.3 X线检查轻度支气管炎;心膈未见明显异常。
3 诊断布氏杆菌病。
4 治疗4.1 病原治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00m g/d,分两次静滴,共4wk;07-27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停止左氧氟沙星静滴,改用利福平600mg/d顿服。
多西环素200m g/d,分两次口服,疗程8wk。
4.2 对症治疗(1)卧床休息。
(2)纠正贫血。
输B型血200mL,共两次。
(3)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d,静滴;泼尼松30m g/d,顿服。
(4)其它治疗。
维生素C3g/d,静滴;利血生、肌苷口服。
5 讨论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依照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颁布的布氏杆菌病诊断标准:①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
②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③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儿童布氏杆菌病7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我院7例儿童布鲁氏菌临床特征、相关检查、治疗转归及误诊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 年 1 月—2010 年11 月收治的7例布鲁氏菌病住院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
结果大部分患儿有明显的接触史,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患儿症状以发热为主,同时伴有关节疼痛、大汗、肌肉骨、肝大和脾大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出现WBC、HGB 及PLT 不同程度的下降。
治疗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及头孢类为主,好转率达99.9%。
结论新疆地区为布鲁氏菌病的高发区,在接诊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诉的患儿时,应考虑该疾病的可能。
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在我国有回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标签:布鲁杆菌病;儿童;诊断我国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得以基本控制,但于90年代中后期疫情又开始回升,到本世纪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1]。
我区是一个牧业大省,因此布氏杆菌病也因有所增加。
但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儿童患者对症状的描述不够精确等原因,小儿布氏杆菌病误诊率仍较高。
我们现将我院儿科在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内收治的布氏杆菌病7例,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 选择在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布氏杆菌病7例。
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岁8个月-14岁(平均7.1岁);民族:维吾尔族3例,哈萨克族3例,汉族1例;诊断依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诊断标准:①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氏杆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②临床症状和体征排除其他疑似疾病;③病原分离试验、试管凝集试验(serum agglutination test,SAT)、补体结合试验或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凡具备①②项和第③项中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诊为布鲁氏菌病[2]。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居住地区、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血常规、生化、B 超等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
武汉市布氏杆菌感染1例
秦保龙;胡晓萌;杨道锋
【期刊名称】《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年(卷),期】2013(019)001
【摘要】患者,男,64岁。
2012年3月29日因受凉后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最高达39.2℃,伴寒战、乏力、头晕,伴掌指关节隐痛、麻木,伴剑突下、脐周疼痛,当地诊所及医院予以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于2012年4月6日来我院就诊,以“感染性疾病?”收住院。
自发病来,患者精神、饮食欠佳,睡眠稍差,大便次数少,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有密切接触牛羊工作史。
【总页数】1页(P64)
【作者】秦保龙;胡晓萌;杨道锋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5
【相关文献】
1.误种布氏杆菌疫苗引起布氏杆菌感染3例 [J], 刘淑君;张宝珍;狄新彦;张海红
2.一例梅花鹿布氏杆菌和日本乙型脑炎混合感染的诊断 [J], 郭倩妤;石远菊;汤德元;叶丽;杨伟;廖少山;刘巧玲
3.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表现及抗菌方案的研究 [J], 高旭; 段炼; 陈奇; 吴昌炎; 李放; 邵立伟; 孙翊夫
4.布氏杆菌感染者血清Tim-3/HMGB1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J], 杨丽玮;卢佩佩;西丽娜依·买买提;郭淑丽
5.羊布氏杆菌病感染人的案例分析 [J], 何世玺;高志卿;马有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鲁氏菌病的概念一.布鲁氏菌病的定义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原菌由患病的牲畜(或其他传染源)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各种传播途径传染给人而使人感染,引起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菌血症、毒血症等病理反应,造成免疫系统、骨关节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损害而产生相应特点的临床表现,这样一种疾病叫布鲁氏菌病。
病例:1.股骨头坏死病例1 包××,男,42岁,农民,住院号1080019该患有明确的布病羊接触史。
病史4a余,初期有发热,持续1周多,伴有乏力,多汗及关节酸痛。
1个月后出现右下肢疼痛,并逐渐出现右下肢活动障碍,现已行走困难,未系统治疗。
2008年03月15日在我科查布病血清学:莱特1:400++,半抗体1:1600++,半胱氨酸(-),虎红(+)。
诊断为“布氏杆菌病”,经治疗乏力、关节疼痛明显好转,但右髋关节疼痛及右下肢运动障碍无改善,查双髋关节CT及核磁均提示“右股骨头坏死”。
故于2008年11月25日在我院骨科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发现:股骨头变扁,成不规则形状。
软骨面不平整局部塌陷。
骨质侵蚀,髋臼内大量肉芽组织。
术后病理:股骨头坏死,肉芽增生。
手术顺利,术后给予功能锻炼及系统抗布病治疗,症状好转,右下肢功能部分恢复,可自行行走。
病例2 李××,男,45岁,干部,住院号1043045该患者从事畜牧工作,曾与布病牛多次接触。
出现乏力及多汗、关节酸痛,伴有间断性发热。
检查布病血清学阳性,确诊“布氏杆菌病”。
多次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近1a 有乏力、两侧髋关节疼痛症状。
两侧髋关节压痛,活动尚可。
检查CT:右侧股骨头表面不光滑,内部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区。
边缘骨质硬化。
关节间隙不窄。
余未见异常。
提示:右侧股骨头坏死。
MRI:右侧股骨头内上象限见不规则形骨质破坏。
T1W1呈低信号,T2W1及STIR呈高低混杂信号,境界较清晰;余未见明显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