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解度p
- 格式:ppt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19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时A的溶解度为 80g例:(1)t3(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 t℃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3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1(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三、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溶解度表和溶解度规律来描述和预测。
1.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形。
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一些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溶解度会减小。
2. 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列出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的表格。
通过溶解度表可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 溶解度规律:常见的溶解度规律有以下几种: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物质,称为热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称为冷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称为中性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无规律的物质,称为理想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都有明显变化的物质,称为非理想溶质。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溶解度还受到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等因素的影响。
5.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
液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处于不稳定状态,稍微的扰动就会使溶质析出。
6. 溶解度的单位:溶解度通常用摩尔溶解度(mol/L)或质量溶解度(g/L)来表示。
总结起来,化学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的性质。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溶液浓度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溶液的性质和溶解过程。
初三化学溶解度试题答案及解析1.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1)P 点表示t 2℃时完全溶解30gA 物质至少需 g 水.(2)t 2℃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最多的是 (序号下同) (3)现有A 、B 、C 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4)将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 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答案】(1)100;(2)C ; (3)B;(4) B >C >A【解析】 根据ABC 的溶解度曲线可知,(1)P 点表示t 2℃时完全溶解30gA 物质至少需100g 水;(2)t 2℃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最多的是应该为该温度下溶解度最小的物质C ;(3)现有A 、B 、C 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B ,因为蒸发结晶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4)将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 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C >A ,综合起始温度和终了温度的溶解度的数值可知答案。
【考点】溶解度曲线2.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取t 2℃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t 2℃,再降温到t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降温至t 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B .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a>b=cC .恢复至t 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一定是a>b=cD .降温至t 1℃, 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a=c>b【答案】D【解析】A .由题意可知,将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A 说法正确;B .由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 2℃时的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是:a >b=c ,由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 >b=c ,故B说法正确; C .由于在t 2℃时的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是:a >b=c .所以,分别蒸发等量水恢复至t 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 >b=c .故C 说法正确; D .由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 、b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降温时析出晶体,得到t 1℃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由于c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时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由于t 1℃,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都大于c 在t 2℃时的溶解度,所以,降温至t 1℃,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a >b >c ,故D 说法不正确.【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3. (6分)下表是Ca(OH)2和NaOH 的溶解度数据。
初中化学溶解度表及口诀
初中化学溶解度表及口诀如下:
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不困难,氯化亚汞氯化银,硫酸钡和硫酸铅,生成沉淀记心间,氢硫酸盐和碱类,碳酸磷酸硝酸盐,可溶只有钾钠铵。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钙。
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入水中都不见;硫酸盐类不溶钡,氯化物中不溶银;碳酸盐类多不溶,只有钾钠铵盐溶。
溶解度表: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硫酸盐除了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外,其他都溶。
盐酸盐除了氯化银不溶外,其他都溶。
碳酸盐除了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溶外,其他都不溶。
需要注意的是,口诀和表格只是帮助记忆的工具,具体物质的溶解度还需要参考实验数据和资料。
此外,溶解度不仅受物质本身性质的影响,还与温度、压强等条件有关。
因此,在理解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其中四要素包括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克溶剂)、状态(达到饱和)和质量。
溶解度的单位为克。
例如,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意味着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种类)和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而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固体溶解度与温度关系的图表。
其中,80℃时A的溶解度为80克,而P点表示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N点表示在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另外,t1℃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而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在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
除去A中的泥沙可用过滤法,而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可用结晶法。
气体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气体的性质、温度和压强。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而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混合物的分离可用过滤法和结晶法。
过滤法可用于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而结晶法可用于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包括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
蒸发溶剂法是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适用范围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度【知识梳理】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的物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体或体。
溶剂:的物质,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以做溶剂。
一般来说,如果溶液组成中有水存在,则把水当作溶剂,如果是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则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果两种液体形成溶液,则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3)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都相同。
如:稳定性:外界条件(,,气体压强)不变时,溶液不会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由于小液滴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无论在质量还是体积上都比单个分子大的多.所以无法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因而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乳浊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牛奶、油漆、橡胶的乳胶等都是乳浊液.但是这些乳浊液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难以清洗,一旦沾到衣物上,很难被水清洗掉,怎么办泥?其实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加点儿乳化剂就可以,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涤剂等,乳化剂能使小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比单个分子略大,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解后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的是;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的是;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下,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下,向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①、溶液中没有固体时,加入,若说明溶液是饱和的;②、溶液中有固体时,看固体质量是否减少,若说明溶液是饱和的;4)③、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溶液。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6)浓溶液与稀溶液a)浓溶液是在一定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溶液。
期末冲刺易错点:溶解度曲线一、教师期末备考建议溶解度曲线这个知识点是考试中的热点,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或者信息阅读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一般是2~6分,而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对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信息量非常大,想要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就必须先熟练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此外,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主要是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查找某种物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2)比较不同固体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3)确定温度对于溶解度的影响状况(4)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如何配制饱和溶液(5)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
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重点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勤加练习,加深理解,熟练掌握。
二、期末易错知识点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是某一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的点代表在该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其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代表不饱和溶液,而在曲线上方的点,则代表有未溶解固体的饱和溶液。
当有多条曲线时,出现交叉点,则表示这些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2.溶解度坐标内点的移动基本原则:温度升高向右平移,温度下降向左平移,浓度上升向上平移,浓度下降向下平移。
如坐标图中初始溶液在a点,从T2降温至T1,a点向左平移至a’点,a’点与T1温度时溶解度曲线纵坐标差可衡量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
溶液初始在a点,在温度T2恒温蒸发溶剂,a点向上平移至a”点,a”点与T2温度时溶解度曲线纵坐标差可衡量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
3.物质的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剧烈上升的物质称为“陡升型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缓慢上升的物质称为“缓升型物质”。
若要提纯陡升型物质(如KNO3中混有NaCl)常采用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而后过滤的方式提纯。
若要提纯缓升型物质(如NaCl中混有KNO3)常采用加热浓缩恒温蒸发溶剂结晶而后过滤的方式提纯。
三、期末易错典型例题例1.(2017南京溧水月考)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时,a的溶解度等于b的溶解度B.在t℃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C.a的饱和溶液从tD.t1℃时,a的饱和溶液60g中含有溶剂50g例2.(2017南京清水亭学校月考)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溶解度一、溶解度的概念1.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
2.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溶质溶液的摩尔浓度表示。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 大多数固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还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 溶剂的种类-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化学性质相仿的话,通常溶解度较大,反之溶解度较小。
3. 溶质的种类- 溶质颗粒的大小、形状和结晶度也会影响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4. 溶解度的动力学因素- 搅拌速度、溶解过程中的晶体碰撞等均会影响溶解度。
三、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的特点-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剂中溶质的质量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以结晶或沉淀的形式存在。
- 在饱和溶液中,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溶质的浓度是不变的,称之为饱和溶质的溶解度。
2. 饱和溶液的准则- 饱和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是确定的,可根据实验来确定。
- 饱和溶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溶质,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中总质量不变。
四、饱和溶液中的平衡1. 反溶质的沉淀平衡- 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溶度是稳定的,但溶质颗粒始终在与溶质溶解的过程相互平衡着。
2. 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颗粒在自发地溶解和析出过程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五、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 溶解度曲线一般用温度为横坐标,单位量溶剂中的溶质质量为纵坐标。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曲线均为上升曲线。
- 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曲线可用于实验方法中溶质溶解度的研究与测定。
- 溶解度曲线可用于反应热力学研究与计算。
- 溶解度曲线还可用于在溶液中进行不同溶质组成的晶体提纯等工业生产中。
初三化学溶解度试题答案及解析1.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 1℃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0克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 .甲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溶液的质量不变C .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化学变化D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低甲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提纯甲【答案】D【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 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 ,即t 1℃时,向100克水中加入30g 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A 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从t 2℃降温至t 1℃,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变小,B 错误;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由于乙的溶解度减小,属物理变化,C 错误;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变化较大,故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D 正确。
故选D 。
【考点】溶解度曲线2. (11分)(1)根据要求,写出下表相应的化学符号。
(2)为减少污染,逐渐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CH 4),它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3) 铜与浓硝酸反应也会生成一种大气污染物,反应如下Cu + 4 HNO 3 = Cu(NO 3)2 + 2 X↑ + 2 H 2O ,则X 的化学式为 。
(4)下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 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②t 2℃时,将30gB 固体投入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的是 溶液(填“不饱和”、“饱和”或 “不能确定”)。
③将饱和A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行的方法之一是升温,还可以用的方法是 。
④A 中含少量B ,若要提纯A ,可采用 方法。
【答案】(1)2P 2N 2 SO 42- (2)2H 2 + O 2点燃2H 2O 有机物 (3)NO 2(4)①A>B=C ②不饱和 ③加溶剂水 ④降温结晶【解析】(1) 表示原子个数,在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所以2个磷原子:2P ;表示分子个数在化学式前面加数字,所以两个氮分子:2N 2,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的归纳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1、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的唯一外界因素,振荡、搅拌只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而不能改变固体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既能定性地反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而变化的趋势(溶解度曲线的伸展方向),也能表示某固态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用于比较同一温度不同溶质的溶解3、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温度一定,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压强一定,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4、四点理解溶解度概念:①一定温度。
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②100g溶剂。
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③饱和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单位:g[严格地说应该是g/100g(溶剂)]。
5、二角度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②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6、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该物质已知溶解度所对应的温度。
曲线上的点即该物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按其数据配成的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借助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加以比较。
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初中化学知识重点一、电离方程式H2SO4=2H++SO42-NaOH=Na++OH-Al2(SO4)3=2Al3++3SO42-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纯碱、口碱――N 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胆矾、蓝矾――Cu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三、金属活动性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初中化学《溶解度》PPT课件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如果将大量的糖放入一杯水中,会产生什么现象?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
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3、浓溶液与稀溶液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4、结晶(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热溶液结晶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它是受到温度、物质本身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等条件的影响。
讨论: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何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在同一条件下,(相同温度,一定量的水),它们在水中溶解的最多量接近相同,但是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比氯化钠的质量要大得多。
二、溶解度1、固体溶解度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状态:饱和单位:克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200c31.6g100g131.6g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200c/g)>10>1<1<0.01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溶解度温度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列表1. 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水或其他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溶解度来描述溶解物质溶解程度的高低。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但对于一些物质,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则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压力:对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压力的变化对其溶解度影响较小。
但对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压力变化则会影响溶解度的大小。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质和溶剂之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力,这会影响溶解度。
3.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质量分数:指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与整个溶液质量之比。
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表示: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 总质量) × 100%•体积分数:指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体积与整个溶液体积之比。
体积分数可以用下式表示:体积分数(%)= (溶质体积 / 总体积) × 100%•摩尔分数:指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摩尔数与整个溶液摩尔数之比。
摩尔分数可以用下式表示:摩尔分数(%)= (溶质摩尔数 / 总摩尔数) × 100%4. 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浓度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通常与温度有关,即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度会增加。
饱和溶液相对于不饱和溶液更加稳定。
5.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低于它的饱和温度时,通过某种方法使溶质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液的状态。
在过饱和溶液中引入了过多的溶质,但溶质仍然保持溶解态。
过饱和溶液的稳定性较差,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结晶析出。
6. 非电解质与电解质的溶解度•非电解质指在溶液中不解离成离子的物质,如蔗糖、乙醇等。
非电解质的溶解度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电解质指在溶液中能够解离成离子的物质,如NaCl、HCl等。
电解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以及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
7.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固体在液体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知识点课件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相互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溶解度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一、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量,通常用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摩尔分数或质量分数表示。
溶解度不仅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受到温度、压力和溶质浓度的影响。
二、溶解度曲线1. 曲线的形状溶解度曲线描述了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在溶质为固体的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曲线呈现正斜率。
而在溶质为气体的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曲线则呈现负斜率。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除了温度的影响外,溶解度还受到压力和溶质浓度的影响。
对于固体溶解度而言,压力的增加可以增加溶剂与溶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溶质的溶解。
而对于气体溶解度而言,则是压力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大。
而溶质浓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溶液的稀释来解释。
当溶液够稀时,溶质的浓度越低,溶剂分子占据的空间越大,从而溶质分子相互之间的碰撞频率也变得较低。
这种情况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高。
三、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维持着动态平衡的溶液,此时溶质的溶解度达到了最大值。
如果继续往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溶质将无法溶解而沉积在底部。
此时,溶液被称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产生可以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方法来实现。
例如,在高温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较高,然后通过快速冷却来降低溶质的溶解度,从而形成过饱和溶液。
然而,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稍微的振动或者添加一个晶核就会引发溶质晶体的沉淀。
四、应用溶解度的知识在许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下面介绍几个与溶解度相关的应用。
1. 药物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对于其在体内的吸收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可以优化药物的制剂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