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类型和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30
地质构造定义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
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 或tectonic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地质构造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规律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性地质构造和外因性地质构造两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外因素作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特征,包括地壳的构造、地质体的形态、构造运动和构造形成的过程等。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二、地质构造的分类1. 内因性地质构造内因性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活动,包括地壳变形、地壳遗迹、构造运动等。
内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造成的地质现象。
2. 外因性地质构造外因性地质构造是指由地表外力、气候效应、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造成的构造特征,包括地貌、河流、湖泊、风化等。
外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由风、水、冰等外力造成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构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地质构造是区域性的。
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个区域内的相似地质特征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如板块、地块等。
2. 地质构造是组合性的。
一个地质区域内常常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地质构造景观。
3. 地质构造是动力性的。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构造活动量大或小,构造运动迅速或缓慢,地形地貌的变化都与构造活动有关。
4. 地质构造具有时间性。
地质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历史产物,构造形成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形成的结果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四、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 内因内因包括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地球尺度的物质运动等。
内因构造是由地球自身的物质运动引起的,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2. 外因外因包括大气、水体、风、生物等地表的物质和作用力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三大岩性和几种地质构造类型在矿山工程中的影响和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矿山开采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质构造往往会对矿山的开采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使地质构造出现新的变化,造成不稳定的现象。
本文主要以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及其地层赋存特点,再结合三大岩性的构造性质,来阐述和分析几种地质构造类型对矿山建设工程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构造; 岩石;矿山工程;影响一、概述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保留下来的形态。
广泛分布在沉积岩中,在岩浆岩、变质岩也有存在。
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他层状、片状、块状、线状等构造。
在进行矿山工程建设时,地质构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建设单位一定要对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地质构造中的构造优势,并避开劣势,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矿山工程中主要岩石的分类与构造特点分析1.沉积岩是矿山工程建设中最常遇到的岩石,它占地表岩石的70%,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再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一般呈现层状分布,具有良好的层理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矿山工程中常见的沉积岩主要是由钙,硅,铁及泥等物质构成,其中硅质和铁质胶结的岩石比较坚硬,且不容易发生变形,钙质胶结的岩石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出现溶解,泥质胶结的岩石在遇到水的时候会出现软化的现象。
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页岩、泥岩、砂岩及砾岩等,沉积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约占全部世界矿产储量的80%,是矿山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研究对象。
2.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经存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其成分及结构、构造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的新岩石。
变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如果没有交代作用,则其化学成分基本取决于原岩的化学成分、如果有交代作用的话,也取决于交代作用的类型和和强度。
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受原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也具有受变质作用影响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的特征性。
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方面的运用
地质学在工程地质方面有广泛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勘察:在工程前期,地质学家通过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岩性和地下水等,为工程设计提供必要数据。
2. 工程地质评价: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地质学家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识别地质风险,包括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震等)和地质灾害触发因素等,为工程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依据。
3. 岩土工程设计:根据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结果,地质工程师结合岩土力学知识,设计合适的基础和地质结构支护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4.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学家通过地下水勘查和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条件,并提供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
5. 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估,提出环境管理和保护对策,避免工程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灾害风险的控制。
6. 油气勘探开发:地质学家通过地质勘探,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和石油地质分析,找寻油气资源,指导油田开发和生产。
7.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地质学家根据地质条件,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和可持续性,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地质学在工程地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评价,为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构造地质学研究及其应用引言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的学科,通过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变形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面和地壳变化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核心是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岩石壳,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地表。
地壳构造的研究通过分析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表形态等现象,揭示了地球内部构造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板块运动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小板块,它们像浮冰片一样漂浮在地幔上。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对于地幔的运动。
通过分析板块运动的模式和特征,可以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同时,板块运动也与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地壳变形与火山活动除了板块运动,地壳变形也是构造地质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地壳变形指的是地壳岩石形态、构造和物理性质的改变。
地壳变形是岩石圈运动的一部分,是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表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火山活动是地壳变形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研究火山喷发的时空分布、喷发构造和熔岩成因等方面的信息,构造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到地下岩浆的来源及其运动途径。
同时,火山活动对于地质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
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在自然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能源,而构造地质学研究正是为了找到这些能源的富集点。
油气资源主要存在于地下的沉积岩层中,通过对地壳构造和运动的研究,可以揭示沉积岩层的油气富集区域。
构造地质学家通过探测地下岩石的孔隙度、渗透性和孔隙结构等参数,可以评估沉积岩层的含油气量和储存条件。
此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在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比如,通过研究断裂带和地质褶皱的分布,可以确定矿产资源富集的可能性,为矿产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构造地质学通过对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构造研究地球科学是一门探究地球的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学科,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领域便是地质学。
在地质学中,地质构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天然构造,如山脉、断层、地溶等,它对于地球的形态和地质历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地质构造在地球科学中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地质构造的意义地质构造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地球地壳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也就是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地质构造的特征反映了地球历史和构造演化的规律,因此它对于研究地球的演化和构造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研究地质构造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例如岩石变形、岩石形成和矿物质的形成等。
因此,地质构造研究在矿产资源勘探、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有着很大的应用。
二、地质构造分类地质构造根据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空间范围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型,这里只罗列一些主要的类型。
1. 层位构造:层位构造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层之间的构造,它反映了岩石沉积和变质等历史。
层位构造主要有折叠,即岩石层被挤压成弯曲形态,和断裂,即岩石层被拉扯或剪切所分开。
2. 岩体构造:岩体构造是指岩石内部的构造,它反映了岩石冷却和压缩过程中的变化。
岩体构造主要有节理、原生构造、变形构造等。
3. 地貌构造:地貌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构造,它是岩石沉积和风化作用的结果。
地貌构造主要有山脉、高原、盆地、山势等。
4. 天然地下孔洞:天然地下孔洞通常是在石灰岩、石膏岩等溶蚀性岩石中形成的,它反映了地下水和地球大气层的相互作用。
三、地质构造研究的方法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有多种,这里只介绍一些主要的方法。
1. 地质测量:地质测量是通过对地球表面和地下岩石的测量和观测,来确定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和特征。
地质测量主要有地形测量、地震测量、地磁测量、地电测量等。
2.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地质学家在地面、地下野外进行地质构造的研究工作,通过观察地质现象、采集样品、地貌分析等方式,确定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化的规律。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地质构造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地质构造主要探讨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我们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理构造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形态、运动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它通过地壳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使得地壳不断发生改变。
地球构造主要分为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
内部构造指的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外核和内核的构造,这些区域形成了地球的内部结构。
外部构造主要包括地壳、地形和地貌等。
地壳又可以分为地壳岩浆活动区和地壳构造带。
地壳岩浆活动区主要是指在板块相互碰撞和与地幔交互的地球表面岩浆活动的区域,而地壳构造带是指地壳中存在的断裂、褶皱和隆升沉降等地质构造形态。
地壳岩浆活动区造成了地质带的形成,而地质带又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壳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质带不仅是地球上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居住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到新生代的构造运动造成了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的形成,这样的地理构造带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而在中国的西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兴起与黄土高原的地质构造关系密切,生长于黄土层中的作物给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了构成宜居地带、农业适宜区的地理构造,地质构造还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例如,斯拉夫斯夫区的煤炭储量丰富,这是由于该区域产生了大量暴露于地表的生物化石造成的。
地理构造对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地质构造对于矿产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构造对人类的影响不仅限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生产活动,还包括自然灾害的产生。
例如,地震是地壳内部构造变动及其运动规律的结果,而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可以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防范,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质学中构造地质学的应用研究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历史和地球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
而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研究地球的构造为主线,探索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形等问题。
构造地质学的应用研究,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上的资源愈发紧缺。
因此,如何高效地勘察和开发地球资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构造地质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中,构造地质学可以通过分析地壳的断裂、褶皱以及岩石的受力情况等来确定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在潜力区域。
另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通过对断层的研究,预测地震的发生,从而提早做好防灾准备。
二、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地质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危害的现象,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壳构造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地震的激发机制和分布规律,从而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和规模。
此外,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发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隐患,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构造地质学在地质演化中的应用地质演化是指地球表面地貌和地质结构形成、发展的过程。
构造地质学对于地质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壳构造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构造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的成因和演化规律。
另外,通过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壳的运动速度和方向,进而对地质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四、构造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何保护地球环境,成为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构造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运移规律,为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此外,构造地质学研究还有助于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质构造教案引言: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的变形与运动的科学。
了解地质构造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演化、地震活动、构造地貌以及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地质构造的概念、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实际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地质构造知识。
一、地质构造的概念与分类1.1 地质构造的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壳表面的各种形态、构造和运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与运动以及地壳上的地质现象。
1.2 地质构造的分类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构造和外因构造。
内因构造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与运动,例如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外因构造主要包括地壳的抬升、沉降、褶皱、断裂等现象。
二、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2.1 内因构造的形成机制内因构造的主要形成机制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运动等。
地壳板块运动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内部构造现象,它由于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和相对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2.2 外因构造的形成机制外因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外部力量的作用,例如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河流侵蚀等。
这些外部力量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沉降、褶皱和断裂等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3.1 石油勘探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于石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石油聚集的主要区域和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
3.2 地震监测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活动的可能地点和发生概率,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3 岩石和矿产资源勘探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于岩石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主要区域和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四、案例分析与实地观察4.1 案例分析:巴拉那河盆地的地质构造巴拉那河盆地是南美洲的一个重要沉积盆地,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通过对巴拉那河盆地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了解沉积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岩石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地质构造判读及应用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形成的各种构造,包括地层、断层、构造盆地等。
地质构造对于地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揭示地壳变形的历史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地层、断层等构造特征的观察和研究,可以确定地壳的发展历程,从而了解地质变革历史。
比如通过地层的堆积和形变特征,可以判断地壳的沉积和变形特点,揭示地质历史。
而断层则记录了地壳的断裂和错动过程,通过对断层的识别和解析,可以推断地壳的震动和变形历史。
因此,地质构造的判读对于认识地壳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确定地质资源的赋存和分布。
矿产资源的生成和分布常常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确定各类矿产资源的赋存规律及其分布范围,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石油和天然气常常富集于构造陷落带,通过对构造盆地和断裂带的判读,可以确定石油和天然气的潜在勘探区域。
相似地,对铀矿、金矿等的寻找和勘探也需要对地质构造进行判读。
因此,地质构造的判读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质构造的判读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是地壳变形的基础,断层、褶皱等构造特征是地质灾害产生的根源。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评估和预测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可能性,提前采取预防和减灾措施。
比如,通过对于地震活动区的断层和地壳变形的判读,可以预测地震的规模和发生可能性,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样地,对于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也需要对地质构造进行判读。
因此,地质构造的判读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质构造的判读也为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岩石学涉及岩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的形变和变形过程。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揭示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的构造特征和规律,为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应用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3.图示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重难点二河流地貌及其判读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图,如下图:3.河流凹岸、凸岸的判读技巧(1)怎样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如下图:(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结合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3.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 )A.岩层的弯曲形态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褶皱起伏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5.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