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67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与应用环境地质学是一门重要的地质学分支,它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撑,下面我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围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形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机制,以及不同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研究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点,包括地下水类型、水质变化、水文循环等等。
然后是岩土工程地质,研究地质构造和岩土力学参数等与土建工程有关的问题,如地质灾害、地基沉降等。
最后是环保方面的研究,包括污染物扩散、生境保护、环境分析等。
二、环境地质学的应用1. 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环境地质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环境质量的调查和评估,可以有效地评价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2. 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在人类生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地质学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估,包括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水质、水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有效的地下水开发和管理方案。
3. 洪涝灾害防治由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洪涝灾害经常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
环境地质学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发展机理及其它与之相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在救援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保环境地质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特征、分布、利用规律和土壤的形成机制,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5. 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一直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的重要问题。
环境地质学可以对其进行研究,提供科学的处理和利用方案,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
三、结论环境地质学的发展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重要的好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地质学的成果需要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紧密结合,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构造定义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
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 或tectonic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地质构造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三大岩性和几种地质构造类型在矿山工程中的影响和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矿山开采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质构造往往会对矿山的开采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使地质构造出现新的变化,造成不稳定的现象。
本文主要以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及其地层赋存特点,再结合三大岩性的构造性质,来阐述和分析几种地质构造类型对矿山建设工程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构造; 岩石;矿山工程;影响一、概述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保留下来的形态。
广泛分布在沉积岩中,在岩浆岩、变质岩也有存在。
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他层状、片状、块状、线状等构造。
在进行矿山工程建设时,地质构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建设单位一定要对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地质构造中的构造优势,并避开劣势,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矿山工程中主要岩石的分类与构造特点分析1.沉积岩是矿山工程建设中最常遇到的岩石,它占地表岩石的70%,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再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一般呈现层状分布,具有良好的层理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矿山工程中常见的沉积岩主要是由钙,硅,铁及泥等物质构成,其中硅质和铁质胶结的岩石比较坚硬,且不容易发生变形,钙质胶结的岩石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出现溶解,泥质胶结的岩石在遇到水的时候会出现软化的现象。
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页岩、泥岩、砂岩及砾岩等,沉积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约占全部世界矿产储量的80%,是矿山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研究对象。
2.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经存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其成分及结构、构造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的新岩石。
变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如果没有交代作用,则其化学成分基本取决于原岩的化学成分、如果有交代作用的话,也取决于交代作用的类型和和强度。
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受原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也具有受变质作用影响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的特征性。
构造地质学研究及其应用引言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的学科,通过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变形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面和地壳变化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核心是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岩石壳,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地表。
地壳构造的研究通过分析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表形态等现象,揭示了地球内部构造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板块运动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小板块,它们像浮冰片一样漂浮在地幔上。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对于地幔的运动。
通过分析板块运动的模式和特征,可以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同时,板块运动也与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地壳变形与火山活动除了板块运动,地壳变形也是构造地质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地壳变形指的是地壳岩石形态、构造和物理性质的改变。
地壳变形是岩石圈运动的一部分,是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表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火山活动是地壳变形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研究火山喷发的时空分布、喷发构造和熔岩成因等方面的信息,构造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到地下岩浆的来源及其运动途径。
同时,火山活动对于地质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
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在自然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能源,而构造地质学研究正是为了找到这些能源的富集点。
油气资源主要存在于地下的沉积岩层中,通过对地壳构造和运动的研究,可以揭示沉积岩层的油气富集区域。
构造地质学家通过探测地下岩石的孔隙度、渗透性和孔隙结构等参数,可以评估沉积岩层的含油气量和储存条件。
此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在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比如,通过研究断裂带和地质褶皱的分布,可以确定矿产资源富集的可能性,为矿产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构造地质学通过对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一、教案概述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2. 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主要特征;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2.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3. 主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实例;4.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我国的分布规律;5.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2. 结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3. 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2. 地质构造的分类和特点;3.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2.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识别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相关知识;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3. 实地考察地点和案例资料;4. 教学设备和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点;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参与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质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2. 讲解:讲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和分布规律;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识别和分析方法,分享研究成果;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 实地考察: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能力;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享研究成果和沟通表达能力;5.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地质学中构造地质学的应用研究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历史和地球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
而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研究地球的构造为主线,探索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形等问题。
构造地质学的应用研究,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上的资源愈发紧缺。
因此,如何高效地勘察和开发地球资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构造地质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中,构造地质学可以通过分析地壳的断裂、褶皱以及岩石的受力情况等来确定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在潜力区域。
另外,构造地质学还可以通过对断层的研究,预测地震的发生,从而提早做好防灾准备。
二、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地质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危害的现象,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构造地质学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壳构造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地震的激发机制和分布规律,从而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和规模。
此外,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发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隐患,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构造地质学在地质演化中的应用地质演化是指地球表面地貌和地质结构形成、发展的过程。
构造地质学对于地质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壳构造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构造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的成因和演化规律。
另外,通过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壳的运动速度和方向,进而对地质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四、构造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何保护地球环境,成为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构造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运移规律,为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此外,构造地质学研究还有助于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质构造判读及应用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形成的各种构造,包括地层、断层、构造盆地等。
地质构造对于地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揭示地壳变形的历史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地层、断层等构造特征的观察和研究,可以确定地壳的发展历程,从而了解地质变革历史。
比如通过地层的堆积和形变特征,可以判断地壳的沉积和变形特点,揭示地质历史。
而断层则记录了地壳的断裂和错动过程,通过对断层的识别和解析,可以推断地壳的震动和变形历史。
因此,地质构造的判读对于认识地壳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确定地质资源的赋存和分布。
矿产资源的生成和分布常常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确定各类矿产资源的赋存规律及其分布范围,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石油和天然气常常富集于构造陷落带,通过对构造盆地和断裂带的判读,可以确定石油和天然气的潜在勘探区域。
相似地,对铀矿、金矿等的寻找和勘探也需要对地质构造进行判读。
因此,地质构造的判读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质构造的判读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是地壳变形的基础,断层、褶皱等构造特征是地质灾害产生的根源。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评估和预测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可能性,提前采取预防和减灾措施。
比如,通过对于地震活动区的断层和地壳变形的判读,可以预测地震的规模和发生可能性,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样地,对于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也需要对地质构造进行判读。
因此,地质构造的判读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质构造的判读也为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岩石学涉及岩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的形变和变形过程。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判读,可以揭示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的构造特征和规律,为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应用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3.图示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重难点二河流地貌及其判读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图,如下图:3.河流凹岸、凸岸的判读技巧(1)怎样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如下图:(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结合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3.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 )A.岩层的弯曲形态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褶皱起伏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5.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教案名称: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教案二、课时安排:共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掌握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 使学生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分析不同构造地貌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2. 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3.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4. 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5. 构造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图像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和教具,直观地演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3.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特点。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运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1. 导入新课,展示地质构造的图像和视频资料。
2. 讲解地质构造的定义,介绍地壳的划分和构造单元。
3. 讲解地质构造的分类,包括皱褶和断层。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 讲解地壳的构造,包括地壳的板块划分和板块运动。
3. 讲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包括板块碰撞、挤压和拉伸。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2. 讲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地壳运动、侵蚀和堆积。
3. 讲解构造地貌的特点,包括山脉、高原、盆地等。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构造地貌的特点。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
2. 分析山脉的形成和特点,包括褶皱山和断块山。
3. 分析高原的形成和特点,包括侵蚀高原和堆积高原。
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摘要:构造地质学是指人类对地质构造和地质的生成演化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主要研究地壳或者岩石圈地质构造的基础学科。
而工程地质学则是通过调查了解以及研究处理好人类建筑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协调好人类活动和地质的关系,所以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基于此,文章就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工程地质;构造地质学;应用引言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便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坏。
然而,随着地表变化、地壳运动和人类建设的活动,我们时刻面对着自然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威胁。
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够帮助人类对大型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预防,减少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研究如何在工程地质中运用构造地质学这一课题就尤其重要。
1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较大,山地丘陵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5%,季风气候造成降雨在空间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特别是近年来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界形成的平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最为普遍也最为严重,这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是:(1)全国除上海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其中,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山西和福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为严重,约占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总数的85%。
(2)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岩溶塌陷灾害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4.5万多个,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70%。
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采空塌陷,面积超过1150km2,黑龙江、山西、安徽、山东等省最为严重。
(3)地裂缝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发现1200多处,其中河北、陕西、山西、江苏等省最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