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26
地球的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地貌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奇迹的行星,它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貌和构造。
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质学以及构造地貌是了解地球本身和地球演化过程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构造地质学和构造地貌,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地球的构造地质学地球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它可以分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岩石圈的构成。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
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0-70千米;海洋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5-10千米。
地幔: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
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的温度较低,下地幔的温度较高。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核的温度约为5000-6000摄氏度,非常高。
2. 岩石圈的构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地幔的组合,是地球上固态岩石的层。
地壳和上地幔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圈板块系统,这些板块以不断移动、相互碰撞和分离的方式塑造着地球的地貌和构造。
二、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是由构造活动造成的。
它可以分为山地、高原、盆地、河谷和平原等不同类型。
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构造隆起和抬升形成的。
山地通常具有较陡峭的山脚、陡峭的山坡和尖峰。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都是由板块碰撞和挤压形成的。
2. 高原高原是由地壳板块的持续隆起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高原通常位于山地之上,表面相对平坦,海拔较高。
例如,西藏高原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
3. 盆地盆地是由地壳板块的相对下沉形成的,通常被周围的山地或高原所环绕。
盆地通常呈现出平坦或低洼的地形。
地理中的地貌与地质构造教案主题:地理中的地貌与地质构造一、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其中地貌与地质构造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而地质构造则是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成分。
地理中的地貌与地质构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地壳,因此对于地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至关重要。
二、地貌的形成与类型地貌是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态特征,它是由地质构造和风、水、冰等外力作用长时间形成的。
地貌可以分为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不同类型。
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下面将逐一进行探讨。
1. 平原:平原是指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地面,它通常是经过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分为河流平原、冰川平原和海洋平原等类型。
河流平原主要是由河流的冲击和沉积形成的,而冰川平原则是由冰川作用造成的。
2. 山地:山地是由陆地上的地壳断层活动引起的地表隆起或地壳抬升而形成的高山地带。
山地分布广泛,有雪山、火山、折弯山和褶皱山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山地形成原因不同,如折弯山是地壳的挤压和折叠作用造成的。
3. 高原:高原是指台地或坡度较小的广大地区,海拔相对较高。
高原通常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如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4. 盆地:盆地是一种类似于凹陷的地形,四周由山脉或高原环绕,一般地势相对较低。
盆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有关,例如塔里木盆地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的相互作用结果。
5.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一种地形类型,地势相对较平缓,起伏不大。
丘陵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三、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成分,通过地质构造的改变和运动,地表的地貌得以形成和演变。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构造地貌和断陷构造两类。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指由地壳的构造变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
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通常包括地壳的隆起、断层、抬升等活动。
一、教案概述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2. 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主要特征;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2.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3. 主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实例;4.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我国的分布规律;5.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2. 结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3. 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2. 地质构造的分类和特点;3.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2.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识别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相关知识;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3. 实地考察地点和案例资料;4. 教学设备和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点;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参与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质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2. 讲解:讲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和分布规律;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识别和分析方法,分享研究成果;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 实地考察: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能力;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享研究成果和沟通表达能力;5.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成机制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的构成和排列方式,包括地壳板块的运动以及构造形变等。
地貌则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质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成机制密不可分,下面将详细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基础。
地球表面被分为几块大的构造板块,包括洲际板块和海洋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不断发生碰撞、分离和滑动,这种运动造成地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断裂、褶皱和地震等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活动可导致地表地貌的改变。
其次,构造形变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构造形变是指由于地壳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伸展、挤压、折叠和扭曲等变形过程。
这些形变可以影响地质体中物质的运动和分布,进而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
例如,在逆冲构造过程中,地质体的抬升可以形成山脉,而离子构造则可形成高原或山地。
而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之间的关系,也是地貌形成机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另外,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还会引起地质体中的断裂和位移,进而形成河流和湖泊等水体地貌。
例如,在地壳板块碰撞的地区,会形成大规模的断层,这些断层会使地壳重叠或错位,进而成为河流的阻碍和转向点,形成弯曲或飞瀑景观。
类似地,断层活动还会导致地下水在地表形成喷泉或温泉的地方。
因此,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对于水体地貌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成也与地质过程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有关。
在地质过程中,风化、侵蚀和沉积等地表作用不仅可以加速地质构造的发展,也对地貌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可以形成峡谷和河床,而风化作用则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而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和生态环境,也会对地貌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气候条件会形成冰川和雪山,而海洋环境则会形成海岸地貌和海底山脉。
总之,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成机制密切相关,地质构造的运动和形变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而地貌形成则帮助我们了解地质构造与地球演变的关系。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课件(共34张ppt)(共34张PPT)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习目标:1.通过太空泥模拟实验和图片观察,能辨别褶皱和断层,说出其形成过程、特征及形成的地貌;2.以鄂尔多斯市页岩气开发为例,说出褶皱和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1:地质构造裸露地表的岩层倾斜弯曲断裂错开岩层的变形和变位褶皱断层概念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活动1:利用手中的太空泥,压成片,按顺序叠放,模拟水平岩层,思考水平岩层的新老关系?活动2:观察课本26页图2.13希腊克里特岛变形的岩层照片,模拟褶皱的形成过程,画出示意图,标注受力方向?指出背斜、向斜?说出褶皱的形成过程?活动3: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思考在同一水平面上,背斜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有何不同?活动4: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说出不受外力影响下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及原因?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又会如何演变?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褶皱定义: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形变”,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内力作用永久性什么是褶皱?褶皱是如何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向斜背斜(从形态上划分)向斜背斜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岩层向下弯曲部分背斜山、向斜谷长江巫峡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四川省四姑娘山为什么会发生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外力长期作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那么如何准确地判断背斜和向斜呢?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准确判断(中间较新,两翼较老)(中间较老,两翼较新)背斜向斜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总结:1、褶皱的判读(1)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水平方向上,中间老两翼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翼老的是向斜。
2、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内力作用:背斜成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地球是整个宇宙中最尤为特殊的一个具有生命的星球。
它的表面覆盖着各种各样特殊的地形和构造,这些不仅让人们得以休闲和度假,更为重要的是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本文将介绍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
一、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形特征的总和,地形地貌是地壳内作用和地表运动的结果,造成了各种特殊的形态和特征,例如:山脉、河流、湖泊、峡谷、洞穴、冰帽、草原、沙漠、海岸等等。
其中最明显和最著名的就是山脉。
山脉是地球表面地质运动的结果,它们通常是由大型板块碰撞,变形,断裂和隆起而形成的。
许多著名的山脉都在海岸线周边,例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等等。
此外,河流和湖泊也是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由水的冲击,侵蚀和堆积形成的。
比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等等都很有名。
最后,海岸也是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浪的侵蚀和泥沙的积聚,海岸线会出现各种风景异卉,例如白沙滩、礁石、沙丘、峭壁等等。
二、地质地质是指地球下部分的物质构造和运动规律构成,也就是地球的内中外部分,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壳、花岗岩层和地球的金属核心。
作为地理的组成部分,地质对人类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地质成因的地热能被用来发电和提供热水供应;地质原因导致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但是同时也为土地的肥力和天然资源的储藏提供了必备条件。
此外,地质还能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变迁,这些可以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研究提供支持和指导。
总结综上所述,地貌和地质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反应了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和变化,揭示了地球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性。
根据对地貌和地质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类能够更好地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障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地质作用与变质作用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三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区别沉积物与沉积作用冰碛与冰蚀之间有何不同?在地理综合题解题时,有很多人因概念不清而导致书写错误。
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清晰的分辨,怎么丢分的还不知道。
这里给出了区别的方法,希望以对大家有用。
1.地质作用与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
2.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而地壳运动又常被称为构造运动,按其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中的一种。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图中地质构造:褶皱而构造地貌:褶皱山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等,如褶皱、断层等。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背斜谷等。
通过构造地貌可以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4.三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区别5.沉积物与沉积作用只有沉积物在地势低洼出,有沉积环境经过漫长地质年代,才能固结成岩-----沉积岩(多数在地表,也可能在海洋)。
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可以到地球内部,在岩浆喷出过程中,沉积岩受到岩浆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
或沉积岩重熔再生成新的岩浆。
判断abcdeA喷出岩b岩浆c侵入岩d变质岩e沉积岩6.冰碛湖与冰蚀湖冰碛湖与冰蚀湖都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的湖泊,属于外力作用形成。
加拿大、西伯利亚、冰岛、格陵兰,甚至包括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南部这些地方的很多湖,都是冰川湖(高纬度)。
著名冰川湖有的中国天山天池、北美的五大湖等。
由冰川侵蚀产生的湖泊称之为冰蚀湖。
比如上图为典型的冰蚀湖,有明显的冰川刨蚀的痕迹。
冰川携带的冰碛物由于冰川消退而在地势较低洼的地方留下来,这些冰碛物围成一圈存住了水,这种由冰碛物形成的湖称之为冰碛湖。
上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堆碛物。
冰川对沉积物没有分选性,颗粒大的与颗粒小的混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