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小学第一册
- 格式:pptx
- 大小:582.76 KB
- 文档页数:2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启动和关闭计算机》教学设计冯杰珍一、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知识,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迫不及待地想亲手打开计算机,了解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
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主要教会学生启动、关闭计算机的操作步骤,并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习惯。
启动计算机是操作计算机的第一步,并在以后学习中不断复习巩固。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启动、关闭计算机的操作步骤。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关机习惯。
3、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Windows界面;(2)掌握个人计算机启动和关闭的操作步骤;(3)知道“关闭”和“重新启动”计算机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学会鼠标的移动、单击等操作,学会个人计算机启动和关闭的操作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启动、关闭计算机,初次接触Windows界面,感受正确操作计算机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习惯。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节的教学是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教师的示范性与学生的实践性。
本节课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教师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学会开机、关机,学生通过练习、小比赛中不断掌握巩固开机、关机的方法,并通过自已的实践,知道“关闭”与“重新启动”的区别,小组讨论应对简单的故障检测方法。
2、教学过程3.教学评价(1)开机时,直接按主机上的()按钮。
A、POWERB、RESET(2)关闭计算机时,()直接按主机上的“POWER”按钮。
A、可以B、不可以(3)关闭计算机后,()开机。
A、可以马上B、应隔十秒后(4)开机后显示器没显示任何信息,可检查()A、是否开了显示器B、插座是否有电源C、以上都是六、教学反思本课以“讲——演——练”的活动教学模式进行,以“复习、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学习、总结”几个步骤来组织教学,通过完成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掌握启动、关闭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计算机交朋友》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对计算机已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大多数是从电视、报纸、别人的谈话等方式得到的,这些认识往往不够全面,甚至有些还是错误的。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有必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各部分设备的名称及作用等知识。
“软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者理解时会有点困难。
这一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是小学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属于常识课。
主要内容是介绍常用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组成、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区别与作用。
2、教学重点(1)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组成,了解计算机的部分名称及作用。
(2)难点:计算机软件概念的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别与作用。
3、课时安排:1 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计算机的分类;(2)认识计算机的主机、常用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并了解它们的作用;(3)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概念;(4)了解主机的内部结构;(5)学会对一台简易的计算机进行接线操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观察计算机,直观地认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设备及其作用;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扩展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有个系统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动手对计算机进行接线,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节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内容较多,而且有些还是比较抽象的,讲解时要结合实物、图片进行,使一些理念性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事例。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设计了以下 2 个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打开机箱的主机。
课题名称: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教学内容分析《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第1课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安排了“猜猜木棉仔家”、“”说说身边信息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应用、“上信息科要注意什么规范”等活动,主要介绍了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所带来影响;介绍了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应用和发展历程,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用;让学生知道计算机使用规范等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对于信息概念、表现形式和什么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还是不清晰。
学生对计算机极感兴趣,大多数学生知道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不少同学已有接触。
只是了解还不够全面。
尤其是信息技术、计算机名词术语等对于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2)了解计算机及其应用(3)知道计算机和计算机室使用规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归纳事实,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作用。
(2)通过对计算机实物观察活动,了解计算机组成。
(3)通过小组讨论并归纳,知道计算机和计算机室使用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信息和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巨大作用,养成学习信息技术浓厚兴趣。
(2)养成良好操作计算机习惯、信息技术课堂规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组成、使用计算机规范。
教学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
(五)教学策略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活动“猜猜木棉仔家”、“”说说身边信息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应用、“上信息科要注意什么规范”等活动引出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同时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展示计算机组成。
对于计算机应用,我直接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常见应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强大功能。
学生沿着完成任务这条主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体验学习,在不断地认识冲突中慢慢地学习知识。
课题名称: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教学内容分析《初识新朋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第1课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安排了“猜猜木棉仔的家”、“”说说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和计算机的应用、“上信息科要注意什么规范”等活动,主要介绍了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介绍了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历程,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使用规范等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信息的概念、表现形式和什么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还是不清晰的。
学生对计算机极感兴趣,大多数学生知道一些有关计算机的信息,不少同学已有接触。
只是了解还不够全面。
尤其是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名词术语等对于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2)了解计算机及其应用(3)知道计算机和计算机室的使用规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归纳的事实,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通过对计算机实物的观察活动,了解计算机的组成。
(3)通过小组讨论并归纳,知道计算机和计算机室的使用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信息和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养成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2)养成良好的操作计算机的习惯、信息技术课堂规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使用计算机的规范。
教学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
(五)教学策略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活动“猜猜木棉仔的家”、“”说说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和计算机的应用、“上信息科要注意什么规范”等活动引出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同时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展示计算机的组成。
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我直接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常见的应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强大的功能。
《和计算机交朋友》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对计算机已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大多数是从电视、报纸、别人的谈话等方式得到的,这些认识往往不够全面,甚至有些还是错误的。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有必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各部分设备的名称及作用等知识。
“软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者理解时会有点困难。
这一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是小学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属于常识课。
主要内容是介绍常用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组成、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区别与作用。
2、教学重点(1)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组成,了解计算机的部分名称及作用。
(2)难点:计算机软件概念的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别与作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计算机的分类;(2)认识计算机的主机、常用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并了解它们的作用;(3)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概念;(4)了解主机的内部结构;(5)学会对一台简易的计算机进行接线操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观察计算机,直观地认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设备及其作用;(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扩展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有个系统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3)通过让学生动手对计算机进行接线,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节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内容较多,而且有些还是比较抽象的,讲解时要结合实物、图片进行,使一些理念性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事例。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设计了以下2个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打开机箱的主机。
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小学第一册l研究专题——学科整合下提升学生运用电脑技术的实践研究22 多媒体探秘——Windows常用附件的使用教学设计执教:海珠区三滘小学余满杨2019年4月18日22多媒体探秘——Windows常用附件的使用余满杨4月18日一、教材分析(语文含练习题等相关内容分析)本课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小学第一册第22课的内容,是学生探索计算机功能、打破神秘感的开始,主要以查看图片和声音以及录制声音为学习内容,既是学习计算机的用途,也是学生以后进行文件操作和资料整理的基本技能。
因此,本课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也是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画图和窗口的操作,学习了文字输入,但他们对于计算机的作用还比较模糊,非常希望继续探索计算机的功能打破计算机的神秘性。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对窗口和按钮的操作比较熟练,并且会从“开始”菜单打开程序,已经有了良好的操作基础。
三、设计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贴近生活,操作性与实用性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有效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和创造者,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学以致用的成就。
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重视认知规律,培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素养。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图片和传真查看器”的作用,会用“图片和传真查看器”查看图片。
(2)了解“媒体播放器”的功能,会用“媒体播放器”播放音频。
(3)知道“录音机”的打开位置和方法,会使用“录音机”录制和保存声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看图片、播放音乐和录制音频的任务操作,掌握Windows常见附件程序的使用方法,探索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学习和娱乐的方法。
第1课认识计算机(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广东省小学课本信息技术第一册(上)》第1课“认识计算机”的内容,主要内容有“信息与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应用”、“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四部分,是认识信息技术重要的处理信息工具——计算机的常识课,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担负着引导学生入门的重要任务,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信息和计算机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计算机应用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他们还未形成系统知识,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科学,不能够按操作规范正确使用计算机,他们迫切地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知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2)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3)知道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能够按操作规范正确使用计算机。
2.过程与方法能从观察中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的事实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遵守机房纪律、爱护计算机和机房设备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3)能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以及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本课的重点是计算机的组成和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破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演示法和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电脑,并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去认识计算机。
在“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这一环节,教师可设计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感受信息和信息表现的形式”这一环节,我准备了相关的图片,用生活中的事物,以直观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1课认识计算机【教学内容】本课为四年级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与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应用和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本课为四年级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与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应用和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与计算机的关系。
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和外部设备。
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和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计算机的组成、应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2、难点:信息与计算机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家都有电视吧?你们平常看电视是为了解什么呢?(看新闻、看天气预报、看电视剧、动画、生活常识、看旅游知识)(板书:信息与计算机)一、新授知识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本课本,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课本的颜色、形状、还有课本上的文字,图画等;通过耳朵,我们可以听见翻书时的声音;通过手触摸,我们可以感觉到课本的厚度,轻重;用鼻闻闻,我们还可以闻到课本的味道呢。
在我们生活中凡是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都属于信息。
(请学生举例子,说一说身边还有那一些信息)哇,同学们真利害啊,可以知道这么多的信息。
信息可以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出现。
(列举例子)而我们的今天们要学习的计算机正是处理这些信息的高手。
(列举例子)同学们,我们学习电脑也有三年的时间了,那么大家现在都来说说,通过电脑,我们都可以干些什么呢?(学生举手回答)很好,大家对电脑的了解还真不少!电脑有这么多的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
同学们,我们学习电脑已有三年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掌握了许多有关于电脑的知识,也学会了许多电脑的操作方法。
那么大家现在都来说说,你所了解的电脑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呢?每一个部分又有什么样的工能呢?(电脑组成图片展示)(板书:计算机的组成)老师总结:一台计算机由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