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31.01 KB
- 文档页数:17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曹志红杨爱华审核人:林冰纯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尹鸿中国电影如今呈现出勃勃生机,不仅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但由于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娱乐至死”却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从所谓“屌丝”电影到所谓“毒舌”电影,从偶像电影到“粉丝"电影,从喜剧电影到“恶搞”电影,在近期一些较高票房的电影和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中这种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
30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性地指出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正在日渐娱乐化,甚至演化为“娱乐至死”。
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
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足够的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电影去争市场,无疑是“饮鸩止渴”.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
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对于娱乐内容来说,遵守审美底线和伦理底线几乎是全球主流商业电影的共识。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___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
它不是简单的折中或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也体现了“和”的思想。
从笔法上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
如果一幅画全部使用藏锋和中锋,画面会显得呆板;如果全部使用露锋和侧锋,则不够含蓄。
从线条上看,过于细或过于圆,则柔弱无骨;过于粗或过于重,则显得压抑。
从用墨上看,有浓、淡、干、湿。
过于浓会让画面沉闷,过于淡则会让画面苍白,过于干则会失去气韵,过于湿则会失去刚劲。
因此,作画时要使用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且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
当然,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需要适度运用。
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
画树时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时要大小相间;画鸟时常是一栖一飞,或者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时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
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
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在奇中求正,在险中见稳。
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
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则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
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
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9)页至第(11)页。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的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do?A. Find a place.B. Buy a map.C. Get an address.2.What does the man do for the woman?A. Repair her carB. Give her a rideC. Pick up her aunt.3.Who might Mr. Peterson be?A. A new professorB. A department headC. A c ompany director.4.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book?A. Quite difficult.B. Very interesting.C. Too simple.5.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A. WeatherB. ClothesC. Ne ws.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2分,共24分)1.下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顶是()A.翘首(qiáo)劈柴(pǐ)绮窗(yǐ)攒蹙累积(cuán)B.艾蒿(hāo)颓圮(pǐ)跫音(qióng)箕踞而遨(jī)C.干瘪(biě)契(qì)约引觞(shàng)施施而行(yí)D.槁暴(pù)句读(dòu)粗犷(kuàng)山川相缪(liáo)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B.相信不曲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C.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中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准确把握时代的脉博,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D.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食堂,我们和知识苦恋,有时对着脏衣服也嬉嬉哈哈,发泄淡淡的忧伤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
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
小说《丰乳肥臀》,运用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A.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实至名归B.出类拔萃出神入化名副其实C.鹤立鸡群出神入化名副其实D.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实至名归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下来的,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
(2)直到今天,一遇到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3)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结果落选了。
A.流传乞求不负众望 B.留传乞求不负众望C.留传祈求不孚众望 D.流传祈求不孚众望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也抵不过治理污染、维修危房的支出,也只能让议员、学者、市民们一次次呼吁着。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南沙一中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数学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若集合M={-1,0,1},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为包含和包含于的关系可得:,故选 A.2. 已知全集,,则( )A. B. C. D.【答案】D【解析】∵全集,集合,∴,故选 D.3. 函数的定义域是().A. B. C. D.【答案】D【解析】要使函数有意义,则需,解得:,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故选.4. 下列四个函数中,满足的函数是()A. B. C. D.【答案】B【解析】∵不恒成立,∴选项A不满足;恒成立,∴选项B满足;不恒成立,∴选项C不满足;不恒成立,∴选项D不满足,故选 B.5. 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对于A,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R,两者定义域不同,故不合题意;对于B: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两者定义域不同,故不合题意;对于C: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分别为和,两者定义域不同,故不合题意;对于D:由于,故两者为同一函数,故选 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属于基础题;函数的值域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唯一确定;当且仅当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均相同时才是同一函数,值得注意的是判断两个函数的对应关系是否相同,只要看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相同的自变量的值,按照这两个对应关系算出的函数值是否相同.6. 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A. B. C. D.【答案】B【解析】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函数在递增,故选 B.7. 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单调递增的函数是().A. B. C. D.【答案】B【解析】选项,是奇函数,故错误;选项,是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故错误;选项,是偶函数,时,,所以在上是减函数,故错误,综上所述,故选.8. 已知,,,则().A. B. C. D.【答案】C【解析】由于,,,则,故选 C.9. 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则A. B. C. D. 1【答案】C【解析】∵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故选C.10. 函数的图象可能是().A. B.C. D.【答案】D【解析】当时,函数单调递增,且时,,故,错误;当时,函数单调递减,且时,,故错误,正确.综上,故选.11. 给出下列四种说法:()函数与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函数与的值域相同;()函数与均是奇函数;()函数与在上都是增函数.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A. (1)、(2)B. (1)、(3)C. (1)(2)、(3)D. (1) 、(2)、(3)、(4)【答案】B【解析】(1)函数的定义域为,函数的定义域也为,故正确;(2)函数的值域为,函数的值域为,故错误;(3)函数的定义域为,∵,∴,故为奇函数;的定义域,∵,∴,故其为奇函数,故(3)正确;(4)函数与在递减,函数在上递增,故错误;综上故选 B.12. 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函数,如果对于任意,存在,使得,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答案】A【解析】∵是定义在的奇函数,∴,当时,,∴当时,的值域为:;∵,对称轴为:,∴,,即的值域为.∵对于任意的,存在,便得,则且,即且,解得:,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故选.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 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正确填写在第Ⅰ、第Ⅱ卷规定的地方。
选出第Ⅰ卷各题的答案后,必须将其准确填写在第Ⅱ卷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音、形、义全部准确无误的一组是:A.沉淀(dìng) 干瘪(biě) 纤绳(qiān) 勒(lēi)进B.屏(píng)息霉菌(jūn) 发酵(jiào) 油腻(nì)C.眷(juàn)属蔬(shū)菜绯(fēi)红迷惘(wǎng)D.稠(chóu)密憩(xī)息拥(yōng)抱沼(zhǎo)泽2、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自诩栩栩如生针灸脍灸人口B.班驳略见一班狭隘精益求精C.幽辟避重就轻廖廓啼声哀切D.渲染宣泄情绪粘贴信手拈来3、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层层的叶子中间,__地点缀着些白花,有__地开着的,有__地打着朵儿的。
A.羞涩袅娜零星B.袅娜羞涩零星C.零星袅娜羞涩D.零星羞涩袅娜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些。
B.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B.我摇着轮椅进入园子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太阳循着这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D.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仿写句式★★★○○○【命题说明】仿写句子的题目注意有续写式仿写和命题式仿写,一般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大纲卷和课标卷的前5年是必考的题目。
仿句题解题方法――要“像”,且只求“像”。
仿句题主要考查句子的一致性的问题,就是仿照给定的例句再造一个句子,就是“照葫芦画瓢”。
这“瓢”画得好不好,实际上就是一个像不像的问题。
“像”是仿句题做得好的重要标准。
怎么才叫“像”呢,即怎样才叫和例句一致呢?第一步:照葫芦――要“像”――看句式,看修辞,看情感风格,看结构关系。
“照葫芦”就是对所给仿句题全面审题的过程。
只有把葫芦的特点在内心中搞清,才能保证画的葫芦像。
一般来说,应从四个方面观照“仿句”这个葫芦。
局部上,句式要一致。
例句中的分句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例句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例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复句还是单句,等等,仿的句子也要相应的和例句相同。
语言上,修辞格要一致。
例句运用了比喻、借代、排比等哪种修辞格,还是混用了几种修辞格,仿的句子也要相应的和例句相同。
内容上,情感风格要一致。
例句是记叙、议论、还是描写、抒情;例句是举例,还是概说;是富有文采,还是平实叙写,等等,仿的句子也要相应的和例句相同整体上,结构关系要一致。
原句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还是先概括再举例;是并列关系、是递进关系,还是转折关系,等等,仿的句子也要相应的和例句相同。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每一道仿句题都会涉及,但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去考虑。
而且,一道仿句题常常把其中的上面四点中的一点做为重点,在做题时,要首先把这最重要的一点找出来。
第二步:画瓢――只求“像”――就近联想上面说的“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思维上并不要求仿写的句子怎样的与众不同,怎样的富有哲理,而是与原句越相近越好。
有些同学总想出新,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丢了分数。
只求“像”,在思维上,就是要求同学们要“就近联想”。
这很像古代的对句,例句是“山”,大家就不妨写“海”、“河”;例句是“音乐”,大家就不妨写“诗歌”,“绘画”、“雕塑”;例句是“花”,大家就不妨写“鸟”、“虫”“鱼”,等等。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人体的水分占体重的50%到60%,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又只有O.5%。
所以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是生命之泉。
但目前水污染相当普遍而又严重。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这些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致病微生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
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工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河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长江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高达200亿吨,部分支流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沿岸的一些城市已不能直接取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环保专家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
此外,湖泊和海湾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可以引起传染病的蔓延。
医务人员曾经发现,江苏省兴化县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患者多是中小学生和青壮年。
据调查,其中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
这一事例说明,水污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和传播。
污水中的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更危险,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现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与饮水有关。
南沙一中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数学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2小题,共60分,第Ⅱ卷10小题,共90分,全卷共计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分钟。
第Ⅰ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若集合M={-1,0,1},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A 、{-1}ÍM B 、0ÍM C 、{1}ÎM D 、1ÏM 2.已知全集}22|{<<-=x x U ,}02|{<<-=x x A ,则u C A =() A. }22|{<<-x x B. }20|{<<x x C. }21|{<<x x D. }20|{<£x x 3.函数1()2f x x =-的定义域是(). A .(,2)-¥ B .[2,)+¥ C .(,2]-¥ D .(2,)+¥ 4.下列四个函数中,满足)()()(y f x f y x f +=×的函数是(的函数是() A 、xx f 3)(= B 、x x f 3log )(= C 、3)(x x f = D 、x x f 2)(= 5.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一组是( )A. y=112--x x ,y=x+1 B. y=4lgx ,y=2lgx 2C. y=x+1,x ∈R ,y= x+1 ,x ∈Z ,D. y=│x │ ,y=2x 6..函数y =2x 2-3x+1的单调递增区间是(的单调递增区间是()7.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0,)+¥单调递增的函数是( ). A .3y x = B .1y x =+C .21y x =-+D .2xy -=8.已知ln πx =,51log 2y =,12e z -=,则(). A .x y z << B .z x y << C .y z x << D .z y x <<9.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0x >时,2()log 1f x x =+,则(4)f -= A. 3 B.1- C. 3- D. 1 10.函数1(0,1)xy a a a a =->¹的图象可能是(的图象可能是( ). A .B .11O yxC .11OyxD .11Oyx11.给出下列四种说法:(1)函数(0,1)xy a a a =>¹与函数log (0,1)x a y a a a =>¹的定义域相同; (2)函数3y x =与3xy =的值域相同;(3)函数11221x y =+-与21log 1xy x +=-均是奇函数;均是奇函数;(4)函数2(1)y x =-与21y x =-在(0,)+¥上都是增函数.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A .(1)、(2) B .(1)、(3) C .(1)(2)、(3) D .(1) 、(2)、(3)、(4) 12.已知()f x 是定义在[]2,2-上的奇函数,当(]0,2x Î时,()21x f x =-,函数2()2g x x x m =-+,如果对于任意[]12,2x Î-,存在[]22,2x Î-,使得21()()g x f x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A .[]5,2m Î--B .[],2m Î-¥-C .[]3,2m Î-D .[]3,m Î+¥第Ⅱ卷第Ⅱ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函数)12(log )(2+=x x f 的定义域是的定义域是 。
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重点班)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论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南沙一中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150分,共8页)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②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③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
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
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④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根据原文判断,下列四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热”的具体表现的是()A.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
B.一些地方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
C.人们对传统文化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D.近年来兴起了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等各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通读全文,下列说法或者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而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此我们应当旗帜鲜明的抵制并消灭“文化快餐”。
C.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沉淀几千年才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所以我们应当原滋原味的加以保护,以确保它的纯洁性。
D.中国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出现了一边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一边破坏传统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讲故事的人--母亲莫言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
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
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
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
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
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
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
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
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
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
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
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4、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是 (3分)()A.莫言开篇讲述给自己的母亲迁坟的事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入土为安的盼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还存在比较重的迷信思想。
B.讲故事的人讲述母亲,其中半碗饺子给了“乞讨的老人”的故事,从行动和语言上真切表现了母亲善良的性格。
C.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
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D.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5、童年失手打破热水瓶的事成了作者“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
请谈谈你对“最早”的理解。
(4分)6、请简要分析第六段让“母亲泪流满面”的原因?。
(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陈吉龙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
后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
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
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
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作一鸟瞰。
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
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
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民族问题的研究。
那年他二十三岁,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
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