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影像学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6.18 MB
- 文档页数:56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王华宇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 于1818 年描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局部侵袭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比国外资料的发病率高[1]。
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 %~10 %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2] 。
1临床与病理1.1 病理学特征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根据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
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Ⅲ级为恶性。
1.2 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1]。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2 影像学表现2.1 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3] 。
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
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
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2.2 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来源于多核巨细胞,发生在骨的任何部位,尤其是长骨的骨髓腔内。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
1、X线表现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呈现为局部骨质破坏和瘤周反应,破坏区边缘模糊或毛糙,瘤周反应范围广泛,可有明显的半月形透亮区出现,被称为Shaefer征象。
还可出现气体或液体平片征象,如钙化或出血。
在长骨骨干上,病变可引起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甚至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2、CT表现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但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分布。
病变呈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可有坏死囊肿区和骨小梁被破坏的表现。
CT还可以检测到骨膜下垂直粘膜面生长的情况,提示可能的恶性转化。
3、MRI表现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是研究骨巨细胞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骨髓内的病变。
T1WI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
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积血可表现为低信号,液体坏死区则呈高信号。
MRI能够确定病变的分界线和侵犯情况,也可以预测病变的活动程度。
4、骨扫描表现骨巨细胞瘤在骨显像中呈现为局部放射性浓聚区,与其他骨肿瘤的放射性浓聚区不同,其形状不规则而且病变区域较大。
放射性浓聚区的形状和分布可在正位放射仪和侧位放射仪上观察到。
5、诊断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结合X线、CT、MRI、骨扫描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X线和CT可作为首选方法,MRI可更好地显示软组织情况和病变的活动状态。
骨扫描可以发现较小的病变和转移灶。
另外,病理学检查也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
6、结论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肿瘤,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方法,以便于早期确诊和治疗。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应仔细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注意鉴别诊断。
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病例交流,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
成骨性肿瘤(一)骨样骨瘤1.X线表现好发胫骨、股骨等长管状骨的骨干,绝大多数发生于骨皮质,其次为骨松质和骨膜下,少数发生于骨的关节囊部位;呈偏心性类圆形低密度区;皮质增厚、硬化;瘤巢具有特征性;分型:①皮质型; ②松质型;③骨膜下型。
2. CT表现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化的部分。
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新生骨。
3. MRI表现未钙化部分在T1WI上呈中等或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
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
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和骨髓水肿T1WI呈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图10-5-1)。
二)骨肉瘤1. X线表现(1)观察要点:①骨质破坏;不规则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状。
②肿瘤骨;致密、絮状、毛玻璃状和针状瘤骨;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④软组织肿块:其中可有瘤骨。
(2)X线表现分型: ①溶骨型骨肉瘤:骨质破坏的形态及部位;较大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Codman三角),②成骨型骨肉瘤:肿瘤骨呈象牙状;放射状或不规则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快或肿胀。
③混合性骨肉瘤: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硬化(成骨),边界不清:软组织肿胀(或肿块);不规则骨膜反应。
@将殊类型骨肉瘤:多发硬化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图10-5-2).2. CT表现大致同线,能显示瘤体的直接征象, MPR重建对诊断和观察周围组织情况、肿瘤在髓腔内蔓延的情况有很大的意义,增强扫描对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显示较好,可见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能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得更清楚(图13. MRI表现MRI扫描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骨外扩展与髓腔浸润的范围,以及病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
发现瘤骨更敏感,显示软组织更清晰;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在T2WI显示最好,形态表现与CT相似,但显示细小骨质改变能力不及CT;大多数肿瘤T,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 T1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外形不则,边缘不清楚(图10-5.4)。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引言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特点
骨巨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局部畸形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颗粒状骨质,广泛存在条索状钙化,以及软组织肿块。
在X线检查中,骨巨细胞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呈分叶状或辐射状,并可见围骨硬化。
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钙化情况。
MRI检查对于观察肿瘤的软组织部分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三、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⒈骨肉瘤:骨肉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伴有软组织肿块,还可见新生骨形成及骨膜反应。
⒉骨转移瘤:骨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骨转移,病灶边界不规则,可以出现骨皮质破坏及硬化,影像学上与骨巨细胞瘤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鉴别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
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见于长骨,表现为
斑点状、细网状或片状骨质破坏,并可见斑片状骨钙化或骨囊肿。
⒋骨囊肿:骨囊肿表现为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液
化区域,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图像和相关病例资料。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骨巨细胞瘤: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以瘤内大量多核
巨细胞为特征。
医学影像学: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知识骨巨细胞瘤是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之间充质的肿瘤。
我们总结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知识,内容如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l)X线平片:长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多较典型,常侵犯骨端,病变直达骨性关节面下。
多数为偏侧性破坏,边界清楚。
瘤区X 线表现可有两种类型,较多的病例破坏区内可有数量不等、比较纤细的骨嵴,X线上可见似有分隔,成为大小不一的小房征,称为分房型。
少数病例破坏区内无骨嵴,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称为溶骨型。
病变局部骨骼常呈偏侧性膨大,骨皮质变薄,肿瘤明显膨胀时,周围只留一薄层骨性包壳。
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影,邻近无反应性骨增生,边缘亦无骨硬化带,如不并发骨折也不出现骨膜增生。
破坏区骨性包壳不完全,并于周围软组织中出现肿块者表示肿瘤生长活跃。
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或虫蚀状骨破坏,骨嵴残缺紊乱,侵犯软组织出现明确肿块者,则提示为恶性骨巨细胞瘤。
肿瘤一般不穿破关节软骨,但偶可发生,甚至越过关节侵犯邻近骨骼。
(2)CT检查:骨巨细胞瘤在CT平扫表现为位于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骨壳基本完整,但多数可有小范围的间断。
骨破坏与正常骨小梁的交界部多无骨增生硬化带。
骨壳外缘基本光滑,内缘多呈波浪状为骨壳内面的骨嵴所致,一般无真性骨性间隔,平片上所见的分房征象实为骨壳内面骨嵴的投影。
骨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影,无钙化和骨化影,如肿瘤出现坏死液化则可见更低密度区。
囊变区内偶尔可见液-液平面,即两种不同性质液体的水平界面,通常下部液体较上部液体密度高,并随体位而改变。
其成因可能是坏死组织碎屑或血细胞的沉积。
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巨细胞瘤的骨壳往往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影。
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有较明显的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3)MRI检查:肿瘤在T1WI上多呈低或中等信号强度,在T2WI 上多为高信号。
坏死整变区在T1WI上信号较低而在T2WI呈高信号。
肿瘤内出血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
[骨肌影像]“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巨细胞瘤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
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6个月余,加重15d。
图1A图1B图1C图1D图1E图1F影像学报告描述右股骨远端正、侧位(图1A、图1B),右股骨内髁偏心性骨质破坏,病灶达关节面下,皮质变薄,部分不清晰。
CT平扫(图1C)及冠状位重组(图1D),清晰显示偏心性骨质破坏,略膨胀,髓腔侧缘边界清楚,局限性硬化,外缘皮质部分消失。
MRI矢状位T1WI(图1E),病变呈均匀的略高于肌肉的低信号;冠状位梯度回波序列(图1F),病灶信号不均匀增高,内可见多发片状低信号影。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均为:右股骨远端巨细胞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是一种良性侵袭性肿瘤,好发于20~40岁人群,单发多见,极少数可多发,并可发生肺转移。
好发部位为骨端,尤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为多,占将近50%;其次为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腓骨近端等,脊柱、骨盆亦可发生。
患者多有疼痛、局部肿胀或肿块,关节活动受限,偶伴病理骨折。
病程数月到数年不等。
病理上骨巨细胞瘤的主要成分是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间质细胞为卵圆形或短梭形单核细胞,形态规则,大多排列稀疏;多核巨细胞比较均匀地分布在间质细胞中央,巨细胞核从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X线表现:长骨的多位于骨端;脊柱的多起源于椎体,向后延伸到椎弓根和椎弓;骶椎的好发在上部骶椎,并常跨越骶髂关节。
肿瘤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可达到关节面下,但一般不穿破关节软骨。
病灶多为横向生长,可呈多囊性或皂泡样改变,骨皮质变薄。
一般边缘清楚,无明显硬化,其内无钙化或骨化。
33%~50%病变可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可伴有病理性骨折,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
CT表现:平扫片所见的“皂泡样”改变通常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残留的骨嵴。
骨破坏边缘可有不规则硬化缘。
肿瘤内有时可见出血所致的液-液平面。
骨囊肿、软骨肉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良性骨母细胞瘤、良性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内生软骨瘤、脊柱转移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等临床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典型征象骨囊肿肱骨或股骨近端,近生长板伴硬化缘的中央型病灶,最可能是单纯骨囊肿。
而距骨一侧低密度病灶,最可能是单纯骨囊肿。
典型征象:骨片陷落征。
软骨肉瘤(常规型)成人(>30岁)+骨盆和长骨+髓腔内膨胀性破坏性病变+肿瘤基质内爆米花/环形/逗号状钙化+可皮质增生,内膜扇贝状改变+可有软组织肿块。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良性骨母细胞瘤11-30Y+脊柱(棘突、椎弓和横突)和长管骨(干骺端)+骨局限性膨胀性低密度区+骨皮质变薄甚至断裂+周围清楚的薄壳状钙化+肿瘤内斑点状或大片状钙化或骨化+一般无骨膜反应。
软骨母细胞瘤青少年10-20Y,四肢长管骨骨骺区,肱骨、股骨上端和胫骨近端好发,长骨骨骺端圆形、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不同程度硬化,其内常见斑点状、片状钙化。
非骨化性纤维瘤股骨远端后部近皮质病变(部位),伴扇形边缘及硬化边缘(形态)。
病变位于长骨干骺端骨干的内侧,距骺板3~4cm处,1~5cm 大小。
圆形或椭圆形、偏心性生长,与骨长轴一致,呈分叶状,骨皮质变薄,而髓侧边缘硬化,界限清晰。
肿瘤基底与髓腔边界处骨质轻微硬化,常呈肥皂泡沫状,可合并病理骨折。
内生软骨瘤爆米花样、环状、点状钙化灶+分叶状生长+伴发骨皮质内膜面扇贝样边缘;短状骨可无钙化。
骨巨细胞瘤20-40Y,生长板闭合后的,发生于骨关节端的缺少硬化边的溶骨性病灶,+皂泡征,+偏心性=最可能是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内分隔成因=瘤壁骨嵴+残留骨+结缔组织间隔钙化。
骨样骨瘤夜间加重的疼痛+服水杨酸(阿司匹林)缓解+低密密度瘤巢(中心可硬化)+周围反应性骨硬化。
脊柱骨髓瘤多椎体病变+弥漫性融骨性破坏+骨质疏松+附近早期不受累,晚期受累+椎体一般无后凸+软组织肿块少+实验室检查。
脊柱转移瘤原发病史+多椎体病变+浸润性改变+附件受累+软组织肿块+椎体后凸+相邻椎间隙、椎间盘一般无破坏。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引言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20-40岁的年轻人身上。
它的临床症状常常不典型,并且很难通过临床检查来确定诊断。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骨巨细胞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对其他常见骨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影像学诊断方法X线照片骨巨细胞瘤的X线照片通常呈现为一种有特征性的外观,表现为明显的骨质破坏区域,周围有骨皮质增厚。
破坏区域一般为囊样或薄壁化,病灶内有明显的骨质松解现象。
尽管X线照片对于骨巨细胞瘤的初步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它在确定病变的边界和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CT扫描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病变的精细结构信息,包括病变的大小、边界、骨膜反应和内部钙化情况等。
,CT扫描还能够准确评估病变的骨皮质完整性和邻近结构的受累情况,对于手术计划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MRI扫描MRI扫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MRI扫描显示病变的软组织部分和骨髓部分,可以准确评估肿瘤的体积、边界和邻近结构的关系。
MRI扫描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恶性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对于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有价值。
骨显像骨显像是一种特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不可或缺。
骨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全身分布情况,包括原发病灶和可能的转移病灶。
对于大的或多灶性的骨巨细胞瘤,骨显像可以帮助确定病灶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有助于外科手术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鉴别诊断除了骨巨细胞瘤以外,骨肿瘤还包括很多其他类型。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需要与其他骨肿瘤进行鉴别。
骨肉瘤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与骨巨细胞瘤在X线照片上有类似的表现,但通常表现为更明显的骨质破坏、骨皮质的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