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原因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27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分析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3例实施全麻手术在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在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经过分析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原因是来自于多个方面的,总结一下主要有手术和导管的刺激因素,体位改变、急性尿潴留、切口疼痛以及心理原因等。
结论在手术前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态去接受手术治疗,在手术中正确安置患者的体位,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留置导尿管并强化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情绪。
标签: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护理干预临床上全麻苏醒期的患者容易出现躁动情绪,这会造成氧气的消耗增加,患者自身的血压值升高、心率加快[1],也会出现脑压升高等情况,引发颅内的再次出血,也可能会使患者的导管滑出,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
因此,需要在临床上对患者在全麻苏醒期所出现的躁动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本研究当中,我院为了分析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以便于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特将我院在近两年内收治的123例在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这123例在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患者当中有男73例,女50例。
年龄35~74岁,平均(47.5±4.7)岁。
患者的麻醉综合评估为Ⅰ~Ⅲ级,在所有患者当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梗死等疾病后遗症的患者有68例,其中头部和颈部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48例,胸腹部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43例,妇科肿瘤手术15例,泌尿系统手术7例,其余10例。
1.2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3例需要进行手术并实施全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开胸手术患者的全麻苏醒其躁动影响因素,然后提出护理对策,讨论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开胸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多因素分析,开胸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包括:性别、ASA分级、麻醉方式、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刺激、术后镇痛、低氧血症。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苏醒躁动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胸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期,可以针对影响因素,合理采用护理措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开胸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影响因素;护理对策临床中,对于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定义如下[1]:当患者处于全身麻醉苏醒期中,会产生兴奋性的躁动动作。
当患者处于躁动期间,大多数患者无意识举动,档期意识逐渐恢复以后,患者会对躁动期间的动作毫无记忆,只有少数患者可以回忆起少量的记忆片段,如果患者发生躁动,其会剧烈挣扎,血压以及心率会明显增加[2],如果将患者的气管导管、输液管、导尿管以及胃管拔除,则会对后续的护理开展的顺利性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病情整体康复效果造成影响[3]。
目前,相关研究表明[4]:开胸手术患者通过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可以对其苏醒躁动发生率大大降低,进而促进其后续康复。
本次研究,作者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开胸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对照研究,分析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现做出如下分析。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麻醉方式,通过药物使病人丧失意识和疼痛感,以便进行手术。
在手术结束后,病人需要逐渐恢复清醒,这个过程称为苏醒期。
在苏醒期,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躁动的情况,表现为焦虑、不安、兴奋或其他不适感,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了解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1.麻醉药物的作用:全麻使用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苏醒期出现精神不稳定的情况,包括焦虑、兴奋等。
2.手术刺激:手术刺激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苏醒期出现躁动的现象。
3.恢复环境:苏醒期时的恢复环境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适,比如光线、噪音等,也可能是导致躁动的原因之一4.术后疼痛:手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导致病人出现焦虑和不安等情绪。
5.术后药物的副作用:部分术后药物可能会带来不适的副作用,导致病人出现躁动的情况。
二、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处理1.环境的调整:保持手术室内的安静,减少光线刺激和噪音等,让病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恢复清醒。
2.情绪疏导:在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情况下,护士可以通过安抚、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3.疼痛管理: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控制术后疼痛,减少病人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4.药物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或镇静剂来帮助控制病人的情绪,减少躁动的发生。
5.沟通交流: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属保持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想法,以便及时处理问题,减少苏醒期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6.协助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翻身、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焦虑和躁动的情绪。
综上所述,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护士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减少对病人和护理工作的影响。
通过调整环境、疏导情绪、疼痛管理、药物干预、沟通交流和协助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躁动的发生,给病人提供一个平静和舒适的恢复环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原因及处理全麻术后苏醒期出现躁动是一种常见现象,其原因可能包括手术刺激、药物副作用、镇痛不足、焦虑等因素。
躁动不仅会增加病人的不适感,也会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躁动是非常重要的。
一、原因分析1.手术刺激:手术过程中的刺激,如疼痛、恶心、呕吐等,可能引起病人苏醒期躁动。
2.药物副作用:全麻药物或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如幻觉、嗜睡等,也可能使患者出现躁动症状。
3.镇痛不足:术后疼痛不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病人出现躁动。
4.焦虑:手术前和手术过程都会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紧张,苏醒期的焦虑也可能导致躁动。
二、处理方法1.有效的镇静:在苏醒期出现躁动症状时,可以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如地西泮、氯胺酮等,来帮助病人放松情绪,减轻焦虑。
2.良好的镇痛:确保病人术后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可以减少躁动的发生。
3.情绪安抚:在苏醒期,护理人员可以用柔和的语言和温柔的动作来安抚病人的情绪,使其感到安心和舒适。
4.注意环境:保持手术室的安静和整洁,减少外界干扰,可以帮助病人更快地恢复意识。
5.定期观察: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躁动的征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与医生沟通:如果病人的躁动症状持续较长时间,且无法缓解,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寻求进一步的处理方法。
7.心理疏导:对于出现躁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其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情绪。
总之,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现象,但是通过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发生,帮助病人更快地恢复意识,促进康复。
在处理躁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缓解其不适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