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27
全麻开颅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全麻开颅手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在疾病进展中是一种中继状态,当患者原来处于昏迷向清楚发展或原来是清楚向昏迷发展,都可能出现躁动的表现,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发生躁动的患者,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强烈挣扎,企图拔除气管导管、输液管、胃管和伤口的引流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
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随访,大部分患者对躁动时发生的事情无记忆,只有小部分患者记起躁动时发生的片断。
症状的轻重演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全麻开颅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有:一:颅内因素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紊乱。
绝大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疝等颅内压增高,容易出现烦躁,继之躁动不安,躁动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差别。
二: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气管导管,疼痛,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的刺激。
三: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已被证实,术前应用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力障碍及躁动不安,术前使用阿托品可致术后谵妄。
吸入麻醉剂如七氟醚对气管的刺激作用,及全麻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通;麻醉药残余作用可导致患者严重的焦虑和躁动,发生原因可能是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误以为是由于气管导管引起的,如果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患者会更加烦躁,出现无力咳嗽,舌后坠,呼吸道不全梗阻,是SpO2 下降,出现高碳酸血症。
可出现剧烈的不协调运动,并有明显定向障碍;静脉麻醉药如德普利麻、万可松、米达唑伦、芬太尼等麻醉剂,都有可能引起术后精神症状。
临床经验显示静脉麻醉药大多在术后一天内代谢,但老年患者及手术时间较长者易发,多在术后1~2天发生,可持续3~7天。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如何护理?全麻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在麻醉苏醒期许多患者容易出现躁动症状,其临床表现不一,是一种不良的术后应激反应。
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其发病原因并积极预防护理,对患者安全以及手术成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中又该如何护理呢?本篇文章就带大家探索和分析该问题的相关情况。
一、什么是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躁动?全麻复苏期躁动,简称EA(emergence agitation),是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后复苏期期间特有的一种常见术后并发症反应。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麻醉复苏期躁动多发生于拔管后15分钟左右,目前在我国的发生率为22.5%左右,且以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学龄前儿童为主)居多。
迄今为止,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这也是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全麻复苏期躁动的临床症状不一,主要为躁动、兴奋、定向障碍等,大体可分为六类,即:①心率增快,呼吸浅慢,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②患者对气管导管的刺激不耐受,有呛咳,企图拔除气管导管;③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躁动,或兴奋、极度烦躁、挣扎;④多动、谵妄,有的患者试图坐起;⑤出现剧烈的不协调“拍击”样运动;⑥患儿常表现为激惹、持续哭闹、无法安慰等。
二、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一)麻醉原因手术前以及诱导维持期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复苏期发生躁动。
例如,阿托品容易导致出现谵妄;东莨菪碱可导致术后发生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氯胺酮、硫喷妥钠也可致复苏期出现躁动。
可挥发吸入类麻醉药物也是诱发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术后快速苏醒,拔管时机掌握不合适,导致气管导管刺激加重也是造成躁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术后止痛干预不完善,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等都容易引起躁动。